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旬邑非遗馆 拜访三水何一平
8月23日上午,CFPA西部工作站常务站长杨宏伟和副站长兼咸阳会员联络处主任杨小卫陪同CFPA常务理事、丝路发现专刊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王雪峰老师来到旬邑县城,CFPA理事、旬邑县博物馆原馆长何一平老师对来访接待作了精心安排。
旬邑古称豳,周封邑,秦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旬邑县位于咸阳市北部,北依甘肃省正宁县,东接铜川市耀州区,南傍淳化县,西临彬州市,常住人口21.06万人。据《尚书·禹贡》载,夏分九州,栒邑属雍州之豳地,西周属王畿,为栒邑。1964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即改为旬邑县。
旬邑境内遗存绵延百里的赵家洞石窟,悬岩中空,洞天妙连,始为周人穴居之地,曾是古豳国的首府,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风格独特,是旬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第二大国防工程,被称作古代“高速路”的秦直道穿境而过,道路兵站遗址至今犹存。马栏革命旧址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旬邑县文化馆吴昊先生引导王雪峰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古大象和犀牛化石博物馆,在远古时代,旬邑作为黄土高原的泾水南岸,居然是古大象群聚生活地,令人耳目一新 。
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是推广和宣传旬邑丰富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窗口和平台。馆内主要陈列的有旬邑黄河剑齿象、世界首具板齿犀牛、恐龙脚印及转角古鱼化石等。对此,讲解员李源源向王雪峰一行进行了详尽讲解。 旬邑黄河剑齿象化石1975年出土于旬邑县马栏镇西塬村。1992年经西北大学专家研究复原装架起来,体长8.45米,高4.30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世界首具板齿犀牛化石与黄河象同时同地出土,1998年3月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复装架起来,它体长4.8米,高3.1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是唯一完整复原的一个种类;恐龙脚印化石出土于旬邑县湫坡头镇八王庄村。2005年12月1日征集。三枚脚印呈倒写的“个”字,凸印在一块96*92*8cm的砂岩石板上。趾间关节印痕清晰可见。生活于侏罗纪晚期或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亿3千万年;转角古鱼化石1977年6月出土于马栏镇转角村油房沟。形成于侏罗纪晚期或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亿3千万年。长19.3cm,宽3cm,鱼眼、鳞、鳍、尾清晰可见,弥足珍贵。 从大象馆出来,王雪峰一行进到文庙,向孔子焚香祭拜。然后来到旬邑老党校,参观了在此新建而尚未向社会开放的非遗展馆。 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为了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展示古豳农耕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按功能划分为序厅、展览展示区、库淑兰剪纸艺术专题展区、文创产品区四个部分。其中展览展示区布展设计突出“豳”文化主题,以“豳之苑”“豳之语”“豳之艺”“豳之颂”“豳之韵”“豳之风”六个单元,陈列了旬邑县级以上36个非遗项目,采用图文介绍、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影视等手段,全面直观地呈现了旬邑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现形态和发展现状。 面对文化殿堂琳琅满目的旬邑非遗,吴昊如数家珍,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被被誉为“剪花娘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位中国人的“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库淑兰个人简史以及以她为代表的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彩贴剪纸艺术原作,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库淑兰在艺术上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母亲、一位心灵手巧的村妇,她拥有许多技能,最拿手的是剪纸和画画。而库淑兰却是剪纸领域的天才,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她从不重复自己的作品,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探索出一种新风格,每种风格都堪称巅峰,让许多人可望不可及,堪称是中国的毕加索。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创造出了旬邑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和人文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曲艺等六大类中的旬邑唢呐、剪纸艺术、皮影、花馍、木偶、饮食文化、婚丧礼仪等,无不诠释着旬邑民俗文化积淀的深厚与久远。 中午饭时,何一平馆长特意在县城最富有民俗特色的饭店设宴款待王雪峰一行。面对不期而遇的旬邑书法大师景波与他的老师,大家分别合影留念,让镜头把体悟民间艺术的欢悦永远定格在“三水老碗”大厅,成为友谊纽带的见证。 这正是:
旬邑境内遗存绵延百里的赵家洞石窟,悬岩中空,洞天妙连,始为周人穴居之地,曾是古豳国的首府,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风格独特,是旬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第二大国防工程,被称作古代“高速路”的秦直道穿境而过,道路兵站遗址至今犹存。马栏革命旧址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旬邑县文化馆吴昊先生引导王雪峰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古大象和犀牛化石博物馆,在远古时代,旬邑作为黄土高原的泾水南岸,居然是古大象群聚生活地,令人耳目一新 。
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是推广和宣传旬邑丰富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窗口和平台。馆内主要陈列的有旬邑黄河剑齿象、世界首具板齿犀牛、恐龙脚印及转角古鱼化石等。对此,讲解员李源源向王雪峰一行进行了详尽讲解。 旬邑黄河剑齿象化石1975年出土于旬邑县马栏镇西塬村。1992年经西北大学专家研究复原装架起来,体长8.45米,高4.30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世界首具板齿犀牛化石与黄河象同时同地出土,1998年3月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复装架起来,它体长4.8米,高3.1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是唯一完整复原的一个种类;恐龙脚印化石出土于旬邑县湫坡头镇八王庄村。2005年12月1日征集。三枚脚印呈倒写的“个”字,凸印在一块96*92*8cm的砂岩石板上。趾间关节印痕清晰可见。生活于侏罗纪晚期或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亿3千万年;转角古鱼化石1977年6月出土于马栏镇转角村油房沟。形成于侏罗纪晚期或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亿3千万年。长19.3cm,宽3cm,鱼眼、鳞、鳍、尾清晰可见,弥足珍贵。 从大象馆出来,王雪峰一行进到文庙,向孔子焚香祭拜。然后来到旬邑老党校,参观了在此新建而尚未向社会开放的非遗展馆。 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为了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展示古豳农耕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按功能划分为序厅、展览展示区、库淑兰剪纸艺术专题展区、文创产品区四个部分。其中展览展示区布展设计突出“豳”文化主题,以“豳之苑”“豳之语”“豳之艺”“豳之颂”“豳之韵”“豳之风”六个单元,陈列了旬邑县级以上36个非遗项目,采用图文介绍、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影视等手段,全面直观地呈现了旬邑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表现形态和发展现状。 面对文化殿堂琳琅满目的旬邑非遗,吴昊如数家珍,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被被誉为“剪花娘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位中国人的“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库淑兰个人简史以及以她为代表的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彩贴剪纸艺术原作,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库淑兰在艺术上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母亲、一位心灵手巧的村妇,她拥有许多技能,最拿手的是剪纸和画画。而库淑兰却是剪纸领域的天才,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她从不重复自己的作品,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探索出一种新风格,每种风格都堪称巅峰,让许多人可望不可及,堪称是中国的毕加索。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创造出了旬邑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和人文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曲艺等六大类中的旬邑唢呐、剪纸艺术、皮影、花馍、木偶、饮食文化、婚丧礼仪等,无不诠释着旬邑民俗文化积淀的深厚与久远。 中午饭时,何一平馆长特意在县城最富有民俗特色的饭店设宴款待王雪峰一行。面对不期而遇的旬邑书法大师景波与他的老师,大家分别合影留念,让镜头把体悟民间艺术的欢悦永远定格在“三水老碗”大厅,成为友谊纽带的见证。 这正是:
品读旬邑非遗馆,拜访三水何一平。
镜留景波雅照在,存念吴昊另段情。
故国公刘劈豳地,山猪供养享安宁。
而今旧貌不复再,泰塔见证人杰灵。
镜留景波雅照在,存念吴昊另段情。
故国公刘劈豳地,山猪供养享安宁。
而今旧貌不复再,泰塔见证人杰灵。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