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清明节的思考

  清明节是祭奠亲人的日子,想起故去的亲人,引发了我对生与死的很多思考。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我随着父亲到对面山梁上的那个老坟里给列祖列宗烧纸。父亲头裹白羊肚子手巾,胳膊上提着个箢子,箢子里放些妈妈蒸的献食、烧纸、水等上坟用的物品,手里拎一把铁锹。去给爷爷、爷爷的爷爷去烧纸。那时的坟地草木葳蕤,是一个老坟,风吹雨淋日晒坟头日渐缩小。我未出生前的10多年爷爷就去世了,因此没见过爷爷。那时候想,那个坟是一个老爷爷的老爷爷的梦,离我很遥远。
  自从1998年4月16日可恶的食道癌把79岁的父亲拽到阴间,2007年5月8日80岁的母亲被病魔拉进“天堂”,1992年40岁的三哥,溺水身亡。倏忽间,墓地变得邻近了。近得仿佛就在身边,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我们常说:“子欲孝而亲不待”、“孝敬不能等。”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看到一些在外工作的儿女,当父母年老力衰或者瘫痪在床,那些儿女们放弃优裕的城市生活,离开妻子儿女,在大山深处的土窑洞里,几年、十几年的在家伺侯老爸老妈,守候在老爸老妈床前,慈爱恭顺,尽着为人子、为人女的孝道,我对这些人打心眼里敬佩。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人,老人在世时为侍候老人争争吵吵,推推托托,三家推靠,捣烂锅灶,有的甚至还打骂老人。还有的婆姨对自己的父母百般孝敬要什么给什么,她可以几月、几年地侍候她的父母,对婆公却不行,男人给婆公点东西,急得她不是寻死上吊就是生死打架。人常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再怎不讲理,能这样吗?人都是父母所生,人心都是肉长的,在下告诫那些不讲理的婆姨们反思反思,当然社会上这样的婆姨还是少数。时常听说农村有不少老人冻死、饿死,从脑畔跌下摔死……殊不知,天底下“百善孝为先,”《孝经》里说,“人之发肤受之于父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这个节日里,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心灵不感到震颤吗?不觉得道德正在接受无情的鞭打吗?良知在受到谴责吗?坐卧能宁吗?看到二十四孝里那些感人故事不感到脸红、汗颜吗?
  不要我多言,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不孝敬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恶的人。”
  小时候背诵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心情是非常的诗意和轻松,自从父母去世后,每到清明节我的心情总是那么的忧伤、悲哀、沉重。父母在世时,尽管我隔三岔五带一些东西回去看望父母,在村里浪了一个孝子的虚名。如今,每每想起觉得做的很不够,问心有愧。
  在父母去世后的每一个清明节,我不管多忙,总要回去给父母的坟头别纸,烧纸。2014年还给坟前安了新饭桌,栽了20多棵柏树。在坟前总要给父母说许多话,表达着美好的祝愿。
  由己及人,我联想了许多。一个老人去世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还会有另外的日子,譬如中秋节、十月一、春节前后家人会来这里看望他。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场景会在此后的多年中反复出现。而悲痛将随着时光推移而逐渐减弱,等到多年后,每次的祭扫,更像是一次家庭的郊游踏青。当鲜花和水果摆到石凿的饭桌上,家人们肃立鞠躬时,每个人眼前都会闪现出当年他的样子,那音容笑貌,活着时发生的故事,对儿孙的疼爱,某一句话,某一个喜笑怒骂表情或者动作都记得清清楚楚。哀伤不复汹涌和持续,但缅怀会在心中年复一年地叠加。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前来祭奠的亲人们,会渐渐地变老。某一天会有人不再前来,某一天来的人中也会有新加入的人,那是现在还没有诞生的孩子,他的孙辈的子女,这个家庭的第四代、第五代。最让人难堪的是必将会出现的一幕:这些前来祭奠他的亲人们,在难以确定的某年某月某日之后,也将一个接一个,次第消逝,不复存在。人生满打满算也就3万多天。
  一个人什么时候死亡,是一个未知数,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人生规律。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既然已经越来越多地目睹真切的死亡,既然这样的事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那么,仔细端详一番那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面对死亡就要坦然面对,超然接受。
  如果将生命的过程给予一种形象化的呈现,岂不是可以说,不分你我彼此,每个人的一生,其实从人一出生就一天天地向着那个地方靠近,向着某一个坟墓所在之处,移动脚步。那是他的远方,他的终极目的地,他一出生就注定了会抵达的地方。
  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路上。通常这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仿佛电影电视镜头中,一个人的身影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最终走到了视野之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行走者对于自己所奔赴的远方,或者浑然不知,或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了解,仿佛一道虚幻飘忽的色彩。随着他过春节的次数增多,拥有年岁的增多,在世时的日子却在一天天地减少。那个地方也会变得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遮掩它的神秘面纱也被一寸寸地抽走。最终,每个人都将与它直面相向,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贴近感。
  人一生来时他哭叫,走时人哭他,走时的样式千姿百态。有的人活到80岁以上,某一天无疾而终,人们说他好回身。有的人百病缠身,要走很久,活到90多岁,100开外,活的自己祈受祷告想死,还死不了,甚至儿女们走了,他还活着,走得踉踉跄跄精疲力竭才能抵达。有的人却到达得爽快麻利,某一条血管破裂,某一日心肌梗塞,某一时大脑出血,顷刻间绊倒了他的脚步,訇然倒地,来不及说出一言半语。当然,也还有那些因为坍塌、火灾、溺水、烟闷、撞车等飞来横祸猝然离去的,更是以一种尖利残酷的方式,直接被一双冥冥中的大手带到了那个人不愿去的远方。天涯变作咫尺,瞬间阴阳相隔。于是,每一个生命与所对应着的那个远处的坟墓,在这样的想象中,便呈现为两种形式的距离。一种是空间的,一种是时间的。前者是刚性的,仿佛岩石一样坚硬实在。后者却具有不确定性和伸缩感,仿佛岩石上缭绕着的雾霭,经常变幻形状。谁能说得清相互之间的那种纠结和缠绕,那种神秘和诡谲?
  所以,有一句话才广为流传:“一个人应该在从墓地回来的路上成为诗人。”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闪电。它形象凝练的语句,以一种特异的感性力量,瞬间照亮了生活和存在的天空,使其幽昧中的本质得到显影。引发这道闪电,需要一些特别的机缘和触媒。而因为墓地绾结了生与死这个人生最大的话题,墓地显然是一个生与死、情感与思想的合适的催化之地。
  人或迟或早,最后都将入土为安。近和远,此处和彼处,这些曾经对应着的距离,随着肉体生命的消失,也即将消弭无痕。而世上活着的每个人,仍将面对各自的远方。
  最核心的问题,对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段距离有多远,是一个常数,也是一个变数,因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于是,问题就转换成,面对岁月的一天天减少、越来越有限的时间,我们能做什么。眼望着他们的身影不可阻拦地渐渐远去,难道留下的仅仅是叹息吗?
  显然不是。虽然最终的结局无法躲避,我们仍然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甚至是负债累累超出承受力的抵抗——
  用耐心和细致,用呵护和关爱,时时刻刻。这样,就会有一种力量生长出来,虽然肉眼难以看到。这种力量拽紧他们朝着那个方向倾倒的身躯,让倾倒更慢一些,再迟一些。因为日落还能再升,人死却不能复生。所以让掌心更多地触摸到他们的体温,让脸颊更多地感受到他们嘘出的气息。不要过多地戚戚于他们的眼神日趋昏花,声音日益嘶哑,步履日渐蹒跚——因为,如果你不珍惜连这一切都将彻底失去。人,往往是失去了才感到要珍惜。
  将这一段望得见的距离,尽可能地抻长,让那远处的墓地,尽可能地,总是在远处。让那黑色的墓碑,只是偶尔在意识中闪现,而迟迟不会面对那目光的直接投射。
  努力让这一切,接近最大值。我们不能拉长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厚度。用仁义礼智信规范自己的言行,善待生命,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
  每到清明节,县城、乡镇的街道两旁总是摆满了各种上坟的用品,近几年,愈演愈烈:从花圈、衣服、布料、小车、楼房、别墅、电视、冰箱、冥币、金条银锭,各种冥国用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人活着不把老人敬,死了摆献供。其实,死去的人那里会享用这些,肉体都腐烂了,只剩下一把骷髅。只是尽尽儿孙们的心。有的人平时抠厘厘,掐毫毫,清明节上坟却出手大方,一甩几百元,上千元,生怕亏待了父母和亲人。也有的远在几千里外,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拿上献品,走到城郊,面对父母远方的墓地,嘴里念念有词,只能算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吧!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五月商洛青排赛, 八方男儿展风采。 智拼力搏胜旧我, 心高志远壮情怀。

2024-05-23 09:38:32

多年红尘摸路迢, 几经坎坷疲惫跑。 有志命薄恨天高, 受欺被骗无翅糟。 本想人间逞英豪, 无奈尘世作怪妖。

2024-05-23 09:36:26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