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祭
从故乡来了一个友人,他向我说了很多的事情。其中有张家接媳妇的,有李家办丧事的,还有谁家发家致富的,这些我们大都一笑而过。唯有说到黄家哑巴死了,他说的是眼泪长流,我听的心里一阵阵发冷,一阵阵发冷……哑巴是我们邻村人,姓黄,本身不哑,只是说话很简单,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哦,看呐!”“嘿,那才是。”农村把这叫做半语子,也叫哑巴。
如果只从相貌上看黄家哑巴,谁都说不出是一个没用的人。你看他:长发,大额头,大眼睛,大鼻子。哑巴平常爱笑,遇见任何事情都是笑吟吟的说:“哦,看呐。”就是他这一句简单的话出来以后,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很正常的人。哑巴公私分明,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在农业社大集体的时候,那时不通公路,哑巴和别人一路到县城去送顶木。他家里穷,就炒了一点包谷花做干粮。他没有想到,从家里到县上来回三天的路,一点包谷花能将就回来吗?在回到冷水河口的时候,干粮已经吃完了,哑巴也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于是就去摘路边软柿子吃。谁知,他也是饿极了,日急慌忙,一上树就摘了一个软柿子,同时拌了一个硬柿子下来。当他正在吃的时候,主东来了。主东来和他没说上三句话,一听他左来右去就是“哦,看呐”那一句话,当时就火冒三丈,硬逼着他把掉下的硬柿子吃了。哑巴含着泪,只好把涩柿子吃下去了。这件事情给哑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记死了那个叫他吃涩柿子的人。
第三年的冬季,黄家哑巴正在杀猪,看到那个叫他吃涩柿子的人背着一个背笼,背笼里面有一口袋小麦,那是准备到后山换洋芋种,当时从他的门前过。哑巴二话没说,死活拉住叫到屋。这人早把叫哑巴吃涩柿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见哑巴杀猪,也就放开了肚皮尽量的吃。吃饱喝足了,连声地说这哑巴厚道。哑巴不管他说什么话,只是一直喂他的酒肉。这人实在吃不下去了,就给哑巴说好话。哑巴话也很少,就笑笑,拿出了一个洗衣服的棒槌,要把酒肉往下揍。这人大惊失色,帮忙的人也不知就里,连忙问他原因。哑巴道:“这比涩柿子好吃吧?”这人想起来了,当时就给他跪下。哑巴不依,众人给帮忙说好话,哑巴才把那人放了。
从此以后,只要是哑巴村上的人从冷水河过,那人都要喊到屋里叫吃顿饭才放手。人们吃了喝了,却把人情记到哑巴的头上了。
哑巴爱学习,也懂得尊重人。我才到乡上的时候很年轻,临近的人大都是喊我的小名,唯独黄家哑巴当面背后在提到我的时候就用手往额头上一搭,做出个敬礼的样子。人们都知道那个动作表示的是戴帽子的当干部人,意思是我或者乡上的干部去了。
我才开始管民政工作时,黄家哑巴就是五保户。那一年腊月,我们给贫困户和五保户发救济衣被的时候,就召集大家在一起,讲了要学会发家致富的大道理,最后给大家每人发了一瓶子酒,要求以后把房前屋后收捡一下,贴好对子过好年。三十那天,我们检查贫困户的过年情况时到哑巴屋里去了。看到他门前贴的对联,字到还写得整齐,我们却是一个都认不得。问了村长以后才知道,哑巴从乡上开会回去就买了红纸,三十那天一早他就在自己的堂屋支上小桌子,摆上毛笔和红纸,跑到对门人家去看一下,然后回来写一下,整搞了半天才写成一副对联。对联倒是写成了,就是不成个字。我听了哭笑不得,既替没有文化的哑巴难受,又为他能把我安排的工作当一回事而高兴!
哑巴不止是对我安排的工作牢记在心,他对于我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十分关心的。我们结婚时,妻子在他们村上教书,学校就在黄家哑巴的隔壁,所以哑巴每天吃饭就端到学校。我妻子看他吃饭没有菜,就经常炒一些菜给他。哑巴也不客气,只是高兴地笑笑,嘴里说着:“哦,那才是。”然后端回去,吃了以后就把自己种的青菜拔上几兜送来。
那天,妻子放假回家去种麦,走到离家不远时只见哑巴掮了一个锄头跟上来了。妻子问他干啥,他笑笑说:“给你帮忙么,嘿嘿。”这倒是刚好,我们麦子种出来以后,我要给哑巴钱,他死活不要,并且指着我妻子说:“她给我炒菜吃了,嘿嘿。”这家伙直接弄得人好难场,只有等他回去以后,买了几样子礼品作为感谢。
我在张坪乡政府工作时,由于路电不通,一到冬季寒冷时各单位都买木炭取暖。那时,林业部门对于砍伐杂木管的比较松,农民们一般几个人搭帮在山上筑炭窑,就近砍伐树木烧炭卖钱。因为他们这样做很省力,人们都说“千斤柴,百斤炭,四两灰”嘛!就是说用一千斤柴才能烧出一百斤炭,最后化成四两灰,在山上烧炭就能省出很多掮柴功夫。
当时烧炭的人比较奸猾,他们自己用的炭都是干炭,拿出去卖的炭都泼上水在屋里放一段时间。这样虽然增加了重量,但是从表面却又看不出来。买炭的人明知道有水,但那时普遍的卖炭人都那样干,他们苦于木炭比较缺,只有心照不宣,把湿炭当做干炭买。黄家哑巴没有人和他合伙,他只好把木柴掮回家,在后阳沟挖了一个炭窑。这样虽然掮柴费一点功夫,但是便于照看。他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知恩报恩,对于我妻子经常照顾这些微小的“施舍”非常感激,把自己最好的木炭送到学校。当我妻子给他钱时,他都是用一张笑脸外加一句话做了推脱:“你好嘛!我不要你的钱。
黄家哑巴送炭不要钱,这倒使我妻子很不好受。当然,我妻子也不会白要他的,就经常给买一些东西作以补偿,另外到处传扬哑巴有木炭不泼水的好名声。
上场学校的张老师听我妻子说黄家哑巴的木炭好,星期天就专意背了个背笼去找他。张老师的运气也算好,他去时黄家哑巴正在把火红的木炭用火钳从窑里往外夹,并盖上细土。张老师等到红木炭捂灭以后,兴冲冲地向黄家哑巴说要买他的炭,并给他比划着算账:在门上卖木炭省功夫,是最划得来的生意哩!
谁知,黄家哑巴并不领张老师的情,他不断地摇头,并笑了笑说:“不!”
张老师掏出钱说:“我多给你一些钱,行不?
黄家哑巴还是那句话:“不!”
“你为啥不卖?”张老师有些不解了。
黄家哑巴又笑了笑说:“我还没有泼水呀!”说完,他到屋里提了一桶水,均匀地泼在木炭上,然后转过身来说:“现在我给你称!”张老师二话没说,气愤地转身走了,到另外一家去买了提前几天泼了水的木炭。那木炭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地,比黄家哑巴的木炭水分多好几倍……
哑巴虽然做了一件短见的事,但他做在当面,也是属于表里如一之人吧?张老师走的当天下午,几个人到黄家哑巴炭窑边连同炭渣买了个净光。
这些人一边往回走,一边高兴地议论:“咱们以前吃亏了,净在逢场买那些人泼水的木炭。今天虽然多跑几步路,但是到炭窑上买的木炭到底干燥正宗啊……”唉——!看来短见的事背过人做才能不伤感情,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 “眼不见为净”吧……
我调走以后,也很少看到黄家哑巴,只是偶尔和人们谈论起来的时候,说起了黄家哑巴的可爱之处。
今日听友人提起,他说黄家哑巴在村上的影响太好了,谁家有事,他从开始帮到结束,最后还要给送借别人家的家业,简直就是一个义务帮工。
黄家哑巴死的那天也是给人帮忙,那是他的隔壁老了人,他在人死之前给帮忙掮了几天柴,以供来探望的人烤火。人死之后要过事,提前砍的柴已经烧完了,他就和几个小伙子一路上坡去给重新砍。谁知,在下坡时人老体笨,一根大柴下来,他没有让赢就被带到了谷底,当时断气……友人说到这里已经沉默了,我当时想到黄家哑巴的好处,也感到眼里酸酸的。
黄家哑巴虽是和我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但我却忘不了他的好处。我要把他写出来,也算一种遥祭吧!我想,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为了帮人直至到死,这在现今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这种情况能不能避免呢?
作者简介:
任登庚,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出生于1960年11月,家住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人文学会会员,旬阳市老促学会会员,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
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代理教师、大队会计、信用社信贷员。1984年任副乡长,从此在乡镇历任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期间参加党校在职函授学习两年,离职在党校学习一年,在职参加《清明》《希望》小说函授学习两年。回县级单位工作后,历任正科级纪检组长、副局长、四级调研员。平时爱好文学,公开出版三部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变迁》。
如果只从相貌上看黄家哑巴,谁都说不出是一个没用的人。你看他:长发,大额头,大眼睛,大鼻子。哑巴平常爱笑,遇见任何事情都是笑吟吟的说:“哦,看呐。”就是他这一句简单的话出来以后,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很正常的人。哑巴公私分明,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在农业社大集体的时候,那时不通公路,哑巴和别人一路到县城去送顶木。他家里穷,就炒了一点包谷花做干粮。他没有想到,从家里到县上来回三天的路,一点包谷花能将就回来吗?在回到冷水河口的时候,干粮已经吃完了,哑巴也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于是就去摘路边软柿子吃。谁知,他也是饿极了,日急慌忙,一上树就摘了一个软柿子,同时拌了一个硬柿子下来。当他正在吃的时候,主东来了。主东来和他没说上三句话,一听他左来右去就是“哦,看呐”那一句话,当时就火冒三丈,硬逼着他把掉下的硬柿子吃了。哑巴含着泪,只好把涩柿子吃下去了。这件事情给哑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记死了那个叫他吃涩柿子的人。
第三年的冬季,黄家哑巴正在杀猪,看到那个叫他吃涩柿子的人背着一个背笼,背笼里面有一口袋小麦,那是准备到后山换洋芋种,当时从他的门前过。哑巴二话没说,死活拉住叫到屋。这人早把叫哑巴吃涩柿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见哑巴杀猪,也就放开了肚皮尽量的吃。吃饱喝足了,连声地说这哑巴厚道。哑巴不管他说什么话,只是一直喂他的酒肉。这人实在吃不下去了,就给哑巴说好话。哑巴话也很少,就笑笑,拿出了一个洗衣服的棒槌,要把酒肉往下揍。这人大惊失色,帮忙的人也不知就里,连忙问他原因。哑巴道:“这比涩柿子好吃吧?”这人想起来了,当时就给他跪下。哑巴不依,众人给帮忙说好话,哑巴才把那人放了。
从此以后,只要是哑巴村上的人从冷水河过,那人都要喊到屋里叫吃顿饭才放手。人们吃了喝了,却把人情记到哑巴的头上了。
哑巴爱学习,也懂得尊重人。我才到乡上的时候很年轻,临近的人大都是喊我的小名,唯独黄家哑巴当面背后在提到我的时候就用手往额头上一搭,做出个敬礼的样子。人们都知道那个动作表示的是戴帽子的当干部人,意思是我或者乡上的干部去了。
我才开始管民政工作时,黄家哑巴就是五保户。那一年腊月,我们给贫困户和五保户发救济衣被的时候,就召集大家在一起,讲了要学会发家致富的大道理,最后给大家每人发了一瓶子酒,要求以后把房前屋后收捡一下,贴好对子过好年。三十那天,我们检查贫困户的过年情况时到哑巴屋里去了。看到他门前贴的对联,字到还写得整齐,我们却是一个都认不得。问了村长以后才知道,哑巴从乡上开会回去就买了红纸,三十那天一早他就在自己的堂屋支上小桌子,摆上毛笔和红纸,跑到对门人家去看一下,然后回来写一下,整搞了半天才写成一副对联。对联倒是写成了,就是不成个字。我听了哭笑不得,既替没有文化的哑巴难受,又为他能把我安排的工作当一回事而高兴!
哑巴不止是对我安排的工作牢记在心,他对于我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十分关心的。我们结婚时,妻子在他们村上教书,学校就在黄家哑巴的隔壁,所以哑巴每天吃饭就端到学校。我妻子看他吃饭没有菜,就经常炒一些菜给他。哑巴也不客气,只是高兴地笑笑,嘴里说着:“哦,那才是。”然后端回去,吃了以后就把自己种的青菜拔上几兜送来。
那天,妻子放假回家去种麦,走到离家不远时只见哑巴掮了一个锄头跟上来了。妻子问他干啥,他笑笑说:“给你帮忙么,嘿嘿。”这倒是刚好,我们麦子种出来以后,我要给哑巴钱,他死活不要,并且指着我妻子说:“她给我炒菜吃了,嘿嘿。”这家伙直接弄得人好难场,只有等他回去以后,买了几样子礼品作为感谢。
我在张坪乡政府工作时,由于路电不通,一到冬季寒冷时各单位都买木炭取暖。那时,林业部门对于砍伐杂木管的比较松,农民们一般几个人搭帮在山上筑炭窑,就近砍伐树木烧炭卖钱。因为他们这样做很省力,人们都说“千斤柴,百斤炭,四两灰”嘛!就是说用一千斤柴才能烧出一百斤炭,最后化成四两灰,在山上烧炭就能省出很多掮柴功夫。
当时烧炭的人比较奸猾,他们自己用的炭都是干炭,拿出去卖的炭都泼上水在屋里放一段时间。这样虽然增加了重量,但是从表面却又看不出来。买炭的人明知道有水,但那时普遍的卖炭人都那样干,他们苦于木炭比较缺,只有心照不宣,把湿炭当做干炭买。黄家哑巴没有人和他合伙,他只好把木柴掮回家,在后阳沟挖了一个炭窑。这样虽然掮柴费一点功夫,但是便于照看。他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知恩报恩,对于我妻子经常照顾这些微小的“施舍”非常感激,把自己最好的木炭送到学校。当我妻子给他钱时,他都是用一张笑脸外加一句话做了推脱:“你好嘛!我不要你的钱。
黄家哑巴送炭不要钱,这倒使我妻子很不好受。当然,我妻子也不会白要他的,就经常给买一些东西作以补偿,另外到处传扬哑巴有木炭不泼水的好名声。
上场学校的张老师听我妻子说黄家哑巴的木炭好,星期天就专意背了个背笼去找他。张老师的运气也算好,他去时黄家哑巴正在把火红的木炭用火钳从窑里往外夹,并盖上细土。张老师等到红木炭捂灭以后,兴冲冲地向黄家哑巴说要买他的炭,并给他比划着算账:在门上卖木炭省功夫,是最划得来的生意哩!
谁知,黄家哑巴并不领张老师的情,他不断地摇头,并笑了笑说:“不!”
张老师掏出钱说:“我多给你一些钱,行不?
黄家哑巴还是那句话:“不!”
“你为啥不卖?”张老师有些不解了。
黄家哑巴又笑了笑说:“我还没有泼水呀!”说完,他到屋里提了一桶水,均匀地泼在木炭上,然后转过身来说:“现在我给你称!”张老师二话没说,气愤地转身走了,到另外一家去买了提前几天泼了水的木炭。那木炭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地,比黄家哑巴的木炭水分多好几倍……
哑巴虽然做了一件短见的事,但他做在当面,也是属于表里如一之人吧?张老师走的当天下午,几个人到黄家哑巴炭窑边连同炭渣买了个净光。
这些人一边往回走,一边高兴地议论:“咱们以前吃亏了,净在逢场买那些人泼水的木炭。今天虽然多跑几步路,但是到炭窑上买的木炭到底干燥正宗啊……”唉——!看来短见的事背过人做才能不伤感情,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 “眼不见为净”吧……
我调走以后,也很少看到黄家哑巴,只是偶尔和人们谈论起来的时候,说起了黄家哑巴的可爱之处。
今日听友人提起,他说黄家哑巴在村上的影响太好了,谁家有事,他从开始帮到结束,最后还要给送借别人家的家业,简直就是一个义务帮工。
黄家哑巴死的那天也是给人帮忙,那是他的隔壁老了人,他在人死之前给帮忙掮了几天柴,以供来探望的人烤火。人死之后要过事,提前砍的柴已经烧完了,他就和几个小伙子一路上坡去给重新砍。谁知,在下坡时人老体笨,一根大柴下来,他没有让赢就被带到了谷底,当时断气……友人说到这里已经沉默了,我当时想到黄家哑巴的好处,也感到眼里酸酸的。
黄家哑巴虽是和我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但我却忘不了他的好处。我要把他写出来,也算一种遥祭吧!我想,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为了帮人直至到死,这在现今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这种情况能不能避免呢?
作者简介:
任登庚,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出生于1960年11月,家住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人文学会会员,旬阳市老促学会会员,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
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代理教师、大队会计、信用社信贷员。1984年任副乡长,从此在乡镇历任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期间参加党校在职函授学习两年,离职在党校学习一年,在职参加《清明》《希望》小说函授学习两年。回县级单位工作后,历任正科级纪检组长、副局长、四级调研员。平时爱好文学,公开出版三部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变迁》。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