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绿色发展 中国领先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志丹精神

  红色志丹、魅力志丹、这里是刘志丹将军的故乡。据了解永宁山又称小华山,没见此景却早有耳闻。洛河峡谷川流不息,洛上奇峰巍峨险峻。作者为了追寻红色文化历史,传承志丹精神。专门来此地考察参观。此景眼前呈现,果然名不虚传。
  宋代古寨遗址,又名石楼台山寨。西临洛河,北临小石楼台山,建于石楼台山巅,平面略成方形,约分布有50个互相贯通的长方形崖室。大致分布为三层,第一、二层为居室,第三层为公共活动或公用设施,山顶为真武庙。底层有汲水崖道,可直接从洛河取水。现寨墙残高3-6米,西侧山崖上有摩崖题刻“洛上奇峰”四个大字,楷体字径1.5米。为志丹洛河川崖寨、崖居的典型代表。
  这里曾是洛河古道的军事要塞,也是陕北革命火种的起源地。浑然天成的丹霞地貌,仿佛就是当年革命的燎原之火。燃烧了岁月,才成就了今天的永远安宁!
  永宁山古寨不仅是一个防御古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1928年,革命英雄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永宁山党支部,开创了陕甘红军和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这段历史使得永宁山古寨成为了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此外,永宁山古寨还被誉为是我国最早楼房的雏形,其建筑风格和功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特色。永宁山古寨的建立和存在,不仅展示了人类对抗自然环境和战乱的能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通过几百年来的开凿和建设,永宁山古寨形成了上中下三层结构,每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了望、饮食、住宅等,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永宁山的独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似的存在。它是国
  内罕见的民国县政府石寨旧址,也是刘志丹掀起陕甘边区装斗争的出发地,还是陕甘边红色革命的重要堡垒。它见证了陕甘边红色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这座峻峭挺拔的石山,通体红色砂岩,仿佛被热血浸透,又似丹霞凝结,石崖上凿建几十间石窟,敬奉佛道圣像,祈祷人间平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国之本。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主要在于她的精髓:“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的祖国情怀,“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政治立场,“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精神底蕴,“勇于担当实干兴邦”的不畏责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格。
  为了传承好红色文化、弘扬好志丹精神!以英雄刘志丹命名的《志丹县红景民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各种文艺表演的形式走进了每个大街小巷。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志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美好的未来加油喝彩!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美食界,烹饪绝非仅仅是一门技艺,而是营养学、美学、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的精妙融合。2024 年 9 月 23 日,长沙县水渡河市场,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美食盛宴盛大启幕。“

2024-09-24 22:39:27

  红色志丹、魅力志丹、这里是刘志丹将军的故乡。据了解永宁山又称小华山,没见此景却早有耳闻。洛河峡谷川流不息,洛上奇峰巍峨险峻。作者为了追寻红色文化历史,传承志丹精神

2024-09-24 22:33:49

在鸡峰山 可以确信一座山 古朴、坚韧和苍宏 孕育一簇簇 水灵灵的柔情 在鸡峰山 可以把一种相思 寄于红豆 湿漉漉的媚眼 瞬间入诗 在鸡峰山 可以把苍凉半生 未解之情 托于

2024-09-24 17:56:31

伍郎怀志, 欲展雄才。 然时乖运蹇, 乾坤黯晦, 虽剑指苍穹, 泪亦潸然零坠。 孰堪主沉浮, 孰可解吾意? 志存高远兮, 路犹邈邈, 且歌且啸兮, 且纵欢颜, 不羁洒脱兮, 心实怆然。甲辰秋月潼

2024-09-24 12:51:52

  我是怀着好奇心读完由凌晓晨作诗、李广彦摄影的诗集《沅水谣》的。恰好这两位作者都是我的朋友,李广彦是湖北作家,兼以书画摄影,是我多年网上的文友;凌晓晨是我三年前从上海

2024-09-24 12:38:50

《古镇情怀》 假日古镇归, 荷塘蜜蝶飞。 游人结成串, 微风拂柳絮。 汉水荡小舟, 江边白鹭栖。 闹市笑语喧, 五柏状元第。 《醉村庄》 田园古道边, 高楼列成案。 村庄农家乐, 飘香

2024-09-23 18:39:18

秋山秋水秋天爽, 秋风秋雨秋夜凉, 秋夜秋凉秋凝霜, 秋诗秋词秋乐章。 秋鸿秋雁秋南翔, 秋思秋念秋愁肠, 秋枝秋叶秋草黄, 秋桂秋菊秋风光。 秋蝉秋鸣秋连唱, 秋分秋收秋满

2024-09-23 17:48:1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