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风箱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女儿,我的童年是听着母亲风箱的“吧嗒”声长大的。母亲的风箱,在我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悠长,那“吧嗒吧嗒”的声音,时不时回响在我的耳际,勾起我长长的回忆。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每当清晨时分,从灶间传出阵阵的“吧嗒”声,总把我从睡梦中吵醒,那是母亲烧饭时拉风箱发出的声响。随着风箱不断抽动,屋顶袅袅炊烟,便会飘向天空。
小时候,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她总是急匆匆地从地里赶回来,放下锄头、镢、锨,钻进厨房给我们做饭。不大一会儿,就可以听见风箱“吧嗒”的节奏声响,房顶的烟囱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随即变幻成缕缕白烟,在空中缭绕。那时风箱的“吧嗒”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如烟般消失的饥饿感,也不仅是一种对温饱的期盼,而是母亲在家的那一份亲切和依偎感,是我们姐弟几个相依为伴闷在家中的那份无依无靠,霎那间消逝之后的愉悦和踏实。
那年月,地里好像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父母经常一整天随着铃声下地。早上离家前把我们锁在院子里,中午回来匆匆做饭,吃完饭又扛起锄头下地了。就是那中午短暂的时间里,风箱的响声,正如喂鸭养鹅人的哨声,让那些等待者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慰籍和欣喜。
冬天,地里没什么农活了,母亲就在家按时给我们做饭。有时候,我们还没睡醒,母亲就“吧嗒吧嗒”拉着风箱,烧水、做饭,不厌其烦。腊八节、春节、元宵节,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开始拉风箱熬腊八粥、煮饺子。“人勤春早”,母亲总会这样说。过节气就要早早吃饭,吃得越早,来年就有好兆头。虽然,那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做的即便是野菜就饭,也觉得是美味佳肴。
不上学的日子里,母亲做饭时,我就会帮母亲拉风箱烧火。特别是蒸馍的时候,拉风箱的时间较长,我们姐妹们换着拉风箱。拉风箱胳膊挺累的,但是我们从不言苦,甚至把拉风箱作为一种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大风箱,听母亲说是分家时父亲请村上的木匠给做的。置办风箱,是一个新家庭成立的标志。那个风箱伴随家人足足有三十多年。如今,我一想起母亲的风箱,那种亲情不舍的乡愁,便涌上我的心头。
我家的风箱因年久的缘故,箱杆的下端已经被磨出一道深深的凹痕,成弧状,像是弓箭的绳弦,年轮纹理却清晰可辨,又异常的光滑。把儿也光溜溜的,有每天手抓推拉的力道和岁月磨砺的厚实感。听着母亲抽拉风箱发出的“吧嗒”响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侍候我们一家八口人的饮食生活。母亲的风箱,就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交响曲。每当一曲终了,饭就熟了。用不了多久,母亲便开始招呼我们开饭了。风箱的拉杆磨细了,母亲就请人再换上两根,这交响曲一奏就是几十年,虽然单调,但始终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我家的风箱历经岁月磨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风箱也坏过几次。任你怎么推拉就是没有风,但这对于细心的父亲不是什么难事儿,拆开来一会儿就修好了。有时是“舌头”坏了,有时是塞进去了异物,偶尔也会钻进去老鼠。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陆续用上了沼气灶、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风箱已经卸下曾经的历史重任。风箱大概是80年代末淘汰的,替代它的就是现在的鼓风机。鼓风机是随着农村通电的普及而逐渐完成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液化气灶普遍使用,旧时风箱、灶台告别农家,千百年的传统灶具,就在这风箱的一推一拉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个在生活中看来很普通的平常物件,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你去琢磨这个伟大发明的作用,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过去农村有专门以制作风箱为业的木匠,随着风箱的淘汰,他们也逐渐转行去做别的事情谋生。再过上几十年,制作风箱的手艺也将随着他们的离世而要永远消失了。风箱不仅是农家烧火做饭的好帮手,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备受人们青睐。现在风箱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加之它是纯手工制作,这门独特的制作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故乡的袅袅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我时常会想起母亲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身影,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同时又让我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但对于我,风箱就只能存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了。风箱伴随我整个童年,那“吧嗒吧嗒”的声音缭绕于心。在那年月,每次做饭,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它的存在,才使我们顺利度过贫穷的艰苦岁月。
如今母亲做饭,再也不用拉风箱了。风箱被搁置一旁,成为了古董。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风箱声,却依旧时时入耳,入心……
偶然的机会里,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那闷闷不乐地蹲在墙角,似曾相识的母亲的风箱,勾起我长长的回忆。那”吧嗒吧嗒”的风箱声,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作者简介:
郝玉静,教师,耀州区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编撰了《我的平凡世界》《我的教师之路》《曾经走过的日子》《花絮》《生活拾零》《阿娇的烦恼》《我这三十年》《我的学生时代》,其中《我的师范生活》一文收录在《一代中师生》一书,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组聘为研究员,《诗颂新中国70华诞》大型诗词评选活动中《祖国啊我的祖国》荣获金奖,自己被授予“新时代爱国诗人”荣誉称号,2019年《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获陕西省教师节征文活动二等奖;在网刊、杂志、报刊发表诗文百余篇。我坚信,人生的路有多长,笔耕就有多远。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每当清晨时分,从灶间传出阵阵的“吧嗒”声,总把我从睡梦中吵醒,那是母亲烧饭时拉风箱发出的声响。随着风箱不断抽动,屋顶袅袅炊烟,便会飘向天空。
小时候,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她总是急匆匆地从地里赶回来,放下锄头、镢、锨,钻进厨房给我们做饭。不大一会儿,就可以听见风箱“吧嗒”的节奏声响,房顶的烟囱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随即变幻成缕缕白烟,在空中缭绕。那时风箱的“吧嗒”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如烟般消失的饥饿感,也不仅是一种对温饱的期盼,而是母亲在家的那一份亲切和依偎感,是我们姐弟几个相依为伴闷在家中的那份无依无靠,霎那间消逝之后的愉悦和踏实。
那年月,地里好像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父母经常一整天随着铃声下地。早上离家前把我们锁在院子里,中午回来匆匆做饭,吃完饭又扛起锄头下地了。就是那中午短暂的时间里,风箱的响声,正如喂鸭养鹅人的哨声,让那些等待者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慰籍和欣喜。
冬天,地里没什么农活了,母亲就在家按时给我们做饭。有时候,我们还没睡醒,母亲就“吧嗒吧嗒”拉着风箱,烧水、做饭,不厌其烦。腊八节、春节、元宵节,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开始拉风箱熬腊八粥、煮饺子。“人勤春早”,母亲总会这样说。过节气就要早早吃饭,吃得越早,来年就有好兆头。虽然,那时候家里很穷,母亲做的即便是野菜就饭,也觉得是美味佳肴。
不上学的日子里,母亲做饭时,我就会帮母亲拉风箱烧火。特别是蒸馍的时候,拉风箱的时间较长,我们姐妹们换着拉风箱。拉风箱胳膊挺累的,但是我们从不言苦,甚至把拉风箱作为一种乐趣。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大风箱,听母亲说是分家时父亲请村上的木匠给做的。置办风箱,是一个新家庭成立的标志。那个风箱伴随家人足足有三十多年。如今,我一想起母亲的风箱,那种亲情不舍的乡愁,便涌上我的心头。
我家的风箱因年久的缘故,箱杆的下端已经被磨出一道深深的凹痕,成弧状,像是弓箭的绳弦,年轮纹理却清晰可辨,又异常的光滑。把儿也光溜溜的,有每天手抓推拉的力道和岁月磨砺的厚实感。听着母亲抽拉风箱发出的“吧嗒”响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侍候我们一家八口人的饮食生活。母亲的风箱,就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交响曲。每当一曲终了,饭就熟了。用不了多久,母亲便开始招呼我们开饭了。风箱的拉杆磨细了,母亲就请人再换上两根,这交响曲一奏就是几十年,虽然单调,但始终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我家的风箱历经岁月磨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风箱也坏过几次。任你怎么推拉就是没有风,但这对于细心的父亲不是什么难事儿,拆开来一会儿就修好了。有时是“舌头”坏了,有时是塞进去了异物,偶尔也会钻进去老鼠。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陆续用上了沼气灶、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风箱已经卸下曾经的历史重任。风箱大概是80年代末淘汰的,替代它的就是现在的鼓风机。鼓风机是随着农村通电的普及而逐渐完成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液化气灶普遍使用,旧时风箱、灶台告别农家,千百年的传统灶具,就在这风箱的一推一拉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个在生活中看来很普通的平常物件,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你去琢磨这个伟大发明的作用,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过去农村有专门以制作风箱为业的木匠,随着风箱的淘汰,他们也逐渐转行去做别的事情谋生。再过上几十年,制作风箱的手艺也将随着他们的离世而要永远消失了。风箱不仅是农家烧火做饭的好帮手,曾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虽难登大雅之堂,却备受人们青睐。现在风箱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加之它是纯手工制作,这门独特的制作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故乡的袅袅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我时常会想起母亲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身影,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同时又让我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但对于我,风箱就只能存在记忆中的某个角落了。风箱伴随我整个童年,那“吧嗒吧嗒”的声音缭绕于心。在那年月,每次做饭,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它的存在,才使我们顺利度过贫穷的艰苦岁月。
如今母亲做饭,再也不用拉风箱了。风箱被搁置一旁,成为了古董。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风箱声,却依旧时时入耳,入心……
偶然的机会里,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那闷闷不乐地蹲在墙角,似曾相识的母亲的风箱,勾起我长长的回忆。那”吧嗒吧嗒”的风箱声,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郝玉静,教师,耀州区作协会员,自幼酷爱文学,编撰了《我的平凡世界》《我的教师之路》《曾经走过的日子》《花絮》《生活拾零》《阿娇的烦恼》《我这三十年》《我的学生时代》,其中《我的师范生活》一文收录在《一代中师生》一书,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组聘为研究员,《诗颂新中国70华诞》大型诗词评选活动中《祖国啊我的祖国》荣获金奖,自己被授予“新时代爱国诗人”荣誉称号,2019年《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获陕西省教师节征文活动二等奖;在网刊、杂志、报刊发表诗文百余篇。我坚信,人生的路有多长,笔耕就有多远。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推出红色革命题材长篇《五月黎明》不久,作家、编剧巴陇锋的长篇新作《秦岭人家》近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洲》杂志重磅推出,随后发行上市。 《秦岭人家》取材
2024-05-23 09:07:42
骑行在渭河以北五陵原上,秦宫汉墓遗址接续入眼;徜徉于古城西安街头巷尾,传统与现代的互文随处可感……行走在文化厚重的三秦大地,多元化的旅游场景,令不少游客
2024-05-23 08:48:39
5月22日下午,咸阳乡贤子弟拍摄的立志电影《获奖》在秦都区宝泉路“时代华纳国际影城”(彩虹店)举行首映式,观后感触颇深。 电影《获奖》犹如一把犀利的剑,直
2024-05-23 08:30:36
5月18日,由龘贤居和华人拳心旗下的斌心共修营共同组织的一场太极拳馆体验日活动。趁着周末假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特别是还有远道而来的华人拳心闻鸡起武
2024-05-22 17:15:01
2024年5月19日下午1:30,在这天气晴朗、风清云淡的良辰吉日,邵长华老师收徒仪式暨兰心等六人拜师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585号上海武仁行功夫馆举行。本次拜师仪式是继
2024-05-22 17:12:3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