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办实事 用心用情解民忧——记陕西省旬阳市检察院派驻青蛇沟村第一书记刘世文
“我家最后一炉烤烟的质量还不错”“今年我家的大米多卖了3000多元”“现在村里的自来水更清澈了,用水更放心了”“现在村里的路更宽阔了,出行更便捷了”……旬阳市石门镇青蛇沟村民争相说着自家与村里的变化,伴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充溢于群众心田。
解“急难愁盼”事,做群众“贴心人”
驻足于石门镇青蛇沟村,心旷于山水之美,流连于宜居乡村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身影正奔波在乡间小路或田间地头,踏曦出发,披星而归,为创建幸福家园而不懈努力——他就是青蛇沟村第一书记刘世文。他始终秉持“听民声、解民忧”的理念,与青蛇沟村的工作节奏同步,与村党员干部群众“摸爬滚打”一起多年。
抓实产业发展,助农增收促民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青蛇沟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盘活闲置的土地、林地资源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新起步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养殖生猪500头,带动全村养殖生猪1200头;万泉林下养鸡合作社示范养殖土鸡1000只,带动全村养殖土鸡3000只;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烤烟170亩,拐枣1234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300亩。刘世文与村干部不断探索“产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集体增实力”的强村富民发展之路。
今年,候永武家的水稻喜获丰收,苦于销路闭塞,刘世文走访时了解到情况后,他积极联系商户一次性帮其出售大米600多斤,实现增收约3000多元。刘世文化身为宣传推介青蛇沟村特色农产品的“代言人”,为农户牵线搭桥,实现供需对接、产销衔接,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据了解,刘世文对接市场将村内优质的农副产品推介出大山,帮助村民们出售猪肉实现增收约25000元、蔬菜约3000多元、板栗约1000元、蜂蜜8000多元、大米约5000元等。
为民搭建“就业桥”,铺好“致富路”
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基。村民李明宽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有体弱多病的父母需时常出入医院,再加一位80多岁的外婆要赡养,生活压力着实不小。其妻子心灵手巧,拥有一手很地道的做农家菜手艺。刘世文带着夫妻俩便去县城周边农家乐实地考察,去学习配菜技巧和烧菜窍门等。而后,李明宽又到专业的殡葬用品店学做花圈、灵房等纸扎手艺。夫妻俩思量再三后决定自己创业,他们听取刘世文的建议组建红白理事会厨师团队,并开一家殡葬用品店。如今,李明宽的“珍珍厨师团队”发展壮大,其妻月纯收入过万元,殡葬用品店年纯收入约6万元,夫妻俩的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身有残疾的村民王明峰三个孩子还在读书,其妻子不识字,想外出务工也没合适的地方。他家这一情况刘世文了解后,他将王明峰的妻子和妹妹介绍到西安的一家连锁饭店务工,管吃管住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收到第一笔工资的那天,她高兴地打去电话和刘世文分享收获的喜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特别是对于农村来讲,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让村民安居乐业。”刘世文说。只帮助解决几个人的就业是远远不够的,让村内更多人的实现就业才是刘世文的目标。他积极联系身边的亲朋好友,各种渠道搜集务工信息,组织村内人员外出务工实现就业。据了解,今年组织村内25人分别在西安、江苏、新疆等地务工,组织村内3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解民困“民声”化“民生”。刘世文同村干部从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求真务实,搭好群众到达幸福生活终点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夏季,村民家中因用电动力不足,频频停电影响日常生活,烟叶烘烤的高峰期,安全、可靠的供电保障对烟叶烘烤至关重要。为保障村民生活用电及烟农烟叶烘烤用电无忧,刘世文同村干部积极协调对口单位为青蛇沟口、青蛇沟大桥上侧、郭家梁分别更换一台100A和两台200A的变压器,更换输电线路5公里。
沃野千里展新卷,乡村振兴谱新篇。石门镇第一书记们个个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乡村振兴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解“急难愁盼”事,做群众“贴心人”
驻足于石门镇青蛇沟村,心旷于山水之美,流连于宜居乡村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身影正奔波在乡间小路或田间地头,踏曦出发,披星而归,为创建幸福家园而不懈努力——他就是青蛇沟村第一书记刘世文。他始终秉持“听民声、解民忧”的理念,与青蛇沟村的工作节奏同步,与村党员干部群众“摸爬滚打”一起多年。

与群众一起干农活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年近六旬的万德秀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在家靠养羊来实现增收,今年汛期,6只羊意外走失可是不小的损失,她独自在山上找了三天也不见踪影。当刘世文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穿上雨衣上山就帮助搜寻,刘世文在各个山头学着山羊“咩咩咩,咩咩咩……”的叫声,引得山上村民注意,纷纷提供信息,最终帮助万德秀找回了走失的羊群,避免了她的损失。

帮助村民找回丢失的羊
村民李向保夫妇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其妻子刚做完手术还在卧床休息时,屋漏偏逢连夜雨,李向保夜里急性胆囊炎发作,情况紧急,儿子在外地,儿媳妇又得留家照顾婆婆,紧要关头联系到了贴心书记刘世文。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凌晨三点多刘世文安排好专车将李向保送往医院,他则提前至医院办理好住院手续,并一直陪护在身边直到下午4时李向保亲戚来接替,他留下一句“有事儿随时联系我”才安心离去。一句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他对村民的真情实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抓实产业发展,助农增收促民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青蛇沟村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盘活闲置的土地、林地资源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新起步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养殖生猪500头,带动全村养殖生猪1200头;万泉林下养鸡合作社示范养殖土鸡1000只,带动全村养殖土鸡3000只;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烤烟170亩,拐枣1234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300亩。刘世文与村干部不断探索“产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集体增实力”的强村富民发展之路。

指导烟农对成品烟叶分类分级
村民崔用意夫妇忠厚老诚,老两口常年在家种地,顺便发展点副业来额外增收。去年老两口养了二十多只羊,因贩子上门收购价格被压低,按市场价少卖2000多元,儿子知道后很是懊恼,本想劝父母放弃养羊。刘世文得知还有十几只春节前可出栏,便主动联系一回民屠宰场老板直接上门收购,商定价格略高市场价,额外多赚了3000余元。崔用意的儿子高兴地给刘世文打电话说:“感谢刘书记帮忙卖羊,明年让我爸妈再多养几只今年,候永武家的水稻喜获丰收,苦于销路闭塞,刘世文走访时了解到情况后,他积极联系商户一次性帮其出售大米600多斤,实现增收约3000多元。刘世文化身为宣传推介青蛇沟村特色农产品的“代言人”,为农户牵线搭桥,实现供需对接、产销衔接,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据了解,刘世文对接市场将村内优质的农副产品推介出大山,帮助村民们出售猪肉实现增收约25000元、蔬菜约3000多元、板栗约1000元、蜂蜜8000多元、大米约5000元等。
为民搭建“就业桥”,铺好“致富路”
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基。村民李明宽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有体弱多病的父母需时常出入医院,再加一位80多岁的外婆要赡养,生活压力着实不小。其妻子心灵手巧,拥有一手很地道的做农家菜手艺。刘世文带着夫妻俩便去县城周边农家乐实地考察,去学习配菜技巧和烧菜窍门等。而后,李明宽又到专业的殡葬用品店学做花圈、灵房等纸扎手艺。夫妻俩思量再三后决定自己创业,他们听取刘世文的建议组建红白理事会厨师团队,并开一家殡葬用品店。如今,李明宽的“珍珍厨师团队”发展壮大,其妻月纯收入过万元,殡葬用品店年纯收入约6万元,夫妻俩的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身有残疾的村民王明峰三个孩子还在读书,其妻子不识字,想外出务工也没合适的地方。他家这一情况刘世文了解后,他将王明峰的妻子和妹妹介绍到西安的一家连锁饭店务工,管吃管住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收到第一笔工资的那天,她高兴地打去电话和刘世文分享收获的喜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特别是对于农村来讲,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让村民安居乐业。”刘世文说。只帮助解决几个人的就业是远远不够的,让村内更多人的实现就业才是刘世文的目标。他积极联系身边的亲朋好友,各种渠道搜集务工信息,组织村内人员外出务工实现就业。据了解,今年组织村内25人分别在西安、江苏、新疆等地务工,组织村内3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组织村民务工
聚焦“补短板惠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解民困“民声”化“民生”。刘世文同村干部从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求真务实,搭好群众到达幸福生活终点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夏季,村民家中因用电动力不足,频频停电影响日常生活,烟叶烘烤的高峰期,安全、可靠的供电保障对烟叶烘烤至关重要。为保障村民生活用电及烟农烟叶烘烤用电无忧,刘世文同村干部积极协调对口单位为青蛇沟口、青蛇沟大桥上侧、郭家梁分别更换一台100A和两台200A的变压器,更换输电线路5公里。

拓宽村级公路
抢修汛期水毁道路,确保出行安全畅通,刘世文积极协同村干部组织挖掘机整修拓宽青蛇沟各组泥土路21.5公里,整治水泥路8.5公里,协调7吨水泥及90立方砂石料修复向家老庄多处公路水毁断板,确保村民出行畅通。村民安全饮水无小事,群众健康放首位,刘世文多方协调在水田沟建截水坝一处,新铺设管道3000米,及时解决村内集中安置点34户村民用水水源不足问题。

维修供水管道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0年来,刘世文在这片土地上,用脚步丈量村子的角角落落、用耳朵倾听群众的所需所求、用行动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实实在在的付出,换来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用真心真情牢牢托住村民“稳稳的幸福”。沃野千里展新卷,乡村振兴谱新篇。石门镇第一书记们个个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乡村振兴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西北建设杂志社 由陕西省、安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资助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汪显峰安居工程住房改善项目,经两个多月的施工建成峻工入住。6月10日,省、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举行峻
2025-06-13 21:54:36
杨恩新(1934—2022),陕西镇安人,先后在镇安县原双庙、蒿坪、熨斗等公社担任武装干部,县革委会副主任,他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兴牧造林、治坡造田、筑路引水,先后40多次被评
2025-05-23 10:15:37
杨仁和,1922年11月生,山西定襄人,曾任商南县公安局局长、柞水县副食公司经理、柞水县法院院长等职务,1984年4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2月离休。
小
2025-05-16 13:38:28
刘治海,1934年2月生,陕西山阳人,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原西鹃岭大队党支部书记、五里公社党委书记,山阳县林业局、水电局副局长,县水保局局长等职务,1995年4月退休。199
2025-05-16 13:37:56
郑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12月出生,2011年6月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消防工作15年来,他始终
2025-05-14 22:20:31
在陕建三建集团一公司的发展中,有这样一位技术能手,他以严谨的匠心深耕行业13载,用创新的智慧突破技术壁垒,以卓有成效的管理凝聚团队力量,在每一项重大工程中镌刻下奋斗者的
2025-05-08 14:12:11
题记:今年是杨永年逝世32周年,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几篇怀念文章
共产党的好干部,商洛人民的好儿子杨永年书记离开我们三十几个年头了。
三十年里,你毕生热爱的商山洛
2025-05-08 14:05:21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