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一位在党57年党员的家国情怀追记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何霞亮

      1965年10月5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何霞亮来说,那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在这一天,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022年农历五月初六,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对于何霞亮的后辈来说,那是他们悲痛异常的日子。他们最敬爱的长者-----何霞亮终究抵不过病魔的磨折,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享年80岁。
  抚今追昔,这位在党57年的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在践行初心使命的岁月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诠释着“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
 
  历经苦难是他一生的韧性磨砺
  他的父亲何添时,原系山阳县户垣镇人,思想比较进步,给八路军做一些地下工作。八路军在户垣镇镇压了几户恶霸地主,八路军走后,当地两大户决定要谋害何添时。在1937年的一个晚上,何添时带着何霞亮和他不满三岁的姐姐何兰芝逃亡柞水,第三天路过詹家湾时,被几位好心人留住,给詹家湾的一个地主当长工,在一个空牛栏内居住。做了大概一年长工,离开了地主家。后经好心人介绍,到刘新志居住的地方,用木棍和包谷杆夹成墙,泥灰抹面,丝茅草盖顶,用竹子编门,就这样住下来;租了黄国兴的一亩地,开始生产生活。
  当时那个年代里,野兽很多,大白天都可以看到狼和野猪四处游荡,小娃们白天都不敢一个人走动。有一天的下午5点左右,何霞亮和他的哥哥看到从巴山沟出来了一队野猪,排头已进相隔一里多的赤水沟口,排尾还在巴山沟里边,一个跟着一个,从不乱队,一直进了赤水沟。还有一次,晚上八点左右,外面漆黑,何霞亮突然听到房子四周到处都是人的哭声,他害怕地扎在妈妈怀里。他妈妈告诉他那是狼的叫声。他妈妈护着他,无法点豆腐,豆腐不能清浆。后来闻讯赶来很多人,拿着火把、棍棒等把狼群赶走。
  1950年,国家在谭家坪给他们分了一间半房屋,分了2亩土地、一个衣柜、一个油枫柜、一个大桌子、一个板椅。
  1948年至1951年,他在三官庙小学上学,后住在谭家坪,由于路程太远,就在茨沟口小学上学。1954年,在县城小上了一个星期,因有病,回家看病。后因哥哥在上初中,他父亲当时是农会主任、王河乡副乡长,后又担任明星村、红星村、赤水沟、红卫村在一起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支部书记等职务,家里没有劳动力,他就没有上学,在家参加互助组劳动。当时他才13岁, 就挣9分工。
  1956年的一河大水冲毁了一个队的全部土地,1957年的又一河大水冲毁了全队的所有房屋,全队人无处安身,被迫分散到王坪、沙坪、红卫、夜珠坪、明星村等处。他一家被安排在夜珠坪二队华七山的一个很小的两间房屋,总共不到30平米,哥嫂住一间,父母和灶房一间,他无处安身。
  1958年经双方父母协商,请人做介绍,他和詹绪英定下了终身。在无处安身的情况下,就跟着岳父做木工。在岳父的土楼上支起了一个床住下来。
  1959年正月14日,他们准备结婚,他父亲在红星二队租了华家小厦房的一小半,为他们结了婚。房子太小,不到6平米,时间不长他们又回到詹家湾开始租房子住。就这样,他们共租过五处房子:老大福银是在詹兴江的小厦房出生的;老二春林是在詹宣茂的小厦房出生的,后因有病无钱医治,不到两岁半就离开人世了;长女何琴是在詹宣茂的小厦房出生的。就这样打游击居住,直到1966年,他岳母租下了庙湾李先庭大门前的房,租户董业富走后,他们和孩子二姨娘搬进去分着住。这房子一半是瓦盖的,一半是草盖的,年久失修,到处都漏水,他们又进行了翻盖。三子爱民、二女爱珍、小女爱玲就是在此出生的。
  奋斗不息是他一生的闪亮底色
  1959年,出龙岩大队在詹家湾办起了铁木业社,王宏尤任厂长,他岳父任主任,他当会计,他岳母做饭,这样干了两年。
  1961年,公社把何霞亮抽到营盘修林场,抬石头拉房根子,那时他不到18岁,时间长了,由于体力不支,干了一个月回家了。
  1958年大炼钢铁,他被抽调到炼铁厂。领导看他年岁小,叫他采购鸡毛掸子做大风箱用,后来跟着木工师傅学做大风箱,生活条件不好,但能吃饱。先后又到公社东风机械厂做木工、打铁,到西川背木炭两个月,在七坪坪丰驼木板两个月,一冬三个月到茨沟脑驼檩子,每次背驼至少要在100斤往上。厂里要倒型和做饭用的锅,他又跟着师傅当帮手学技术,一年后到西川去倒锅。两个月后,师傅要走了,要他跟着他们去挣钱,师傅说:你已经快要成师傅了,别错过这个机会。他想着家里只有妻子和五个子女,劳动、分粮、烧柴都是问题,就没有再跟师傅同行,直接回家。先后当了二队会计、民兵排长、大队民兵连长、民兵连指导员、副支书、下梁农田基建二战区指挥长等。
  1967年,他被调到下梁公社筹建拖拉机站。他从一辆架子车置办起,发展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六台,各种修理设备齐全,担负着全公社和外乡的机耕机播任务以及全乡农田基建工程的大型拖拉机站。1972年在商洛地区大中型拖拉机学习班学习6个月,1978年在西北农学院农机系学习6个月。他依靠自己所学,带领机站一班人抓业务学习、抓岗位练兵、抓田间赛马,机站以服务价格低廉、质量好、机耕机播任务完成好,一直是省地县的先进机站,受过省地县多次表彰奖励。他本人在1980年被授予“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并且和时任县政府副县长倪德厚等领导一起参加了在陕西省人民大厦召开的表彰大会。1983年生产责任制改革,土地下放到各户,机械耕作受到了限制,机站被迫解散。他承包了一台拖拉机回家,准备挣点钱,公社党委又任命他当红卫村支书,这一干又是十八年,没时间开拖拉机挣钱,只有让二子爱民开拖拉机,因开拖拉机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加之爱民身体不很好,没过两年就把拖拉机卖了。
  在大队上任后,他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发现大队原来是个很穷、很烂的摊子,群众吃不饱饭、没钱用,整天靠着人力在大河修堤,严重浪费了财力和人力。他决定立足现实搞短期计划,着眼未来做长远规划,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上级的支持改变面貌。
  破解发展瓶颈。红卫村东紧靠乾佑河,河水下泄到红卫村,没有挡护,直接穿村而过,严重威胁着沿河边的村居和土地。1956年夏季大水直接毁坏了全村的土地,全村一年几乎颗粒无收;1957年的夏季大水又毁坏了全村的房屋,组织安排全村采取集中安置和投亲靠友的方式分散到了临近的村子和人家中。红卫8村陷入了发展的低谷,自此全村青壮劳力每年都在年复一年地修河堤,常常是“一年修一年垮、来年原地再上马”的恶性循环,没有时间搞生产,也严重的制约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人多地少的人家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自给。他就下决心到地区、到县上多方游说、寻求支持改建公路。凭着他自己积攒的人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几经周折,争取到了利用省道改造项目修筑高标准的堤路结合省道,保护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的耕地,解放了全村的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发家致富。让他没想到的是,简单的一条公路改道和扩建,不仅保护了明星村乃至沿河的沙坪村等基本农田和村居的安全,更是为柞水县城市南移、扩充城市布局、形成“串珠式”城市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治理标准农田。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长项,动员村民全部拔掉大田地里的零星果树,用推土机平整田头地块,实行大面积的机耕机播。先后修复水毁耕地180亩,加厚土层180亩,起垄种植100亩,深翻改土140亩,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为彻底解决群众吃不饱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范科学种田。他请来县农业技术员杨丛升具体指导,开展小麦四密一稀的种植。有部分群众不理解,对此持怀疑态度,他就带领党员干部带头搞,结果用铁的事实告诉了大家:四密一稀不但不减产,反而增产幅度很大,再加上玉米大面积丰产田的种植,总产高出原来的3倍多。几年后,群众不但能吃饱、吃好,而且家家有余粮,有的家余粮达到一万多斤。
  踏寻致富门路。群众有粮吃,但是没有余钱用。于是他又带领群众大搞多种经营,对全村的板栗坡进行补栽、嫁接、修剪、清坡、防虫等,全面科学管理,板栗产量直线上升,高出原来的4倍,全村育板栗商品苗100亩,收入相当可观。又带领群众搞木耳、天麻、香菇、药材等家庭小型加工业。这样一连搞了几年,群众有了钱,盖起了新房,“三转一响”、家电在全村普及,还购置了多种农用车辆。群众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壮大集体经济。在群众基本富裕的同时,集体却是空架子,没有资金办公益事业,于是他就着手开展村办企业。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办起了机砖厂、水泥制砖厂、钢球厂、水泥纸袋厂、人造板厂等,效益较好,年获利润近20万元。由于西康铁路建设,这些企业被全部搬迁或拆迁,无处安身,最终宣告结束。1997年,西康铁路开建,红卫村办公室被拆迁,无处开会和办公,他又再次开始游说了,跑铁路部门、县上各单位争取资金,于1998年建起了红卫村办公大楼,从此解决了村委会无处开会和办公问题。任红卫村支书18年来,集体多次荣获“陕省先进村党组织”、“小康村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并获得县乡镇的40多次表彰奖励,历年来是省、地(市)、县的红旗村。
  新建育人学校。红卫村没有学校,为了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他又到处游说、争取资金,跑县上、跑省地,找领导寻求支持。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被他的精神感动,省交通厅给与了倾力关怀和支持,全省交通系统筹集120多万元建设资金;全体村民给予了全力配合下,全村进行土地大调整,为建校集中了18亩土地;地县相关部门在土地利用、教育资源资金整合等方面广开绿灯,于1996年至1997年,建起了交通希望小学(现柞水县城区三小),从而解决全村孩子方便就近上学的问题。在建校期间,他整天吃住在工地,严格监督工程质量,离家仅1里多路,有时好几天都回不了一趟家。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干部通过换工的方式投入1000多个劳动日,他的大儿子爱友为校建运输材料的10000元运费分文不取;看着小娃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他的心里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举措,彻底改变了柞水县城区的教育布局,为柞水县教育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柞水县城区第三小学就是基于原建的交通希望小学,依托国家城区薄弱学校改扩建政策,发展成为了拥有占地面积12500平米、建筑面积7699平米、可容纳2400名学生就读的标准化城区小学和拥有占地面积7762平米、建筑面积4161平米、绿化面积2869平米的市级标准化城区第三幼儿园的大学区。
  这些只是他在不同时期应对各种困难,破解各种问题的缩影。农忙时,他总是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劳碌奔走在田间地头、村居院落;农闲时,他总是换上压箱底的衣服,自掏腰包乘班车去市里,跑省里,周旋一个个关于村集体的发展项目。他总是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觉得勤于走动是信息获得的主要途径,信息带来的是项目,催生的是集体经济的发展。
  起起落落是他一生必经的涅盘劫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造反派把他作为批判对象,说他是走资派,让他陪着时任县委书记高树奇、县贫协会主席秦连升受批斗。每次低头弯腰长达4小时,落得个终身腰疼的毛病。后来在县武装部的强力干预下,才解放脱身,但是要求他对两派保持中立态度,主要负责管好民兵连的武器。后来下梁民兵全部参加革总,武器也随之纳入革总统一管理。在中央的七三、七二四布告发表后,解放军进驻了柞水,大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他任革委会主任、支部副书记。
  1998年,他开始筹划在柞水火车站以西开展千亩人造平地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是他在年初参加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举办的陕西省部分先村党支部书记学习班时就与省扶贫办签订过协议,省扶贫办表示大力支持。也就在这个时期,个别人煽动闹事,反映他有贪污行为,并且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上告,他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盘查和问话,没有精力统筹项目实施,虽然他极力举荐其他同志负责,但是省上单位就是只认他一个人,项目就搁置了。后经县公安局驻村调查近两个月,最终没有查到一分钱的贪污,认定告状失实,镇主要领导就用某个村民借款未及时归还的事情,给了他一个党内警告处分。等到把这个事情落实清楚时,已是两年之后,省上的领导在这期间有了调整,千亩人造平地最终无法实现。这样的一件事即是他的伤痛,更是成为了红卫村后续发展的硬伤,以至于每每想起来,他都是唏嘘不已,感慨连连。
  之后不久,他的身体出了状况,就此他完成了自己作为村级建设者的使命,正式回归作为农民的传统道路。
  深怀愧疚是他一生的永远伤痛
  时至晚年,这位在党57年的老党员总觉着对于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亲人深怀愧疚。他把自己走过的道路,对于人生的感悟,形成了《我俩的一生》这本小册子,算是自我的总结和对后辈的一个念想吧。
  他觉着政治上的起落,是自己无法左右和改变的。在经历过很多政治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斗争反穷、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反对极左路线、反贪污、反盗窃、反对崇洋媚外、大跃进、大炼钢铁、吃大食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分配到户耕作等等一连串的大运动,使人从身心紧张得无从说起。他坦然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冲击,也在不断地锻造着自己的品行,心中一直奉行着多为集体和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许多人为的因素和政治气候的缠夹,磨灭了他的棱角,但那初心不变,始终支撑着他在不同的时期依然做出了亮色,直至卸任归里。对于所做到的事情,他觉着任谁在他的位置都会做得更好,自己做到了就是应该的,不值得拿来说道,因为那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是最好的佐证。但是,那几件完全可以做成的事,却因为种种的缘故而搁置,直至无法完结,实实在在是他毕生绕不过去的坎,虽然不是自己主观努力不够的原因,至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思维的局限和格局的狭隘是一大障碍。他觉着这是他对事业愧疚的真正所在。这也难得,毕竟一个村支书的力量还是有限的,虽然他是在消耗着自己的人脉和人情在为村集体奔走操劳,那集体的事情大如天的信念,也许就是他那践行“国之大者”追求的深切动力,这样的情怀的确是国家情怀的基础,57年的不懈探索使得他的人生更是别具意义。
  他同样有着对家庭成员的深切愧疚。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们过着紧张、清贫的生活,也让他深深感到人的一生真不容易,社会很紧张,家庭很艰难。一个油枫柜、一个老碗、一口耳子锅、两床被子和随身的衣服,这就是他们婚姻的原生态和全部家产。
  一个家庭的好坏,主要靠一个主妇支撑,回想起这几十年妻子为这个家庭付出的一切,他认为她是一个难得的好母亲,是一位很负责任的母亲,是一位疼爱儿女的母亲,是一位高尚的母亲,更是一位值得托付一生的贤妻。他常年在外,家里只有妻子带着五个孩子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回想起吃食堂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整天吃的是干萝卜缨子糊汤,妻子把萝卜缨子捞着一吃,把清汤一喝,用剩下的一点包谷面糊糊给爱友(福银小名)喂着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小娃饿的直哭,妻子到处想办法,找到点什么就留着给娃吃。大食堂解散后,又回到了各家各户立灶吃饭的时代,总比食堂要好多了,但是要靠工分吃饭。为了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妻子起早睡晚多挣工分,为人缝补衣服、做衣服、喂猪卖钱补贴家用,每年冬天起很早扫树叶子积肥,交给队里挣工分。妻子总是那样细心,家庭的点点滴滴,一年的收入与支出,儿女的敬奉,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都有记录可看,每年的年终都要进行一次总结,收入多少,付出多少,结余多少,历历在目。直到现在,她还保持着做些手工赚点生活补贴的习惯,她说就是不要孩子们太担心他们的生活。在1978年,他们终于盖起了自己的新土房,打基础时,他在西北农学院学习了半年,只有妻子一人在家操办,从此结束了租房住的游击生活。工作上,妻子担任生产队大队出纳,二十多年分文未错;当过9年幼儿教师,做过小学代教工作,担任市县妇女代表,多次出席柞水县妇女代表大会和地区妇女代表大会,被评为陕西省和柞水县的“三八红旗手”,受过多次表彰奖励。
  对自己子女的愧欠,使他回想起来尤为深切,觉得对五个子女的上学没有尽到责任。长子爱友上高中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学校无法上课,叫他们到金家岭开荒种地,后来连种地都无人管,只得回家务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恢复上课,没有坚持让爱友再回校读书,由此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长女何琴和二子爱民在上完初中后因为家庭困难坚持不上学,他们不同意,但没有坚决让他们返校,由此也决定了二人一生的前程。三女爱珍和小女爱玲让他们满意,顺利地在丹凤师范85级和86级应届毕业,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但是没有让两女儿上完高中考大学。好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日子是越来越红火,后辈们健康快乐成长,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才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在述说这些话语时,他唯独没有提到自己,仿佛那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故事都如那浮云轻轻的飘过,没有留下哪怕
  几道刻痕。他和老伴谢绝子女居家照看自己的孝心,始终坚持居住在老房子,逢年过节的时候,这里是大本营,四世同堂的欢乐,让他们感觉不枉此生,孩子们也憧憬着未来还做他们的后代,延续今世福源。
  诸多荣誉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57年的在党经历,省市县给予了他工作的肯定和诸多的荣誉。商洛地区交通安全标兵(1977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先进生产者(1980年),1991年荣获商洛地区严打斗争先进个人、商洛地区扶贫先进个人、柞水县扫盲先进个人、商洛地委优秀农村支部书记四项称号,1992年荣获柞水县先进工作者称号和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荣获商洛地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荣获陕西省优质服务优秀支农先进个人、陕西省资金组织金牛奖、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1月1日 荣获下梁镇党管武装好书记称号以及省、地、县各单位和区、乡、镇的8次表彰奖励。
  何霞亮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柞水县第七界、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党代会代表、主席团成员,参加过三次省委举办的先进村支部书记学习班。
  这位起始条件并不好的农家子弟,经过岁月的磨砺和自己对党员义务诠释,生动的画满了一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梦想。他觉着是党给了他奋斗的力量,更是党给了他干事建业的平台;他觉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仅仅是使命使然,而是每一位党员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是靠着党员们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他欣慰的是自己做到了;他也教育着自己的子女为之奋斗一生,更让他欣慰的是在后辈成长中他没有动用自己的人脉为他们谋取任何便利,他们在教书育人、国家安全、政务管理的诸多岗位上以他为标杆依靠着自己的能力奉献着青春,贡献着力量,在践行自己的初心路上成绩斐然,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五月商洛青排赛, 八方男儿展风采。 智拼力搏胜旧我, 心高志远壮情怀。

2024-05-23 09:38:32

多年红尘摸路迢, 几经坎坷疲惫跑。 有志命薄恨天高, 受欺被骗无翅糟。 本想人间逞英豪, 无奈尘世作怪妖。

2024-05-23 09:36:26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