名老中医薛应中在“誉盛堂中医馆开业典礼”上的致词(节选)
首先谈一下我对“誉盛”这两个字的理解。
在历史上,有不少知名中医,都是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远近闻名,甚至名垂青史。但这都是在治愈了疑难病症,或是救助了急重症患者之后,声名远扬,逐渐成为一方名医或一代名医。
所以中医的名声、名气或声誉,落实到最后,实际上都是高超诊疗水平的具体表现。历代名医哪个不是在人死生之际真刀真枪冲杀出来的?从汉唐到民国,没有过硬的绝活和耀眼的成绩,很难在社会上竖起名医的大旗。
但是时过境迁。这些年我们看到,现代这些知名中医,都是经过行政手段评职称提拔起来的,再加上发表论文、论资排辈、人际关系等因素,最后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挂上了全国顶尖的学术头衔。
这些成了名医大家的博导、专家,有几个经历了临床上的检验?他们在患者和群众中,是否也拥有极高的名气和声望?他们从体制内获得的崇高名誉,是否真实反映了他们实际的诊疗水平?
显然不是,这些具有国家级学术头衔的名中医、名专家,如果他们真的名副其实,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有着令人信服的临床诊疗水平,现在中医的现状和中医药学术界的发展,都不会是现在这个衰败的景象。
现在回首薛医堂成立至今的十五年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医学的奇迹发生。十五年来,薛医堂还救治了西安市与周边地区特困、低保人群,直接受惠患者至少五万余人。保留住中医药的火种,使其延续至今,不谦虚地讲,有薛医堂的一份功劳。
目前患者和广大群众,对薛医堂都有了越来越高的认知度和赞许度,我们也总在思考如何用中医药回报社会,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我认为,只有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广泛设立中医诊所,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西医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村、每个社区的西医诊所,不可能备齐各种设备仪器。
尤其现在慢性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几十年来,消耗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以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还将快速上升。就是现在,也已经有了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医患矛盾突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早就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痛点问题。 成立誉盛堂中医馆,可以为此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尤其对许多挣扎于绝望边缘的特困患者、被各个大医院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的疑难杂症患者来说,誉盛堂中医馆的问世,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他们带来重生的希望和勇气。
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医院、中医科室的突围办法,就是向西医靠拢:引进高科技检测设备、卖西药、使用西医打点滴类等“来钱快”的手段。中医师们“一对一”的责任感早就没有了,中医疗效水平也直线下降。
加上盲目的“中药加西药”,容易出现重复用药现象,使中西药各自的疗效无法确定,两者在体内出现的反应也无法总结,责任无法确认。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使得“看病贵”的难题无法得到解决。
我们创办誉盛堂中医馆的初心,就是弘扬纯正中医。诊所从申办到开业,一切都是按照国家卫生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来运作的。但同时,又坚持中医特色,绝不动摇。在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削减高额检查和治疗费用上;在 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上;在调整前期未发和难以预测的疾病上;在攻克疑、难、绝、顽与慢性病上;在减少创伤性检验和治疗、减轻患者就医痛苦上,这方方面面,都要以真实可见的效果,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样发挥的影响就会很大,对于净化全社会的医疗风气,也是一个好的示范与引导。 这样做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倡导一种良好的健康观念。就是让患者的疗效做最终的判断。对于我们普通患者,更要擦亮眼睛,明辨曲直,切实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选择。
所以,创办,是一件于国、于民、于中医都有利的事情。誉盛堂在就诊流程上,将更简便、高效、快捷,直接为所在社区及至西安城区周边的居民提供纯中医的诊疗服务,一定会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信只有像薛医堂、誉盛堂这样的中医馆多了,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提升中医药的社区服务能力。
我们老一代中医慢慢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人们普遍认可的那种纯正的中医,正在从现实中消失。但与此同时,现实的一些情况却令人非常忧心。从我这几年的临床体验出发,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疫情三年之后,中国人的免疫力,的确是普遍下降了。医院里现在孩子也多,青少年体质都不算好,像我们那个时代完全天真健康、不生病的孩子已经不多见,连心梗、脑梗都年轻化了。
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艰难的形势下一定要把誉盛堂开办起来的原因,我们能力有限,但也只有心怀乐观,能做一点是一点。也希望能就此起到一点示范作用,希望有良心、有技艺的中医馆以后能多开几家,让即使生活困难的底层民众,也能看得起病,能吃得起中药。 在薛医堂这十五年的历程中,我收取了几批弟子,直到誉盛堂开业,目前已达五十人之众。学习中医很苦,现在又面临对中医不利的种种局面,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追随我而来,也让我很是感动。我常告诫他们,现在中医药学术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实质和特色,正面临蜕变和消亡的危险。面对现状,必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坚定信念,凡入我门的弟子,一定要牢固确立并坚守中医思维,日后从医,不可用西医思想来“修正”中医,不可迷信专家教授的所谓名声地位而妄自菲薄,而是要成为具有坚定中医信念和较高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水平的“铁杆”中医。
具体说来,我对所有弟子有四条明确的期待。
1、完整、系统的把握中医基本理念,并能够熟练的贯穿于诊断和处方的过程之中。
2、在临床诊断的时候,不需任何仪器设备的帮助,基本上是靠四诊合参,就能准确完成。也不需要各种西医的各类检查指标。
3、对重要的药理药性有熟练的掌握。可以熟练的运用五运六气、经络、腑脏等辨证指导处方用药。
4、你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有个专长,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整体调理,都能从容应对;面对危急重症,也能临阵不慌,甚至最终能够创造出逆死生的佳绩。
希望你们未来能够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有勇气做中医文化堂堂正正的传承人,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我一生的特点就是不务虚,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与临床治病、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直接相关。医者之手,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得到更全面、更久远的传承,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医药的伟大,认识到中医药的确包含着能使人类真正走向健康长寿的思想与绝技。我们不能总是妄自菲薄,我们要充满自信,走向未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10月12日,誉盛堂中医馆盛大开业典礼暨新收弟子入门仪式在西安举行,此稿为薛应中大夫在会上的发言)
在历史上,有不少知名中医,都是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远近闻名,甚至名垂青史。但这都是在治愈了疑难病症,或是救助了急重症患者之后,声名远扬,逐渐成为一方名医或一代名医。
所以中医的名声、名气或声誉,落实到最后,实际上都是高超诊疗水平的具体表现。历代名医哪个不是在人死生之际真刀真枪冲杀出来的?从汉唐到民国,没有过硬的绝活和耀眼的成绩,很难在社会上竖起名医的大旗。
但是时过境迁。这些年我们看到,现代这些知名中医,都是经过行政手段评职称提拔起来的,再加上发表论文、论资排辈、人际关系等因素,最后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挂上了全国顶尖的学术头衔。
这些成了名医大家的博导、专家,有几个经历了临床上的检验?他们在患者和群众中,是否也拥有极高的名气和声望?他们从体制内获得的崇高名誉,是否真实反映了他们实际的诊疗水平?
显然不是,这些具有国家级学术头衔的名中医、名专家,如果他们真的名副其实,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有着令人信服的临床诊疗水平,现在中医的现状和中医药学术界的发展,都不会是现在这个衰败的景象。
现在回首薛医堂成立至今的十五年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医学的奇迹发生。十五年来,薛医堂还救治了西安市与周边地区特困、低保人群,直接受惠患者至少五万余人。保留住中医药的火种,使其延续至今,不谦虚地讲,有薛医堂的一份功劳。
目前患者和广大群众,对薛医堂都有了越来越高的认知度和赞许度,我们也总在思考如何用中医药回报社会,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我认为,只有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广泛设立中医诊所,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西医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村、每个社区的西医诊所,不可能备齐各种设备仪器。
尤其现在慢性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几十年来,消耗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以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还将快速上升。就是现在,也已经有了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医患矛盾突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早就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痛点问题。 成立誉盛堂中医馆,可以为此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尤其对许多挣扎于绝望边缘的特困患者、被各个大医院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的疑难杂症患者来说,誉盛堂中医馆的问世,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他们带来重生的希望和勇气。
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医院、中医科室的突围办法,就是向西医靠拢:引进高科技检测设备、卖西药、使用西医打点滴类等“来钱快”的手段。中医师们“一对一”的责任感早就没有了,中医疗效水平也直线下降。
加上盲目的“中药加西药”,容易出现重复用药现象,使中西药各自的疗效无法确定,两者在体内出现的反应也无法总结,责任无法确认。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使得“看病贵”的难题无法得到解决。
我们创办誉盛堂中医馆的初心,就是弘扬纯正中医。诊所从申办到开业,一切都是按照国家卫生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来运作的。但同时,又坚持中医特色,绝不动摇。在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削减高额检查和治疗费用上;在 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上;在调整前期未发和难以预测的疾病上;在攻克疑、难、绝、顽与慢性病上;在减少创伤性检验和治疗、减轻患者就医痛苦上,这方方面面,都要以真实可见的效果,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样发挥的影响就会很大,对于净化全社会的医疗风气,也是一个好的示范与引导。 这样做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倡导一种良好的健康观念。就是让患者的疗效做最终的判断。对于我们普通患者,更要擦亮眼睛,明辨曲直,切实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选择。
所以,创办,是一件于国、于民、于中医都有利的事情。誉盛堂在就诊流程上,将更简便、高效、快捷,直接为所在社区及至西安城区周边的居民提供纯中医的诊疗服务,一定会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信只有像薛医堂、誉盛堂这样的中医馆多了,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提升中医药的社区服务能力。
我们老一代中医慢慢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人们普遍认可的那种纯正的中医,正在从现实中消失。但与此同时,现实的一些情况却令人非常忧心。从我这几年的临床体验出发,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疫情三年之后,中国人的免疫力,的确是普遍下降了。医院里现在孩子也多,青少年体质都不算好,像我们那个时代完全天真健康、不生病的孩子已经不多见,连心梗、脑梗都年轻化了。
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艰难的形势下一定要把誉盛堂开办起来的原因,我们能力有限,但也只有心怀乐观,能做一点是一点。也希望能就此起到一点示范作用,希望有良心、有技艺的中医馆以后能多开几家,让即使生活困难的底层民众,也能看得起病,能吃得起中药。 在薛医堂这十五年的历程中,我收取了几批弟子,直到誉盛堂开业,目前已达五十人之众。学习中医很苦,现在又面临对中医不利的种种局面,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追随我而来,也让我很是感动。我常告诫他们,现在中医药学术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实质和特色,正面临蜕变和消亡的危险。面对现状,必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坚定信念,凡入我门的弟子,一定要牢固确立并坚守中医思维,日后从医,不可用西医思想来“修正”中医,不可迷信专家教授的所谓名声地位而妄自菲薄,而是要成为具有坚定中医信念和较高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水平的“铁杆”中医。
具体说来,我对所有弟子有四条明确的期待。
1、完整、系统的把握中医基本理念,并能够熟练的贯穿于诊断和处方的过程之中。
2、在临床诊断的时候,不需任何仪器设备的帮助,基本上是靠四诊合参,就能准确完成。也不需要各种西医的各类检查指标。
3、对重要的药理药性有熟练的掌握。可以熟练的运用五运六气、经络、腑脏等辨证指导处方用药。
4、你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有个专长,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整体调理,都能从容应对;面对危急重症,也能临阵不慌,甚至最终能够创造出逆死生的佳绩。
希望你们未来能够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有勇气做中医文化堂堂正正的传承人,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我一生的特点就是不务虚,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与临床治病、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直接相关。医者之手,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得到更全面、更久远的传承,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医药的伟大,认识到中医药的确包含着能使人类真正走向健康长寿的思想与绝技。我们不能总是妄自菲薄,我们要充满自信,走向未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10月12日,誉盛堂中医馆盛大开业典礼暨新收弟子入门仪式在西安举行,此稿为薛应中大夫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创新,如何有效激励创新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2024-10-25 11:05:20
首先谈一下我对“誉盛”这两个字的理解。
在历史上,有不少知名中医,都是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远近闻名,甚至名垂青史。但这都是在治愈了疑难
2024-10-20 21:56:51
【提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加强长征文物跨文化
2024-10-03 10:38:32
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共享“首届聚焦企业数字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企业联谊会暨中秋文艺晚会&rdq
2024-09-15 08:48:45
非常感谢大家能参加“薛医堂”十五周年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今天在座的,多是我们自己多年的员工和患难与共的患者,还有这些年追随我而来的门生弟子。回首往
2024-09-15 08:44:07
我来自古城西安,十分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十堰市“花田酒溪·神农谷地”国际生态康养中心,参加由《公关世界》杂志社、博鳌论坛。公共关系合作组织、花
2024-09-05 13:42:05
近日,在全国喜迎国庆75周年的热潮中,我们走访调研了我省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建设平安医院工作的一面旗帜、被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健
2024-09-01 11:41:20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