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共享书画

走进吴修先生的艺术世界

  吴修,国际名人,祖籍陕西凤翔,号雍州散人,字后山。

  当代著名画家、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教育家、收藏家,国务院高层顾问,

  新时代​爱国拥军爱警公益中国行发起人、

  共和国​将军部长进政企红色文化传承发起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早年受高僧解惑后隐居,画风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在泼墨泼彩焦墨技法上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大风堂特聘高级顾问,中国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吴修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收藏家联谊会主席,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实协陈仓研究会会长,西安万人同书中国梦申报吉尼斯公益活动组委会筹委会副主任,国际侨商文化联盟俱乐部创始人。

  代表作品《秦岭》《黄山雪景》 《‌灵山寺夜行图》‌等。

  吴修的作品朴茂厚重、大气磅礴、个性鲜明,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山水、花鸟等方面取得了成就。善于以“篆魏”书法入画,他于书法笔线的核心与超然处掌握之、烂觞之、穷年之,以完善其大写意追溯的神韵,传达出如他以其功力及传统的探奥而能“得其环中”的艺术至美,与神逸的艺术塑造。

  他的大写意绘画既是运书法之功、之力之妙完成之、淋漓之、神明之;那么其笔须留得住纸,而墨无旁浦,力透纸背是为上乘。他在绘画中的用笔乃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以至进入上乘。析其上乘之用笔,是笔法先在分明,层叠不紊而后在绘画中可以随形、随势、随机而层层叠合,形形神化,笔笔乃工;进入到一个笔法即墨法、墨法乃笔法的笔墨云烟之境地。

  吴修——柳麻皴画法创始人,笔墨不温不火在沉稳中寻求,黑白变化、疏密变化、节奏变化。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独特的“柳麻皴”。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

  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为吴修“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吴修多用描写大西北山水,浓墨厚重,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吴修中年作品多有枯笔山水,画风浑厚华滋,笔墨深沉而浓黑。焦墨画是采用干笔浓墨而不借助于水的渗化作用的一种画法,也是一种最古老的画法,比如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画法,隋唐时期兴盛起来的壁画,也基本上是焦墨。到了北宋,虽有了水墨的浓淡变化,但与后世在生宣纸上那种水墨淋漓的丰富变化相比,也还是以浓墨为主,明末清初的程邃喜欢画焦墨,也多半是以枯笔渴墨为主,水墨辅之。纯用焦墨作画,但是相对于水墨,国内张仃、吴修、崔振宽为数不多的几位焦墨画家,传承焦墨这一难度较大的古老绘画方法。

  重叠泼彩山水画技法是吴修继承张大千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上的又一大创新。他创造了宣纸上画面局部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重复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让画更有层次感,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

  泼彩山水乃墨戏之作,然恣意挥毫之间法度精严、构图有致,集唐朝的豪放和宋朝的严谨于一身,信笔而作,功力毕现。施行渲染、重叠、泼洒、流动,营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烟云效果,再以淡墨轻罩作远水重山,草木郁郁廖汀,浩渺悠然,与浓墨重彩之山峦映衬,重墨而作抽象之景,淡墨则作写实之象,虚实掩映,亦幻亦真,自然之流岚云水与抽象造型完美结合,使山水画作更为自由,气象万千。

  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要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所以墨色的浓淡,深浅,以及勾,填,补,缀的运用,关乎光影与空间感的变化,画面亮不亮的诀窍便在于此。而不是仅用明亮的颜色,或是用多一点淡墨便可以让画面变亮的,这在色彩学的配色关系上有很充分的解释。

  泼彩画对于画家的要求是极其高的,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并不是盲目地纸上乱泼一气,画家须对先构思画面的艺术形象,需要达到什么效果,最后对其加以引导和控制。

  吴修吸收了泼彩的精神内涵,融入自己个性化的笔墨,取以各家之长的独特面貌丰富着泼彩的形式语言和深刻内涵,成就中国画另一番奇幻瑰丽的景象。

  吴修陈仓画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其水平毋庸置疑值得称赞,与同时代很多画传统的画家,显然拉开了距离,同时把他放在历史的坐标上,也依然有他的位置、高度和分量,这才是真正走传统中国画一路的大家。

  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

  陈仓是中华祖先的摇篮,伏羲氏太昊、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周祖古公亶父、大秦文公、汉帝刘邦等都是由古老的陈仓走出,建立了丰功伟业。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时期,陈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是古丝绸之路起点,更是古都咸阳、长安的边防重镇,也是华夏始祖东迁进入中原的始发地。

  吴修祖籍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翔历史悠久,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294年,是秦始皇加冕、苏轼初仕之地。千年园林东湖,西府“三绝”,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也走出了这位影响国际画坛的艺术家。

  吴修少年时孤苦穷困,幼习二王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追习吴道子、张大千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吴修推崇王维、顾恺子、李成、董源、范宽、巨然、北宋四家“构图宏大,峰脉连绵,笔法豪放,气势幽远,不愧为山水画新一代的宗师。

  后隐居秦岭山下集百家众长,天赋悟性很高,他是将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思想向下一代心灵种草的第一位文人画家。

  吴修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文人画家,从他的诗文山水可以感受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支撑他熬过九死一生。

  集文史哲、诗书印同体入画,熟谙章法、笔法、墨法,悉知笔、墨、色、光、影相渗相衬之妙法理趣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总结和延续,开启一代新风格、新面貌,集中国山水画之大成,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一个新高峰的一代宗师。

  吴修、范曾、刘文西在2015年被网民们誉为中国当代三大家,一夜曝红网络浏览量突破6亿。

  官方传言吴修为人孤傲坚持几十载给弱势群体发声、拒绝媒体专访,很少参与艺术界活动、性格古怪,一画难求,从不复制,中外各国政军商界每日坐飞机登府求作达官权贵名流很多,多是失意而归。

  佛禅思想对吴修的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或表现在艺术内容上,或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或表现在艺术创作方式上,或表现在对艺术的态度上。其论画诗中就有佛禅之心的真切流露。

  吴修其画融会古今,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之独特面貌。

  用笔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刚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积墨、宿墨;其章法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体抒写山川浑然之气趣。

  吴修 跨国运营团队17年时间走到了欧洲、东南亚、非洲一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生根发芽,他希望未来跨国运营团队可以让世界每一个村庄都出现中国文字,​他说如果我有一天永远的离开了,吴修团队许许多多的商业合伙人还会给子女心灵种草一代又一代传承吴修精神。

  团队核心价值观:吴修终其一生在创建一所“黄埔军校”为华夏民族留下爱国崛起希望的种子。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
  9月1日下午,柳青书画院及书画家一行,来到了一片红色的榆林佳县,到处都是东方红。榆林塞北苏维埃革命传统教育中心主任任长安带领大家首先参观了黄河文博物馆,当黄河邂逅葭州

2024-09-06 09:44:09

  吴修,国际名人,祖籍陕西凤翔,号雍州散人,字后山。  当代著名画家、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教育家、收藏家,国务院高层顾问,  新时代​爱国拥军爱警公益中国行发起人、 

2024-09-06 08:50:24

  9月5日陕西省作家协会和西北大学中华文化干部学院共同组织作家班学员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贾平凹文学馆、地球馆,生物馆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

2024-09-05 17:40:07

孔令义将军创立的新行楷体书法,得到了各地书法爱好者喜欢和肯定,近期受邀到多地进行创作交流。

2024-09-05 13:47:49

  《西安盛唐青春之歌》 作者:姜文荣  (配乐诗朗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  每一个阶段都记录着辉煌的历程,  闪耀着创造者的智慧和光芒,  歌咏着奋斗

2024-09-04 17:19:17

8月24日至26日,“风从召南来,文聚太白山”全国着名作家一行40余人眉县行采风活动在眉县圆满举办。   本次活动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共眉县县委宣传

2024-09-03 22:24:09

  9月2日上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西北建设杂志社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何海霞弟子于振涛一行4人考察交流,旨在共

2024-09-03 09:32:4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