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西北民大的功勋老人——马敬元
说到高陵,没有人不知道位于通远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她在解放之初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习仲勋指导创办,四年时间为大西北培养了一万多名党政干部,成为西北五省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被誉为“红色熔炉”和“干部摇篮”。七十多年前西北民大的辉煌灿烂,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无人提及。可现在,民大旧址已经成为陕西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入陕西省首批红色文物名录。挖掘她的历史使之闻名于世的,是一位有近50年党龄的耄耋老人——退休教师马敬元。
马老师是高陵何村人,早年听人提起过西北民大,但不甚了解。直到2015年,他看到邮电大学教授袁武振研究西北民大的文章,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于对红色资源和党的历史的关注,他查阅资料,实际调查,参观政法大学校史馆,走访当事人和知情者,在《大美高陵》上发表了《习仲勋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一文,西北民大才开始进入官方和民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于是,才有了2019年5月开馆的民大旧址博物馆。
为了挖掘更多的民大史料,同年10月,马老师踏上了寻找民大学员职工的漫漫之旅。他找到青海返回的民大学员李凯,老人虽然身体硬朗,还应邀参加了民大旧址博物馆的开馆典礼,但仅仅4个月,他对民大的回忆竟语焉不详,时断时续。好在他捐出了珍藏70年的“西北民大学习纪念”徽章,这枚徽章连政法大学校史馆都没有,竟是十分罕见的孤品! 李凯老人的情况让马老师意识到,民大学工所剩不多,健在的也都垂垂老矣。这段历史若不及时抢救挖掘,珍贵的记忆和史料就会永远灭失,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于是他马不停蹄,采访了民大文工室的杨祺、陈达力夫妇和杜建星、张远、赵正明老人,他们兴致勃勃地回忆起文工室编排节目,为学校和当地群众演出的难忘经历,捐出了老照片、毕业证、通讯录等,张远老人还携老伴、子孙专程来到通远坊,捐赠了民大校友会编辑的《回忆录》,赠送了自己的回忆文章和书法作品。 他又来到西安,采访了毕业后在青海工作的年龄最小的马笃信、和赵乐际的父亲一块学习和工作的张延钦;在富平,惠维斌一边滔滔不绝地回忆,一边拿出保存的毕业证、《民大生活》创刊号和毕业专号;在阎良,武也夫还热情提供了其他学员的姓名、住址、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 在高陵,马老师四处寻觅,打听到十几位学员,可惜都已辞世,有两位刚走半年,令人感到十分遗憾。辗转几次,只在西安找到高陵媳妇崔醒初老人,她丈夫是早年参加红军并入党、长期潜入敌人内部提供情报、解放后调到西宁工作、号称青海“四大才子”的桑弘农。崔老不仅回忆起当年的多彩生活,还和儿子儿媳及孙辈一家人专程来到通远民大旧址,代丈夫向旧址博物馆捐赠了装订珍藏的全部442期《红旗》杂志。 不久,马老师又联系到西北民大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党委书记刘端棻94岁的夫人吕效林和长子刘斌。2020年元旦过后,他和区政府王副区长、文化局张、郭两位局长一道,专程赴西安南郊拜访母子二人。在满是刘端棻照片和藏品的家里,母子二人详细回忆了一家三口在通远坊的难忘岁月,绘声绘色,如数家珍,还不断拿出照片、书籍等实物,让老校长的形象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分别之际,母子俩馈赠了刘端棻先生的纪念文集《往事如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多么难得的资料,多么珍贵的历史!吕老一再表示,方便时一定来民大旧址博物馆,故地重游,捡拾70年前的红色记忆。 开春不久,民大副教务长张宣的夫人周玉英、儿子张扬方,也专程来民大旧址博物馆参观重游。张远一生几起几落,历经坎坷,他既担任过兰州民族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西北大学校长,享受副部长级待遇,又数次被打成“右派”和“反党分子”,一再遭受批斗,失去自由。胡子拉碴的肖像旁,“寿补蹉跎”的自题词,高度浓缩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周玉英老人回忆说:“69年前,我们的婚礼就在通远坊的西北民大举行。如今阴阳两隔,令人感慨万千!”回到西安后,张扬方先生立刻给马老师寄来父亲的遗著《犯难生回忆录》,红色宝库里又增加了一块珍宝。 就这样,经过半年时间的舟车劳顿,马老师先后采访了十几位民大职工和学员,每人写了一篇采访手记。他又辗转联系到民大校友会,联系到民大秘书室主任吕夷的后辈,拿到了有关西北民大的不少资料,先后整理出《西北民大大事记》《著名教育家刘端棻》。这介绍民大的4万多字宝贵资料,很快被马老师编入他的纪实文集《桑梓情》,成为里边的精华和重头戏,很好地宣传了西北民大的红色历史。 后来,应高陵区政协、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之邀,他又和马琦共同编写了30万字的《熔炉记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资料辑录》、20万字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让更多的人士了解了西北民大的辉煌岁月和巨大贡献。
马老师的努力挖掘得到了政法大学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重视。2023年5月,几家省级单位联合举办的“西北民大研讨会”在高陵宾馆举行,他作为高陵唯一的嘉宾应邀参加,并做了《民大血脉连高陵》的专题发言;《熔炉记忆》作为全面介绍民大历史的宝贵资料发给与会代表,获得极高的评价。
来高陵,不可不参观民西北大;来民大,应该知道挖掘她的这位功勋老人——马敬元。
用脚步丈量岁月
——记古稀老人马敬元
“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变老的时候,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最后的香与爱意,最后的,竭尽全力。”读到李琦这首诗的时候就想到了身边的一位老人,他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身退休人不休,笔耕不辍,匆匆忙忙,奔走在高陵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岁月,留下了一串串生命之歌。他就是退休教师——马敬元。
七十三岁的马敬元老师是高陵区何村人,从学校退休后,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忙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高陵红色历史,弘扬优秀文化,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别样精彩。
5年前,西安邮电大学教授袁武振撰文介绍了西北民大的历史。于是,马老师深入实地,搜索历史,走访查阅,弄清了西北民大在通远办学四年,为大西北培养1.3万名党政干部,成为“红色熔炉”和“革命摇篮”的辉煌。他通过《大美高陵》和《桑梓情》,把这段历史重现在世人面前,给党史、革命史、地方史充实了宝贵的资料,积极促成高陵打造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省级文保单位。他奔走西安、富平、阎良,采访了14位民大学工,为民大创作整理出4万字的珍贵资料。
近几年,他应聘到区志办撰修《高陵县志》,到民政局编写《高陵地名志(录)》。工作之余,他还挖掘高陵人文历史,助力高陵文化繁荣。他查阅资料,整理出包括于志宁家族、状元吕柟和刘天章、袁弘化、张策等古今重量级人物的史料2万余字,搜集整理出诗书画大家叶浓给家乡和家乡人所题写的36首诗歌,全文5600字。他积极采访真人真事,写作通讯记实文章,讴歌高陵的飞速发展与新人新事。高陵一中,职教中心,高陵场畔,阳光森林,名镇通远的风貌特产,家乡何村的温室大棚、新村建设、致富领头人,非遗品牌“南茂号”,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马老师爱写诗歌,他创作的一首首朗诵诗文质兼美,众口传诵。《农民工礼赞》、《中秋月亮的联想》及他写的《巾帼脊梁李兰娟》战疫组诗三十余首在多平台编发。爱创作、爱诵读、爱公益,他是区上多个阅读推广群的顾问,还为小学生写作和朗诵活动公益指导,成为了大家身边的指导员。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撰写的《乐做园丁育桃李》、《给老伴的信》在省市征文活动中也取得了佳绩。 每一种岁月都有它的色彩,每一段记忆都是人生里的独一无二。马老师是我们身边的不老老人,他用脚步丈量着岁月,他用辛勤装点着岁月,他用乐活的人生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活出了人生深广的姿态,他收获的也必定是一个丰硕的晚年。
为了挖掘更多的民大史料,同年10月,马老师踏上了寻找民大学员职工的漫漫之旅。他找到青海返回的民大学员李凯,老人虽然身体硬朗,还应邀参加了民大旧址博物馆的开馆典礼,但仅仅4个月,他对民大的回忆竟语焉不详,时断时续。好在他捐出了珍藏70年的“西北民大学习纪念”徽章,这枚徽章连政法大学校史馆都没有,竟是十分罕见的孤品! 李凯老人的情况让马老师意识到,民大学工所剩不多,健在的也都垂垂老矣。这段历史若不及时抢救挖掘,珍贵的记忆和史料就会永远灭失,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于是他马不停蹄,采访了民大文工室的杨祺、陈达力夫妇和杜建星、张远、赵正明老人,他们兴致勃勃地回忆起文工室编排节目,为学校和当地群众演出的难忘经历,捐出了老照片、毕业证、通讯录等,张远老人还携老伴、子孙专程来到通远坊,捐赠了民大校友会编辑的《回忆录》,赠送了自己的回忆文章和书法作品。 他又来到西安,采访了毕业后在青海工作的年龄最小的马笃信、和赵乐际的父亲一块学习和工作的张延钦;在富平,惠维斌一边滔滔不绝地回忆,一边拿出保存的毕业证、《民大生活》创刊号和毕业专号;在阎良,武也夫还热情提供了其他学员的姓名、住址、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 在高陵,马老师四处寻觅,打听到十几位学员,可惜都已辞世,有两位刚走半年,令人感到十分遗憾。辗转几次,只在西安找到高陵媳妇崔醒初老人,她丈夫是早年参加红军并入党、长期潜入敌人内部提供情报、解放后调到西宁工作、号称青海“四大才子”的桑弘农。崔老不仅回忆起当年的多彩生活,还和儿子儿媳及孙辈一家人专程来到通远民大旧址,代丈夫向旧址博物馆捐赠了装订珍藏的全部442期《红旗》杂志。 不久,马老师又联系到西北民大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党委书记刘端棻94岁的夫人吕效林和长子刘斌。2020年元旦过后,他和区政府王副区长、文化局张、郭两位局长一道,专程赴西安南郊拜访母子二人。在满是刘端棻照片和藏品的家里,母子二人详细回忆了一家三口在通远坊的难忘岁月,绘声绘色,如数家珍,还不断拿出照片、书籍等实物,让老校长的形象一次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分别之际,母子俩馈赠了刘端棻先生的纪念文集《往事如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多么难得的资料,多么珍贵的历史!吕老一再表示,方便时一定来民大旧址博物馆,故地重游,捡拾70年前的红色记忆。 开春不久,民大副教务长张宣的夫人周玉英、儿子张扬方,也专程来民大旧址博物馆参观重游。张远一生几起几落,历经坎坷,他既担任过兰州民族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西北大学校长,享受副部长级待遇,又数次被打成“右派”和“反党分子”,一再遭受批斗,失去自由。胡子拉碴的肖像旁,“寿补蹉跎”的自题词,高度浓缩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周玉英老人回忆说:“69年前,我们的婚礼就在通远坊的西北民大举行。如今阴阳两隔,令人感慨万千!”回到西安后,张扬方先生立刻给马老师寄来父亲的遗著《犯难生回忆录》,红色宝库里又增加了一块珍宝。 就这样,经过半年时间的舟车劳顿,马老师先后采访了十几位民大职工和学员,每人写了一篇采访手记。他又辗转联系到民大校友会,联系到民大秘书室主任吕夷的后辈,拿到了有关西北民大的不少资料,先后整理出《西北民大大事记》《著名教育家刘端棻》。这介绍民大的4万多字宝贵资料,很快被马老师编入他的纪实文集《桑梓情》,成为里边的精华和重头戏,很好地宣传了西北民大的红色历史。 后来,应高陵区政协、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之邀,他又和马琦共同编写了30万字的《熔炉记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资料辑录》、20万字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让更多的人士了解了西北民大的辉煌岁月和巨大贡献。
马老师的努力挖掘得到了政法大学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重视。2023年5月,几家省级单位联合举办的“西北民大研讨会”在高陵宾馆举行,他作为高陵唯一的嘉宾应邀参加,并做了《民大血脉连高陵》的专题发言;《熔炉记忆》作为全面介绍民大历史的宝贵资料发给与会代表,获得极高的评价。
来高陵,不可不参观民西北大;来民大,应该知道挖掘她的这位功勋老人——马敬元。
用脚步丈量岁月
——记古稀老人马敬元
“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变老的时候,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最后的香与爱意,最后的,竭尽全力。”读到李琦这首诗的时候就想到了身边的一位老人,他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身退休人不休,笔耕不辍,匆匆忙忙,奔走在高陵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岁月,留下了一串串生命之歌。他就是退休教师——马敬元。
七十三岁的马敬元老师是高陵区何村人,从学校退休后,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忙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高陵红色历史,弘扬优秀文化,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别样精彩。
5年前,西安邮电大学教授袁武振撰文介绍了西北民大的历史。于是,马老师深入实地,搜索历史,走访查阅,弄清了西北民大在通远办学四年,为大西北培养1.3万名党政干部,成为“红色熔炉”和“革命摇篮”的辉煌。他通过《大美高陵》和《桑梓情》,把这段历史重现在世人面前,给党史、革命史、地方史充实了宝贵的资料,积极促成高陵打造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省级文保单位。他奔走西安、富平、阎良,采访了14位民大学工,为民大创作整理出4万字的珍贵资料。
近几年,他应聘到区志办撰修《高陵县志》,到民政局编写《高陵地名志(录)》。工作之余,他还挖掘高陵人文历史,助力高陵文化繁荣。他查阅资料,整理出包括于志宁家族、状元吕柟和刘天章、袁弘化、张策等古今重量级人物的史料2万余字,搜集整理出诗书画大家叶浓给家乡和家乡人所题写的36首诗歌,全文5600字。他积极采访真人真事,写作通讯记实文章,讴歌高陵的飞速发展与新人新事。高陵一中,职教中心,高陵场畔,阳光森林,名镇通远的风貌特产,家乡何村的温室大棚、新村建设、致富领头人,非遗品牌“南茂号”,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马老师爱写诗歌,他创作的一首首朗诵诗文质兼美,众口传诵。《农民工礼赞》、《中秋月亮的联想》及他写的《巾帼脊梁李兰娟》战疫组诗三十余首在多平台编发。爱创作、爱诵读、爱公益,他是区上多个阅读推广群的顾问,还为小学生写作和朗诵活动公益指导,成为了大家身边的指导员。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撰写的《乐做园丁育桃李》、《给老伴的信》在省市征文活动中也取得了佳绩。 每一种岁月都有它的色彩,每一段记忆都是人生里的独一无二。马老师是我们身边的不老老人,他用脚步丈量着岁月,他用辛勤装点着岁月,他用乐活的人生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活出了人生深广的姿态,他收获的也必定是一个丰硕的晚年。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无奈人在风雨,人在雨里,人在爱的岁月里漂流……”近日,一首90年代老歌《诺言》红遍抖音。演唱者郭有才(菏泽树哥)是一位抖音草根主播,他晚上卖烧烤,白
2024-05-20 00:19:20
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首善陈光标,20多年如一日,抢险救灾,济贫扶困,捐钱捐物,赞助教育,资助病人,助农卖货,成为当代著名的“大慈善家”。最近,…
全国道德模范,中
2024-05-18 13:11:30
5月10日,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草坪故事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风光秀丽的莫干山脚下展开。潼关县委书记于娟侠从历史、地理、人文、产业等多个方面娓娓
2024-05-14 22:57:35
5月11日下午,在咸阳市秦都区图书馆,举行了作家韩晓英的百集有声小说《都市挣扎》正式开播仪式。活动由咸阳市广播电视台、秦都区政协科教文卫与文史资料委员会、 西咸新区
2024-05-13 15:01:12
“这是我们陕北的黄滋啦啦的黄小米,这是我们吴堡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手工空心挂面,这是我们吴堡脆格睁睁的青梨、甜格丝丝的蜂蜜,肉厚皮薄味甜的红枣、耐熬筋道的
2024-05-11 23:07:36
薛娇娇,198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吴堡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派驻郭家沟镇齐家山村第一书记。
参加工作以来,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
2024-05-10 22:55:59
马余余,女,1988年7月25日出生,汉族,大专文化,吴堡县张家山镇辛庄村人。她是吴堡县十九届县人大代表,榆林市五届人大代表。
每天上午,马余余会直播村里的风土人情和景色,下
2024-05-10 13:38:3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