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李家村,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年村落(纪实文学)

李家村(李家道)村庄坐落于千山南麓2.5千米处的山前洪肩平原。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142户,457人,行政隶属岐山县凤鸣镇吴邵村,为一个自然村。
据史料记载,李家村村名有两种说法:1989年出版的《陕西省岐山县地名志》中记载道:“李家村,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处,又传为唐初天文学家、太史令李淳风故里,今村内尚存李淳风墓冢及祠。”1992年8月出版的《岐山县志》中,传称李淳风为岐山县凤鸣镇李家道人,就是2021年新出版的《岐山县行政区划图》中,也标明为李家道,李淳风墓以图标标之。
而《岐山县志·城乡建设志》中,则记道:“1989年989村,……凤鸣镇62村,……北吴邵、李家村、李家沟、田家沟……”《城乡建设志》将该村记为李家村,且与《岐山县志·人物志》对该村名表述李家道也不相一致。

据考证,丝绸之路在岐山境内的主要通道是长安——雍城——陇州道,在西周时称西方干道、西方大道,西汉称长安高平道。秦汉时期,帝王西行孝祀,在沿途设立扶风美阳宫、岐山李家道行宫、凤翔蕲年宫、千阳走马楼行宫、陇县回中宫等行宫,成为通往陇西、西域的主干道之一。
岐山李家道行宫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路沿途设立的一个重要驿站,位于岐山县凤鸣镇李家道村南,面积约1万平方米,距离岐山县城3.5公里。1988年文物单位开展文物古迹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夯土基址,陶下水管道,还采集到战国“双獾”“单獾”“云纹”等瓦当,及大量砖瓦残片,应为一处秦汉宫殿遗址。
为什么李家村又称李家道呢?按照岐山当地的发音“道”实则发音为“套”,如碾道、胡同道、街道,村名中亦还有冯家道、齐家道等。而“道”实指略低于两边的一种地势。
李家道过去一直位于从千山涝川出山后的沟道边,以居民姓氏得名李家村,以地形特征得村名,所以人们也形象地把它叫作“李家道”。

深秋的一天,笔者来到李家村(李家道),老远望去,在该村的东头就看见一座庞大的坟墓,墓冢绿树成荫,墓顶长有一棵药树,树冠很大,但已枯死,据说已有一千多年树龄,乡亲们指引说这就是他们的先祖李淳风之墓。给我们做向导,自称是李淳风后辈的年过八旬的李老先生说,全村140余户,近500口人,都是李氏人家,原因是外姓之人来这里居住寿命不长,扎不住根,后来就不来居住了,所以这里没有一户外姓人家。
紧靠大墓一路之隔东侧便是李淳风祠堂,三间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筑古色古香,幽雅古朴,颇有特色。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李淳风纪念碑和李淳风祠堂重修纪念碑。
据这位老人家介绍,于公元1500年间的明代中期,为纪念这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学家李淳风,当时的岐山地方官员奉旨在李家道村修建了祠堂。多少年来,李氏家族每月逢初一、十五都去那里集会,举行祭祀礼仪。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清明节在这里还要举办一天的盛大庙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大戏,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来祭拜先祖。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说,李淳风祠堂早在嘉靖年间维修过几次,以后再没有修缮了,屋顶漏水很严重,门窗油漆脱落,于是1996年筹资对祠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重新更换了庙门,油漆了门窗。2008年春季,又筹资建起了围墙,祠堂面貌焕然一新。
据新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祖籍岐州雍县(今陕西岐山)人,自幼聪慧好学,稍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而且很有胆识。贞观初年,唐太宗授他将仕郎,在太史局工作。六四八年升为太史令,是唐代着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

《乙巳占》,就是他所写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学专着。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信器。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属于竿上,以候风。”另一种是:“可于竿首做盘,盘上做作木鸟三足,两足连上,而升一足(古化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鸟)系羽下而内转,风来鸟转,回首向之,鸟口衔花,花旋则占之。”这两种风信器,与汉代史籍中记载的“相风铜鸟”(鸟状铜质的候风仪)非常相似。从北宋汴梁(今开封)的相风鸟和清代河工用的箱风鸟的式样,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淳风所介绍的这两种风信器的大体轮廓。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对风的观测已比以前更为详细了,由风的4个方位发展到了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即不周风(西北)、广莫风(北)、条风(东北)、明庶风(东)、清明风(东南)、暴风(南)、凉风(西南)、阊阖风(西)。到唐代后,随着海业的发达,船在海上航行经常遇到大风的袭击,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掌握风的情况。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确定为24个。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风沙石、拔大树”。一千年以后,1805年英国人蒲福在《乙巳占》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改进,把风力从8级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
李淳风的科学研究涉及天文、数学、气象、仪器制造等各方面。他甚至还撰写过一部名叫《演齐人要术》的农学着作。高宗咸亨元年(670),李淳风以69岁高龄逝世,遗骨便埋在了家乡山清水秀的天柱山下。他为我国以至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学家,在莫斯科世界科技名人挂像大厅里就挂有李淳风画像。他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贡献,特别是他首次集注算经十书的功绩,将永远被人们所纪念。他是岐山人民的骄傲,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先祖,为其建造了坟墓及祠堂,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村(李家道)的乡亲们还对笔者说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告诉我:我们的先辈李淳风在朝46年,能掐会算,着有《推背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总结他在封建朝廷当大官的教训,说当大官有官险,为了后辈儿孙平安生存,不再当大官,我们后辈人牢记先辈遗训,以耕读为本,只做普通人,后来不少人宁肯务农耕作一辈子,从不出门,就是一些有文化的后辈人,只是从事教育、医学、当普通工人,也不愿意做官,因此,以后村子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官。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乡亲们转变观念,走出家门,进城务工经商,开饭馆、搞贩运,漂洋过海搞劳务输出,发家致富,大部分农户盖起了小洋楼,笔直的一条街道全部水泥硬化,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干净整洁,全村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如今的李家村(李家道)与昔日相比,真可谓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近年来,村口建起了质朴的淳风牌楼,庙前建起了幽雅宽敞的淳风广场,被命名的李淳风大道连接岐山县城,通上了公交车,我感叹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
同时,村上还建起了很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史馆,以李淳风的生平事迹、历史贡献为主要内容,特色突出,生动活泼,充分体现出了村史馆“记录历史,留住乡愁”的特点和作用,让群众喜闻乐见,大大激发了干部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来此地观光旅游的不仅有周边的游客,港、澳、台的同胞也蜂拥而至,还有研究李淳风的专家学者等络绎不绝。如今的李家村成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作者简介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