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霞满天——石泉县退休干部杨德意的孝义人生
善心义举,如浩荡的春风,吹开杨柳新装,烂漫山花,送来沁人心脾的缕缕芬芳。
爱心孝行,似阳光雨露,润物无声,温暖彼此,洋溢着真善美爱的乐章。
在碧波奔流的汉江河畔,在九里十三弯的316国道边,在山清水秀的石泉县城关镇双桥村石磨铺,退休干部杨德意悉心照料母亲尽孝心,自掏腰包传孝道的感人事迹,在十里八乡不径而走,村周邻里提起杨德意都竖起大拇指:敬老爱亲的好榜样啊!
民本至上 心系乡村和富美
1983年高考落榜后,被招录为乡镇合同制干部的杨德意,从乡团委书记干起,经过企业办主任、乡长、乡党委书记等多岗位历练,从石泉县林业局副书记、纪委书记岗位上退休,已经两年多了。从普及义务教育、兴桑养蚕、退耕还林、乡村公路建设、产业发展到脱贫攻坚,翻阅一大摞工作中获奖的荣誉奖状,是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团结拼搏的见证肯定与好评,回顾与群众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的劳动工作场景,他总是充满了自豪与兴奋。他的爱人掩饰不住喜悦:我就是被老杨身上的那种质朴劲所吸引,年轻时在多个乡镇当领导期间,只要老百姓来了,就是上帝,就是亲人,把我晾到一边,也要满面春风地问寒问苦地接待,尽己所能地排忧解难。听到村上三通了,有孩子上大学了,杨德意总要送去祝贺。高大威猛的杨书记没有架子,见人一脸笑,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真诚,像熟悉的邻居兄弟,始终是一位朴实厚道的优秀农村干部形象。这是人们对杨德意的深刻好评。
尊师重教 情注校园桃李香
山区贫困的根源在于教育的掣肘,很多人都是通过受教育而改变人生的。尊师重教是千百年来根植民间的朴素情怀,也是杨德意最真挚的践行与坚定。
1994年,在财税体制改革,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大背景下,乡镇税收上交与开支上级划拨,周转经常困难,矛盾重重。腊月二十二了,放寒假了,老师还聚在学校,等工资过年。全乡教师发不出工资,杨德意十分着急,校长请书记协调,在乡上的信用社申请贷款,先发工资,年后拨款下来了就还上,与信用社商量妥了。第二天,找主任签字放款,主任借口推辞,杨德意来到主任办公室,怒气冲冲,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没有老师,就没有我党委书记杨德意,没有老师,也不可能有你信用社主任!不借算了,我个人向私人借去!从来不发火的杨德意,大义凛然,冲冠一怒,震撼了信用社,也感动了教师们,度过一个难忘的春节。
杨德意的老家紧邻学校,在规范校舍建设过程中,需要砍掉他家几颗大树。校长顾忌重重,请示杨书记。杨德意爽快地说,学校建设是造福一方的大事,砍树占地,我坚决支持,不要补偿。
孝亲敬老 爱洒空巢夕阳红
杨德意家居汉江边石磨铺,因沿江沟口一带石质坚韧,细腻匀润,匠人多汇于此采石打造石槽石磨等石器工具而闻名遐迩,这里曾是石泉八景之一 石磨渔梁 。曾建有石磨铺牌坊,牌额题书:石磨野人家,苇塘覆竹笆,鱼多成乐岁,把酒醉芦花。
清康熙年间石泉知县张峻迹赋诗:鸣榔击汰万椿栽,一派滩声吼怒雷。估客游人尽载酒,一时争唤卖鱼来。
从小在汉江边长大,目睹渔夫拉纤的艰辛,南来北往的悲喜,贫穷的家庭养育了杨德意淳朴善良的品行,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杨德意从小就有一幅助人为乐的热心肠。见老人挑不动了,他就上前换一肩,有人推不动了,他就上前搭把力,遇到欺凌强横现象,他要上前当面摆摆理。对父母家人亲戚朋友更是重情重义。
杨德意认为,父母是艰辛困苦多子多难的一代人,孝敬老人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本能,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做朋友。不仅心里感情上要悦纳善待,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做细做实,做好日常,保持经常。
1997年,原本左脚受伤截肢残疾的父亲意外摔倒中风瘫痪了。经过家人抢救脱离了危险,为方便后续治疗,在基层乡镇工作的杨德意想办法在老街买了一处旧房子,把父亲接到家里,每天起床最早,找小吃店给父亲买早点,每天不重复,备了五条秋裤换洗,安排好父亲后才往乡镇赶,晚上回来给父亲喂药,喂吃喝,再去河边洗衣服屎尿。父亲一天见不到儿子,就会着急地问,德意哪去了啊?我最喜欢吃德意做的饭呐。
寒来暑往,风雨兼程,悉心备至,孝爱有加,就这样坚守了三年,1999年9月,杨德意疼爱的父亲万般不舍地永别了。
2021年,久病缠身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了,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杨德意守候在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关照母亲的饮食起居。时间长了,子女们商议轮流伺候老人。杨德意说,还是我来吧,我有耐心,肠胃好,不怕气味重。我比你们更了解母亲,只要老人能够过得更舒心一点,我累一点又怕什么呢?”就这样,杨德意不仅每天要为老人喂饭喂药、洗漱更衣、倒屎倒尿,同时,因为害怕老人因长期躺在床上会生褥疮,经常给老人翻身、擦洗,长期卧病在床,身体非常僵硬,每次翻身都要费好大的劲,杨德意坚持有空就给老人翻身,拿捏搓手,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夏天,更经常不断地给母亲擦洗身子。母亲情绪波动,赌气时,杨德意总会打比方,讲故事,慢慢讲道理,拉家常,甚至唱歌,耐心开导,等母亲心情平静了,再喂吃喂喝,尽量补充营养。
在石磨铺的公路上,在通往马岭关的弯道边,在村组路的小道上,人们经常看到杨德意推着母亲,吸吮清新的草木花香,瞭望灿烂辉煌的夕阳,聆听雨滴唰唰的鸟鸣。
多少次在医院病房,多少次在老屋床前,多少次在院坝走廊,面对病痛母亲的哭闹打骂,乱踢乱叫,杨德意始终把服伺母亲放在心坎上,摆在第一位,不甩脸色,不能流露冷漠和不耐烦,保持平和心态与笑脸,陪伴守望,正是在爱的坚守及时到位的精心照料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出院后,在老家用中医精心调理,又活了半年多,一直到2023年秋享年81岁的母亲才安详去世。杨德意硬是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他的贤孝美德,用心点亮心,以爱滋养爱,以实际言行深刻诠释了“孝”的内涵,谱写了当今社会一曲感人至深的孝心之歌。
百善孝为先,敬老美德传。丁香哭冬桃,朱氏割心肝。孝亲敬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石。为传承弘扬中华美德,退休后回到老家的杨德意在身体力行尽孝的同时,影响激励着周围的年轻人,2024年正月,杨德意在家备好酒席,邀请近邻好友及村上尽孝行善表现突出群众称赞的好女婿黄贵显、好大姐杨家清、好大哥刘友贵分别送上3000元大红包,慰问鼓励孝善贤能的坚持不懈,初心不改,真情不变。
杨德意的父亲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幸福难忘。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孝心散发着火热的光芒,感染着周边。村民都说他是孝敬老人、关爱家庭、团结邻里的好榜样。逢年过节外出打工回来的都喜欢到杨德意屋里来坐坐,天南地北畅谈一番,家里有了大事小事、人情客往,都乐意请教杨德意来操持安排知客主事。面对周围的空巢老人,杨德意经常做早点,打豆浆,把营养美味送到老人的手中。
幸福是什么? 腰缠万贯?位高权重?杨德意用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敬老孝心,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孝义行动,诠释了平凡的伟大,幸福的真谛。他的孝善笃行如火红的夕阳,温暖自己,照亮寂寞的山村,绽放着温柔迷人的风采。
爱心孝行,似阳光雨露,润物无声,温暖彼此,洋溢着真善美爱的乐章。
在碧波奔流的汉江河畔,在九里十三弯的316国道边,在山清水秀的石泉县城关镇双桥村石磨铺,退休干部杨德意悉心照料母亲尽孝心,自掏腰包传孝道的感人事迹,在十里八乡不径而走,村周邻里提起杨德意都竖起大拇指:敬老爱亲的好榜样啊!
民本至上 心系乡村和富美
1983年高考落榜后,被招录为乡镇合同制干部的杨德意,从乡团委书记干起,经过企业办主任、乡长、乡党委书记等多岗位历练,从石泉县林业局副书记、纪委书记岗位上退休,已经两年多了。从普及义务教育、兴桑养蚕、退耕还林、乡村公路建设、产业发展到脱贫攻坚,翻阅一大摞工作中获奖的荣誉奖状,是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团结拼搏的见证肯定与好评,回顾与群众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的劳动工作场景,他总是充满了自豪与兴奋。他的爱人掩饰不住喜悦:我就是被老杨身上的那种质朴劲所吸引,年轻时在多个乡镇当领导期间,只要老百姓来了,就是上帝,就是亲人,把我晾到一边,也要满面春风地问寒问苦地接待,尽己所能地排忧解难。听到村上三通了,有孩子上大学了,杨德意总要送去祝贺。高大威猛的杨书记没有架子,见人一脸笑,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真诚,像熟悉的邻居兄弟,始终是一位朴实厚道的优秀农村干部形象。这是人们对杨德意的深刻好评。

山区贫困的根源在于教育的掣肘,很多人都是通过受教育而改变人生的。尊师重教是千百年来根植民间的朴素情怀,也是杨德意最真挚的践行与坚定。
1994年,在财税体制改革,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大背景下,乡镇税收上交与开支上级划拨,周转经常困难,矛盾重重。腊月二十二了,放寒假了,老师还聚在学校,等工资过年。全乡教师发不出工资,杨德意十分着急,校长请书记协调,在乡上的信用社申请贷款,先发工资,年后拨款下来了就还上,与信用社商量妥了。第二天,找主任签字放款,主任借口推辞,杨德意来到主任办公室,怒气冲冲,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没有老师,就没有我党委书记杨德意,没有老师,也不可能有你信用社主任!不借算了,我个人向私人借去!从来不发火的杨德意,大义凛然,冲冠一怒,震撼了信用社,也感动了教师们,度过一个难忘的春节。
杨德意的老家紧邻学校,在规范校舍建设过程中,需要砍掉他家几颗大树。校长顾忌重重,请示杨书记。杨德意爽快地说,学校建设是造福一方的大事,砍树占地,我坚决支持,不要补偿。

杨德意家居汉江边石磨铺,因沿江沟口一带石质坚韧,细腻匀润,匠人多汇于此采石打造石槽石磨等石器工具而闻名遐迩,这里曾是石泉八景之一 石磨渔梁 。曾建有石磨铺牌坊,牌额题书:石磨野人家,苇塘覆竹笆,鱼多成乐岁,把酒醉芦花。
清康熙年间石泉知县张峻迹赋诗:鸣榔击汰万椿栽,一派滩声吼怒雷。估客游人尽载酒,一时争唤卖鱼来。
从小在汉江边长大,目睹渔夫拉纤的艰辛,南来北往的悲喜,贫穷的家庭养育了杨德意淳朴善良的品行,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杨德意从小就有一幅助人为乐的热心肠。见老人挑不动了,他就上前换一肩,有人推不动了,他就上前搭把力,遇到欺凌强横现象,他要上前当面摆摆理。对父母家人亲戚朋友更是重情重义。
杨德意认为,父母是艰辛困苦多子多难的一代人,孝敬老人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本能,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做朋友。不仅心里感情上要悦纳善待,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做细做实,做好日常,保持经常。
1997年,原本左脚受伤截肢残疾的父亲意外摔倒中风瘫痪了。经过家人抢救脱离了危险,为方便后续治疗,在基层乡镇工作的杨德意想办法在老街买了一处旧房子,把父亲接到家里,每天起床最早,找小吃店给父亲买早点,每天不重复,备了五条秋裤换洗,安排好父亲后才往乡镇赶,晚上回来给父亲喂药,喂吃喝,再去河边洗衣服屎尿。父亲一天见不到儿子,就会着急地问,德意哪去了啊?我最喜欢吃德意做的饭呐。
寒来暑往,风雨兼程,悉心备至,孝爱有加,就这样坚守了三年,1999年9月,杨德意疼爱的父亲万般不舍地永别了。
2021年,久病缠身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了,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杨德意守候在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关照母亲的饮食起居。时间长了,子女们商议轮流伺候老人。杨德意说,还是我来吧,我有耐心,肠胃好,不怕气味重。我比你们更了解母亲,只要老人能够过得更舒心一点,我累一点又怕什么呢?”就这样,杨德意不仅每天要为老人喂饭喂药、洗漱更衣、倒屎倒尿,同时,因为害怕老人因长期躺在床上会生褥疮,经常给老人翻身、擦洗,长期卧病在床,身体非常僵硬,每次翻身都要费好大的劲,杨德意坚持有空就给老人翻身,拿捏搓手,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夏天,更经常不断地给母亲擦洗身子。母亲情绪波动,赌气时,杨德意总会打比方,讲故事,慢慢讲道理,拉家常,甚至唱歌,耐心开导,等母亲心情平静了,再喂吃喂喝,尽量补充营养。
在石磨铺的公路上,在通往马岭关的弯道边,在村组路的小道上,人们经常看到杨德意推着母亲,吸吮清新的草木花香,瞭望灿烂辉煌的夕阳,聆听雨滴唰唰的鸟鸣。

百善孝为先,敬老美德传。丁香哭冬桃,朱氏割心肝。孝亲敬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石。为传承弘扬中华美德,退休后回到老家的杨德意在身体力行尽孝的同时,影响激励着周围的年轻人,2024年正月,杨德意在家备好酒席,邀请近邻好友及村上尽孝行善表现突出群众称赞的好女婿黄贵显、好大姐杨家清、好大哥刘友贵分别送上3000元大红包,慰问鼓励孝善贤能的坚持不懈,初心不改,真情不变。

幸福是什么? 腰缠万贯?位高权重?杨德意用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敬老孝心,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孝义行动,诠释了平凡的伟大,幸福的真谛。他的孝善笃行如火红的夕阳,温暖自己,照亮寂寞的山村,绽放着温柔迷人的风采。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西北建设杂志社 由陕西省、安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资助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汪显峰安居工程住房改善项目,经两个多月的施工建成峻工入住。6月10日,省、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举行峻
2025-06-13 21:54:36
杨恩新(1934—2022),陕西镇安人,先后在镇安县原双庙、蒿坪、熨斗等公社担任武装干部,县革委会副主任,他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兴牧造林、治坡造田、筑路引水,先后40多次被评
2025-05-23 10:15:37
杨仁和,1922年11月生,山西定襄人,曾任商南县公安局局长、柞水县副食公司经理、柞水县法院院长等职务,1984年4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2月离休。
小
2025-05-16 13:38:28
刘治海,1934年2月生,陕西山阳人,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原西鹃岭大队党支部书记、五里公社党委书记,山阳县林业局、水电局副局长,县水保局局长等职务,1995年4月退休。199
2025-05-16 13:37:56
郑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12月出生,2011年6月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消防工作15年来,他始终
2025-05-14 22:20:31
在陕建三建集团一公司的发展中,有这样一位技术能手,他以严谨的匠心深耕行业13载,用创新的智慧突破技术壁垒,以卓有成效的管理凝聚团队力量,在每一项重大工程中镌刻下奋斗者的
2025-05-08 14:12:11
题记:今年是杨永年逝世32周年,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几篇怀念文章
共产党的好干部,商洛人民的好儿子杨永年书记离开我们三十几个年头了。
三十年里,你毕生热爱的商山洛
2025-05-08 14:05:21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