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写时代的人——记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董颖夫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董颖夫先生的人生情怀,恰如其分。
01
在长安乃至陕西文化界、企业界、工商界,一提起董颖夫先生,个个竖起大拇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称赞。
董颖夫,笔名沣河之子,中等个头,红润的脸庞,见人总是和颜悦色,说起话来声音开朗宏亮,富于感染力。他是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道沣河西畔人,和共和国同龄。马王,古称为“丰”,是周室王朝京畿之地,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史称“丰镐遗址”。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董颖夫就出生在历史厚重的郿坞岭下。他家里弟兄姊弟兄姊妹10人,从小家境贫寒。他在上学时代,当读到节选自作家柳青《创业史》里面的《梁生宝买稻种》的课文时,他被文章里面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所打动,从此,一颗文学的种子在他的心田里悄悄地扎下了根。
读书期间,他学习认真,课余时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吸取其中的文艺精华。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青年的他,显露出不凡的文学才华,写出了《出墙花》《钢锭子和刀片子》《石榴花》《野菊花》《石娃小传》《真实的故事》《张三老汉的心事》等众多小说、故事和诗歌,发表在当时的《陕西青年》《西安晚报》《群众艺术》等主流刊物上,并有作品获得省级奖项,和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系属同时代出道之人。假如他没有弃文从商,肯定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卓著的成就。 ▲董颖夫(左)与陈忠实
正是因为董颖夫出色的文学才华,他被聘为长安县(当时长安县还没有撤县设区)文化馆创作干部。面对文化馆没有办公地点,缺乏办公经费,一个月拿着几十元工资的董颖夫,他没有退缩,经常徒步几十里探访县里的业余作者,自己花钱组织创作研讨会,有的业余作者家境困难,他常常主动去给予帮助。韦兆作者何少南家境穷困,在大年三十还愁着没钱买年货,这时董颖夫冒着风寒主动给他送来了50元钱,那时的五十元可不算一个小数目,这对于何少南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何少南把钱拿在手里,甚至于感激涕零。搞文化创作虽然是董颖夫的理想,然而,面对贫瘠的家庭,文化馆迟迟解决不了他的编制问题,最终他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他心里钟爱的文化创作事业。也不得不说,他弃文从商的这一选择无疑是走对了,这也为他后来回馈社会、回馈文学事业打下了经济基础。
在兄长结婚时,董颖夫为兄嫂写下几句诗:“石榴、海棠、葵花,移栽郿坞岭下,苦莲、苦栋、苦瓜。岭下、岭下,花儿欲何方?又是苦寒一家。”诗句里的石榴、海棠、葵花,不仅是花名,恰好也是三位兄嫂的别名,可谓一语双关,彰显了董颖夫的文学才气,从侧面也体现他欲改变家族困顿命运的决心。
02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董颖夫自小家境贫寒,母亲因做小生意被举报为投机倒把分子。少年时的他在河滩拉过沙子,在工地扛过水泥,苦活累活都干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已是青年的董颖夫抓住了第一个商机,逐步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1985年,他在镇上第一个开了家私人照相馆,也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又把镇上的文化站搞得红红火火,多次被县委评为“工作标兵”。“机会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只有自己去寻找机会。”“人要生存,就要不断去奋斗,拼出一条生路。”董颖夫深有感触。他又看到农村苹果种植户需要大量的纸箱,而纸箱的原材料就是黄板纸,于是他谋划办纸厂,正是他这一想法,从此改变了命运。办纸厂需要场地,需要资金,需要工人,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然而,“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方向永不言弃的他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在1988年,一家股份制纸厂投运生产。纸厂运营了三四年,有股东因故退出,他独自挑起大梁,克服种种困难,把企业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在镇南边又建立一个纸厂,此后两个厂同时运营,这一搞就是十年,这十年间筚路蓝缕,所有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1992年三月,县里预备成立作协,县委宣传部找到董颖夫,聘请他担任作协主席。当时纸厂正处在内外交困之时,他婉言谢绝了,但是推举了合适的人选,而且承诺,作协所有的经费全包在他身上,这一包就是12年。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只说了一句:“于文学,他有割舍不掉的情怀。”后来,县作协主席找到他,预开展作家书屋,但缺乏资金,他二话不说,拿出1.3万元。董颖夫说:“自己现在不能去搞文学,但是要让更多的作家、作者有书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创作环境,相信他们会创作出更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度,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在这期间,他支助多位作者出版文集,举行作品研讨会,又出资编辑《长安作家作品名录》等多部书籍。
1998年,国家推行环保政策,要求部分厂矿企业要么关闭,要么做好环保善后工作。董颖夫已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但最后还是忍痛关闭了纸厂,厂里工人凡是工资超拿的全部不用再还,一笔勾销。他说,自己也是从困难中过来的,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其中的甘苦他感同身受。
关闭了纸厂,正直中年的董颖夫又进军建筑市场,包起了工程。初进建筑行业,他上过朋友的当,住过工棚,半夜三更半夜派出所查暂住证,讨要工程款,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这一干又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依然没有脱离文学,一边搞建筑,一边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相关的事情。
03
董颖夫说:“我一直很崇拜柳青,我们一定要弘扬和传承柳青精神。”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的他,只要一提到柳青,就精神矍铄,激情饱满。1978年,写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家柳青病逝,安葬于长安神禾塬畔的黄甫村。时隔十八年后的1996年,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作家陈忠实找到董颖夫。董颖夫和陈忠实是多年相交相知的挚友。陈忠实说,作家柳青的墓地荒芜多年,欲进行修葺,但经费事项同市地多个机构协商,终不能得到解决。董颖夫当时正在经营纸厂,也面临着资金紧张,但是崇敬柳青、热爱柳青、学习柳青是他一生的梦想,当即慷慨答应下来。随后和省作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以及黄甫村的干部协商,董颖夫出资2万元征得二亩土地。从此开始了他与柳青的不解情缘。
接下来,说干就干。董颖夫出资联系施工队,修缮柳青墓园,砌筑墓园围墙,承建柳青广场,雕刻柳青塑像,策划实施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纪念活动当天,柳青的女儿刘可凤专程从北京赶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柳青的女儿刘可凤握住董颖夫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董颖夫在他的自传体回忆录《平民记忆》中写道:“弘扬柳青精神,打造柳青文化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建设一两个小区工程可比拟的,需要我用后半辈子去做,甚至需要几代人去做。”正是他对柳青精神的崇高敬仰和对文学的博大情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发自内心对柳青和文学的热爱。
他出资2万元建设柳青广场、竖立柳青雕像、承建柳青纪念馆,策划举办“柳青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他联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资捐款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他为首捐资10万元,一共捐款100多万,颁发1—5届柳青文学奖,聘请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为主任,省内外作家叶广岑、合谷、王蓬、刘成章、周瑄璞、尤凌波等和一些文学新秀均获此奖项,共支出120万元;他组织成立柳青文学研究会,创办协会《秦岭》杂志,截至2023年共出刊55期,特刊12期,开支100多万;编辑出版《柳青研究文集》《柳青在长安》《柳青纪念文集》《长安作家作品名录》《长安百村》《创业者风采》等书籍;编创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该剧参加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全国十一届艺术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此项支出300多万元;他和李耀、张耀琪两位企业家共资助100多万元协助拍摄纪录片《柳青在黄甫》并荣获优秀纪录片奖;维持柳研会工作运转以及办公经费,16年共200多万;开展数十次柳青精神研讨座谈会、纪念会;2019年他出资10万举办改革开放40年,长安优秀文学作品颁奖会;支助陈忠实等多位作家和文学作者出版文集,开展作品研讨会;举办和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为2008年汶川地震集资捐款30多万元;为60名贫困大学生捐资学费,几十年下来,他为文化事业花掉500多万元。陈忠实在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言:“董颖夫和长安人民对柳青的种感情,令我感动。”在长安、陕西文学界,被称之为“南董北曹”。(曹谷溪,陕北作家,和路遥是知交,没有曹谷溪就没有路遥的成就。) ▲董颖夫先生
有人问他:“柳青既不是你爸,又不是你爷,你何为这样?”他说:“柳青比我爸伟大,我不弘扬他谁弘扬他?”这就是董颖夫,一个堂堂正正的关中汉子,一个和文学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业余作者。2024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柳青文学馆对董颖夫进行了专访。当记者问他,在长安地区,比你有钱的人很多,而唯有你为文学事业花掉这么巨大的财富,有何感想?”董颖夫意味深长地说:“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弄不好还会让后辈滋生懒惰,失去奋斗的勇气和动力。而精神财富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不忘历史,不忘父辈奋斗之艰难,不断努力上进。”
04
柳青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是一个大舞台。”董颖夫就是在这个大舞台上书写着自己壮丽而无悔的人生画卷。他勤于经济,钟爱文学,善于献言,参政议政。他当了5届区政协委员,在这25年的时间里,他提案100多件,百分之八十被市、区政府采用。“他不是官,却有忧国忧民的心怀;他没有权,却能将精兵强将调遣。”这是长安的一位作家在一首诗歌里对董颖夫的评价。
董颖夫的每一条提案报告,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亲自到现场调研,保证提案切实可行,小到民生教育,大到战略方针。他不是把政协委员当成一种光环,而是当成自己的一种责任,切身实地的为民请愿,为政府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关于沣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关于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建设垃圾处理场》《关于关注破解农村“空巢”现象的建议》《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成立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的提案》等多项提案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采用,被称为长安政协的“智多星”“诸葛亮”,尤其是他提出的关于建设柳青文化品牌的提案在长安区乃至陕西省产生了重大影响。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多次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这时人们不得不敬佩董颖夫的远见卓识,他三十年来打造柳青文化品牌的观念和中央政府不谋而合。2008年,作家贾平凹在清明祭扫柳青墓时激动地说:“陕西知名作家都来了,我们在柳青墓前唱响陕西文学的集结号。”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深有感触地表示:“董颖夫为陕西文学界办了一件大事,功不可没。”如今,学习柳青、弘扬柳青精神已成为长安和陕西响亮的文化品牌。柳青纪念馆也成为文化旅游和研学的重要基地,影响全国,意义深远。几十年来,董颖夫就是高举着学习柳青精神的大旗,他擎起文学的灯塔,照亮文学人的求索之路。
董颖夫说,作为一个政协委员,要做到六心:诚心、热心、精心、善心、戒心和耐心。他不光说到,而且身体力行。
他策划和举办了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杨虎城将军遇难60周年;纪念杨虎城诞辰120周年;策划实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公祭“井勿幕”英烈活动;垫资11万元整修慈善将军“朱子桥”墓园;纪念朱子桥诞辰140周年;2012年向区慈善会捐款5万元,后又联络十多个朋友共同捐款10多万,为政治协商民主合作和当地的慈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参考消息》《大公报》都有报道。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狂,他说:“做这些事,是为了呼唤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各界导报》刊发文章:“董颖夫,一个对自己吝啬,却能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在公益事业上扶贫济困、扩街修路、教育办学等慷慨解囊。一个历经坎坷饱受磨难的人,却不向厄运低头,笑对人生。”他在自传体回忆录《平民记忆》里的一首诗中抒发道:“我在行进的队列里向祖国致敬;我在节日的焰火里为祖国放歌;我在五星红旗下向祖国深情地诉说:祖国,我亲爱的母亲,我亲爱的祖国……这就是董颖夫的赤子情怀。
05
董颖夫说:“我本一农夫,归零也平心;咱从草根中来,到草根中去;平生无所求,只求做人真。”作为一个农民,他爱亲人,爱家乡,爱父老乡亲。多次为家乡修路、办学出资。母亲在世的时候,他每年都要为老人过寿,邀请亲戚乡邻都来做客,他的言行举止成为敬老爱老的榜样。他曾经在腊月三十,为村上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为了倡导敬老爱老,关怀空巢老人,他给村上捐资5万元成立养老基金,奖励孝顺媳妇。2023年重阳节,他又拿出5万元,在村上举办了千人百席宴,和村里的老人过了一个祥和愉快的重阳节,成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称颂的佳话。对于家乡和亲人,他有割舍不下的乡愁情怀。他在《平民记忆》中写道:“故乡是一方圣土,捧一把泥土泪水流。故乡是一坛老酒,喝一碗老酒忆乡愁。” ▲董颖夫和陈忠实等人商议修建柳青墓园
董颖夫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办了10年纸厂,搞了30年建筑,卧薪尝胆,甘苦自知,且颇有成就。他曾任长安区工商联副会长,长安区5届政协委员、常委、长安区作协副主席。他能儒能商,是商界善战的弄潮儿;是政界敢于直言的政协委员;是文化界高举柳青旗帜的勇士。在长安文化圈,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一生和文学,和柳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我爱文学,它净化了我的心灵,给了我自尊,文学也成就了我,让我燃起希望的烈焰。”情寄文学五十载,古稀之年,他出版了个人文集《沣浪集》上下册共计70多万字;在身体多病的纠缠下,他又撰写出版自传体回忆录《平民记忆》,这本书运用朴实的语言,详实的资料,饱满的感情,叙述了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个人家族史,也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有童年生活的穷困,有少年时代的梦想,有青年时代创业的艰辛,有中年时代人生价值的探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所谓平凡,他是一介平民;所谓不平凡,是因为他干出了常人不能所及的事业。陕西、长安文学界一百多位作家写文章对他的《平民记忆》给予了高度评价。陕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穆涛评论说:“在长安乃至陕西,形成了一个’董颖夫’文化现象,值得大家去研究、学习和弘扬。”无疑,董颖夫的事迹在陕西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时代的楷模。
2024年11月16日,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长安区常宁宫酒店举行,董颖夫作为执行会长做了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说:“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16年,把年轻人作为主力军,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人总会老的,我也会去世的,现在是年轻人的世事,让年轻人去做吧。”如今他年老体弱,被多种慢性病缠绕。他举贤让能,希望年轻一代继续学习柳青,弘扬柳青精神,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长安沣河岸边,记者再一次见到了董颖夫。面对记者的采访,董颖夫深情地望着绵延横亘巍峨蹉跎的秦岭和脚下奔涌了千年的涛涛的沣河之水,感慨万千:“沣水东注乃自然,入渭穿黄渤海湾。随流漂浮数
十载,梦回依旧故乡田。”此刻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温暖、从容、幸福。
这就是沣河之子董颖夫的故事。他在政协会上发言经常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
什么是体面?什么是尊严?体面和尊严不仅是经济上的富足,物质的丰盈,更是言行举止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董颖夫做到了,他是个大写时代的人。这也启示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去把握,去创造,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作者简介:柏维龙,西安市长安区人,文章刊发于《长安报》《中国乡村》《秦岭》《经典文学》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有散文收录于文集。长安区作协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许衙评 荐)
01
在长安乃至陕西文化界、企业界、工商界,一提起董颖夫先生,个个竖起大拇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称赞。
董颖夫,笔名沣河之子,中等个头,红润的脸庞,见人总是和颜悦色,说起话来声音开朗宏亮,富于感染力。他是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道沣河西畔人,和共和国同龄。马王,古称为“丰”,是周室王朝京畿之地,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史称“丰镐遗址”。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董颖夫就出生在历史厚重的郿坞岭下。他家里弟兄姊弟兄姊妹10人,从小家境贫寒。他在上学时代,当读到节选自作家柳青《创业史》里面的《梁生宝买稻种》的课文时,他被文章里面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所打动,从此,一颗文学的种子在他的心田里悄悄地扎下了根。
读书期间,他学习认真,课余时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吸取其中的文艺精华。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青年的他,显露出不凡的文学才华,写出了《出墙花》《钢锭子和刀片子》《石榴花》《野菊花》《石娃小传》《真实的故事》《张三老汉的心事》等众多小说、故事和诗歌,发表在当时的《陕西青年》《西安晚报》《群众艺术》等主流刊物上,并有作品获得省级奖项,和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系属同时代出道之人。假如他没有弃文从商,肯定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卓著的成就。 ▲董颖夫(左)与陈忠实
正是因为董颖夫出色的文学才华,他被聘为长安县(当时长安县还没有撤县设区)文化馆创作干部。面对文化馆没有办公地点,缺乏办公经费,一个月拿着几十元工资的董颖夫,他没有退缩,经常徒步几十里探访县里的业余作者,自己花钱组织创作研讨会,有的业余作者家境困难,他常常主动去给予帮助。韦兆作者何少南家境穷困,在大年三十还愁着没钱买年货,这时董颖夫冒着风寒主动给他送来了50元钱,那时的五十元可不算一个小数目,这对于何少南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何少南把钱拿在手里,甚至于感激涕零。搞文化创作虽然是董颖夫的理想,然而,面对贫瘠的家庭,文化馆迟迟解决不了他的编制问题,最终他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他心里钟爱的文化创作事业。也不得不说,他弃文从商的这一选择无疑是走对了,这也为他后来回馈社会、回馈文学事业打下了经济基础。
在兄长结婚时,董颖夫为兄嫂写下几句诗:“石榴、海棠、葵花,移栽郿坞岭下,苦莲、苦栋、苦瓜。岭下、岭下,花儿欲何方?又是苦寒一家。”诗句里的石榴、海棠、葵花,不仅是花名,恰好也是三位兄嫂的别名,可谓一语双关,彰显了董颖夫的文学才气,从侧面也体现他欲改变家族困顿命运的决心。
02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董颖夫自小家境贫寒,母亲因做小生意被举报为投机倒把分子。少年时的他在河滩拉过沙子,在工地扛过水泥,苦活累活都干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已是青年的董颖夫抓住了第一个商机,逐步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1985年,他在镇上第一个开了家私人照相馆,也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又把镇上的文化站搞得红红火火,多次被县委评为“工作标兵”。“机会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只有自己去寻找机会。”“人要生存,就要不断去奋斗,拼出一条生路。”董颖夫深有感触。他又看到农村苹果种植户需要大量的纸箱,而纸箱的原材料就是黄板纸,于是他谋划办纸厂,正是他这一想法,从此改变了命运。办纸厂需要场地,需要资金,需要工人,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然而,“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方向永不言弃的他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在1988年,一家股份制纸厂投运生产。纸厂运营了三四年,有股东因故退出,他独自挑起大梁,克服种种困难,把企业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在镇南边又建立一个纸厂,此后两个厂同时运营,这一搞就是十年,这十年间筚路蓝缕,所有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1992年三月,县里预备成立作协,县委宣传部找到董颖夫,聘请他担任作协主席。当时纸厂正处在内外交困之时,他婉言谢绝了,但是推举了合适的人选,而且承诺,作协所有的经费全包在他身上,这一包就是12年。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只说了一句:“于文学,他有割舍不掉的情怀。”后来,县作协主席找到他,预开展作家书屋,但缺乏资金,他二话不说,拿出1.3万元。董颖夫说:“自己现在不能去搞文学,但是要让更多的作家、作者有书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创作环境,相信他们会创作出更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度,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在这期间,他支助多位作者出版文集,举行作品研讨会,又出资编辑《长安作家作品名录》等多部书籍。
1998年,国家推行环保政策,要求部分厂矿企业要么关闭,要么做好环保善后工作。董颖夫已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但最后还是忍痛关闭了纸厂,厂里工人凡是工资超拿的全部不用再还,一笔勾销。他说,自己也是从困难中过来的,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其中的甘苦他感同身受。
关闭了纸厂,正直中年的董颖夫又进军建筑市场,包起了工程。初进建筑行业,他上过朋友的当,住过工棚,半夜三更半夜派出所查暂住证,讨要工程款,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这一干又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依然没有脱离文学,一边搞建筑,一边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相关的事情。
03
董颖夫说:“我一直很崇拜柳青,我们一定要弘扬和传承柳青精神。”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的他,只要一提到柳青,就精神矍铄,激情饱满。1978年,写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家柳青病逝,安葬于长安神禾塬畔的黄甫村。时隔十八年后的1996年,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作家陈忠实找到董颖夫。董颖夫和陈忠实是多年相交相知的挚友。陈忠实说,作家柳青的墓地荒芜多年,欲进行修葺,但经费事项同市地多个机构协商,终不能得到解决。董颖夫当时正在经营纸厂,也面临着资金紧张,但是崇敬柳青、热爱柳青、学习柳青是他一生的梦想,当即慷慨答应下来。随后和省作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以及黄甫村的干部协商,董颖夫出资2万元征得二亩土地。从此开始了他与柳青的不解情缘。
接下来,说干就干。董颖夫出资联系施工队,修缮柳青墓园,砌筑墓园围墙,承建柳青广场,雕刻柳青塑像,策划实施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纪念活动当天,柳青的女儿刘可凤专程从北京赶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柳青的女儿刘可凤握住董颖夫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董颖夫在他的自传体回忆录《平民记忆》中写道:“弘扬柳青精神,打造柳青文化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建设一两个小区工程可比拟的,需要我用后半辈子去做,甚至需要几代人去做。”正是他对柳青精神的崇高敬仰和对文学的博大情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发自内心对柳青和文学的热爱。
他出资2万元建设柳青广场、竖立柳青雕像、承建柳青纪念馆,策划举办“柳青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他联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资捐款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他为首捐资10万元,一共捐款100多万,颁发1—5届柳青文学奖,聘请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为主任,省内外作家叶广岑、合谷、王蓬、刘成章、周瑄璞、尤凌波等和一些文学新秀均获此奖项,共支出120万元;他组织成立柳青文学研究会,创办协会《秦岭》杂志,截至2023年共出刊55期,特刊12期,开支100多万;编辑出版《柳青研究文集》《柳青在长安》《柳青纪念文集》《长安作家作品名录》《长安百村》《创业者风采》等书籍;编创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该剧参加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全国十一届艺术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此项支出300多万元;他和李耀、张耀琪两位企业家共资助100多万元协助拍摄纪录片《柳青在黄甫》并荣获优秀纪录片奖;维持柳研会工作运转以及办公经费,16年共200多万;开展数十次柳青精神研讨座谈会、纪念会;2019年他出资10万举办改革开放40年,长安优秀文学作品颁奖会;支助陈忠实等多位作家和文学作者出版文集,开展作品研讨会;举办和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为2008年汶川地震集资捐款30多万元;为60名贫困大学生捐资学费,几十年下来,他为文化事业花掉500多万元。陈忠实在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言:“董颖夫和长安人民对柳青的种感情,令我感动。”在长安、陕西文学界,被称之为“南董北曹”。(曹谷溪,陕北作家,和路遥是知交,没有曹谷溪就没有路遥的成就。) ▲董颖夫先生
有人问他:“柳青既不是你爸,又不是你爷,你何为这样?”他说:“柳青比我爸伟大,我不弘扬他谁弘扬他?”这就是董颖夫,一个堂堂正正的关中汉子,一个和文学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业余作者。2024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柳青文学馆对董颖夫进行了专访。当记者问他,在长安地区,比你有钱的人很多,而唯有你为文学事业花掉这么巨大的财富,有何感想?”董颖夫意味深长地说:“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弄不好还会让后辈滋生懒惰,失去奋斗的勇气和动力。而精神财富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不忘历史,不忘父辈奋斗之艰难,不断努力上进。”
04
柳青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是一个大舞台。”董颖夫就是在这个大舞台上书写着自己壮丽而无悔的人生画卷。他勤于经济,钟爱文学,善于献言,参政议政。他当了5届区政协委员,在这25年的时间里,他提案100多件,百分之八十被市、区政府采用。“他不是官,却有忧国忧民的心怀;他没有权,却能将精兵强将调遣。”这是长安的一位作家在一首诗歌里对董颖夫的评价。
董颖夫的每一条提案报告,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亲自到现场调研,保证提案切实可行,小到民生教育,大到战略方针。他不是把政协委员当成一种光环,而是当成自己的一种责任,切身实地的为民请愿,为政府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关于沣河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关于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建设垃圾处理场》《关于关注破解农村“空巢”现象的建议》《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成立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的提案》等多项提案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采用,被称为长安政协的“智多星”“诸葛亮”,尤其是他提出的关于建设柳青文化品牌的提案在长安区乃至陕西省产生了重大影响。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多次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这时人们不得不敬佩董颖夫的远见卓识,他三十年来打造柳青文化品牌的观念和中央政府不谋而合。2008年,作家贾平凹在清明祭扫柳青墓时激动地说:“陕西知名作家都来了,我们在柳青墓前唱响陕西文学的集结号。”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深有感触地表示:“董颖夫为陕西文学界办了一件大事,功不可没。”如今,学习柳青、弘扬柳青精神已成为长安和陕西响亮的文化品牌。柳青纪念馆也成为文化旅游和研学的重要基地,影响全国,意义深远。几十年来,董颖夫就是高举着学习柳青精神的大旗,他擎起文学的灯塔,照亮文学人的求索之路。
董颖夫说,作为一个政协委员,要做到六心:诚心、热心、精心、善心、戒心和耐心。他不光说到,而且身体力行。
他策划和举办了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杨虎城将军遇难60周年;纪念杨虎城诞辰120周年;策划实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公祭“井勿幕”英烈活动;垫资11万元整修慈善将军“朱子桥”墓园;纪念朱子桥诞辰140周年;2012年向区慈善会捐款5万元,后又联络十多个朋友共同捐款10多万,为政治协商民主合作和当地的慈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参考消息》《大公报》都有报道。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狂,他说:“做这些事,是为了呼唤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各界导报》刊发文章:“董颖夫,一个对自己吝啬,却能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在公益事业上扶贫济困、扩街修路、教育办学等慷慨解囊。一个历经坎坷饱受磨难的人,却不向厄运低头,笑对人生。”他在自传体回忆录《平民记忆》里的一首诗中抒发道:“我在行进的队列里向祖国致敬;我在节日的焰火里为祖国放歌;我在五星红旗下向祖国深情地诉说:祖国,我亲爱的母亲,我亲爱的祖国……这就是董颖夫的赤子情怀。
05
董颖夫说:“我本一农夫,归零也平心;咱从草根中来,到草根中去;平生无所求,只求做人真。”作为一个农民,他爱亲人,爱家乡,爱父老乡亲。多次为家乡修路、办学出资。母亲在世的时候,他每年都要为老人过寿,邀请亲戚乡邻都来做客,他的言行举止成为敬老爱老的榜样。他曾经在腊月三十,为村上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为了倡导敬老爱老,关怀空巢老人,他给村上捐资5万元成立养老基金,奖励孝顺媳妇。2023年重阳节,他又拿出5万元,在村上举办了千人百席宴,和村里的老人过了一个祥和愉快的重阳节,成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称颂的佳话。对于家乡和亲人,他有割舍不下的乡愁情怀。他在《平民记忆》中写道:“故乡是一方圣土,捧一把泥土泪水流。故乡是一坛老酒,喝一碗老酒忆乡愁。” ▲董颖夫和陈忠实等人商议修建柳青墓园
董颖夫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办了10年纸厂,搞了30年建筑,卧薪尝胆,甘苦自知,且颇有成就。他曾任长安区工商联副会长,长安区5届政协委员、常委、长安区作协副主席。他能儒能商,是商界善战的弄潮儿;是政界敢于直言的政协委员;是文化界高举柳青旗帜的勇士。在长安文化圈,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一生和文学,和柳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我爱文学,它净化了我的心灵,给了我自尊,文学也成就了我,让我燃起希望的烈焰。”情寄文学五十载,古稀之年,他出版了个人文集《沣浪集》上下册共计70多万字;在身体多病的纠缠下,他又撰写出版自传体回忆录《平民记忆》,这本书运用朴实的语言,详实的资料,饱满的感情,叙述了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个人家族史,也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有童年生活的穷困,有少年时代的梦想,有青年时代创业的艰辛,有中年时代人生价值的探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所谓平凡,他是一介平民;所谓不平凡,是因为他干出了常人不能所及的事业。陕西、长安文学界一百多位作家写文章对他的《平民记忆》给予了高度评价。陕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穆涛评论说:“在长安乃至陕西,形成了一个’董颖夫’文化现象,值得大家去研究、学习和弘扬。”无疑,董颖夫的事迹在陕西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时代的楷模。
2024年11月16日,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长安区常宁宫酒店举行,董颖夫作为执行会长做了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说:“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16年,把年轻人作为主力军,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人总会老的,我也会去世的,现在是年轻人的世事,让年轻人去做吧。”如今他年老体弱,被多种慢性病缠绕。他举贤让能,希望年轻一代继续学习柳青,弘扬柳青精神,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长安沣河岸边,记者再一次见到了董颖夫。面对记者的采访,董颖夫深情地望着绵延横亘巍峨蹉跎的秦岭和脚下奔涌了千年的涛涛的沣河之水,感慨万千:“沣水东注乃自然,入渭穿黄渤海湾。随流漂浮数
十载,梦回依旧故乡田。”此刻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温暖、从容、幸福。
这就是沣河之子董颖夫的故事。他在政协会上发言经常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
什么是体面?什么是尊严?体面和尊严不仅是经济上的富足,物质的丰盈,更是言行举止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董颖夫做到了,他是个大写时代的人。这也启示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去把握,去创造,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作者简介:柏维龙,西安市长安区人,文章刊发于《长安报》《中国乡村》《秦岭》《经典文学》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有散文收录于文集。长安区作协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许衙评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张露丹,陕西露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自公司2018年12月成立以来,她一直致力于通过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张露丹
2025-01-07 10:12:11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董颖夫先生的人生情怀,恰如其分。
01
在长安乃至陕西
2025-01-05 22:18:47
与中国好人与市人大代表苗育春在一起交流学习!①在我工作馆谈慈善公益事业;②在百米大道黄龙特产店交流农副产品;③在延安宾馆、延安国宾酒交流学习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及酒
2025-01-05 21:44:45
白玉乾,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0年1月出生,吴堡县发改局退休干部。现任吴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队员。 在职时,他爱岗敬业,为群众办了一串串好事实事;2020年
2025-01-03 11:23:16
农历十月,天寒地冻,扶风县行政广场却热闹非凡,爱心志愿者协会在此举行献爱心、收旧衣活动。受会长屈亚斌之邀,我前来采写文章宣传此次活动,也由此结识了副会长马荣刚。 初
2025-01-03 09:40:54
12月22日晚,2024年衡阳市“奔跑吧-少年”青少年U系列篮球锦标赛U14组别的衡阳跃奇篮球俱乐部一队斩获冠军。 在比赛场上,许浩恩不仅展现了卓越的篮球技艺,更
2024-12-31 17:42:40
麻街罗沟出鹰鹞,
药商张涛业绩骄。
干事创业志向远,
仁义热心品行好。
修路通讯建水塔,
忙前忙后把心操。
荣登商洛好人榜,
家乡因他更自豪。
振兴乡村出实力,
捐献书画作航标。
2024-12-28 22:34:29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