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古临洮的吟唱之《木子,那些永远姓李的石》

       记得,我住的房间,好像是石缘福大酒店226房间。最初,我是和长安古乐团团长李铠同住一室。李铠团长随团先行回西安后,那位李教授便来给我当室友了。
       早晨起床,我刚刚拉开窗帘,又扯开纱帘,后又打开玻璃窗,又一幅奇石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前。我不由猛地一惊:既然我已经写了奇石,写了洮河石文化博物园,但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却怎么未写及呢?须补一下。这不叫石缘福大酒店嘛,石缘福石缘福,真是一个与石头结缘向石头祈福的世界。站在二楼房间的窗户前看得一阵,因看不很清,我便下得楼去,又仔细看了起来:那东一侧,是十分壮观的石刻文化长廊,这里比较空旷,酒店的停车场也在这个地方;西一侧,是游客中心,那多媒体会议室、艺术品拍卖厅、精品奇石字画展厅、洮河市文化交流中心都在这里。洮河市文化博物馆也在这里,只是它“藏在地下室少人识”罢了;北一侧,才是我们居住的石缘福大酒店,这里的石,真格是名副其实,因为这里有一石刻文化长廊,正是这里的石文化景致之中心。石刻文化长廊是一个并不很大的广场,东西两头各有一个拜石亭,亭内各有一块较大的奇石,那紧依拜石亭的墙壁上,有那么几幅表现洮河赏石艺术的浮雕,气势虽不十分壮观,却也增加了非常的文化色彩和艺术气氛。而广场中央,布有石阵一般的观赏石,它们颜色近似,大都白里透黄,但却形状不一,多是些不规则的圆形观赏石。这些观赏石上,分别雕有福、寿、石缘、祝雅、公邦、天雕地养、石来运转、石能祈福、上善若水这样一些内容虽简单却寓意深刻的大红漆字,显得格外惹人醒目。但最显眼的,莫过于广场最中央一块山形片状的遍布灰色山水图案的黄色巨石了,巨石上雕以“风漪奇石出临洮”的陆游诗句,使得这个地方极具诗情画意。这,即为我们进住石缘福大酒店以后每日必见多次的酒店门口的“石头阵”画面。
       想是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是来参加“李氏宗亲古陇西(今临洮)寻根暨文化交流大会”的,那么,这些酷爱奇石的临洮人,会不会利用奇石,也做些与李氏文化有关的文章呢?或许很有可能。可他们究竟会做什么样的文章呢?为此,我查阅了李氏的来历,它源自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掌管刑法的大理,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后改为李氏,当时“理”“李”相通。商纣王时,世袭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被商纣王所杀。其子利贞为避灾祸,便和母亲和氏一起逃难,一直逃到豫东鹿邑才定居下来。当时,他们缺衣无食,便采食李子,这才得以生存下来。于是,为报答李子为食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了躲避商纣王的追捕,他们便改以李姓,才得以生息繁衍下来,这也正是李姓人公认“李氏根在鹿邑”的一大原因。时至今日,李氏已成为中华第一大姓,族人竟有上亿人之众。应当说,这个李姓,是百家姓中最有特点最易记住的姓氏之一,人们或说,木子为李,或说十八子李,究其实,李为人们常食的一种果子,又怎么能不好记呢?


       我终于走进了洮河石化展览馆,在这里,我见到了一块奇石,那是一块发灰带紫的石头,石上有白色的纹路,纹路构成偌大的草体“木子”二字,不过它上下区分较开,木大而子小,子小而木大。也还是我前面写及的那对在奇石馆中华百家宴前见到的那对母子,是那小孩最先喊出来的:“妈妈,这石头上有字,是木子二字。”少妇仔细看了看说:“不是木子,而是李字。”是啊,它的确是个李字。而这个李字,不知何年何月便予形成,或许是开天辟地时,或许是李氏始祖诞生时,人们不得而知。想来,假使这块奇石仍在洮河,仍在荒野,人们对它便一无所知。如今,它进了这洮河石文化博物馆,树在这博物馆观赏石架的玻璃窗内,自然便体现了自己特殊的价值,成了李氏文化的代表石。于是,围绕着这天然形成、洮河造就的“李字石”,我便仔细开始了临洮李氏石文化的研究。
       这洮河石李氏石文化的开篇,是以老子文化为主题的,先看这块“老子出关”,它底色白里参黄,图案多为黑色,那山势,那险峻,那树木,那花草,那老子,那深沉,那青牛,那慢步,全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个“道”字,底色紫里透红,道字黄里发白,其字狂草,苍劲有力,似一挥而就,一笔生成;再仔细看这个道字,其车上的“首字头”成飞鸟状,鸟正在展翅飞翔,其“自”字斜写,像首长稳坐于车上,而其车也简,其车也狂,是一辆疯狂奔车的模样。再看这“天人合一”,它由四块奇石共同组成,字均白色:天为圆石,说圆未满,下边却被砍去了一截,否则它便难以蹲住,而因它是天,其字便肥大而没有边缘,写在圆石上边悬地而顶天;人为扁石,它说扁不扁,其形椭圆,既然为人,字便较规范,似乎代表应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合为三棱石,因其石形古怪,故它合而不合,人字隐后,一字明显,口字清晰,想是有小儿见了,必定会念为一口;一为方石,它说方不方,少了些棱角,其石发青发紫,又滑又光。再赏之观之,见其字也草,其石不一,令人拍案,令人叫绝。须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最高的哲学思想观念,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流入血液,渗入骨髓”的,如把它书写下来,悬挂起来,是足以给人以警示作用的。但是,如今这石上即有天人合一,它是天然生成,自然形成,是千万年以前早已形成,莫非这是天的暗喻,要么这是神的旨意,对此我们不得而知。而且,它既为石上之字,便能够不朽,能够永存,便有着更加神奇的力量和自然的魅力。


         这次,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室友李教授,他因研究老子文化,所以很欣赏那块“道”字奇石,很想购买收藏,便去问管理人员:“你们那块道字奇石,一千元卖不卖?”“不卖。”管理人员说。“一万元卖不卖?”“不卖。”“再加点钱呢?”“也不卖。”管理人员说。“我们这是展品,非卖品,非商品,给多少钱也不卖。”这时,我想起了“无价之宝”“价值连城”这样一些词语,莫非用以形容这些奇石才更为合适。
       继老子文化奇石之后,紧接着的,便是临洮李氏先贤人物图,分别为李崇、李瑶、李信、李超、李仲翔、李尚、李广、李暠、李宝、李冲等人。这些李氏先贤人物观赏石,多是一些发白泛黄的石头,石头均不很大,形状多不规则,可在这些石头上,都有那么一个紫色泛黑的人物图案,它自然能勾起临洮赏石人对于临洮李氏先贤人物的想象与怀念,但这只能是富有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修养水平。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赏石人,它们便被摆在这奇石展览馆里,这不能不是它们的奇遇和幸运。你看那李崇,他本是秦人,是临洮李氏的始祖,官拜陇西太守,封南郑公,自然是一种文武双全、庄重稳健的形象,他镶于一枚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总改变不了那英雄的模样;那李瑶,他身为南郡太守,封狄道侯,虽然文质彬彬,却也大气沉稳,只见他侧身对人,似在壁上题字,题得那么认真,这定是一位苦读之人;那李信,他本是秦大将军,自然顶盔掼甲,挥枪佩剑,跃马拼杀,显得威风凛凛,可他的这个造型,换一个角度看来,却又像一个草书李字,令人不能不为之深思;那李超,他是汉大将军、渔阳太守,自然能发号施令,看起来沉稳庄重,威严无比;那李仲翔,他是汉御史、河东太守、征西将军,面容不怒自威,令人生畏,手握剑柄沉思,在思谋破敌之策;那李广,他在朦胧月夜,正搭弓欲射,瞄向一块虎形之石,欲用千钧之力,看来好不生动形象;那李暠,他毕竟创立西凉之国,也贵为西凉国王,自然头戴皇冠,身穿龙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古代皇帝的尊贵模样;那李宝,他头顶束发,身上披甲,右手持剑,左手试刃,仿佛将欲出征,将要临战,是一种临战对敌的威武将军的形象;那李冲,他待在屋中,坐于案前,摊开竹简,正在细看,想来他定是一位遵纪守法、办事认真、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西凉清官……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块李尚观赏石。那石圆扁,其色也白,其色也黄,白里泛黄,黄里透白,石面透出隐隐的光亮,石上有位汉代将军的威武形象。他人虽然只有一个黑色的影子,但那人那形,那弓那箭,那剑那枪,让人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子必如其父,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身为成纪令从狄道槐里迁居成纪的父亲李尚,才有了后来这么一位名垂青史的“飞将军李广”,有了这么一位传世英雄儿子,这不能不令人称奇。
       于是,围绕着这么一组奇石,围绕着这么一组人物,围绕着这么一组李氏先贤形象,我不能不无比感慨,感慨之余,顿生敬意,我不仅仅敬佩这些奇石上的李氏先贤,也敬佩临洮赏识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赞赏他们高的品味和素质。我又想,用这样一种赏石文化来宣扬李氏文化,用这样一种赏石艺术来展示李氏文化,这在全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我在此文前面已经写到,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我还想说,人石合一则是玩石的最高境界。虽然说,玩石较之赏石,是低了那么一个层次,但这些玩石之人,或能上升为赏石者,或成为奇石爱好者,总归不会是一般低俗之人。玩石,本是为了净化心灵与修身养性,不静是不行的:石不动人动,形不变人变,因为赏石之人,只能静静地感悟,静静地以石悟道,而不是以人悟道,是要让石头说话,同自己的思想沟通,这才能充分发挥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作用。
       赏石确实需“静”,静意闲暇,静意逗留,静意观察,静意思索,一个人,如果连静都静不下来,又怎么能细心赏石呢?又怎么能专心研究李氏赏石文化呢?今我赏石之后,今我临洮归来,方才深感当初静之不够,观之不细,当时想着会有“下一次”,可是下一次的机会并不很多。所以我觉得,如再有赏石之机,我一定会静会细,把那该记的形象、动态、姿势,一定铭刻于心。
       有人言:“石不能言最可人,尽寓意于不言中。”见石如见人,从其欣赏之石,既可以看出赏石者的心性,也可以看出其观赏石的寓意。每个人的个性、品味、涵养不同,通过石头呈现出来的气度也不尽相同,而观赏者的感悟和触动也一定不同。那么也就是说,这些临洮李氏石文化的收藏者,他们要么姓李,对自己的先祖充满崇敬;要么不姓李,但他们对那些李氏先贤,会无比的热爱和尊敬。否则,就不会有这些“李氏先贤石人”的陈列和展出。应当说,这些赏石人的寻觅、观察、欣赏、陈列和展出,正是一个把玩石艺术化的过程,这些个赏石人,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
       又有人说,“意境”是石头生命力的支撑,一块石头必须结合各种条件,才能具备艺术的要求,具备耐人深思的主题,才能进而提升到内涵的层次。大部分人都会着重于收集“形、质、色、纹”等外在直观条件的石头,随着自身对美学素养的提升及对石头自然美的了解,逐渐的以理想的美来鉴赏石头,并理性分析说明,又待实务与学养俱臻于化境,人石合一。这也是赏石人赏石渐进的一个目的方向,到这个层次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内涵、理念和品味通过石头展演的方式充分的表达出来,所谓赏石“知其趣、赏其美、品其性”正是这个道理。比如,一块形似武将的奇石,我们可以说他是张郃,也可以说他是赵云,还可以说他是孙策,今到了临洮这石文化展览馆里,它便变成了李氏先贤的人物形象,成了李氏文化的一个部分,能给人别样的教益、别样的寓意,这才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价值和作用。
       奇石不可贵,贵在欣赏力。奇石本是些散落的石块,它随地乱滚,到处都是,但文化艺术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坚韧的细线条,将它们串起来形成项链,形成艺术品,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而当这些石头离开那根细线、离开这一展室时,它便又恢复成了普通石块。人也一样,如果心境达不到,玩石的境界又怎么能高呢?又怎么能成为赏石艺术家呢?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临洮奇石的收藏者、陈列者,真是一些有心人、有品味的人,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么好的奇石,这么深的文化,这么雅的艺术,这么高的境界,怎么就少有人欣赏呢?


作者简介:
      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盛世文化》和《长安文化》杂志,组织过六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书画大赛和多次少儿文艺活动。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诗歌300余首,寓言400余则,中、短篇童话50多篇,报告文学60多篇,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绿楼梦》《巾帼情仇》《竹圣悲歌》《凤舞酒都》《七彩鸟》《班氏演义》等。2024年,他的《班谷文缘——袁银波作品选》(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将正式出版,同时,他的33集电视连续剧《天鹅A计划》入选陕西省重大文艺作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军旅文学为主,纪实文学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而见长,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和科普读物影响甚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9月26日由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新西兰报代表也应邀出席了庆祝会。  出

2024-09-30 23:37:43

霏霏细雨润京城 树树黄叶弄秋风 喜迎七五花烂漫 乐见国旗满天红 歌诵中华新时代 舞动九州贺英雄 当留长征壮心在 开来仍循毛泽东

2024-09-30 23:32:20

游南五台 密林泻百瀑, 浮雲绕千峰。 深山藏古刹, 陋寺隐高僧。 拆 迁黄犬卧荒墟, 凝目守旧居。 主人何处去? 一吠有谁知! 惊蛰游终南山 终南细雨絲絲下, 银瀑一条挂断崖。 万物

2024-09-30 23:30:59

作为秦人,我常常因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而骄傲;作为华人,我常常因华夏有万里长城而自豪;作为一个曾经当过兵的人,我常常因中国有万里长城而荣耀。因为,这一横亘在中国北疆的雄伟建

2024-09-30 17:04:00

这篇《是谁塑造了吕不韦》一文,是2001年在《中国生产力报》发表的,它这样写道: 一部20万字的历史小说,能被改编成29集电视连续剧,并且情节感人,故事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不多见

2024-09-30 17:02:07

记得,我住的房间,好像是石缘福大酒店226房间。最初,我是和长安古乐团团长李铠同住一室。李铠团长随团先行回西安后,那位李教授便来给我当室友了。 早晨起床,我刚刚拉开窗帘,又扯开

2024-09-30 17:00:16

在甘肃,在定西,在临洮,有那么一个地方,它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所遗忘,这就是甘肃洮河石文化博物馆,它应该是一个石文化的胜地。这里的石文化,并不全在他们的展览馆里,在他们外围的大门

2024-09-30 16:57:4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