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文坛 蒲阳汉代遗址
蒲阳村属于临渭区蔺店镇下辖的一个自然行政村,被国家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同时也是临渭区党性廉政教育基地。它位于渭河以北,临渭区与蒲城县相交的201省道东侧,新修的榆蓝高速公路之西。
蒲阳村遗存有一处汉代城池遗址,被临渭区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蒲阳遗址”。遗址位置地处村庄的紧北侧,北部略微显高,南部稍微低平,总体呈矩形分布。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400米,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呈现出古代城池类型文化残留,然而史书、县志、地方志对其均无记载。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兴衰则更是无从得知。
近年来,遗址内及其边沿地带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收缴、收集了大量汉代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汉砖、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彩绘陶罐、陶壶、耳杯、口径不一的灰陶排水管道、石雕、石刻、庙宇石构件,以及暴露出来的房屋基础、炉灰碳渣,进一步佐证了汉代早期文化特性与城池功能特征。
汉代是继大秦王朝之后的第二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文字已经成熟,记事亦为全面,那为何从历史记载之中看不到对蒲阳故城的任何描述?
为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不妨先从临渭区历史上有名的、规模较大的莲勺县、下邽县切入,查考其历史纪年与文献点滴,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新信息加以剖析,抽丝剥茧,试以解惑。
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复莲勺县,废夏封(下邽)入莲勺,隶冯翊郡。西魏大统三年(537)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冯翊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因莲勺界内有“群盗”,置延寿郡,郡地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隋开皇三年(583)撤延寿郡,夏封、莲勺归冯翊郡。隋大业元年(605)改夏封为下邽,莲勺并入,隶冯翊郡。
从此,莲勺结束了它在历史上县的建制,从其初建至消失,延续时间为811年。
由 《临渭区志》记载当中,得知两个基本信息。一是“后秦姚苌废莲勺县”(后秦384-417)。二是“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复莲勺县”。后文再做详细论述。
《水经注》载“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金氏陂”名字来源于汉代车骑将军金日磾。金日磾的封地在今天故市镇,冢地在吝店镇。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故市镇周围出现的大型水潭、塘堰、池子冠以金氏名而称作“金氏陂”。所以只有生发在故市镇周围的陂塘才称“金氏陂”。根据实地查勘,东边最远的“金氏陂”不超过渭南北高速入口地段。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而知,汉白渠遗址途经了今天故市镇北和南师以南,呈西北东南方向汇入了渭河。当时莲勺县位置若在交斜镇来化村一带(来化位于渭南北高速入口以东约13公里),显然 “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入金氏陂”就无法立足,况且来化之南是大荔沙苑区内的高“沙梁子”,此处根本不存在“金氏陂”,又谈何“东入”?
另外,汉代洛渭漕渠为什么由洛河南下,途经官路镇,要绕过来化塔南至西南方向的孝义开口流入渭河?原因依然是因为来化以南的这些高“沙梁子”不具备开凿条件。
既然汉代时的莲勺县位置不合乎于 《临渭区志》记载的来化村方位,那么它的初建之地究竟在哪里?据相关考证结果与“蒲阳古城遗址保护研究学术研讨会”论证,蒲阳汉代遗址与莲勺古县的初建相关。
史料载: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得胜。为了便于统治,在天水一带设立县治,是为上邽。同时东迁当地部分居民沿渭河而下,至临渭区北部,在今天故市村另设县治,为了与上邽县相应,称之为下邽县。北魏时,因避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名讳中的“珪”,曾一度将“下邽”改称“夏封”(夏音同下,邽去右耳改寸曰封)。隋大业十一年(615)将下邽才迁至今临渭区下邽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下邽并入渭南县。
《汉书》记载,汉宣帝刘询年幼时流落于民间,曾困于莲勺县卤泊滩中,后因当地民众搭救而逃过此劫。下邽镇今天的屈驾村、见驾村村名皆由来于此。它不但记载了当地先民曾因救驾而遇见皇上,同时也说明皇上是困在了“莲勺县卤泊滩”。卤泊滩即卤阳湖外滩,按说卤阳湖离位于当时故市的下邽县城最近,而距东南方向来化方位的莲勺县更远,史料记载为什么不是下邽县卤泊滩,而是莲勺县卤泊滩?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当时的莲勺县位置就在今天的蒲阳,卤阳湖区域隶属莲勺县管辖。
《中国历史-专业词典》在介绍莲勺县中记载:“西汉置。治今陕西渭南市北下邽镇东北。先属内史、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左冯翊。西晋后属冯翊郡。”提供了莲勺在今天蒲阳村位置的依据。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汉代长安词典》载“莲勺,县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渭河北部与蒲城县南部地区。汉于下邽县北部置莲勺县,属左冯翊。隋大业元年(605年)撤销,莲勺县地入下邽县。如淳曰:‘县南有碱池,纵广十余里,乡人名为卤中,汉宣帝微时,常困于莲勺卤……’”词典亦说明了莲勺在蒲阳村的事实。
查渭南方志与文史资料:“莲勺县治一开始设在下邽东北角城角寨村一带,后移至今交斜镇耒化(读lěi huā)村一带”。通过调查确认:“城角寨子村”位置在屈驾村南侧,今下邽镇的东北方向。而这“一带”的东南紧接蒲阳村。故而说地方资料描述莲勺县的位置也是蒲阳村。同时文史资料还提供了莲勺县曾经有过挪移的依据。
后秦是十六国时期羌族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来降了前秦的羌族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太平寰宇记》载“后秦姚苌废莲勺县”。姚苌是在渭北“叛秦”,《太平寰宇记》中又用了个“废”字。因为战乱,“废”可以理解为“焚毁”“屠废”“毁殁”之意。后秦时期为公元384-417年,总共延续了34年。灭亡之后的63年间依然是战乱纷纷,到了北魏太和三年(479)才又恢复了莲勺县。这期间极有可能因战火使当初的莲勺县城一度毁殁,恢复时直接位移到了今天临渭区来化村方位。因移地近、战乱、朝廷更迭频繁原因,未作变更记载。
《水经注》是北魏年间(515-524)郦道元在汉代与东晋《水经》基础上加以注释完成的,他本人未曾到过渭南实地考证,所以莲勺县后来的变故他自己也就不得而知。因此, 郦道元所撰写的《水经注》在描述渭南白渠流向时,只是遵照了早期的水经原文而未新察。今天已经查明,汉白渠途经了故市镇的紧北侧,呈西北东南方向流入渭河。“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正好吻合于莲勺县在蒲阳位置。
蒲城县的苏坊镇,位于蒲城县城位置以西,卤阳湖的西北方向。据蒲城县地方志资料记载,这里曾经属于莲勺县后来的崇德里或崇德乡。吻合于《汉代长安词典》“莲勺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渭河北部与蒲城县南部地区。”同时也对应了莲勺县治在蒲阳村的方位。
“为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诚望能够通过考古手段,查明蒲阳汉代遗址文化区域确切范围与其内涵,对文化核心区进行发掘,考证城池遗址的名称、文化渊源、人文背景和历史变迁。若如此,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传承,更有利于今后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作者简介】吴胜利,临渭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高级土木(岩土)工程师,地方志特聘资料员,渭南人文历史研究者。
蒲阳村遗存有一处汉代城池遗址,被临渭区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蒲阳遗址”。遗址位置地处村庄的紧北侧,北部略微显高,南部稍微低平,总体呈矩形分布。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400米,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呈现出古代城池类型文化残留,然而史书、县志、地方志对其均无记载。关于它的名称、由来、兴衰则更是无从得知。
蒲阳遗址示意图
蒲阳遗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发现,之前出土过品种繁多的汉代文物。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调查到遗址内地下仍然存有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瓦当、青砖、陶制排水管道等器物,并发现多处面积较大的条带状夯土层。查勘地层剖面,文化层厚在0.6-1.5米之间。2011年8月22日,临渭区人民政府公布蒲阳遗址为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遗址内及其边沿地带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收缴、收集了大量汉代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汉砖、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彩绘陶罐、陶壶、耳杯、口径不一的灰陶排水管道、石雕、石刻、庙宇石构件,以及暴露出来的房屋基础、炉灰碳渣,进一步佐证了汉代早期文化特性与城池功能特征。
汉代是继大秦王朝之后的第二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文字已经成熟,记事亦为全面,那为何从历史记载之中看不到对蒲阳故城的任何描述?
为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不妨先从临渭区历史上有名的、规模较大的莲勺县、下邽县切入,查考其历史纪年与文献点滴,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新信息加以剖析,抽丝剥茧,试以解惑。
筒瓦·瓦当·陶管
《临渭区志》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在今交斜镇来化附近置莲勺县。高祖二年(前205)设河上郡,辖莲勺县。太初元年(前104)莲勺县归左冯翊郡。太始二年(前95),渭南白渠修成,《水经注》载“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五凤三年(前55)正月,在莲勺县北部筑皇帝行宫“莲勺宫”。建武十五年(39)莲勺县归左冯翊郡。建安元年(196)献帝将左冯翊郡分为左内史郡和左冯翊郡,莲勺县仍归左冯翊郡辖制。西晋时(265—316)新丰、郑县隶京兆郡,下邽、莲勺隶左冯翊郡,期间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到了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正月,割新丰、郑县地,设立渭南县,隶京兆郡,下邽、莲勺依旧归冯翊郡。《太平寰宇记》载“后秦姚苌废莲勺县”。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复莲勺县,废夏封(下邽)入莲勺,隶冯翊郡。西魏大统三年(537)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冯翊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因莲勺界内有“群盗”,置延寿郡,郡地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隋开皇三年(583)撤延寿郡,夏封、莲勺归冯翊郡。隋大业元年(605)改夏封为下邽,莲勺并入,隶冯翊郡。
从此,莲勺结束了它在历史上县的建制,从其初建至消失,延续时间为811年。
由 《临渭区志》记载当中,得知两个基本信息。一是“后秦姚苌废莲勺县”(后秦384-417)。二是“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复莲勺县”。后文再做详细论述。
《水经注》载“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金氏陂”名字来源于汉代车骑将军金日磾。金日磾的封地在今天故市镇,冢地在吝店镇。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故市镇周围出现的大型水潭、塘堰、池子冠以金氏名而称作“金氏陂”。所以只有生发在故市镇周围的陂塘才称“金氏陂”。根据实地查勘,东边最远的“金氏陂”不超过渭南北高速入口地段。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而知,汉白渠遗址途经了今天故市镇北和南师以南,呈西北东南方向汇入了渭河。当时莲勺县位置若在交斜镇来化村一带(来化位于渭南北高速入口以东约13公里),显然 “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入金氏陂”就无法立足,况且来化之南是大荔沙苑区内的高“沙梁子”,此处根本不存在“金氏陂”,又谈何“东入”?
另外,汉代洛渭漕渠为什么由洛河南下,途经官路镇,要绕过来化塔南至西南方向的孝义开口流入渭河?原因依然是因为来化以南的这些高“沙梁子”不具备开凿条件。
既然汉代时的莲勺县位置不合乎于 《临渭区志》记载的来化村方位,那么它的初建之地究竟在哪里?据相关考证结果与“蒲阳古城遗址保护研究学术研讨会”论证,蒲阳汉代遗址与莲勺古县的初建相关。
石饰品
《陕西通志》卷三,在介绍莲勺县名称时载“以草受名也”。莲勺县最初称作“辇酌县”,是以卤阳湖特生的一种叫做“辇酌”的水草而命名,而“辇酌”这种水草,唯卤阳湖仅有。蒲阳正好位于卤阳湖东侧,直线距离仅几公里。从名称起源学说与古人命名常常以“近山水、据地物”分析,蒲阳应该是莲勺县的初建之地。史料载: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得胜。为了便于统治,在天水一带设立县治,是为上邽。同时东迁当地部分居民沿渭河而下,至临渭区北部,在今天故市村另设县治,为了与上邽县相应,称之为下邽县。北魏时,因避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名讳中的“珪”,曾一度将“下邽”改称“夏封”(夏音同下,邽去右耳改寸曰封)。隋大业十一年(615)将下邽才迁至今临渭区下邽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下邽并入渭南县。
《汉书》记载,汉宣帝刘询年幼时流落于民间,曾困于莲勺县卤泊滩中,后因当地民众搭救而逃过此劫。下邽镇今天的屈驾村、见驾村村名皆由来于此。它不但记载了当地先民曾因救驾而遇见皇上,同时也说明皇上是困在了“莲勺县卤泊滩”。卤泊滩即卤阳湖外滩,按说卤阳湖离位于当时故市的下邽县城最近,而距东南方向来化方位的莲勺县更远,史料记载为什么不是下邽县卤泊滩,而是莲勺县卤泊滩?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当时的莲勺县位置就在今天的蒲阳,卤阳湖区域隶属莲勺县管辖。
《中国历史-专业词典》在介绍莲勺县中记载:“西汉置。治今陕西渭南市北下邽镇东北。先属内史、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左冯翊。西晋后属冯翊郡。”提供了莲勺在今天蒲阳村位置的依据。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汉代长安词典》载“莲勺,县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渭河北部与蒲城县南部地区。汉于下邽县北部置莲勺县,属左冯翊。隋大业元年(605年)撤销,莲勺县地入下邽县。如淳曰:‘县南有碱池,纵广十余里,乡人名为卤中,汉宣帝微时,常困于莲勺卤……’”词典亦说明了莲勺在蒲阳村的事实。
查渭南方志与文史资料:“莲勺县治一开始设在下邽东北角城角寨村一带,后移至今交斜镇耒化(读lěi huā)村一带”。通过调查确认:“城角寨子村”位置在屈驾村南侧,今下邽镇的东北方向。而这“一带”的东南紧接蒲阳村。故而说地方资料描述莲勺县的位置也是蒲阳村。同时文史资料还提供了莲勺县曾经有过挪移的依据。
后秦是十六国时期羌族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来降了前秦的羌族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太平寰宇记》载“后秦姚苌废莲勺县”。姚苌是在渭北“叛秦”,《太平寰宇记》中又用了个“废”字。因为战乱,“废”可以理解为“焚毁”“屠废”“毁殁”之意。后秦时期为公元384-417年,总共延续了34年。灭亡之后的63年间依然是战乱纷纷,到了北魏太和三年(479)才又恢复了莲勺县。这期间极有可能因战火使当初的莲勺县城一度毁殁,恢复时直接位移到了今天临渭区来化村方位。因移地近、战乱、朝廷更迭频繁原因,未作变更记载。
《水经注》是北魏年间(515-524)郦道元在汉代与东晋《水经》基础上加以注释完成的,他本人未曾到过渭南实地考证,所以莲勺县后来的变故他自己也就不得而知。因此, 郦道元所撰写的《水经注》在描述渭南白渠流向时,只是遵照了早期的水经原文而未新察。今天已经查明,汉白渠途经了故市镇的紧北侧,呈西北东南方向流入渭河。“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正好吻合于莲勺县在蒲阳位置。
蒲城县的苏坊镇,位于蒲城县城位置以西,卤阳湖的西北方向。据蒲城县地方志资料记载,这里曾经属于莲勺县后来的崇德里或崇德乡。吻合于《汉代长安词典》“莲勺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渭河北部与蒲城县南部地区。”同时也对应了莲勺县治在蒲阳村的方位。
“莲勺宫”博山铜熏炉
综合考证分析,笔者认为莲勺县的初建地先设在蒲阳,后迁至今天来化塔位置。蒲阳汉代遗址是汉莲勺县城池的初建之地。“为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诚望能够通过考古手段,查明蒲阳汉代遗址文化区域确切范围与其内涵,对文化核心区进行发掘,考证城池遗址的名称、文化渊源、人文背景和历史变迁。若如此,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传承,更有利于今后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作者简介】吴胜利,临渭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高级土木(岩土)工程师,地方志特聘资料员,渭南人文历史研究者。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