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书院门

四面八方的游人无论怎样阅读古城,都会袭永宁门而入去寻踪觅迹。站在南门里朝东北方向眺望,一座精巧的青砖古塔就映入眼帘,它就是入城第一景宝庆寺塔。
不曾想到这尊其貌不扬的砖塔,由初建距今已近一千二百年了,它是为宝庆寺而建立的。可年轮更长的寺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护寺的塔还在屹立着。
和历史上所有被损毁的遗迹一样,宝庆寺及塔同样兴衰几叠。宝庆寺乘着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而唯独镇寺宝塔毅然面世于今。就算是从明景太元年(公元1459年)重建计起,迄今也有五百七十多年的岁月。

宝庆寺塔的侧旁就是着名的书院门,它是一条古建风格的文化步行街,自西向东到安居巷约六百多米。如果在路口处向南再向东一直走,即可到达西安碑林博物馆及至文昌门。

从那座高大的牌楼下进入书院门,仿佛能感受到古朴凝重的气息。书院门没有门只有牌楼,门就是牌楼、牌楼就是门。宽阔高大、飞檐斗拱的牌楼,描金绘彩、装扮靓丽的形象,再配上两边楹柱上的对联,使人一下子就融入到文雅墨香的气氛里。
楹联曰:“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那黑底金字圆润饱满的颜体书法,醒目地镶嵌于牌楼两侧,注释着书院门的芳姿韵味,这就是一九九一年建造的这条风采之街。

而冯从吾这个名字,和关中书院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是他倾情治学、创建了关中书院。历史的物是人非在匆忙里划过,而如今只有书院,连接着久远的记忆。

楼,仍然能够使人心魄振奋,此等气派无愧于明清乃至民初年代,西北地区最高学府的盛誉。
步入关中书院的大门里,展现着一派古香古色的韵味。书院里的建筑错落有致,古木绿植郁郁葱葱。两进结构的院子层次分明,共有房屋二十余间,分别为大讲堂、修习室、藏书阁、寓宿房等。

蹉跎岁月,世事无常。我不能想象冯从吾老先生,在明朝后期那样风云激荡的年代、在他人生七十年的坎坷岁月里,是怎样的做成了一个高官、又怎样干地成了一件大事呢?
他官至工部尚书可说是位高权重,而他建立起的关中书院更可谓功在千秋。尽管他几度入主庙堂显赫一时,可人生的行程如同马戏过场一样的易变,他同样也摆脱不了宦海沉浮的剧情。

期间,曾经有过短暂的重回仕途,终因其禀性难移、不能入流而又返回讲堂。至此,他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当地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创办关中书院并在此执讲达十年之久。

至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书院被毁掉时,这里共培养出了五千多名学子。直到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关中书院重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它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云,今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校区。

先生是文曲星下凡寓居于此,当然给这条街带来了耀眼的亮色,也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总之,这处古朴的老宅与宝庆寺、关中书院、西安碑林以及文昌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书院门文化景区光彩夺目的一部分。

我经常徘徊于这里,去体味文化的厚重与商业的活力。我感觉这里是精神与物质的集合体,它们的互相促进产生了新的文明,这就是经济与文化的转换效应。

我向朋友们诉说书院门的妙趣,想让他们更加深刻的品读书院门、也去好好地辨识这张古都的名片。以至于喋喋不休的自己都疲了,还不忘再说上一句:“没事了就去书院门转一转啊”。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陈辉,陕西乾县人。作家、评论家、刊物总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作品散见于各类媒体达二百多万字,并获各级多种奖项数十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陕西省分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