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故乡的老城堡(散文)

  我的故乡在陕西省岐山县范家营村,位于岐山县域的东北部。由于行政区划变更的缘由,我村解放以来先后隶属于岐山县第三区仁岐乡,岐阳公署、青化乡,益店、祝家庄人民公社,祝家庄乡、祝家庄镇管辖,现归属于京当镇管辖。
  范家营村村名的由来,据《岐山县志》等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派范玉统将军(安徽凤阳府人,相传此人是我们范家营村范姓的祖先)来岐山镇守北山的箭括岭(岐山县的标志性山脉),防御北方异族侵入。
  箭括岭是通往甘肃灵台的咽喉要道。范玉统将军当年率兵在距箭括岭南20多里的下屯子头安营扎寨。此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林茂根丰,民风淳朴。范玉统将军在此地镇守很长时间,很喜欢这个地方,其家族多年居住此地繁衍生息,形成了较为庞大的范氏家族,该村的村名就因范将军在此扎营而由下屯子头演变为范家营村。尽管该村还有朱、梁、祁、巨、郭、曾、张等多姓人家居住,但该村的村名后来一直沿用范家营村。
  我的老家居住在该村中部偏西南的古城堡内。村人俗称“堡子”。城堡何时所建,已经无考。城堡南北走向,全长百米左右。城堡两边是用石锤夯打的土城墙。因城墙加宽过,原城墙的根基只有七尺宽,加宽后的城墙顶部却宽达一丈二尺。据说城墙是我们祖代中一位排行为三的长者主事并兼工的,后来就有“七尺根子丈二顶,你看范三楞不楞”的说法。老辈人说,当年的城墙靠“楞娃精神”,夯得十分结实。筑城墙时,监工晚上在当日新打城墙的锤窝里倒上一碗水,次日早晨如果水渗完了,就说明夯打得不结实,便责令铲掉当日夯打的土层,重新夯打。城墙夯建得很慢,但很结实。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中要挖城墙作土粪上地,挖起来很困难,打也打不碎,只挖掉城墙很薄的一层外表皮,人们感叹这真是铜墙铁壁。
  城堡的南北两端建有南城门和北城门,骡马大车可以从城门出入。城门均是双扇大门,门板很厚、很结实,钉着很大的炮钉和很厚的铁板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时期,生产队拆下的城门扇被队里放在仓库,在上面扎包囤粮。
  在解放前,城堡内多数人家有地道,是用来存放贵重物品和躲避匪患用的。解放后,社会秩序安定,地道已不使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全民备战打地道时,有的地道被挖开,重新发挥它的作用。
  我家后院的枯井可进入地道,地道中向南有一孔窑,此窑走到深处向西拐又有一孔窑,这些窑洞是用镢头挖成的,撅头在窑壁上留下的铣痕均匀整齐,地道窑如同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地道多年封闭,阴森潮湿。东城墙最南头住的润生家,院内有一又大又深的坑,沿坑坡往下走可进入地道,由于进入地道的坑和外界相连,通风良好,地窑内比较干燥。在地窑的乱石堆中,我们常可以捡到鸟蛋、蛇皮。
  最为高级的地道,在我家斜对门的生岐家,地道要从水井中踩着脚窝下去,还有“鹞子翻身”的结构(相似于电影《地道战》中的地道结构),走到一定的地方要搭上木板才能过去。由于下地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和小伙伴下去过几次后,便被大人们禁止了。“深挖洞”的备战结束后,地道口都被掩埋了。村里年龄大的六爷、松万爷和文轩叔及我的六伯父、八伯父、九伯父等人对我讲,城堡主要是用来防御土匪强盗劫掠的,用于战事甚少,且老人们知之不详。
  在清末和民国,社会凋弊,匪患成灾。平时大户人家多将钱币和重要物品藏匿于城堡内地道等隐秘处。听到有土匪强盗来劫掠的消息,全村的大户人家的家主和重要人物便躲藏在城堡内,关锁南北城门数日不出,直到土匪强盗走后数日才出来。据说也有较大股的盗匪(可能是溃退的散兵)攻城的情形。
  一般是沿东西两个城壕向上攀援。城壕并无护城河,很快就能接近城墙根,这时,护城的青壮年便用石头、砖块等往下打,可将盗匪击退。如果盗匪攻入城内,护城者就拿起大刀、长矛、棍棒和农具与之搏斗。最惨烈的一次,是被称为“硬顶”的从外地来的队伍攻城。据说这些“硬顶”队伍,攻城前,将“神符”焚烧化入水中喝下,身体特别硬朗,可以“刀枪不入”。村中有行伍出身的长者说,在子弹、刀口、矛刃上蘸动物血,就能打进去或砍杀进去。当时用的枪是土枪,子弹主要是“铁砂”,用此办法果然有效。
  守城的青壮年英勇战斗,这一仗打死了十多名“硬顶”,战斗中途,村里的老人对守城的青壮年说,这些“硬顶”也都是人,都是娘生父母养,让守城的青壮年把他们赶走就行了,尽量不要伤生害命。后来,守城者便停止了追杀,被打死的十多名“硬顶”被拖到村南一条从西北向东南走向的沟内,挖土坑,就地掩埋。此后,使沟内土壤肥力大增,多年庄稼茂盛,粮食丰收。因这条沟暗埋死人,被叫做“阴沟”。
  由于年代久远,城墙上的作战、防御设施早被岁月磨去。唯古老的“炮台”尚有遗迹,炮台在东城墙北起第六户。此处城墙比别处宽一米多,高出约两米,有三个台阶,三个台阶高度各相差不足一米。爬上第三个台阶可以尽观东城壕和东城壕岸的一切情况,也可以远眺村南村北的田野和道路。
  炮台所在的园子是一户空庄基,据说解放后土改时分给了雇农,而这户雇农又因生计问题把庄基卖给了我家(那时尚允许土地买卖),生产队时期又把这个四分大的庄基抵顶入我家自留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家大人多,需要分户居住,另起炉灶,经申请、审批,我的大哥建房居住于此。在建房居住以前,这个园子是用来种庄稼、长树木、种植药材的,也是我和村里小伙伴的乐园。上初中时,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把它叫做“百草园”。
  园子分前园和后园两部分,前园较大,占园子的四分之三。后园是园子后墙到炮台之间的地方。前院周边长着挺拔的大树,主要有椿树、榆树、槐树等。还有较大的桑树、软枣树。那时学校的体育设施匮乏,我们在相邻的大树上挂起绳子,伙伴们轮流着荡秋千,真是快乐极了。
  前园的东南有两棵榆树,每年春夏季结出繁密的“榆钱,”吃起来很甜很香,我和要好的伙伴每年都上树采摘,大家分享。三年困难时期,食物十分紧张,人们半饥半饱度日,地里的蔓根(油菜的根)和能吃的野菜野草都吃光了,父辈们便把两棵榆树的皮剥下来,因怕影响树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未敢环剥。只剥半边。剥下来的榆树皮刮掉表层干死的硬皮后,切碎晒干,在石碾上碾碎用箩筛箩成细末,掺入面粉当粮吃,以充饥腹。
  前园西北角有一棵较大的桑树,十分壮茂,每年结出很多桑葚,成熟后为紫黑色,吃起来很甜。未成熟时是绿黄色,吃起来酸涩。尽管父辈们告诫我们在未成熟时不要采食,但儿时贪嘴,我们总是提前品尝。桑树的木质细腻而坚韧,我们从桑树上面锯下较大的树枝,让家族中有木匠工手艺的伯父做成镢把,安成镢头。桑木做的镢把,红艳艳的,既光滑又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木匠伯告诉我,“桑木结实槐木牢”,是做镢把(农具镢头、锄头、铁锨的执手杖)的最好材料。
  桑树的东边,是一棵不大的软枣树,每年能结出繁密的软枣,虽个头不大,但成熟后也比较好吃。当时大哥在公社初中上学,在农业基础课上学到了果树稼接技术,星期天从邻居的柿子树上切取了适当大小带树皮的胚芽,带领我们在软枣树上稼接:在软枣树枝上有胚芽的地方竖切一刀,再在上下方各横切一刀,形成一个“工”字状,把软枣树的胚芽取掉,沿“工”字中间的一竖把树皮分开,再将带树皮的柿子树胚芽贴入,然后用麻丝将软枣树的伤口缠紧,柿子树的胚芽就发育出柿子树的树枝,结出柿子。
  虽然柿子在我们这儿不是稀罕的水果,但是我们亲手稼接培育的,吃起来感觉十分可口,也感到自豪。
  后园仅是园子后墙以外至老炮台的地方。园子北边紧邻的是曾家三叔的家。不知什么原因,曾三叔家的城墙部分长满了杨槐树(刺槐树),每年5月份洋槐花盛开的时候,香气喷鼻诱人,我们沿着东城壕抓住杨槐树的树枝和暴露在外的树根,攀爬到城墙上采食香甜的洋槐花,常遭到曾家人的喝斥和阻止,他们倒不是怕采食了他们家的洋槐花,而是怕摔伤了我们的小伙伴。曾三叔家的人很好,很喜欢孩子,我们试探着去他家玩,家人甚是欢迎。他们家有人在外干事(在外面工作),是我们村最早使用矿石收音机的家庭。房顶有高高的天线,在屋内戴上耳机能听到里面唱戏、说话,我们十分惊奇,去学校后讲给同学,同学们都当做神话,课外时间,同学们争着去曾家感受这先进的设备的作用。
  当时我家和伯父家同炊,全家十几口人。父亲在青化公社供销社药店工作,每周休息一天,父亲回来休息总是忙个不停。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父亲将园子后园的地深翻整理,领着我们兄弟姐妹种上黄芩、山药等中药材,天旱时从我家老家井里打水,然后抬到邻居家,从老炮台上用绳子吊上去,再吊下去到药地浇药(当时园子的前门是用土坯封闭的)。药材成熟了,父亲带我们去收获,晒干后由父亲交售给药材收购门市部,贴补家用。前园的主体部分用来种庄稼,夏季主要种小麦,也种过大麦、油菜。
  秋季主要种豆子、玉米。我喜欢养兔,常用豆叶、间苗时拔下的豆苗喂兔,兔子很爱吃。前园的四周是一堵一堵的土围墙,到了伏天,土围墙缝常爬出蝎子,也有土元(簸箕虫)可能是出来乘凉。我们便把它们捉住装到瓶子里,拿到药材收购门市部交售。一般每只蝎子能卖一分钱左右,三四个土元能卖一分钱。当时物价普遍较低,还够我们买铅笔、橡皮等。
  捉蝎子的过程很有趣。开始我们端着煤油灯照明,用两根短竹棍去夹,夹住后装在玻璃瓶中,捉得多了拿去卖。后来有了收入,便买了手电,打着手电方便多了,避免了煤油灯光线暗弱和在风中飘游不定的问题。捉蝎子的工具也由两根竹棍改为一个自制的夹子,即把一根长约20厘米左右的竹棍从远竹节的一端轻轻劈开,在中间横夹一小节竹棍,再用细铁丝扎紧,这样,用手捏住劈成两半的小竹棍,就成了一个类似镊子的夹子,用它去捉蝎子方便多了。在较长时间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徒手捉蝎子的更好的方法:即用拇指和中指的指甲卡住蝎子的尾刺和尾部结合的部位,使它的尾刺转不到对向人体的位置,这样就可以轻松地用手将它装入玻璃瓶内。
  后来,我们把捉蝎子的阵地,从空园子扩展到古城墙外围和我们村的土壕、砖瓦窑、苇子窑。捉蝎子最不喜欢的是“火蝎”,“火蝎”是一种体型很小的蝎子,体重不到大蝎子的十分之一,由于体轻而不值钱,也因体小敏捷不易捉住,且容易弄死,最可怕的是,人若被火蝎蛰了,非常疼痛,有时会把人疼得尖叫起来,所以一般不捉火蝎,也不招惹它。
  我上小学时学校课业负担不重,也从来没有家庭作业,课外我不仅养过兔子,还多年养羊。春季花两三元钱买一只公羊羔,两月后阉割去势,喂到一年左右,在集市上能卖二三十元。那时小学的学杂费每学期不过两三元,养一只公羊羔一年可供几个学生上学,还能给家里些小贴补。羊的放牧,是我在放学回家完成的。起初是用缰绳牵着羊到沟边、塄边、城壕去啃草,后来为了节省时间,经过多次训练后,放学后只需我从羊项圈处将缰绳扣子打开,羊便跟着我跑起来,我跑多快,羊就跟着我跑多快。我停下来,羊就立即停下来去啃草。回家时我喊一声,羊就跟着我往回跑。羊吃草时,我割些青草捋些树叶,带回去晒干供冬天、雨天羊吃。
  羊很有灵性,在饲养过程中和人建立了感情,别人要牵走是很困难的。在养大后售卖时,羊挣扎着要跟我回来,还会嚎叫甚至流泪,我也很伤感,后来卖羊时就让伯父牵到集市上去卖,我不跟去。
  在公羊长到一两月时要阉割去势,应找专门的骟匠(乡村兽医),骟一个公羊羔当时一般要四五毛钱。为了省钱,我们几个小伙伴寻思,骟匠骟羊我们都围观过,手术很简单;把羊的睾丸挤压到阴囊的底部,然后把阴囊底部横向割开,把睾丸挤出割掉,把伤口处消毒就行。
  我们几个伙伴在学校商量后,下午就在我家园子骟羊,当时我们在五年级上学,我班年龄较大的梁育宁同学胆子大,由他执刀。我用双腿把羊的脖子夹住,其他几个同学帮我把羊保定好,没有专用的割骟刀,就用剃头刀代替。本来要用碘酒消毒,可我们没有碘酒,听说用白酒也行,我就从家里拿来饮用白酒,擦洗了羊的阴囊,育宁同学执刀摘除了羊的睾丸。术后羊一直嚎叫,不到一周就死了。我询问了本村兽医梁文华和邻村徐家的兽医徐师,知道是由于消毒不彻底,去除睾丸时没有把精索完全拉出,且刀刃伤及神经和较大的血管,手术后出血、感染、肿胀、发炎、导致死亡。
  我很伤心,怕父亲知道后打我,一直瞒着父亲,但父亲回家休息时知道了这件事并未责怪我。父亲说舍掉一只羊羔不是大事,你们敢于动手实践,出问题后能够咨询总结,这样很好。后来我考上了宝鸡农校畜牧兽医专业,我们的班主任罗文超老师教授兽医外科课,在学习动物阉割时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大胆实践,最先掌握了阉割技术。在学生时期,我成功地施行了七例羊、猪、驴的阉割术。
  毕业那年,我自备了手术刀柄和刀片等工具,有机会就给村邻义务做猪羊阉割术,还给中毒的鸡做嗉囊清洗、给胀气的羊做穿刺排气,效果很好,很受欢迎。
  故乡的老城堡,现在已成残存遗迹,但在我心目中却留下了永远唯以磨灭的印像。祖代夯打城墙的“楞娃”实干精神,融入大自然,和庄稼、树木、动物打交道的美妙童年,细心观察,大胆实践,探索谋求生存之道的机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老城堡给我的。
  岁月如梭,转眼我已年近古稀,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在推行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但少年时融入自然,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勇敢探索,大胆实践,和在老城堡里学到的不怕吃苦、勤奋劳动、勇毅顽强的拼搏精神,却是我的一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故乡的老城堡——我心中永恒的城堡,——永远的美好回忆,——永远的精神力量。我以此文记述,以传后辈,以期达到存史之用。如能起到资政、育人之用,更为甚幸!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范玉虎,男,汉族,生于1956年6月,岐山县京当镇范家营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陕西省岐山县教育局原副局长。
  从事中小学教育四十余年,历任教师、县教育局教研员、岐山县职业中学校长、岐山县教研室副主任、岐山县教育局副局长、岐山高级中学校长等职,全国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宝鸡市人民政府督学、宝鸡文理学院兼职副教授。发表教育论文200余篇,获奖50多次。出版《教苑求真》《教苑求实》《教苑求是》及《家庭教育十讲等四部教育专着,获省、市奖励。本人多次荣获省市县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全国教学改革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称号。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五月商洛青排赛, 八方男儿展风采。 智拼力搏胜旧我, 心高志远壮情怀。

2024-05-23 09:38:32

多年红尘摸路迢, 几经坎坷疲惫跑。 有志命薄恨天高, 受欺被骗无翅糟。 本想人间逞英豪, 无奈尘世作怪妖。

2024-05-23 09:36:26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