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如诗似梦的高原精灵——云南采风纪行之五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系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来自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县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
江南的春天,似乎早已有些暖洋洋的了,然而数千公里外的云南却依然寒气逼人。带着玉龙雪山的寒气,我们采风组一行又转道前往香格里拉,开始神仙故都之旅。最初听说香格里拉,是我们江南一带豪华酒店的名称,后来又从画册图片上得知,滇西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辽阔的草甸子牛羊成群,蔚蓝的天幕上白云飘浮,空气净化得如同水洗过一般,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民在阳光下跳舞唱歌……这就是位于滇、川、藏接合部的香格里拉,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集结地之一。后来我才发现,香格里拉这个词来自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写的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写的地方是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在藏语有“心中的日月”之意。半个世纪以来,许多人在寻找书中描写的天堂般的地方,而云南的迪庆与《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香格里拉一模一样,这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给人们描绘了一个让灵魂神牵梦绕、宁静祥和、神秘醉人的世界,对香格里拉的神往也由此而生。香格里拉,在我头脑中简直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美丽圣洁充满幻想的地方,她神秘、神奇、又充满神韵,总有太多的美曼景致诱惑着我、感动着我。美丽的香格里拉即将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汽车沿滇藏公路一直往西,沿途公路蜿蜒崎岖,如同一条扭动的飘带在盘山公路上旋转。或许高原的天气总是阴暗多雨,从一大早出发到沿途休憩,淅沥的春雨就没停过,车窗外一片灰蒙蒙的,大团大团的雾气降落在山坡上,使远处的群山如同处在缥缈的雾纱之中。偶尔显露出半山腰间的小山村,若隐若现,在黛色的青山中点缀着的白墙黑瓦,完全给人以“天上人间”之觉,这一切都好像处在梦幻中一般。沿着盘旋的山路,汽车越爬越高,车窗外,山脚下一个个白云笼罩着的小村庄,掩映在青山密林丛中,成团的云雾环绕在小村周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温情又充满生机。就这样,梦幻中的小村子接连在我们眼前一晃而过,我们在车内紧贴在窗玻璃上,内心的激情也被这天地造化感染得欲醉欲仙。此刻,如果能化作一片白云,人真想跃出车窗,朝着远山随风飘去……
在山峰最顶端,汽车经过一个急转弯道处,公路边出现了一片空阔场地,导游让司机停下车,叫我们下车感受一下高原的气温和凌空俯望的感觉。
这时,恰好一直下个不歇的雨也停了。我们站在正处在盘山公路顶端的公路边,俯视群山,似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此时,高原气温明显下降,我们这些人衣着单薄,人人都感到了寒意侵袭。导游说,到了香格里拉,气温比丽江要降低10摄氏度左右,这就是高原的温差。过了盘山公路顶端,汽车慢慢下行,而且越往下地势也越平坦,渐渐地,我们的眼前,山峰渐远,辽阔的草甸子逐渐显现。公路边,类似白塔般的建筑物屡屡出现,这些白塔高十多米,头部尖尖,上圆下方,从顶端往四周牵拉着挂满五彩花布的绳线,乍一看,庄重肃穆,威严自生。这是藏族佛教文化中的白塔,五彩花布其实是写满经文的经幡。后来,我发现牵拉着经幡的地方越来越多,或在家家户户的房屋上,或在帐篷上迎风飘扬。我们还没到达香格里拉,藏族的佛教文化已经越来越浓厚了。原来,受藏族佛教文化的影响,迪庆藏区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的“牟沓”之上。“牟沓”是藏文“雾”和“绳”的合写,“牟沓”是从地面引向高处的绳子,绳上挂着印有一定插图的经文、咒符,用以象征“增长好运”。它的标准样式,是一块长方或正方形的白布,四角印着龙、狮、虎和迦楼罗神鸟,中间是白马驮经图。
图的周围用藏文的“窝青体”排满了“六字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这“六字明咒”是自印度传入西藏的一条梵文符咒。经过文化的变迁和发展,“牟沓”改为一种从地面引向空中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着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与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蓝、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通往香格里拉的路边,分布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但最多的则是沿途随处可见的白塔。车窗外辽阔的草甸子上,牛马成群,悠闲自得。更远的地方,便是崇山峻岭间的雪山,皑皑白雪环绕之间。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碧蓝的天空,有静谧的湖水,有神圣的寺院,有淳朴的藏民。偶尔汽车穿越路边的藏族小镇,小酒巷中便悠然飘荡着雄浑、粗犷、富有神韵的藏族民歌:“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到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已经是傍晚时分,这个名叫中甸的滇西北小县城,真的如同《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雪峰峡谷、庙宇深邃、森林环绕、牛羊成群”吗?我们在下榻的酒店门口下车时,迪庆的温度的确非比丽江,高原寒流似乎要渗透进人的身体,让人直打寒战。酒店是一座近似于仿古建筑的宾馆,紫色的墙体涂抹着黄蓝相兼的装饰图案,让人感觉佛教圣地的肃穆与静谧。从酒店的窗户往外远眺,只见远处澄碧的蓝天下是灰白色的雪山,神秘幽静的佛教寺院分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庄严气氛在雪山下渗透。
晚餐在一家名叫“藏餐圣宴”的饭店吃的.其实这是一个藏族民居大院,类似江南的农家乐餐馆,餐馆的装饰颇具特色,彩色油画把整个门面涂鸦得有点古怪,石头垒砌的古墙更显凝重色彩。院子场面很大,上空同样拉挂着五彩经幡,如同江南小院中的葡萄藤蔓。“藏餐圣宴”以经营藏族风味饮食为主,主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赴滇旅游客人。因其特色鲜明,风味独特,而且藏族氛围浓厚,所以生意特好。光这天晚餐,这家饭店就接待了七八个旅游团队。餐桌上,身着藏服的小姑娘拿出了青稞酒、酥油茶、油炸果、炒青稞籽、青稞糌粑等藏族食品,让我们领略了藏区独特的饮食风味。青稞酒口感清香醇厚、绵甜爽净,是藏族独特的酒品。她一边给我们倒酒,一边介绍说,藏族人在敬酒、喝酒时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在酒壶嘴上和酒杯口边上,还要粘上一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主人向客人敬第一杯酒时,客人应恭敬地举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就是连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光。如果酒不喝光,就是对主人的不敬,听完服务员的介绍,我暗想,如果酒量不好,在藏区做客,岂不是要得罪主人?
而糌粑是藏族人常用的食物之一,以前也只有在书上和影视剧中看到过。当藏族小姑娘端来一大碗青稞粉时,我们开始还不懂如何吃法,经过服务员亲自示范后,才明白糌粑原来是这样的:先用小碗勺一点炒熟了的青稞粉,再往碗里加入酥油茶水和糖末,然后用自己洗净了的手指,不停地在碗中搅拌,再放在手掌心中不停地搓,直到把青稞粉揉成半干式团状,这才放入口中食用。听说,搅拌糌粑不能用筷子代替,一定要用手指头,才能感觉出加入的酥油茶水的分量,既不可太湿,也不能太干,这样搅拌出来的糌粑才会面细粉软,甜而不腻,入口细嚼,余香不绝。独特的食用方式,让我们觉得既新奇又好玩。据藏民们说,糌粑是一种耐饥食品,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藏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前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一把炒过的青稞粉吃。如果身上带有酥油茶或青稞酒,就能现场配制糌粑了。而且藏族人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中堂摆上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了炒青稞粉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牌。邻居或亲戚朋友前来拜年,主人便会端出“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青稞粉,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表示对亲友的祝福。藏餐圣宴虽然没有很名贵的食物,但民俗风情独特,令人回味。 作者简介: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
江南的春天,似乎早已有些暖洋洋的了,然而数千公里外的云南却依然寒气逼人。带着玉龙雪山的寒气,我们采风组一行又转道前往香格里拉,开始神仙故都之旅。最初听说香格里拉,是我们江南一带豪华酒店的名称,后来又从画册图片上得知,滇西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辽阔的草甸子牛羊成群,蔚蓝的天幕上白云飘浮,空气净化得如同水洗过一般,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民在阳光下跳舞唱歌……这就是位于滇、川、藏接合部的香格里拉,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集结地之一。后来我才发现,香格里拉这个词来自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写的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写的地方是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在藏语有“心中的日月”之意。半个世纪以来,许多人在寻找书中描写的天堂般的地方,而云南的迪庆与《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香格里拉一模一样,这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给人们描绘了一个让灵魂神牵梦绕、宁静祥和、神秘醉人的世界,对香格里拉的神往也由此而生。香格里拉,在我头脑中简直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美丽圣洁充满幻想的地方,她神秘、神奇、又充满神韵,总有太多的美曼景致诱惑着我、感动着我。美丽的香格里拉即将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汽车沿滇藏公路一直往西,沿途公路蜿蜒崎岖,如同一条扭动的飘带在盘山公路上旋转。或许高原的天气总是阴暗多雨,从一大早出发到沿途休憩,淅沥的春雨就没停过,车窗外一片灰蒙蒙的,大团大团的雾气降落在山坡上,使远处的群山如同处在缥缈的雾纱之中。偶尔显露出半山腰间的小山村,若隐若现,在黛色的青山中点缀着的白墙黑瓦,完全给人以“天上人间”之觉,这一切都好像处在梦幻中一般。沿着盘旋的山路,汽车越爬越高,车窗外,山脚下一个个白云笼罩着的小村庄,掩映在青山密林丛中,成团的云雾环绕在小村周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温情又充满生机。就这样,梦幻中的小村子接连在我们眼前一晃而过,我们在车内紧贴在窗玻璃上,内心的激情也被这天地造化感染得欲醉欲仙。此刻,如果能化作一片白云,人真想跃出车窗,朝着远山随风飘去……
在山峰最顶端,汽车经过一个急转弯道处,公路边出现了一片空阔场地,导游让司机停下车,叫我们下车感受一下高原的气温和凌空俯望的感觉。
这时,恰好一直下个不歇的雨也停了。我们站在正处在盘山公路顶端的公路边,俯视群山,似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此时,高原气温明显下降,我们这些人衣着单薄,人人都感到了寒意侵袭。导游说,到了香格里拉,气温比丽江要降低10摄氏度左右,这就是高原的温差。过了盘山公路顶端,汽车慢慢下行,而且越往下地势也越平坦,渐渐地,我们的眼前,山峰渐远,辽阔的草甸子逐渐显现。公路边,类似白塔般的建筑物屡屡出现,这些白塔高十多米,头部尖尖,上圆下方,从顶端往四周牵拉着挂满五彩花布的绳线,乍一看,庄重肃穆,威严自生。这是藏族佛教文化中的白塔,五彩花布其实是写满经文的经幡。后来,我发现牵拉着经幡的地方越来越多,或在家家户户的房屋上,或在帐篷上迎风飘扬。我们还没到达香格里拉,藏族的佛教文化已经越来越浓厚了。原来,受藏族佛教文化的影响,迪庆藏区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的“牟沓”之上。“牟沓”是藏文“雾”和“绳”的合写,“牟沓”是从地面引向高处的绳子,绳上挂着印有一定插图的经文、咒符,用以象征“增长好运”。它的标准样式,是一块长方或正方形的白布,四角印着龙、狮、虎和迦楼罗神鸟,中间是白马驮经图。
图的周围用藏文的“窝青体”排满了“六字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这“六字明咒”是自印度传入西藏的一条梵文符咒。经过文化的变迁和发展,“牟沓”改为一种从地面引向空中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着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与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蓝、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通往香格里拉的路边,分布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但最多的则是沿途随处可见的白塔。车窗外辽阔的草甸子上,牛马成群,悠闲自得。更远的地方,便是崇山峻岭间的雪山,皑皑白雪环绕之间。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碧蓝的天空,有静谧的湖水,有神圣的寺院,有淳朴的藏民。偶尔汽车穿越路边的藏族小镇,小酒巷中便悠然飘荡着雄浑、粗犷、富有神韵的藏族民歌:“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到达迪庆藏族自治州已经是傍晚时分,这个名叫中甸的滇西北小县城,真的如同《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雪峰峡谷、庙宇深邃、森林环绕、牛羊成群”吗?我们在下榻的酒店门口下车时,迪庆的温度的确非比丽江,高原寒流似乎要渗透进人的身体,让人直打寒战。酒店是一座近似于仿古建筑的宾馆,紫色的墙体涂抹着黄蓝相兼的装饰图案,让人感觉佛教圣地的肃穆与静谧。从酒店的窗户往外远眺,只见远处澄碧的蓝天下是灰白色的雪山,神秘幽静的佛教寺院分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庄严气氛在雪山下渗透。
晚餐在一家名叫“藏餐圣宴”的饭店吃的.其实这是一个藏族民居大院,类似江南的农家乐餐馆,餐馆的装饰颇具特色,彩色油画把整个门面涂鸦得有点古怪,石头垒砌的古墙更显凝重色彩。院子场面很大,上空同样拉挂着五彩经幡,如同江南小院中的葡萄藤蔓。“藏餐圣宴”以经营藏族风味饮食为主,主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赴滇旅游客人。因其特色鲜明,风味独特,而且藏族氛围浓厚,所以生意特好。光这天晚餐,这家饭店就接待了七八个旅游团队。餐桌上,身着藏服的小姑娘拿出了青稞酒、酥油茶、油炸果、炒青稞籽、青稞糌粑等藏族食品,让我们领略了藏区独特的饮食风味。青稞酒口感清香醇厚、绵甜爽净,是藏族独特的酒品。她一边给我们倒酒,一边介绍说,藏族人在敬酒、喝酒时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在酒壶嘴上和酒杯口边上,还要粘上一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主人向客人敬第一杯酒时,客人应恭敬地举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就是连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光。如果酒不喝光,就是对主人的不敬,听完服务员的介绍,我暗想,如果酒量不好,在藏区做客,岂不是要得罪主人?
而糌粑是藏族人常用的食物之一,以前也只有在书上和影视剧中看到过。当藏族小姑娘端来一大碗青稞粉时,我们开始还不懂如何吃法,经过服务员亲自示范后,才明白糌粑原来是这样的:先用小碗勺一点炒熟了的青稞粉,再往碗里加入酥油茶水和糖末,然后用自己洗净了的手指,不停地在碗中搅拌,再放在手掌心中不停地搓,直到把青稞粉揉成半干式团状,这才放入口中食用。听说,搅拌糌粑不能用筷子代替,一定要用手指头,才能感觉出加入的酥油茶水的分量,既不可太湿,也不能太干,这样搅拌出来的糌粑才会面细粉软,甜而不腻,入口细嚼,余香不绝。独特的食用方式,让我们觉得既新奇又好玩。据藏民们说,糌粑是一种耐饥食品,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藏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前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一把炒过的青稞粉吃。如果身上带有酥油茶或青稞酒,就能现场配制糌粑了。而且藏族人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中堂摆上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了炒青稞粉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牌。邻居或亲戚朋友前来拜年,主人便会端出“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青稞粉,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表示对亲友的祝福。藏餐圣宴虽然没有很名贵的食物,但民俗风情独特,令人回味。 作者简介: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国庆佳节,金桂飘香,金风送爽。在这个百业蓬勃发展、充满创新与奋进活力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宛如一座丰碑,承载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意义。 为大力弘
2024-11-03 18:30:46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系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来自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2024-11-03 18:14:40
那个周末,在单位加完班后出门,风细细,雨斜斜,烟雨笼罩下的寒山朦朦胧胧,寒气袭人。整个山城小县,近树远山皆被雾气弥漫,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画。
拾阶而下,竟发现一辆硕大的白
2024-11-03 18:09:30
偷闲游览康复路,是因为文友五幸兄在此公干,便有了几次送书的缘故。 我因职业的爱好,喜文撰写,时不时编撰友人诗文入集。送书的同时总想饱览一下烈士丰碑!在路的南口有个牺
2024-11-03 18:07:44
大秦故都不夜天,清渭河湖好景观,
火凤出水乐无穷,天空飞舞上下翻。
金凤耀眼乐翩翩,丹凤衔阳几千年,
姑娘美丽不戴花,嫌洋漂亮魅力喧。
秦时明月汉时关,金戈铁马意志坚,
赳赳大秦英
2024-11-02 17:21:55
临潼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古今有名的人文荟萃之地,不说“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也不说“北京时间”来源于临潼“中国科学院授
2024-11-02 17:19:2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