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康养之都·人文篇】商洛市接续文脉铸大美
在秦岭的南坡
有个地方叫商洛
那里的小路牵引着无数山峰走过
在秦岭的南坡
有个地方叫商洛
那里的清泉流淌着世代耕读的传说
……
一首《秦岭最美是商洛》,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商洛带向大江南北。大秦岭恩赐了商洛秀丽的山水风光,也哺育了一片厚重的文化沃土。
有着“文化绿洲”“中国汉字故里”“散文之乡”“戏剧之乡”之称的商洛,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在这里逐梦“诗”与“远方”,为“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凝聚更多的发展动能。
商於古道边,文化瑰宝铺底蕴
当南来北往的游客乘车在312国道和G40沪陕高速商洛段畅游,欣赏沿途美丽风光之时,殊不知脚下的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条由楚人在群山中开辟出来、连接关中地区与南襄盆地的商於古道,纵贯商洛全境,演绎并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慷慨悲壮。
“时至今日,商於古道遗址仍依稀可辨,每年吸引着全国不少文化学者、考古学家和游客来商洛追寻古道边那些远去的故事,遥想古道所经历的春秋岁月。”金秋十月,在雄伟险峻的武关,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国伟正和慕名而来的学者交流商於古道文化。
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中,散落在商於古道边的一个个灿烂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颗颗珍珠,在保护中得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弘扬。
秋日里的“汉字故里”洛南县保安镇,阳虚山下,洛水泱泱,游客往来不断,纷纷打卡留念,聆听“仓颉传说”,探寻那些久远的“诗”与“远方”。据《说文解字》记载,黄帝的史官、文字始祖仓颉曾在洛河北岸的阳虚山上受鸟兽足迹的启发,造出二十八个汉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我市依托仓颉造字之人文历史,在位于国家级非遗“仓颉传说”遗迹所在地,依托仓颉造字、河洛文化及仓圣湖等人文生态资源,融合保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在建设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主题教育拓展基地、康体养生度假区及滨河景观带,打造“文、教、养、游”一体融合的文化旅游大系统,推动“汉字故里”走向全国。
其实,在洛南,比起“仓颉传说”还有更早的文化瑰宝。作为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洛发现了距今一百万年的“洛南猿人”,填补了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空白。出土于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红陶人头壶,历经六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依旧保持人类早期文明的纯真梦想,其仰望星空苍穹、隐喻生命密码的奇特造型,被视为“人类最初的凝望”。
在商鞅广场,商鞅变法使得民强国富的故事,至今仍在商於六百里地域之中厚积薄发;走进四皓公园,商山四皓隐居商山,淡泊名利,高风亮节,遗泽千年,令游客叹服;畅游棣花古镇,大型影视实景演艺《棣花印象 宋金往事》,让商於古道知名度持续上涨;漫步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商洛浴血奋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老区精神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为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助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我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商洛”重点项目秦岭·商洛博物馆现已建成,即将开放。秦岭·商洛博物馆设计取意于在商洛出土的“山水玉璋”,将重点展示商洛历史文化、地方非遗特色,凸显商洛“文化绿洲”品牌。
届时,在沉浸体验式的秦岭·商洛博物馆里,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文物“动”起来,一部部历史文化“活”起来,在诉说久远过去的同时,也为“中国康养之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商山洛水间,散文之乡添华彩
今年5月9日,在商洛籍着名作家贾平凹故乡丹凤棣花,“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吹响乡村振兴时代号角——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国纪实散文征文大赛举行启动仪式,全国20多位着名作家慕名前来参会,中国散文学会授予商洛市“中国散文之乡”称号。
在棣花古镇,着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感受着商洛这片文学热土,只觉一路惬意,一路诗意。他说:“棣花古镇和贾平凹老家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符号,带动着商洛文学的发展,也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洛已成为‘中国散文之乡’,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和文学氛围里面,文学的种子必然会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很有可能涌现出更多文学大家。”
商洛,这块浸透着历史文化气息的灵山秀水,自古至今,都吸引着文人墨客以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讲述商洛好故事,传播商洛好声音,展现商洛温文、敦厚、亲和、诚信的好形象……
唐代诗人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温庭筠等,留恋商山洛水、陶醉田园风光,寄诗山水,乐在其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
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着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陈彦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等汲取了商山洛水的文脉灵气,写就了一部部根植故乡、承载时代的鸿篇巨作,问鼎文坛,惊艳世界。他们用小小的笔头,将商洛带向全国,带出国门,擦亮了“文化绿洲”品牌。
近年来,我市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在悉心地呵护着“文化绿洲”品牌。我市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聚焦“一都四区”目标定位,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商洛有文化沃土,在秦岭深山这个两百多万人的小山城,以贾平凹、陈彦等为代表的商洛籍中国作协会员共有15人,商洛本土中国作协会员18人,能有两个茅盾文学奖、一个鲁迅文学奖,还有一大批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这在全国都是比较罕见的。”市作协主席鱼在洋说。
商洛厚爱文学,文学也让商洛大放异彩。新时代,伴随着“中国康养之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游客在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也从浓厚的散文之乡里,感受到文化给予人的一种力量和自信。
剧院舞台里,戏剧之乡聚人气
“乡里合作土变金,一家有事四邻帮,远亲不如好近邻。”9月20日晚,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商洛花鼓戏《若河》在铜川市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当中华传统美德、乡风文明真谛被演员们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悦耳动听的曲调唱出时,一阵又一阵掌声在剧院中响起。随后数日的闭幕式上,《若河》荣获本届艺术节文华大奖。
10月23日,“戏剧之乡”再获喜讯。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入选名单,商洛花鼓戏《情怀》名列其中。《情怀》自2018年立项创作以来,先后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等,获得多项大奖,并登上央视戏曲春晚,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商洛地连秦楚,人杂南北,历史上,“大槐树人”带来的“黄河文化”和“下湖人”带来的“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是中国的“戏剧之乡”。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等戏剧,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曲调婉转、刚柔相济、古朴粗犷。商洛花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夫妻观灯》《屠夫状元》《六斤县长》《一文钱》等一批优秀剧目享誉国内外,影响深远。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住党中央和省委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大契机,聚焦“一都四区”建设,主动融入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地方戏曲艺术资源,整合现有戏曲艺术力量,着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推动商洛地方戏曲繁荣发展。
商洛在新剧目创作演出中突出市场导向,复排传统精品剧目,建设乡村大舞台基础文化设施,广泛开展戏曲惠民演出,让地方戏曲艺术持续不断焕发新光彩。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濒危戏曲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全市地方戏曲数据库,全面提升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我市先后创编《聂焘》《带灯》《月亮光光》《情怀》《若河》等10多部优秀剧目,其中《带灯》《月亮光光》等剧目在全国巡回演出,颇受欢迎。目前,我市正加大优秀戏曲在各县区剧院或者乡村大舞台的上演频次,以此吸引更多来商洛的游客白天旅游观光,夜间品茶看戏。
城乡烟火中,舌尖非遗有滋味
近日,《秦岭美食在商洛》宣传片经媒体正式发布后引起了商洛美食热。宣传片不仅重在“食”,更重在“养”,围绕“康养商洛”主题,展现了我市丰富的非遗美食文化和绿色食材,丰富了“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康养商洛的品牌形象。
在商洛的城乡烟火里,老百姓慢慢从舌尖上积累出丰饶、可口、健康的养生饮食,这些饮食长于商洛传统的文化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不断沉淀,就成了今天商洛人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芋糍粑、景村烧鸡、商山核桃饼、商州烩菜、漫川八大件……舌尖非遗是美味,也是文化沟通,让外地游客在舌尖上留恋着“商洛味道”,并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人类珍贵的滋养,去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
10月23日,柞水县曹坪镇文公岭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吸引了远近的游客赏秋。在九间房村五组绿叶农家乐院里,西安游客围成一圈,好奇地看着村民李彦文和家人挥动木棰,在石头上打糍粑,金黄色的洋芋泥被不停地捶打,变得黏糯筋道。“我们柞水有一句民谣:要得生活来改善,洋芋捶得稀巴烂。”抡棰间,李彦文讲起了柞水洋芋糍粑的故事,吸引了在场人的目光。
一段悠闲的时光,伴着神奇的故事结束后,一碗金黄色的洋芋糍粑端上桌,浇上红绿相间的辣子和酸菜,游客在舌尖上记住了洋芋糍粑的味道,也记住了一段故事。
商洛山水美,尽出好食材。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商洛人,在不断总结提炼中,将大山里的绿色养生食材烹饪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后,便开始走出商洛,将舌尖上的味道和其故事一并源远流长。
非遗美食商芝肉,其主料之一商芝,学名蕨菜,据传因四皓老人在商山采撷而取名商芝。相传隐居于商山密林中的四皓老人一日到商山脚下一酒家小饮,因无钱买菜,就随手将他们在山上采得的新鲜商芝菜拿了出来,吩咐厨师炒了下酒,没想到炒后味道鲜美,从此商芝菜便走进寻常百姓家,四皓老人采芝而食的故事也得以流传千年。
从商山四皓采芝烹饪到秦风楚韵的漫川八大件,从柞水十三花到洛南豆腐,从药食同源的丹凤天麻宴到以茶文化为主的商南茶叶宴,商洛在时代前进的脚步里,让人们体验到了餐桌上的中医药,向游客传递“吃出健康”的新理念,丰富“中国康养之都”的内涵。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商洛厚重的文化正成为一张走向全国的灿烂名片,擦亮“中国康养之都”新名片。
有个地方叫商洛
那里的小路牵引着无数山峰走过
在秦岭的南坡
有个地方叫商洛
那里的清泉流淌着世代耕读的传说
……
一首《秦岭最美是商洛》,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商洛带向大江南北。大秦岭恩赐了商洛秀丽的山水风光,也哺育了一片厚重的文化沃土。
有着“文化绿洲”“中国汉字故里”“散文之乡”“戏剧之乡”之称的商洛,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在这里逐梦“诗”与“远方”,为“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凝聚更多的发展动能。
商於古道边,文化瑰宝铺底蕴
当南来北往的游客乘车在312国道和G40沪陕高速商洛段畅游,欣赏沿途美丽风光之时,殊不知脚下的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条由楚人在群山中开辟出来、连接关中地区与南襄盆地的商於古道,纵贯商洛全境,演绎并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慷慨悲壮。
“时至今日,商於古道遗址仍依稀可辨,每年吸引着全国不少文化学者、考古学家和游客来商洛追寻古道边那些远去的故事,遥想古道所经历的春秋岁月。”金秋十月,在雄伟险峻的武关,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国伟正和慕名而来的学者交流商於古道文化。
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中,散落在商於古道边的一个个灿烂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颗颗珍珠,在保护中得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弘扬。
秋日里的“汉字故里”洛南县保安镇,阳虚山下,洛水泱泱,游客往来不断,纷纷打卡留念,聆听“仓颉传说”,探寻那些久远的“诗”与“远方”。据《说文解字》记载,黄帝的史官、文字始祖仓颉曾在洛河北岸的阳虚山上受鸟兽足迹的启发,造出二十八个汉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我市依托仓颉造字之人文历史,在位于国家级非遗“仓颉传说”遗迹所在地,依托仓颉造字、河洛文化及仓圣湖等人文生态资源,融合保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在建设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主题教育拓展基地、康体养生度假区及滨河景观带,打造“文、教、养、游”一体融合的文化旅游大系统,推动“汉字故里”走向全国。
其实,在洛南,比起“仓颉传说”还有更早的文化瑰宝。作为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洛发现了距今一百万年的“洛南猿人”,填补了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空白。出土于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红陶人头壶,历经六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依旧保持人类早期文明的纯真梦想,其仰望星空苍穹、隐喻生命密码的奇特造型,被视为“人类最初的凝望”。
在商鞅广场,商鞅变法使得民强国富的故事,至今仍在商於六百里地域之中厚积薄发;走进四皓公园,商山四皓隐居商山,淡泊名利,高风亮节,遗泽千年,令游客叹服;畅游棣花古镇,大型影视实景演艺《棣花印象 宋金往事》,让商於古道知名度持续上涨;漫步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商洛浴血奋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老区精神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为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助推“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建设,我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商洛”重点项目秦岭·商洛博物馆现已建成,即将开放。秦岭·商洛博物馆设计取意于在商洛出土的“山水玉璋”,将重点展示商洛历史文化、地方非遗特色,凸显商洛“文化绿洲”品牌。
届时,在沉浸体验式的秦岭·商洛博物馆里,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文物“动”起来,一部部历史文化“活”起来,在诉说久远过去的同时,也为“中国康养之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商山洛水间,散文之乡添华彩
今年5月9日,在商洛籍着名作家贾平凹故乡丹凤棣花,“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吹响乡村振兴时代号角——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国纪实散文征文大赛举行启动仪式,全国20多位着名作家慕名前来参会,中国散文学会授予商洛市“中国散文之乡”称号。
在棣花古镇,着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感受着商洛这片文学热土,只觉一路惬意,一路诗意。他说:“棣花古镇和贾平凹老家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符号,带动着商洛文学的发展,也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洛已成为‘中国散文之乡’,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和文学氛围里面,文学的种子必然会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很有可能涌现出更多文学大家。”
商洛,这块浸透着历史文化气息的灵山秀水,自古至今,都吸引着文人墨客以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讲述商洛好故事,传播商洛好声音,展现商洛温文、敦厚、亲和、诚信的好形象……
唐代诗人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温庭筠等,留恋商山洛水、陶醉田园风光,寄诗山水,乐在其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
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着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陈彦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等汲取了商山洛水的文脉灵气,写就了一部部根植故乡、承载时代的鸿篇巨作,问鼎文坛,惊艳世界。他们用小小的笔头,将商洛带向全国,带出国门,擦亮了“文化绿洲”品牌。
近年来,我市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在悉心地呵护着“文化绿洲”品牌。我市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聚焦“一都四区”目标定位,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商洛有文化沃土,在秦岭深山这个两百多万人的小山城,以贾平凹、陈彦等为代表的商洛籍中国作协会员共有15人,商洛本土中国作协会员18人,能有两个茅盾文学奖、一个鲁迅文学奖,还有一大批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这在全国都是比较罕见的。”市作协主席鱼在洋说。
商洛厚爱文学,文学也让商洛大放异彩。新时代,伴随着“中国康养之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游客在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也从浓厚的散文之乡里,感受到文化给予人的一种力量和自信。
剧院舞台里,戏剧之乡聚人气
“乡里合作土变金,一家有事四邻帮,远亲不如好近邻。”9月20日晚,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商洛花鼓戏《若河》在铜川市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当中华传统美德、乡风文明真谛被演员们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悦耳动听的曲调唱出时,一阵又一阵掌声在剧院中响起。随后数日的闭幕式上,《若河》荣获本届艺术节文华大奖。
10月23日,“戏剧之乡”再获喜讯。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入选名单,商洛花鼓戏《情怀》名列其中。《情怀》自2018年立项创作以来,先后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等,获得多项大奖,并登上央视戏曲春晚,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商洛地连秦楚,人杂南北,历史上,“大槐树人”带来的“黄河文化”和“下湖人”带来的“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是中国的“戏剧之乡”。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等戏剧,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曲调婉转、刚柔相济、古朴粗犷。商洛花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夫妻观灯》《屠夫状元》《六斤县长》《一文钱》等一批优秀剧目享誉国内外,影响深远。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住党中央和省委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大契机,聚焦“一都四区”建设,主动融入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地方戏曲艺术资源,整合现有戏曲艺术力量,着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推动商洛地方戏曲繁荣发展。
商洛在新剧目创作演出中突出市场导向,复排传统精品剧目,建设乡村大舞台基础文化设施,广泛开展戏曲惠民演出,让地方戏曲艺术持续不断焕发新光彩。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濒危戏曲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全市地方戏曲数据库,全面提升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我市先后创编《聂焘》《带灯》《月亮光光》《情怀》《若河》等10多部优秀剧目,其中《带灯》《月亮光光》等剧目在全国巡回演出,颇受欢迎。目前,我市正加大优秀戏曲在各县区剧院或者乡村大舞台的上演频次,以此吸引更多来商洛的游客白天旅游观光,夜间品茶看戏。
城乡烟火中,舌尖非遗有滋味
近日,《秦岭美食在商洛》宣传片经媒体正式发布后引起了商洛美食热。宣传片不仅重在“食”,更重在“养”,围绕“康养商洛”主题,展现了我市丰富的非遗美食文化和绿色食材,丰富了“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康养商洛的品牌形象。
在商洛的城乡烟火里,老百姓慢慢从舌尖上积累出丰饶、可口、健康的养生饮食,这些饮食长于商洛传统的文化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不断沉淀,就成了今天商洛人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芋糍粑、景村烧鸡、商山核桃饼、商州烩菜、漫川八大件……舌尖非遗是美味,也是文化沟通,让外地游客在舌尖上留恋着“商洛味道”,并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人类珍贵的滋养,去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
10月23日,柞水县曹坪镇文公岭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吸引了远近的游客赏秋。在九间房村五组绿叶农家乐院里,西安游客围成一圈,好奇地看着村民李彦文和家人挥动木棰,在石头上打糍粑,金黄色的洋芋泥被不停地捶打,变得黏糯筋道。“我们柞水有一句民谣:要得生活来改善,洋芋捶得稀巴烂。”抡棰间,李彦文讲起了柞水洋芋糍粑的故事,吸引了在场人的目光。
一段悠闲的时光,伴着神奇的故事结束后,一碗金黄色的洋芋糍粑端上桌,浇上红绿相间的辣子和酸菜,游客在舌尖上记住了洋芋糍粑的味道,也记住了一段故事。
商洛山水美,尽出好食材。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商洛人,在不断总结提炼中,将大山里的绿色养生食材烹饪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后,便开始走出商洛,将舌尖上的味道和其故事一并源远流长。
非遗美食商芝肉,其主料之一商芝,学名蕨菜,据传因四皓老人在商山采撷而取名商芝。相传隐居于商山密林中的四皓老人一日到商山脚下一酒家小饮,因无钱买菜,就随手将他们在山上采得的新鲜商芝菜拿了出来,吩咐厨师炒了下酒,没想到炒后味道鲜美,从此商芝菜便走进寻常百姓家,四皓老人采芝而食的故事也得以流传千年。
从商山四皓采芝烹饪到秦风楚韵的漫川八大件,从柞水十三花到洛南豆腐,从药食同源的丹凤天麻宴到以茶文化为主的商南茶叶宴,商洛在时代前进的脚步里,让人们体验到了餐桌上的中医药,向游客传递“吃出健康”的新理念,丰富“中国康养之都”的内涵。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商洛厚重的文化正成为一张走向全国的灿烂名片,擦亮“中国康养之都”新名片。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