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有神灵上苍让我写老君
引题
我记得,那还是20年前,当我上着班担任《艺术界》主编编辑着各类艺术论文稿子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篇论文,那是我们时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今为院)所长李世斌写的,李所长不仅是学者型所长,更是一位态度严谨的音乐专家研究员。他文中写及,老子“生在鹿邑,逝在扶风”,我不由心里一惊,眼前一亮:难道,老子果真生在鹿邑,逝在扶风吗?其所以如此,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里的关,即指函谷关,这是后世研究所公认的;在函谷关,老子所著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没有争议的;写完《道德经》,老子遂出函谷关而去,这也是大家所认同的。问题是,老子出关以后,却“不知所终”了,这便成为老子之谜、千古之谜、世界之谜了。究其实,老子出关以后,并非不知所终,他是来到了陕西关中,住在了周原扶风,并且“终”在那里,他就是在扶风升仙得道的。也还因为,扶风是我的故乡,在这里,既有珍藏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又有老子升仙得道的老君庵,扶风故土,与佛教、老子以至道教,不都有很深的渊源么?这,便是我尊崇老子、研究老子、书写老子的一个原因。 两抵鹿邑紫气伴随
回长安第一次,是2019年3月20日,我和权裕老师、李良峰董事长、李铠博士、于硕主任等八人一起,应邀前往河南鹿邑,出席老子诞辰2590周年公祭大典暨老子文化国际论坛活动。活动完毕,我撰写了一篇《沐得紫气鹿邑行》散文。其所以写这篇散文,是因为我至鹿邑参观了老君台。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队日本侵略军炮轰鹿邑的老君台,共发射13发炮弹,却一发也没有爆炸,这既是一个传奇故事,也是一个真实事件。此散文写成后,我投稿于长安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长安文化》,于2020年《长安文化》第二期正式发表。但当时,作者署名时我署以班谷,一为表达我是陕西扶风班家谷出生的作家,二为纪念曾长年在班家谷撰写《汉书》的中华先贤班固,也许,“班谷”之名,还不如“袁银波”之名知道的人多,当其时,此文便未引起多少人重视。在文中,有段文字,我是这样写的:回归之际,旭日正升,朝霞正红,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却怎么的,我看见前方的天际里,霞光万道,紫气蒸腾,那浓浓的紫气里,一位身着素袍、手持拂尘、双眉垂鬓、目光炯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人,正骑着一头青牛,奔走在我们的车前:我们快,他快;我们慢,他慢;我们不快不慢,他也不快不慢……啊!那不是老子么!那不是李耳么!…… 这就是说,我初次去鹿邑时,是看见了紫气的,是看见了老子的,而且,那圣人老子,是一直伴随着我们,从鹿邑回到了长安城的。那么,这一次呢?时隔五年之后,于2024年3月23日,我们又受鹿邑方面之邀,我第二次来到鹿邑,参加纪念老子诞辰2595周年活动,这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缘分,既有机缘,我不能不与老子再次相遇:先是在中华李姓文化园拜殿之前,当我至始祖殿拜谒了老子李耳和李利贞、李昙那巨大的金身塑像之后,圣人老子那高大无比的形象,便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浮现在我的眼前;次是当众人给老子上香之时,当粗粗的高香点燃之后,当股股香烟缭绕之时,我见那香烟全变成了紫气,神秘的紫气里又出现了老子;后是在我们回归长安途经华山之时,那一个个山峦连在一起,在夕阳的照射下,在晚霞的余晖里,它分明又变成了老子的头像,或者是老子的形象…… 看,说老子,拜老子,自然便思老子,想老子,于是乎,老子便刻我心、现我眼、伴我行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想得最多的便是:那老子,他为什么要从洛阳西行至函谷关?他写完《道德经》,出函谷关后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传说老子西行到了扶风,他在扶风干什么呢?传说老子逝在扶风,他究竟逝在扶风什么地方呢?一连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当时就急于回扶风故乡一探究竟。
黄浦老君那里庵小观也穷
一般来讲,那传播佛法与翻译佛经的场所叫作“寺”,它是僧人藏经、讲佛的地方,寺主要指佛教寺院;而奉祀佛祖、圣贤之所和祭奉祖先的地方叫作“宗庙”,一些较小的佛教道场或比丘所居之处,也称为“庙”,有功于国于民的古人死后也可入庙,“寺庙”渐渐成为一个常见的连用词汇;“观”呢?初为古人观察星象的地方,后来渐渐演变成道教的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庵”呢?在古代,文人的书斋亦称庵。汉以后,有了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庵便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场所。当然,这只是我们自古以来一直至今泛泛之所指,而庵的另外一种含义,则是周之时以至更早就有了的。在我们周原一带,人们为了看护成熟的庄稼或果园,会就地搭一个拱形的席棚或布棚,把它叫作庵。这在一般的地方倒也适用,但是有那偏僻的地方,会有野兽的侵袭以至坏人的杀害或抢劫,人们便使四根高高的木杆,将那拱形的席棚或布棚高架起来,这便成了高高的庵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十分简陋的窑、房和棚,都可以叫作庵了。而我们扶风最有名的庵,便是老君庵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们扶风,竟然会有两个老君庵:一个是县城西南十公里处黄浦王家台的老君庵,一个是紧依县城新区东边牛家村的老君庵。借方便,我让我弟开车,我们先去了县域西边王家台的老君庵。沿着西宝公路,驰入黄浦地界,过了新店古镇,到得扶风、岐山交界处,再往南拐,抵达万杨村,沿坡而下,便到了王家台。这一块地方,又名“湋川”:一条湋河从此流过,一条川道因水流而自然形成,两边都是土的山或高的原,川因水而得名便叫作湋川,原因周而得名谓之“周原”。阳春三月,风光无限,麦苗青青,油菜金黄,杨树吐芽,树黄绿;原上坡上,千红万紫,红有桃花,白有梨花,紫有桐花,金黄有榆钱……那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满树之花,布满了整个湋川大地,你说它能不美嘛!与喧闹的城市截然不同,这里才是真正的乡村,这里才是真正的静土,这里才是真正的佛家道家修身养性之地。王家台就在这个地方,老君庵就在这个地方。王家台老君庵坐北朝南,它的南边便是湋川,湋河水自然从川中流过,两边都是绿绿的麦田和黄黄的油菜花,那树木,那青草,那新芽,那百花,夹杂其间,煞是美丽好看。老君庵就像是群星簇拥的月亮,绿叶陪衬的红花,镶嵌在湋水北岸一处台上,那台自然便是王家台了。最底下,先见一座七层之塔,那塔是红砖构建,塔有六棱,六棱有六个佛龛,每个佛龛都敬有佛像,但这显然是新建之塔了。看来,他们这个场所,他们大约已佛道合一了。从塔旁坡路上去,便见得此庵的大殿,此殿虽瓦是绿瓦,但砖亦是红砖,它与那红塔,与周边的一些建筑,均少有古的色彩,而多是一些新建筑罢了。唯一可见那古的痕迹,便是殿前檐上所挂的一口花瓣状铁钟,钟上多有铭文,这自然有待专家的考证。而后一排,则全是古老的洞窑,外面青砖镶贴,砖上多有雕刻,有大小洞窟多个,倒也古香古色。我正观看间,来了一位守庵的年轻道姑。我问她:“哪个洞是最早的洞?”她说:“最中间那个小洞,又叫老洞。”进得洞去,见有老子的塑像,老子盘坐在莲花座上,也不知这构图是否准确,反正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能有这样一个老君庵,并能把它长期保留下来,还有新的修建和发展,想来很是不易。我再问那尼姑:“你们这里,香火如何?”她说:“时有人来,但并不很多。来者多是些农家老太,你送点米,他送点面,还送点菜蔬水果什么的。我一直自己做饭,自己养活自己。上供者,多是一元两元,那上十元五元的,都十分少有。也可以说,我们这里是个穷庵啊!”我再问她:“你们这庵,有多少年了?”她说:“我来的时间不长,还不很了解此庵的历史,但听当地老人讲,这庵,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今至黄浦,今至王家台,今至老君庵,我们的收获,只有这些。
牛家老君这里庵大有前景
我很荣幸,尽管我匆匆外出,风尘仆仆,但却被玄哲会长相邀,参加了他们的晚宴,并且坐在了最显要的位置,晚宴上,我们都说,今天真是太巧了,专门相约,不一定有这样的巧遇。我说:“我刚应邀去了河南鹿邑,对于老子生在鹿邑已经些了解,对于他在函谷关写《道德经》也已知情,但却并不了解他出关以后的活动情况,更不了解他‘逝在扶风,在老君庵升仙得道’这样一些情况。今回到故乡来到老君庵,才给我补了这一课啊!”
玄哲会长说:“你是咱扶风人,也是位作家,能不能给老君庵写点东西?”我说:“能啊!这冥冥之中有神灵,上苍让我写老君,我怎么能不写呢?”试想,才短短的20多天的功夫,我先去河南鹿邑参观了老子诞生之地,并参加了他们的祭拜活动,可正当我为老子为什么出关,他出关后落脚在哪里?落脚后又干了些什么?他在哪里升仙得道,即‘老子所终’的千古之谜,我却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得到了解决,这难道不是老子的开悟上苍赐予我灵感吗?是的,一定是这样的。
……
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我的儿时,大约是我初踏学堂不久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曾经看过《大闹天宫》连环画,当时,我深深佩服孙悟空的无畏和勇气,他都敢把玉皇大帝不放在眼里,敢把那天宫闹个天翻地覆……但是,偏是那太上老君,他扔得一个什么金刚环,硬生生把孙悟空打成了重伤,这才使他被天兵天将所捉。对此,我真有点怨恨太上君:“你为什么要多管闲事打伤孙悟空呢?”后来仔细想来:人无约束能行吗?人无法无天能行吗?老师不打学生板子不严加管教能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半夜里,我做得一梦:那是2500年前,在我们扶风老君庵,一位道童正厮守着炼丹炉,拉着风箱炼丹;一民夫正利用那木制辘轳,在使劲往上绞水,为老君制药储备用水;太上老君正守着偌大的瓦罐,在那里熬药制药;药制成后,太上老君把药散发给民众,那果是灵丹妙药,挽救得不少生命;丹炼成后,太上老君又把丹药散发给民众,这丹药有很好的防治瘟疫;人们全都列队求药,感激涕零,磕头作揖,叩拜老君……噢,我们的太上老君,他不仅仅只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慈善家呢!怨不得,世世代代扶风人、河南人、陕西人、中国人、
作者简介
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等。《袁银波文集》(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即将正式出版。正在创作有关扶风“班马耿窦四大家族”的长篇历史小说《班马耿窦演义》,其中《班氏演义》60余万字已由线装书局正式出版,《马氏演义50余万字已经完稿,《耿氏演义》和《窦氏演义》近两年内完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
我记得,那还是20年前,当我上着班担任《艺术界》主编编辑着各类艺术论文稿子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篇论文,那是我们时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今为院)所长李世斌写的,李所长不仅是学者型所长,更是一位态度严谨的音乐专家研究员。他文中写及,老子“生在鹿邑,逝在扶风”,我不由心里一惊,眼前一亮:难道,老子果真生在鹿邑,逝在扶风吗?其所以如此,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里的关,即指函谷关,这是后世研究所公认的;在函谷关,老子所著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没有争议的;写完《道德经》,老子遂出函谷关而去,这也是大家所认同的。问题是,老子出关以后,却“不知所终”了,这便成为老子之谜、千古之谜、世界之谜了。究其实,老子出关以后,并非不知所终,他是来到了陕西关中,住在了周原扶风,并且“终”在那里,他就是在扶风升仙得道的。也还因为,扶风是我的故乡,在这里,既有珍藏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又有老子升仙得道的老君庵,扶风故土,与佛教、老子以至道教,不都有很深的渊源么?这,便是我尊崇老子、研究老子、书写老子的一个原因。 两抵鹿邑紫气伴随
回长安第一次,是2019年3月20日,我和权裕老师、李良峰董事长、李铠博士、于硕主任等八人一起,应邀前往河南鹿邑,出席老子诞辰2590周年公祭大典暨老子文化国际论坛活动。活动完毕,我撰写了一篇《沐得紫气鹿邑行》散文。其所以写这篇散文,是因为我至鹿邑参观了老君台。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队日本侵略军炮轰鹿邑的老君台,共发射13发炮弹,却一发也没有爆炸,这既是一个传奇故事,也是一个真实事件。此散文写成后,我投稿于长安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长安文化》,于2020年《长安文化》第二期正式发表。但当时,作者署名时我署以班谷,一为表达我是陕西扶风班家谷出生的作家,二为纪念曾长年在班家谷撰写《汉书》的中华先贤班固,也许,“班谷”之名,还不如“袁银波”之名知道的人多,当其时,此文便未引起多少人重视。在文中,有段文字,我是这样写的:回归之际,旭日正升,朝霞正红,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却怎么的,我看见前方的天际里,霞光万道,紫气蒸腾,那浓浓的紫气里,一位身着素袍、手持拂尘、双眉垂鬓、目光炯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人,正骑着一头青牛,奔走在我们的车前:我们快,他快;我们慢,他慢;我们不快不慢,他也不快不慢……啊!那不是老子么!那不是李耳么!…… 这就是说,我初次去鹿邑时,是看见了紫气的,是看见了老子的,而且,那圣人老子,是一直伴随着我们,从鹿邑回到了长安城的。那么,这一次呢?时隔五年之后,于2024年3月23日,我们又受鹿邑方面之邀,我第二次来到鹿邑,参加纪念老子诞辰2595周年活动,这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缘分,既有机缘,我不能不与老子再次相遇:先是在中华李姓文化园拜殿之前,当我至始祖殿拜谒了老子李耳和李利贞、李昙那巨大的金身塑像之后,圣人老子那高大无比的形象,便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浮现在我的眼前;次是当众人给老子上香之时,当粗粗的高香点燃之后,当股股香烟缭绕之时,我见那香烟全变成了紫气,神秘的紫气里又出现了老子;后是在我们回归长安途经华山之时,那一个个山峦连在一起,在夕阳的照射下,在晚霞的余晖里,它分明又变成了老子的头像,或者是老子的形象…… 看,说老子,拜老子,自然便思老子,想老子,于是乎,老子便刻我心、现我眼、伴我行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想得最多的便是:那老子,他为什么要从洛阳西行至函谷关?他写完《道德经》,出函谷关后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传说老子西行到了扶风,他在扶风干什么呢?传说老子逝在扶风,他究竟逝在扶风什么地方呢?一连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当时就急于回扶风故乡一探究竟。
黄浦老君那里庵小观也穷
一般来讲,那传播佛法与翻译佛经的场所叫作“寺”,它是僧人藏经、讲佛的地方,寺主要指佛教寺院;而奉祀佛祖、圣贤之所和祭奉祖先的地方叫作“宗庙”,一些较小的佛教道场或比丘所居之处,也称为“庙”,有功于国于民的古人死后也可入庙,“寺庙”渐渐成为一个常见的连用词汇;“观”呢?初为古人观察星象的地方,后来渐渐演变成道教的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庵”呢?在古代,文人的书斋亦称庵。汉以后,有了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庵便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场所。当然,这只是我们自古以来一直至今泛泛之所指,而庵的另外一种含义,则是周之时以至更早就有了的。在我们周原一带,人们为了看护成熟的庄稼或果园,会就地搭一个拱形的席棚或布棚,把它叫作庵。这在一般的地方倒也适用,但是有那偏僻的地方,会有野兽的侵袭以至坏人的杀害或抢劫,人们便使四根高高的木杆,将那拱形的席棚或布棚高架起来,这便成了高高的庵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十分简陋的窑、房和棚,都可以叫作庵了。而我们扶风最有名的庵,便是老君庵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们扶风,竟然会有两个老君庵:一个是县城西南十公里处黄浦王家台的老君庵,一个是紧依县城新区东边牛家村的老君庵。借方便,我让我弟开车,我们先去了县域西边王家台的老君庵。沿着西宝公路,驰入黄浦地界,过了新店古镇,到得扶风、岐山交界处,再往南拐,抵达万杨村,沿坡而下,便到了王家台。这一块地方,又名“湋川”:一条湋河从此流过,一条川道因水流而自然形成,两边都是土的山或高的原,川因水而得名便叫作湋川,原因周而得名谓之“周原”。阳春三月,风光无限,麦苗青青,油菜金黄,杨树吐芽,树黄绿;原上坡上,千红万紫,红有桃花,白有梨花,紫有桐花,金黄有榆钱……那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满树之花,布满了整个湋川大地,你说它能不美嘛!与喧闹的城市截然不同,这里才是真正的乡村,这里才是真正的静土,这里才是真正的佛家道家修身养性之地。王家台就在这个地方,老君庵就在这个地方。王家台老君庵坐北朝南,它的南边便是湋川,湋河水自然从川中流过,两边都是绿绿的麦田和黄黄的油菜花,那树木,那青草,那新芽,那百花,夹杂其间,煞是美丽好看。老君庵就像是群星簇拥的月亮,绿叶陪衬的红花,镶嵌在湋水北岸一处台上,那台自然便是王家台了。最底下,先见一座七层之塔,那塔是红砖构建,塔有六棱,六棱有六个佛龛,每个佛龛都敬有佛像,但这显然是新建之塔了。看来,他们这个场所,他们大约已佛道合一了。从塔旁坡路上去,便见得此庵的大殿,此殿虽瓦是绿瓦,但砖亦是红砖,它与那红塔,与周边的一些建筑,均少有古的色彩,而多是一些新建筑罢了。唯一可见那古的痕迹,便是殿前檐上所挂的一口花瓣状铁钟,钟上多有铭文,这自然有待专家的考证。而后一排,则全是古老的洞窑,外面青砖镶贴,砖上多有雕刻,有大小洞窟多个,倒也古香古色。我正观看间,来了一位守庵的年轻道姑。我问她:“哪个洞是最早的洞?”她说:“最中间那个小洞,又叫老洞。”进得洞去,见有老子的塑像,老子盘坐在莲花座上,也不知这构图是否准确,反正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能有这样一个老君庵,并能把它长期保留下来,还有新的修建和发展,想来很是不易。我再问那尼姑:“你们这里,香火如何?”她说:“时有人来,但并不很多。来者多是些农家老太,你送点米,他送点面,还送点菜蔬水果什么的。我一直自己做饭,自己养活自己。上供者,多是一元两元,那上十元五元的,都十分少有。也可以说,我们这里是个穷庵啊!”我再问她:“你们这庵,有多少年了?”她说:“我来的时间不长,还不很了解此庵的历史,但听当地老人讲,这庵,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今至黄浦,今至王家台,今至老君庵,我们的收获,只有这些。
牛家老君这里庵大有前景
今在黄浦老君庵,我们虽有收获,但只是些小小的收获,看来,这里也许是老子当年活动的场所,却并非主要场所,也并非他老人家升仙得道之地。似此,我们只有驱车东行,去那牛家村,看那里的老君庵了。我虽生在扶风,长在扶风,但对于扶风各地,却是知之不多。牛家牛家,我以前虽听说,却没有去过。今去过后,方知它距我老家班家谷并不很远,位于扶风县城新区仅一公里处。问了好几个乡党,我们才抵达老君庵。眼见,我们的前面,有一辆白色的小轿车,与我们的面包车相比,它似乎“高”车一等,但与那些高级的豪华小轿车相比,它却不能不有些逊色,也就是普通车罢了。我对我弟说:“就跟着车走,说不定,他们也是去老君庵的。”还真让我说对了,那车,就是去老君庵的。而车上所坐,正是我们想找而未找到的人:比如扶风县宗教局王副局长,比如扶风县道教协会玄哲会长,比如扶风县道教协会的常清常静等人。当然,我们是在老君庵才认识的。去了老君庵,我先忙不迭地照相,那里有大殿一座,虽然古旧但有翻新,因那油漆刷过的年代似乎不久远,但那古建的风格、气势和特点一应俱全,这是复制造假难以造出来的。殿前,立有四块石碑,两块青石碑上,依稀残留有字迹,恐是怕风化毁坏,已有那玻璃罩罩住。另一块为砂石方碑,上面刻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庵”这样的字样,这是建国之初所立之碑。另一块最高最大的石碑,便是新树不久的“重修老君庵”之碑了。
对于这座大殿,当地群众既称为“老君庵”,也称为“老君爷大殿”,它是一座三间单体的高台建筑。大殿的平面、立面、外观、斗拱以及梁架的结构,都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点和风格,它在建筑法式上比较接近宋代。其斗拱结构为一斗二昂三出跳,建筑面积东西长9.5米,南北宽6.2米,共59平方米。此观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至五年(1260—1264),是在宋、元故址上建成的。元至正八年(1384)进行了重修,明万历十年(1582)扶风境内发生瘟疫,为了“祈求神灵,消灾免难”,当地民众集资对此殿又进行了一次重新代、民国及解放后均有维修,但都是小修小补。因其半个多世纪没有经过大修,以致屋漏木朽,隐患重重,故时至2011年7月至9月间才进行了一次大修,使这样一座古朴典雅的殿保存了下来。大殿前,有一大大的铁制香炉,这正是无数的善男信女常来烧香祭拜老君的地方。因与玄哲会长相识,他便前前后后陪同着我。
据他讲,这里其所以取名老君庵,即为老子当年所居的简易的“庵子”。我问他:“你知道,当年老子为什么要出关吗?”他说:“老子在洛阳时,就已经算出,陕西周原一带会有一场大的瘟疫,他其所以要骑青牛出关,就是为了防治周原的瘟疫。但是,到了函谷关,他被关令尹喜所拦,要其为之著书。于是也便匆匆写就五千文,这便是流传百世的万经之王《道德经》。写罢《道德经》,老子不顾令尹喜所拦,急急骑牛出关,一直来到陕西关中扶风这个地方,在此搭一简易庵棚,便开始防疫抗疫,救苦救难,抢救生命。于是,这才有了老君庵。当地群众十分感念老子驱魔抗疫之恩德,便在这里修观筑庵,代代相传,千年万代纪念老子。”我又问:“为什么在扶风,会有两个老君庵呢?”他说:“当初老子抗疫,也不是固定住在一个地方,是随时流动着的,黄浦王家台的老君庵,很可能曾经是老子抗疫待过的地方。不过,牛家的老君庵最为重要,这里是老子长期居住并且行医,是他升仙得道的地方。”我听了,虽不能先茅塞顿开,但起码对于“扶风为什么会有两个老君庵”这个问题,有了一种粗浅的较为合理的理解。接着,玄哲会长领我来到了偏殿,他指着偏殿门前的一块水泥盖板说:“这盖板下面是一口古井,此即当年老子炼丹制药的取水之井。”我说:“这井十分重要,一定要保护好它。”玄哲会长说:“现在,老君庵正在扩建,待条件成熟时,对于这口古井,我们会设法恢复原貌,让人们参观。”听得此说,我不由感到振奋。我知道,扶风县城的古迹,全在老区,那里有明代所建的城隍庙古建筑群,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里有温家大院,它的平面与空间结构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的民居模式,是一所典型的关中民居;那里有古老的飞凤山多个名胜遗迹旧址、班家谷旧址、伏波祠旧址、曹大家(班昭)祠旧址等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可是,新搬迁的县城新区就不同了,这里固然多有高楼大厦,但名胜古迹一无所有,今突然冒出个老君庵(尽管古来就有,却一直不被重视)来,不能不是扶风人的一件欣事,不能不是扶风新区的一件欣事,不能不是解开“老子所终”之谜的一件欣事。对此,我充满了信心,我认为,扶风的老君庵在不久的将来,是一定会成为扶风一大旅游景点的。
尾声
我很荣幸,尽管我匆匆外出,风尘仆仆,但却被玄哲会长相邀,参加了他们的晚宴,并且坐在了最显要的位置,晚宴上,我们都说,今天真是太巧了,专门相约,不一定有这样的巧遇。我说:“我刚应邀去了河南鹿邑,对于老子生在鹿邑已经些了解,对于他在函谷关写《道德经》也已知情,但却并不了解他出关以后的活动情况,更不了解他‘逝在扶风,在老君庵升仙得道’这样一些情况。今回到故乡来到老君庵,才给我补了这一课啊!”
玄哲会长说:“你是咱扶风人,也是位作家,能不能给老君庵写点东西?”我说:“能啊!这冥冥之中有神灵,上苍让我写老君,我怎么能不写呢?”试想,才短短的20多天的功夫,我先去河南鹿邑参观了老子诞生之地,并参加了他们的祭拜活动,可正当我为老子为什么出关,他出关后落脚在哪里?落脚后又干了些什么?他在哪里升仙得道,即‘老子所终’的千古之谜,我却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得到了解决,这难道不是老子的开悟上苍赐予我灵感吗?是的,一定是这样的。
……
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我的儿时,大约是我初踏学堂不久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曾经看过《大闹天宫》连环画,当时,我深深佩服孙悟空的无畏和勇气,他都敢把玉皇大帝不放在眼里,敢把那天宫闹个天翻地覆……但是,偏是那太上老君,他扔得一个什么金刚环,硬生生把孙悟空打成了重伤,这才使他被天兵天将所捉。对此,我真有点怨恨太上君:“你为什么要多管闲事打伤孙悟空呢?”后来仔细想来:人无约束能行吗?人无法无天能行吗?老师不打学生板子不严加管教能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半夜里,我做得一梦:那是2500年前,在我们扶风老君庵,一位道童正厮守着炼丹炉,拉着风箱炼丹;一民夫正利用那木制辘轳,在使劲往上绞水,为老君制药储备用水;太上老君正守着偌大的瓦罐,在那里熬药制药;药制成后,太上老君把药散发给民众,那果是灵丹妙药,挽救得不少生命;丹炼成后,太上老君又把丹药散发给民众,这丹药有很好的防治瘟疫;人们全都列队求药,感激涕零,磕头作揖,叩拜老君……噢,我们的太上老君,他不仅仅只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慈善家呢!怨不得,世世代代扶风人、河南人、陕西人、中国人、
作者简介
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12月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初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杂志。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10余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
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等。《袁银波文集》(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即将正式出版。正在创作有关扶风“班马耿窦四大家族”的长篇历史小说《班马耿窦演义》,其中《班氏演义》60余万字已由线装书局正式出版,《马氏演义50余万字已经完稿,《耿氏演义》和《窦氏演义》近两年内完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