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校园往事

  回到老家,到原先的村小学去转了一圈,发现曾经的学堂,现在改成了村综合大楼。气派的外观,精致的装修,显示着新农村的魅力。
  办公楼两旁,校舍依旧,操场依旧,只有四周的梧桐树比小时候长大了许多。
  看到昔日的校园里,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响彻空间,和我们小时候在校园嬉闹竟然有几分相似。不由得令人感慨:人生一辈子,也许就是一个岁月轮回的过程,从黄毛小儿到耄耋老人,人人都在岁月长河中游荡,谁都改变不了。
  这一排排低矮的小平房,就是村小学,当年从小学到初中,汇聚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六七个班级学生,约二三百人。
  学校的设置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靠西边是校门,然后东头是升旗台,南北两旁是校舍和教工宿舍。校园中间则是操场,学生们课余时间,在操场上嬉闹玩耍,体育课时,操场就成了训练场。
  以前,村里没有小学,上千人的村庄,要读书就要到外村去。建造一所自己的学校,是村里人多年来的期盼。
  为了建造这所小学,村里卯足了劲。造房子中的砖块,都是村民在野外挖来废弃了的坟砖,一块一块搬到现场。木料也是山城一根一根背着回来。
  造好小学那年,我刚满七岁,正赶上进学堂。
  在这里,我们从a、o、e开始,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经历了从红小兵到红卫兵的过程,也感受了“文革”期间对教育的荒芜,校园内的空间,记录了我少年时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1971年的9月份,是我上学第一天。这天一大早,母亲给我煮了红鸡蛋,带着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绿色小挎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当时,我们上学,人人还得要带着一本“毛主席语录”之类的红宝书,有些家庭出身成分高的学生,因为没有小红本,就哭闹着不肯来学校,父母只好东找西借,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用一本红色封皮的工作笔记本代替,这才扭扭捏捏地来到学校。
  入学第一课,就是学习上课时的礼节,当年不像现在这样,学生们看到老师进来后齐声喊:“老师好!”而是在老师走进课堂后,大家齐刷刷地站立,人人把红本本虔诚地放在胸前,然后面对讲台上方的毛主席像,恭敬地喊一句:“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然后老师才开始上课。
  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政治意识非常强,我们上学时,文革味道还很浓,革命群众、革命精神等字眼非常流行。
  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五个字:“毛主席万岁!”然后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老师教我们的第一首儿歌就是:“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把学上。”
  以前学校老师奇缺,一个老师往往要兼二三个年级的课程,一个教室里,一排一年级学生,一排二年级学生,一排三年级学生,这种模式称之为“复式班”,老师上课时,先上一个年级的课,再让他们抄写生字,做作业,然后上另一个年级的课。
  我在小学一年级时,已经隐隐约约间接得到了二三年级的课程,只是以前年幼,不懂事,只觉得新奇,好玩。
  以前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家庭成分较高的地主或富农子女,因为,只有家庭出身富裕的人家,才有机会读书识字,贫下中农家庭大部分都是靠在田里扒食吃,根本没条件读书,基本不识字,也当不了老师,偶尔也有几个下放的知识青年,或者受过部队教育的退伍军人过来当代课老师,但这些代课老师因为收入太低,极不稳定,经常会撂担子走人。
  按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制度,我们的校长就是村里选出的一位农民,既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但他根正苗红,思想积极,公社革委会认为,就是要选这样的人当校长,管管这些个地主、富农成分的“臭老九”。
  校长平时不在学校,而是在村里敲平安铜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只有开会、学习时,才会在学校出现。
  校长虽然是学校领导,但他没文化,所以对老师还是很尊重的,看到老师过来,还点头哈腰,礼让有加,让老师们诚惶诚恐。后来老师们发现,校长是位极好说话的老农,这才松了一口气。
  校长除了管理老师,还自告奋勇,承担了指挥村民为学校食堂砍柴的任务,校长觉得,到山上砍松树枝,可比在台上讲话轻松多了。
  有一次学校开大会,讲的是“农业学大寨”。校长在台上不知讲什么内容,突然想起自己在外在听来的一个段子,就用当地方言念开了:“农业学大寨,老婆按分配,分到幼的既要抱又要背,分到老的还要贴棺材。”
  结果底下哄堂大笑。校长在台上威喊一声:“不许笑,我说这个段子,是告诉你们,这样的段子,是不能乱传的,要禁止。”结果,第二天,这个段子在村头地角到处传开了,气得大队革委会头头直瞪眼。
  为了培养农业接班人,学校还在村北的山上开辟了一块山地,用于学生在劳动课时翻种。每周三下午都是铁定的劳动课,除了下雨,老师都会带着学生到山地上挖地除草,然后种些大豆、番薯之类的农作物。
  遇上农忙季节,老师会带着学生到生产队里,帮助干些割稻、拔秧之类的活。这时,学生们就像欢跃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上劳动课,是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最开心的日子,毕竟,上山拔草比在课堂背书可有趣多了。
  学校的边上,有一口很大的池塘,池塘边长着三棵参天大树,据说已有千年之久。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跳到池塘里洗澡,或者在塘边摸田螺和小虾。也许是为了学校纪律,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老师是严禁学生下塘洗澡的。
  但禁令远远抵挡不了诱惑,往往老师一转身,学生们就跳进池塘游泳了。实在没办法的老师只好拎着塘边的短裤到家长处告状,而我们这群光屁股臭小子则躲在池塘中央不敢上岸,直到天黑了才悄悄躲回家,之后免不了受到父母一顿“柳条伺候”。
  当时,课本教育都是带着浓厚政治色彩的,语文课上,大多数都是语录类文章,从“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到“学习张思德”,清一色都是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英雄人物,也知道了黄世仁、刘文彩、周扒皮等反面人物,学生们基本上都爱憎分明,对英雄人物表现出无限崇敬,对反面人物则显现鄙视眼神。
  语文是这样的类型,数学也差不多,当时叫算术,算术应用题也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比如:
  贫农张大伯租种了地主赵老财家的五亩地,每亩地每年要交租500斤,问,张老伯一年被地主赵老财剥削了多少斤粮食?要不就是这样:工人在零下15摄氏度的室外劳动,资本家在零上15摄氏度的室内休息,问,工人和资本家的温差相差多少?
  算术教学,反映了当时这个年代教育导向的明显阶级性。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算术教学中,刚好教到四舍五入这一章节,为了加深学生对四舍五入的理解,于是他在教室里自编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到供销社买煤油,当时煤油0.24元一斤,火柴4分钱一盒。小明只带了0.24元钱,但他却买到了一斤煤油和一盒火柴。问,小明是如何做到的?
  这个诡秘的算术题让我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办法。去偷,去抢,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正常途径又觉得完全不现实。
  后来,老师点题说,小明每次去买一两煤油,0.24分,按照小数点之后四舍五入原则,他只花了2分钱,连买十次,就只花两毛钱,多下4分钱,刚好买一盒火柴。按理,这道题运用四舍五入方式计算也没有逻辑上的错误,问题错就错在导向上。
  事后有人向学校领导报告说,老师在教学生用投机取巧的办法,到供销社揩公家的油,这是典型的挖社会主义墙脚,是资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这下问题闹大了,从大队到公社,连连好几拨人来查证此事,幸好这个老师家庭出身贫农,没有历史问题,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课堂教育是这样,课外娱乐也差不多,当时学生们的游戏,都带有阶级成分。用一张纸折叠成四个角的纸套,每个纸套上分别写上地主、富农、反革命、解放军等字样,然后套在手上,用手指活动来变幻纸套,再让人猜选哪一个手指,如果猜到“地富反”之类的,就代表输了。
  当时,小学生中非常流行这个游戏。
  大型游戏则就是“解放军”“日本佬”这一类型,类似于官兵斗强盗,一般分成两拨人马,一拨代表好人“解放军”,一拨代表坏人“日本佬”,然后开始“解放军”追打“日本佬”,最终打败了“日本佬”。
  整个游戏场面宏大,可以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与。
  这种游戏也似乎带有政治色彩,贫下中农、大队干部子女,理所当然是扮演“解放军”的角色,而村里地主富农的子女,只能当“日本佬”了。因为,他们没有资格扮演“解放军”,否则就有混入革命队伍的“嫌疑”。
  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相当匮乏的年代,这类游戏从小学伴随我到初中整个少年时代。
  岁月沧桑,许多往事都在记忆的长河是渐渐模糊了,但小学校园里发生的一切,却历历在目,这也许是人们怀旧心理作用,记住了童年时期最难忘的时光。
  作者简介
  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七律 • 寒露时节 月至双节叶变黄, 游人四野赏菊香。 岭南视探民族舞, 塞北食宿布帐房。 东去泰山登险顶, 西来拉萨拜佛堂。 谁知郊外农田里, 寒露耕夫种麦忙。 七绝 &bull

2024-11-06 23:10:01

  回到老家,到原先的村小学去转了一圈,发现曾经的学堂,现在改成了村综合大楼。气派的外观,精致的装修,显示着新农村的魅力。   办公楼两旁,校舍依旧,操场依旧,只有四周的梧桐树

2024-11-06 23:02:04

高天流云秋叶黄 柿柿如意红满堂 离别半世又相聚 几多喜悦几断肠 三尺讲台曾教化 百亩校园育芬芳 皓发犹存少年志 乐见夕阳比朝阳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任安国先生曾执教

2024-11-06 23:00:31

《西安城市史》是一套系统介绍古都西安城市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学术专门史。本项目按朝代和时代分为8卷:《西安城市史·西周丰镐卷》《西安城市史·秦

2024-11-06 20:11:02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有贫穷,有富裕;有疾病,有健康;有忧郁,有快乐;有失落,有希望。  有的人,一生万事皆顺,无有坑珂;有的人,终日长吁短叹,怨天尤人。当我们埋怨造物主不公时,却又

2024-11-06 16:15:27

枯枝萧索残菊黄, 野风幡悟近立冬。 心随征雁南飞去, 巧看中华太极城。 作者简介: 徐军,陕西省旬阳市人,汉族,男,65周岁,大学文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级工程师,钢结构专

2024-11-06 15:46:52

10月31日,陕西省侨联副主席尚小红率陕西省侨联代表团一行五人专程来到坐落于南通职业大学钟秀校区的华侨图书馆开展调研活动。  华侨图书馆发起人镇翔和部分志愿者代

2024-11-06 15:43:09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