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绛帐播薪火 红烛映丹心 ——记扶风籍优秀教育工作者周顺志

  在关中西府扶风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的沃土上,曾有过无数英豪贤士,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他以毕生心血为笔,以赤诚情怀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岁月长河中绘就出对亲人和社会的深沉大爱。他,就是周顺志。

  一、寒门学子的求知之路

  周顺志,男,1937年11月12日(农历)出生于扶风县绛帐镇柿坡村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共有兄弟五人,他排行为二。因为家境贫寒,人口众多,他从小就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正是因为如此,他也自幼就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苦,内心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希望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1946年9月至1952年7月,在绛二完小求学期间,家里在渭河南滩种了几亩西瓜,一到星期天,周顺志跟着父亲下地劳动,暑假期间还住在渭河滩边的草棚里看瓜。那些年,他的学习认真刻苦,每日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夜晚又在昏暗的灯光下依旧埋头用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考试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成为老师们心中的骄傲,同学们眼中的榜样。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全县唯一的初中,这无疑是其求学路上的一座闪耀的里程碑。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人出难题。家境的贫寒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笼罩在了周顺志继续深造的道路上。因为父母难以承担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学业。

  一颗被深埋在土里的金子,终有发光的一天。不久,周顺志经学校推荐,被县上文教科选中,年仅15岁的他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懵懂与憧憬,成为一名助教,由此踏上教育工作的漫漫长路,而这也正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个小开端。

  二、教育征程的砥砺前行

  参加工作后,周顺志深知自己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这份责任感如同沉甸甸的使命,时刻鞭策着他不断奋进。任教一年后,他因表现出色被保送到凤翔师范公费学习三年。在师范学校里,他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浩瀚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1954年5月2日,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这不仅是对他思想进步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他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1956年7月毕业后,周顺志被分配到于家初小任教。当时,于家初小的条件极为艰苦,四个年级仅有两名教师,且一名教师家在本村,他只能独自一人住校。但这些困难在他眼中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小石子,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每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刻苦看书学习、认真批改作业、精心备课。他还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就像一位执着的探险家,在教育的未知领域中寻找着最适合学生的道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丰厚回报。1956年12月19日,他荣获“绛帐公社工会积极分子奖”,并当选为初小教师学习小组副组长;1957年5月4日,他被评为绛帐公社“五好青年“五四红旗手”;1958年4月1日,《陕西教育》第一期刊登介绍了他的教学经验,同年他还被评选为“扶风县模范教育工作者”。这些荣誉,是他教育征程上的璀璨勋章,见证着他的辛勤耕耘与卓越成就。

  1958年8月,周顺志被调至绛帐小学工作,除了担任高年级主课教学,在教书育人上成效显著之外,还兼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1959年11月12 日,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成为青年教师典范。1960年的儿童节,他荣获团省委、妇联、工会授予的“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他在教育岗位上周顺志始终步履不停,为精进专业、克服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从1959年春到1961年12月完成武功师范在职函授中师班毕业。1961年,他晋升为学校教导主任,主抓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两年来学校毕业班考初中成绩名列全县前列。1963年7月,他被评“为扶风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并作为陕西省优秀教师代表赴延安参观学习,那次“红色之旅”更坚定了他教育报国的初心。

  因教学与管理能力突出,周顺志还先后担任过新集小学、车站小学、绛帐小学等校校长。无论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都始终秉持着勤奋扎实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三、特殊岁月的坚守初心

  在时代的浪潮中,周顺志的教育之路布满荆棘与坎坷。特殊时期的风雨如晦,非但未能动摇他的信念,反而让他如扎根岩缝的青松,任凭狂风骤雨如何侵袭,始终以挺拔之姿守护着心中的教育火种。

  1966年至1976年,“文革”爆发了,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扶风县亦不例外。大字报贴满了大街小巷,人们的思想被极端的思潮所左右,到处都弥漫着紧张和恐惧的气氛。但周顺志一直都在积极工作,他没有给向领导和同事写过一张大字报,没有参加过群众组织,也没有参加过武斗。1968年6月,绛帐小学改名为绛帐初等学校;7月,学校成立了“革命领导小组”,贫下中农已开始进校管理学校,他被推选为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学校一边开展教学,一边进行改革。

  1969年,周顺志调任午井公社。在扶风县教育局与午井公社党委的引领下,他以教育专干的责任担当为旗,以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为刃,冲破重重阻碍,勇立改革潮头。从擘画教育革新蓝图,到改善破旧校舍环境;从奔走争取教师待遇提升,到搭建多元育人平台,他用坚实的步履,为午井公社教育事业注入蓬勃生机。短短数载,这片土地上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的斐然成绩更引得扶风县教育局专程总结经验,将午井模式推广至全县。1972年,他凭借卓越贡献,被授予“扶风县先进工作者”的殊荣,这份荣誉,正是对他不懈奋斗的最佳褒奖。

  1977年在段家公社东官村驻队期间,周顺志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在农田基建工地挥汗如雨,夜晚打着手电组织灌溉;挨家挨户走访,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生活困难,东官村面貌大有改观。因为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77年12月20日荣获“段家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优秀奖”;1978 年2 月12 受到扶风县委、扶风县革委会表彰奖励;1978年“七一”被评为中共段家公社委员会“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周顺志始终坚信,教育是点燃希望的火炬,是斩断命运枷锁的利刃,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面对重重压力,他始终屹立于三尺讲台之上,用知识的光芒驱散蒙昧,以智慧的力量启迪心灵。他的坚守如同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也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教育同行。

  四、党校岁月的知识传承

  1979年,周顺志调入中共扶风县委党校从事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先后担任党校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讲师、副校长、机关党支部书记,开启了自己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在这里,周顺志像一位知识的传播者,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专业知识的火种,播撒在每一位学员的心中。在日常工作中,他一直坚持“举党旗、育党人、立党言、尽党责”为培训党的干部队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坚持党性原则,组织观念强,作风好,1986年被评为“扶风县委党校模范共产党员”,1990年又被评为“县级机关模范共产党员”。

  周顺志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能适应县级党校各层次的课程讲授。他深化教学改革,指导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担任扶风县委党校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全面熟练地履行职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搞好党务工作,特别在培养积极分子入党、党员教育、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方面成效显著,多次在县级机关党委介绍经验。1990年2月,县委党校被中共扶风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锦旗。

  十多年来,周顺志精心备课,编写讲稿75本约186余万字,编写党课教材8篇,内容充实,观点正确,印发全县各基层单位党组织采用。他还跑遍全县各乡镇、各局、公司、工厂、医院、高中等单位讲课,讲课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善于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县、乡、村干部的一致好评。

  此外,周顺志还积极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两份,组织并参加科研、教研和党校教育理论研究,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1988~1989年度,扶风县委党校被陕西省委党校《党校周刊》评为“通讯报导全省先进单位”;1990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发给周顺志同志“从事教育工作30年教龄教师”荣誉证书,肯定了他的工作成绩;1991年7月1日,他荣获宝鸡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党建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五、平凡生活的温暖之光

  在工作中,周顺志是一位敬业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而在生活中,他则是一位尊老爱亲、培育后代的好榜样。在大家庭中,他一生对父母孝敬有加,对兄弟关爱备至,对子孙后代的成长进步倾注了全部的爱心。

  从参加工作到 35岁分家之前,周顺志所挣的工资每月除过个人生活费之外,全部交给母亲用于大家庭开支。1996年11月18日(农历),他精心组织全家人和亲朋好友为母亲隆重举办了八十寿诞庆典。寿诞前一直下着连阴雨,他穿着雨鞋外出联系、邀请摄影师、主持人和电影放映员。临到寿诞前,主持人因事突然来不了,他当晚熬夜写主持词,第二天交户下人员代为念稿主持。这一切,都只为让母亲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作为儿子,他对父母尽到了赡养的义务。特别是在母亲晚年,他带头对母亲极尽孝道,与其他兄弟四人共同商量,让老人安心无忧地度过晚年生活。老母亲是村里仅有的几位长寿老人之一,在96岁那年没有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兄弟的团结和孝心,也被村里人传为美谈。

  周顺志尊兄爱弟,牢记兄弟手足之情,因大哥没有上过学,他对侄儿、侄女的学习、工作、成长尤为关心,帮助联系学校、解决婚姻问题、助力就业,对家里的大小事情也都及时商讨妥善处理。

  周顺志一生生活俭朴,却从不亏待子孙后代。他对孙辈爱护关心教育也很到位,在老家管大孙女四年,管大孙子和二孙女直到上小学二年级后父母才领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上学,中间还管过大外孙两年。为使孙辈喝上新鲜牛、羊奶,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他都要起早摸黑到村内或外村打奶,回来后烧奶、喂奶,进行启蒙教育,陪孙辈做游戏、玩耍。2013年,他又到宝鸡帮助哄小孙子,教育孙辈练好身体学好本领。

  家风立本,世代相传。2021年,周顺志将其人生感悟总结为“爱国爱家,厚德崇善;孝老爱亲,和睦团结;自强自立,勤俭持家;健康为本,笃学致远;惜时如金,淡泊名利;知书达礼,清白做人”的家族家风,为柿坡村周氏子孙树立了立身处世的准则。

  六、退休之后的余热生辉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8年4月,周顺志告别奋斗半生的教育岗位,卸下了肩上的重任。但他并未就此停下奉献的脚步,而是将余热化作照亮乡土的星火,在桑梓之地续写人生华章。他主动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农村党支部,毅然回归柿坡村老家,重新扎根于熟悉的土地,与乡亲们朝夕相伴,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1999年起,他在田间育苹果、杏、梨、桃、柿树苗,种植粮菜,辛勤耕耘九载。

  退休后的周顺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以惊人的毅力紧跟时代脉搏。84岁高龄时,他从零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以抖音记录生活点滴,展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微信与亲友畅谈,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此同时,他还每日坚持读书看报、聆听时事新闻,并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精心撰写党课教材。每逢“七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党员还精神矍铄地站在村部讲台上,为年轻党员们讲述党的光辉历史与奋斗精神,让信仰的火种代代相传。

  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周顺志同样是步履不停。2001年,他率先垂范,带头捐资建设乡村学校,为孩子们筑起知识的殿堂;2002年,他又积极协助村干部,协调修建水塔、铺设自来水管,解决乡亲们的用水难题。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义务参与道路修建,清扫主街道卫生,用沾满泥土的双手,默默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2021年“建党节”,柿坡村党支部为周顺志颁发了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枚闪耀的勋章,不仅是对他半世纪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更是他一生践行党员使命、投身教育与公益事业的生动见证。

  周顺志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尊老爱亲、传承美德的一生,是一心为民、服务社会的一生。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前行的道路;他又像一棵大树,为家人和社会遮风挡雨。他的生平事迹,或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年4月20日-28日

  作者简介:刘省平,生于1979年,陕西扶风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西府散文选》《扶风作家散文选》,参与编纂《大美扶风》;已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随笔集《西路行吟》;曾在《宝鸡日报》《西安晚报》《西北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文化艺术报》《陕西农村报》《陕西工人报》《西北信息报》等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责任编辑:樊仁霞

相关阅读
  在关中西府扶风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的沃土上,曾有过无数英豪贤士,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他以毕生心血为笔,以赤诚情怀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对

2025-05-06 14:16:47

    在重庆市涪陵城的晨曦与暮色中,总有一抹身影穿梭于红绸白纱间。李琴,这位深耕涪陵二十年的艺术工作者,将婚庆事业与歌唱梦想交织,在无数人的幸福时刻里,化身为见证甜蜜的

2025-05-06 10:38:50

  在陕西省泾阳县的正颈堂中医诊所,有这样一位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中医大夫——涂新宏。他凭借着仁爱之心、小小银针和几味中草药,一次次地挽救了无数生命,让众多

2025-05-01 16:15:55

  在陕西吴堡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一把面粉为墨,以一颗匠心为笔,在小小的挂面间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面香传奇”,他就是张彦兵。从初出茅庐的挂面制作新手,到扛起传承

2025-04-30 16:24:32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旬阳市棕溪镇商会常务副会长、西安食品工程技工学校创始人赵吉军被授予&ldquo

2025-04-30 09:39:25

  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朝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每周二的早上总能看到一位神采奕奕的书法老师手持毛笔,耐心指导学员练习书法。他是民盟汉滨区教育二支部原主委周

2025-04-29 09:45:07

  河洛苍茫兮地裂天崩,嵩岳垂泪兮星月无光。黄河九曲呜咽东去,邙岭千峰肃立成殇。哀哉桂贤!痛哉桂贤!八百里伏牛素缟迎归鹤,五千年轩辕故土葬国梁。谁言巾帼不丈夫?且看青史

2025-04-29 09:33:03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