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追梦人的诗与远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追梦人的目光。
数千年来,溯源中华文明根脉的故事与传奇在此口口相传,涵养华夏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此绽放华彩,哺育三秦儿女的黄河在此奔流不息、泽被后世,巍巍秦岭横亘东西……无数文人墨客以诗寄情、以文抒怀,传颂着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富饶。众多流传千古的诗文经典,赓续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和文脉传承。
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时间与文明间穿行,追寻大河之畔“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远古恋歌,领略汉赋里流光溢彩、气象万千的长安城,探访“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绝代风华,感受隐匿于中华儿女血脉之中、心灵深处的诗和远方。
“诗经里”小镇一角。
追寻大河之畔的远古恋歌
在广袤的黄河流域,特别是禹门口至洽川一带,蕴藏着中华民族的诗歌之根。这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发源地之一,也是《诗经》首篇《关雎》的故乡。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160余篇古人以陕西山水草木、风土人情为灵感而作的诗歌,有众多经典篇章、成语典故和传奇故事,精彩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
广为流传的爱情诗歌《关雎》,用简练而富有韵律的文字,勾画出了一幅古代青年向往、追求爱情的动人画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之美,不仅在于其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还在于其传递出的文学意境。著名作家陈忠实曾在他的散文《在河之洲》中动情地说,“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是他心底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和他一样,被誉为“中国诗经文化之乡,中华爱情诗歌发源地”的洽川,也是无数人向往的文化胜地。
3月20日,记者驱车沿着沿黄观光路经过大荔,前往位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合阳县洽川镇,寻访在水一方的伊人、蒹葭苍苍的黄河湿地、文王初载的赫赫史诗和思无邪的雅乐之地。
抵达洽川黄河湿地风景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景区广场上的周文王与太姒携手远眺的高大雕塑“天作之合”。
“天作之合”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大明》。相传,商代末期,周文王在这里偶遇洽川姑娘太姒并迎娶为妃。太姒为周文王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后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理学大家朱熹曾考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吟咏的正是周文王与太姒情定洽川的故事。
沿水而行,烟雾茫茫,各种水鸟在芦苇荡中“关关”而鸣,嫩绿色的芦苇新芽自水中一簇簇冒出,努力向上生长。处女泉里,泉水清澈见底,游人与鱼儿毗邻而嬉,一个个泉眼常年喷涌着恒温的地下水,甚是神奇。待到夏季,万亩荷塘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更是令人惊叹。行至观黄楼,登高远望,奔腾的黄河水与一旁碧波荡漾的洽水截然不同,颇有一番意趣。
古人择水而居,自夏商周至秦汉唐,乃至以后很多王朝的国都都建立在黄河流域。这就决定了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在承载民族记忆的史书典籍中,黄河文明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
如此便可知,“五帝”之一的帝喾在此安葬、孔子高徒子夏在此设教、商代贤相伊尹在此耕莘、禅宗始祖达摩在此建寺讲经,古有莘国在此建国立制、中华民族的诗歌之根在此孕育,不无道理。
在距洽川200多公里的西安沣河之滨,一座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诗经里”,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精髓。
小镇里,一座座古意盎然的亭台楼榭宛如一首首凝固的诗篇,在建筑和景观中将《诗经》的优美意境予以实质呈现。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小雅书社等,每一处都别出心裁地与《诗经》中的诗句相应和。每逢节庆活动,诗经礼乐盛典等表演更是展现出中华民族灿若瑰宝的诗礼文化。
“我们将机构设在‘诗经里’,就是希望孩子们来这里研学时,能够近距离感受《诗经》的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听一曲礼乐、诵一段诗经、枕一席诗梦、做一日诗人’的诗意体验,将中国传统文化‘种’进孩子们的心里。”3月23日,“探宝小镇”研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张小婉说。
夕阳西下,漫步“诗经里”,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似自诗中脱胎而来。微风轻拂,霞光掩映,耳畔传来低吟浅唱的歌声,仿佛来自远古的恋歌,将人们带回那个遥远而美好的时代。
春意盎然的大唐芙蓉园。
领略汉赋里的帝都气象
宝鸡市扶风县太白乡浪店村旁的104省道一侧,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古墓。这是东汉文学家班固的安寝之地。如今,经过修葺,新的石碑屹立在墓前,上面刻有班固的肖像,黑底白线,形象鲜明,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久远的历史。石碑之后是后人修的一座圆形的青砖墓,简朴而庄重,体现了后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仰。
班固一生著述甚丰,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新体例的《汉书》、集当时经学之大成的《白虎通义》和开创了“京都赋”艺术范例、被列入《昭明文选》第一篇的《两都赋》。其中,《两都赋》采用不少实际的历史地理资料,对西都长安、东都洛阳的都城形胜、街市繁华、郊野气象、农桑丰硕分别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艺术表现。
时空流转,岁月更迭。长安作为西汉的都城,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然而,翻开《西都赋》,长安之形势险要、物产丰富、宫廷华丽,仿佛历历在目: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
赋中,作者先介绍了都城长安的地理位置,描绘出长安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的形胜之状。随后,介绍了长安的街道、宫阙:
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
班固笔下的长安,宫殿楼台有形有制,地势广路通门,封畿美丽富庶,流光溢彩,极其繁华,让人读之如入盛境,得窥彼时长安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盛世景象。
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饰珰。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
今天,海内外游客来到西安,寻访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稀世遗珍,那些曾存在于诗词歌赋当中、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文化遗迹,便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西安城墙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和游客陆续登上这座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垣建筑,在青砖灰瓦中感受着它自隋唐时期起层层加筑、增扩而来的伟岸身躯和气魄。铿锵有力的秦腔在城墙根下声声激荡,与潋滟波光一起,延续着岁月静好的时光。
午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五颜六色的风筝乘着微风扶摇而上,与青葱的草地、宏阔的丹凤门隔空相望。恢宏大气的含元殿、如梦似幻的太液池,在阳光下闪着耀目的光芒,让人仿若穿梭于古今之间。只有耳边传来的孩童嬉笑声,提醒着人们今夕所在。
傍晚,大唐芙蓉园芙蓉湖畔,身着汉唐服饰的丽人或在花灯间穿梭,或临水而嬉,映在湖中的月影被探出头来的鱼儿划破,水面激起圈圈涟漪。穿过轻烟流水的画屏,步入芙蓉庭院,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秦之宜春苑、汉之乐游苑、唐之芙蓉园,今时今日仍能让人一秒梦回千年。
50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让这里拥有了最美丽的名字——长安。这里是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这里是诗人思念的长安,这里是游子牵挂的长安。在这里,水中倒映的是盛世繁华、风中飘荡的是梨园春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熔铸成这座城市自信包容的气度、追赶超越的底气。
昔日的长安,多情了千年,多彩了世界。今日的西安,老时光醉倒了岁月悠长,新味道温暖了人间烟火。
远眺秦岭。
探访诗意凝结的巍峨秦岭
西岳华山,古称太华山。古往今来,太华山胜景天下,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膜拜。他们留下的诗文篇章,如繁星点点,点缀在华山的每一个角落。你看:“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千百年来,无数诗篇描绘着华山的壮丽景色,抒发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山川的敬畏之情。尤其是刘禹锡的《华山歌》,对华山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细微的刻画,将华山的峻拔之形与神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在刘禹锡笔下,华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位仁者。它的巍然挺立、沉着稳重,正是仁者品德高尚与操守坚定的象征。《论语》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刘禹锡对华山的审视,也是对自己情感和追求的表达,是他心灵与大自然的静穆沟通。写山,亦是写诗人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中,山脉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有独特的价值。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岭,更是有着极其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
从老子在终南山完成《道德经》的撰写到楼观台上的讲经布道,从陈抟隐居华山专心研《易》到其所创《易龙图》对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的重要意义,从张载在太白山下潜心治学到创立经世致用泽被后世的关学……秦岭将支撑华夏民族传承的文化基因积淀、融入血液骨肉之中,让后人拥有了更多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财富。
从李白“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咏唱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定,从白居易“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的感慨到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伤怀,数千年来,秦岭以傲然的风骨和悲悯的情怀滋养了诗人诗魂,影响了华夏民族人文历史、思想文化的演进方向。
“中国恐怕没有一座山,像秦岭那样被文人反复记叙,被诗人反复咏歌。也没有一座山,像它那样陶冶了一代代的名贤文士,浇灌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生成了君临天下的唐诗精魂。秦岭的形象就是中国形象,秦岭的气度就是中国气度,秦岭的声音就是盛唐之音。”正如文化学者肖云儒所说,秦岭是中华民族的“四库全书”,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源泉。
拂去岁月的尘埃,跨越历史的河流,探幽访古秦岭间。
百万年前,一抹站立的身影在蓝田公王岭出现,成为人类演化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的原点。如今的蓝田猿人遗址,更像一首来自时光深处的岁月之歌,昭示着“中华民族之根、人类之魂”的起源。
6000多年前,缕缕炊烟在灞河两岸弥漫,人类文明的曙光笼罩在秦岭上空,格外明亮,色彩斑斓。驻足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村落遗址前,遥想先民们吹奏着手中的埙,在这里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开辟出一个新时代。
千余年前,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在终南山下写就一篇悠悠长歌,让一段千古绝恋为后人传颂。如今,山水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已在骊山脚下上演多年,为海内外游客重现盛世大唐的恢宏气象和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
几百年前,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风靡世界,让姜子牙点将封神的太白山拔仙台广为人知。今天,一个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相契合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屹立在大秦岭之巅,向世界展示着全新的生态文明价值。
三秦大地用肥沃的现实生活厚土和丰腴的历史文化厚土缔结了灿烂的诗词文化。十三朝古都以盛世繁华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璀璨的历史遗迹。
用心去倾听、去感受,这片土地的诗意与远方,不仅存在于那些美丽的诗篇和古迹中,还存在于一种超越时空、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中。那份精神力量,才是千万追梦人所追寻的诗与远方。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4-05-23 09:07:42
2024-05-23 08:48:39
2024-05-23 08:30:36
2024-05-22 17:15:01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