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乡村广播
墙上一朵牵牛花,
一根藤儿连着它,
没有叶儿没香味,
能唱歌来会说话。
记得我们上小学时,课本上就有这样一道猜谜题,谜底就是:广播喇叭。作为农村重要的宣传工具,高音喇叭、有线广播遍布乡村田野。农村的广播喇叭,发出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曾经是人们心中神圣的领域,给一代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广播喇叭曾经是党中央最权威的发声器。它遍布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且进入千家万户,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乡村广播喇叭一日之中,分早、中、晚三次对农广播。人们在广播中收听新闻,接受教育,丰富精神生活。在文化娱乐设施相对简陋的时代,一只乡村广播喇叭,便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全部依托。村口的大喇叭空装在大樟树枝杈间,或电线杆顶端,有的则安装在建筑物的最上方,声高播远,以便音量传送到更广的地域。家家户户安装的广播,有的采用木盒子制作,有的则简陋得像一只碗,小小的接收器围着一圈油纸片外沿,形成一个圆形装置,安装在梁柱之间。从县城广播站机房通出的广播线,穿越乡村田野,牵进千家万户。乡村广播虽然只是碗口大的一个小盒,却也是当时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金华农村的有线广播喇叭呼号是“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则是“金华人民广播站”。除了转播中央和省级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外,大部分都是金华本地的新闻、农业科技、乡村新风、听众来信、娱乐节目、天气预报。政府里有什么大事,只要是“广播里说了”,对农民来说,绝对有至高权威。当时的广播节目,内容比较单一,除了播发国内外新闻和本地新闻外,文艺类内容无非就是革命样板戏,每天不停地播放《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几个现代京剧曲目,传统古装戏剧目、金华道情等群众喜爱的内容,都被打上封、资、修产品称号,是绝对禁止在广播里播出的。在文化生活相对淡薄的年代,广播也许是农民唯一获取外界信息的来源。大到国际风云,小到生活常识,无一不从广播中得知。广播作为农村重要的宣传渠道,更多的是传送公社、大队干部的大嗓门,除了高喊革命口号或传达上级文件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传播阶级斗争、斗私批修内容。上级开了大会,公社、大队的干部就在广播里传达会议精神,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统文艺得到复兴,广播里才会传出婺剧、越剧和流行歌曲等节目内容。当时的青年男女,就是跟着广播传送的旋律,学会了《妹妹找歌泪花流》《祈祷》《小城故事》等歌曲,认识了费祥、齐秦、蒋大为、关牧村、殷秀梅等流行歌曲明星。农村有线广播不像电灯,要正负双线回接。它采用单线连接,源头是在县城的广播电台,到农户家只需要接进一根线,另外一根线直接从广播上接下去插入土里,就能发出响声。有时因为土太干了,广播的接收信号就会变弱,传出的声音也变轻了,此时只要给接地线处浇一杯水,让土地湿润了,广播的声音立马就变响亮了。对于这一神奇现象,我们小时候不懂原理,有事无事经常往地里浇水,以为水浇得越多,广播就会越响亮。
在我童年时期,父亲在公社工作,有一次,村里人说,你爸爸在广播里说话呢。我正和小伙伴在外面玩,赶紧跑到广播底下聆听。至于父亲在广播里讲什么,我已记不清了,但村里很多人都守在广播底下,听着父亲在广播里说话,脸上显露出虔诚的神色。在当时的年代,能拥有在广播里发声权力,绝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这件事,我对父亲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人说话,能有这么多人听到,真是太了不起了。当时,农村里订阅的报纸一般都放在村代销店或村干部家,农民大多数也没什么文化,识不了几个字。所以,广播的功能和作用,简直无可替代。重要的国内外大事新闻,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金华本地的新闻事实,都从广播喇叭里传出。还有戏曲、歌曲、故事等娱乐节目,从广播喇叭中传送到四乡八店。可以说,一只小广播,囊括了乡村百姓的全部精神生活,给那个年代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过去农村里穷,很多农户没有手表,家里没有闹钟,广播就成了最好的计时器。每天清晨五点五十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广播喇叭内传来《东方红》音乐的序曲,农村里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广播一响,抓紧起床。”女人准备起火烧早饭,男人也就荷锄下地开早工。到了六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开始转播,孩子陆续背起书包去上学,农人们也基本都出门干农活了。到了中午十点左右,农人们在田头干活,只要村口的大喇叭响了,人们便会喊一声:“广播都响了喂,好回家烧午饭了!”妇女们便会收拾农具回家烧中饭,半小时后,男人们也就收工回家吃午饭。吃饭时,就着咸菜白米饭,听着广播里的戏曲说唱,对农民来说,已经绝对是最惬意的享受。晚上八点半,全天的广播节目就要结束,结束曲就播发《大海航行靠舵手》音乐序曲,接着就传来女播音员青脆的声音:“各位听众,今天全天播音到此结束,再会!”夏天时节,广播结束时,人们还没有上床休息,但冬天寒冷,乡村里没啥娱乐活动,人们早早上床,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听广播,在悦耳的声波中消除一天的疲劳。在我年幼时,每天晚上,基本上都是枕着广播的声音入睡的。后来土地承包到户了,广播又多了一项功能,就是春种秋收等农时季节的科技播报。公社里有专门的农技员,在农时的各个节口,都会在广播里通知,提醒农户勿误农事。每年春耕备耕开始前,公社广播里便及时开设农事节目。只要听到“浸谷子”的声音,农民就觉得春节的快活日子结束了,接下来就要进入繁忙的季节。中戴公社的农技员姓范,与各村的农民关系都挺好,农民都亲切地称他“老范”。平时,老范都在各村的田头地角奔跑,几乎中戴公社的每一块田地,老范都能叫出名称,有的田块,老范甚至能叫出户主的名字,指出田块水稻的病虫害症状,然后在广播中提醒农户抓紧防治。对农业生产如此尽心尽职的农技干部,在农民心中就成了“神”一般的人物。谷子落田,育秧移植,植保火口,灌浆蓄水,每个关节,老范只要在公社广播站一播报,农民都会遵照指示操作。以前我刚从学校回乡,对四季农时一窍不通,要开展农业生产,全凭老范的广播指导,才能完成每一道农事工序。有时,植保火口到了,老范在广播里一通知,我立即按照广播里讲的配方、用量,去购买农药进行防治,农技广播就成了我科学种田的必备老师。
天气预报是广播节目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农民几乎每天都要收听,以便安排当天的农活。以前农村里人不知道天气预报是气象台发布的,还以为都是广播猜的。有时,天气预报猜得准了,说下雨就下雨,说刮风就刮风,说下雪就下雪,就一个劲地夸:“这广播真神奇喂,猜得这么准,连老天都听他的。”可是,受当时技术因素制约,天气预报有时也有不准的时候,预报说要下雨,偏偏是个晴天,预报说天晴,往往又会下雨,因此而误导了农民。记得有一年夏天,广播里天气预报说,今天阴到多云,我就没带雨具下田劳动。不料,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没过多久,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把我淋成了“落汤鸡”。回家后,气得我大骂天气预报“猜”得不准,误导了我,差点用锄头将挂在柱子上的广播砸掉。一只小广播,连接千万家。市里有广播电台,乡镇有广播站,村里也有广播室,乡镇广播节目一般都在金华广播电台对农转播结束后进行,主要播出一些通知、启示,或者就是为地方上的商家做点商业广告。有条件的乡镇广播站,也会开办自办节目,播发本土新闻、乡镇通报等。村广播室则播发村干部的讲话,以及一些寻人、农产品买卖信息等内容,有的村还会在全天转播结束后,播放一些戏曲音乐内容,给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带去一丝欢乐。在通讯相对落后的年代,广播的确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最佳的传播工具。在中戴公社,农村广播还专门开办过一档自办的老年节目,办节目的是中戴村的退休老干部刘庆荣。刘庆荣是一位可敬的老人,退休前是县财政局局长,退休后依然热心公益事业,每年在党费交纳、捐资助学、敬老行动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曾经获得过全国“皓首活雷锋”称号。刘庆荣看到农村里有很多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晚年生活悲苦,就想到利用农村广播,进行敬老爱幼宣传。因为是自办广播节目,一般都在早上或晚上金华广播节目开始前或结束后开播,每次播出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尊敬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家好,现在是老年节目广播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广播里就会响起这样的开场白。各个村的群众一听到这个讯号,就会在家里收听广播内容,因为老年节目播出的都是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听起来亲切,可信。
刘庆荣为了办好这档节目,不仅自己撰写广播稿,还要到各村去调查乡村事件,只要发现有对老人不肯赡养、行为不敬的,就在广播里进行公开批评,毫不留情面。记得有一次,老刘听说有一个村里,一位儿子对老父亲很不孝顺,甚至将父亲自备的棺木偷偷卖掉了,把父亲气得暗自流泪。当时还没有开始殡葬改革,棺木对老人来说是入土为安最好的安慰。老刘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在广播里连播了好几次,对这种忤逆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经过这件事后,老刘的老年广播节目名声大振,许多老人也主动找到老刘,倾诉自己的事。因为老年广播节目播出的都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所以,在农村收听率非常高。有些人还主动向老刘反映情况,供老刘编撰广播稿。老刘得到有关信息后,也经常走村入户,到各家做子女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明白,人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孝敬老人,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明天。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庆荣办这档广播节目,全是免费服务的,有时为了调查乡村事件,他还要步行或坐车到各村去走访,与老人们聊聊家常,听取大家对节目播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档老年节目,在中戴广播站坚持了好多年,直到老刘身体吃不消后才停播。值得一提的是,我现在虽然从事专职新闻宣传工作,但以前我是个农民,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我听到广播里播出的新闻,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觉得我也可以写写农村新风和乡村见闻。我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在1985年的金华人民广播电台(当时是金华市广播站)播出的。记得当时,农村开始从传统的吃饭农业转向商品农业,乡村干部鼓励大家开展多种经营,我们村有一位农民尝试种植茉莉花,因为经营得好,一度成为村里有名的种花专业户。为了让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村干部请他给村民介绍种花经验。我依据这一新闻事件,写了一篇《种花专业户田头传授致富经》的新闻稿,结果很快就在金华人民广播站的《本地新闻》栏目里播出了。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通过有线广播传送到了全市的乡村农户家中,我心中十分开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有空就去寻找新闻线索,以便撰写稿件投寄。从农村新闻、四季农事,以及农民期盼,都成了我撰写新闻的素材。为了能够收听到自己采写的广播新闻稿,我在田野里劳动时,也非常注意收听村口大喇叭的声音,在家则聆听广播盒子的声音。从当时起,我每年都被金华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从农村走到城市,从《金华县报》记者到《金华公安报》编辑,以及到今天的婺城新闻中心担任副总编,从业余作者到专业记者,角色更换了,但我向广播投稿的热情从未间断过,这是我能成为专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基础。可以说,是农村广播,成就了我的事业。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往事不堪回首。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随着电视、电脑、网络相继进入了农村千家万户,人们对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当年的广播喇叭了,曾经在乡村风靡一时的有线广播,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我们这批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每每看到村口高悬的大喇叭,听到广播里传出似曾相识的旋律,昨日的故事仿佛就在耳边回荡,曾经有过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焦点 荐)
一根藤儿连着它,
没有叶儿没香味,
能唱歌来会说话。
记得我们上小学时,课本上就有这样一道猜谜题,谜底就是:广播喇叭。作为农村重要的宣传工具,高音喇叭、有线广播遍布乡村田野。农村的广播喇叭,发出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曾经是人们心中神圣的领域,给一代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广播喇叭曾经是党中央最权威的发声器。它遍布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且进入千家万户,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乡村广播喇叭一日之中,分早、中、晚三次对农广播。人们在广播中收听新闻,接受教育,丰富精神生活。在文化娱乐设施相对简陋的时代,一只乡村广播喇叭,便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全部依托。村口的大喇叭空装在大樟树枝杈间,或电线杆顶端,有的则安装在建筑物的最上方,声高播远,以便音量传送到更广的地域。家家户户安装的广播,有的采用木盒子制作,有的则简陋得像一只碗,小小的接收器围着一圈油纸片外沿,形成一个圆形装置,安装在梁柱之间。从县城广播站机房通出的广播线,穿越乡村田野,牵进千家万户。乡村广播虽然只是碗口大的一个小盒,却也是当时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金华农村的有线广播喇叭呼号是“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则是“金华人民广播站”。除了转播中央和省级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外,大部分都是金华本地的新闻、农业科技、乡村新风、听众来信、娱乐节目、天气预报。政府里有什么大事,只要是“广播里说了”,对农民来说,绝对有至高权威。当时的广播节目,内容比较单一,除了播发国内外新闻和本地新闻外,文艺类内容无非就是革命样板戏,每天不停地播放《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几个现代京剧曲目,传统古装戏剧目、金华道情等群众喜爱的内容,都被打上封、资、修产品称号,是绝对禁止在广播里播出的。在文化生活相对淡薄的年代,广播也许是农民唯一获取外界信息的来源。大到国际风云,小到生活常识,无一不从广播中得知。广播作为农村重要的宣传渠道,更多的是传送公社、大队干部的大嗓门,除了高喊革命口号或传达上级文件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传播阶级斗争、斗私批修内容。上级开了大会,公社、大队的干部就在广播里传达会议精神,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统文艺得到复兴,广播里才会传出婺剧、越剧和流行歌曲等节目内容。当时的青年男女,就是跟着广播传送的旋律,学会了《妹妹找歌泪花流》《祈祷》《小城故事》等歌曲,认识了费祥、齐秦、蒋大为、关牧村、殷秀梅等流行歌曲明星。农村有线广播不像电灯,要正负双线回接。它采用单线连接,源头是在县城的广播电台,到农户家只需要接进一根线,另外一根线直接从广播上接下去插入土里,就能发出响声。有时因为土太干了,广播的接收信号就会变弱,传出的声音也变轻了,此时只要给接地线处浇一杯水,让土地湿润了,广播的声音立马就变响亮了。对于这一神奇现象,我们小时候不懂原理,有事无事经常往地里浇水,以为水浇得越多,广播就会越响亮。
在我童年时期,父亲在公社工作,有一次,村里人说,你爸爸在广播里说话呢。我正和小伙伴在外面玩,赶紧跑到广播底下聆听。至于父亲在广播里讲什么,我已记不清了,但村里很多人都守在广播底下,听着父亲在广播里说话,脸上显露出虔诚的神色。在当时的年代,能拥有在广播里发声权力,绝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这件事,我对父亲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人说话,能有这么多人听到,真是太了不起了。当时,农村里订阅的报纸一般都放在村代销店或村干部家,农民大多数也没什么文化,识不了几个字。所以,广播的功能和作用,简直无可替代。重要的国内外大事新闻,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金华本地的新闻事实,都从广播喇叭里传出。还有戏曲、歌曲、故事等娱乐节目,从广播喇叭中传送到四乡八店。可以说,一只小广播,囊括了乡村百姓的全部精神生活,给那个年代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过去农村里穷,很多农户没有手表,家里没有闹钟,广播就成了最好的计时器。每天清晨五点五十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广播喇叭内传来《东方红》音乐的序曲,农村里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广播一响,抓紧起床。”女人准备起火烧早饭,男人也就荷锄下地开早工。到了六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开始转播,孩子陆续背起书包去上学,农人们也基本都出门干农活了。到了中午十点左右,农人们在田头干活,只要村口的大喇叭响了,人们便会喊一声:“广播都响了喂,好回家烧午饭了!”妇女们便会收拾农具回家烧中饭,半小时后,男人们也就收工回家吃午饭。吃饭时,就着咸菜白米饭,听着广播里的戏曲说唱,对农民来说,已经绝对是最惬意的享受。晚上八点半,全天的广播节目就要结束,结束曲就播发《大海航行靠舵手》音乐序曲,接着就传来女播音员青脆的声音:“各位听众,今天全天播音到此结束,再会!”夏天时节,广播结束时,人们还没有上床休息,但冬天寒冷,乡村里没啥娱乐活动,人们早早上床,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听广播,在悦耳的声波中消除一天的疲劳。在我年幼时,每天晚上,基本上都是枕着广播的声音入睡的。后来土地承包到户了,广播又多了一项功能,就是春种秋收等农时季节的科技播报。公社里有专门的农技员,在农时的各个节口,都会在广播里通知,提醒农户勿误农事。每年春耕备耕开始前,公社广播里便及时开设农事节目。只要听到“浸谷子”的声音,农民就觉得春节的快活日子结束了,接下来就要进入繁忙的季节。中戴公社的农技员姓范,与各村的农民关系都挺好,农民都亲切地称他“老范”。平时,老范都在各村的田头地角奔跑,几乎中戴公社的每一块田地,老范都能叫出名称,有的田块,老范甚至能叫出户主的名字,指出田块水稻的病虫害症状,然后在广播中提醒农户抓紧防治。对农业生产如此尽心尽职的农技干部,在农民心中就成了“神”一般的人物。谷子落田,育秧移植,植保火口,灌浆蓄水,每个关节,老范只要在公社广播站一播报,农民都会遵照指示操作。以前我刚从学校回乡,对四季农时一窍不通,要开展农业生产,全凭老范的广播指导,才能完成每一道农事工序。有时,植保火口到了,老范在广播里一通知,我立即按照广播里讲的配方、用量,去购买农药进行防治,农技广播就成了我科学种田的必备老师。
天气预报是广播节目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农民几乎每天都要收听,以便安排当天的农活。以前农村里人不知道天气预报是气象台发布的,还以为都是广播猜的。有时,天气预报猜得准了,说下雨就下雨,说刮风就刮风,说下雪就下雪,就一个劲地夸:“这广播真神奇喂,猜得这么准,连老天都听他的。”可是,受当时技术因素制约,天气预报有时也有不准的时候,预报说要下雨,偏偏是个晴天,预报说天晴,往往又会下雨,因此而误导了农民。记得有一年夏天,广播里天气预报说,今天阴到多云,我就没带雨具下田劳动。不料,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没过多久,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把我淋成了“落汤鸡”。回家后,气得我大骂天气预报“猜”得不准,误导了我,差点用锄头将挂在柱子上的广播砸掉。一只小广播,连接千万家。市里有广播电台,乡镇有广播站,村里也有广播室,乡镇广播节目一般都在金华广播电台对农转播结束后进行,主要播出一些通知、启示,或者就是为地方上的商家做点商业广告。有条件的乡镇广播站,也会开办自办节目,播发本土新闻、乡镇通报等。村广播室则播发村干部的讲话,以及一些寻人、农产品买卖信息等内容,有的村还会在全天转播结束后,播放一些戏曲音乐内容,给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带去一丝欢乐。在通讯相对落后的年代,广播的确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最佳的传播工具。在中戴公社,农村广播还专门开办过一档自办的老年节目,办节目的是中戴村的退休老干部刘庆荣。刘庆荣是一位可敬的老人,退休前是县财政局局长,退休后依然热心公益事业,每年在党费交纳、捐资助学、敬老行动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曾经获得过全国“皓首活雷锋”称号。刘庆荣看到农村里有很多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晚年生活悲苦,就想到利用农村广播,进行敬老爱幼宣传。因为是自办广播节目,一般都在早上或晚上金华广播节目开始前或结束后开播,每次播出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尊敬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家好,现在是老年节目广播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广播里就会响起这样的开场白。各个村的群众一听到这个讯号,就会在家里收听广播内容,因为老年节目播出的都是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听起来亲切,可信。
刘庆荣为了办好这档节目,不仅自己撰写广播稿,还要到各村去调查乡村事件,只要发现有对老人不肯赡养、行为不敬的,就在广播里进行公开批评,毫不留情面。记得有一次,老刘听说有一个村里,一位儿子对老父亲很不孝顺,甚至将父亲自备的棺木偷偷卖掉了,把父亲气得暗自流泪。当时还没有开始殡葬改革,棺木对老人来说是入土为安最好的安慰。老刘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在广播里连播了好几次,对这种忤逆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经过这件事后,老刘的老年广播节目名声大振,许多老人也主动找到老刘,倾诉自己的事。因为老年广播节目播出的都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所以,在农村收听率非常高。有些人还主动向老刘反映情况,供老刘编撰广播稿。老刘得到有关信息后,也经常走村入户,到各家做子女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家明白,人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孝敬老人,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明天。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庆荣办这档广播节目,全是免费服务的,有时为了调查乡村事件,他还要步行或坐车到各村去走访,与老人们聊聊家常,听取大家对节目播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档老年节目,在中戴广播站坚持了好多年,直到老刘身体吃不消后才停播。值得一提的是,我现在虽然从事专职新闻宣传工作,但以前我是个农民,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我听到广播里播出的新闻,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觉得我也可以写写农村新风和乡村见闻。我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在1985年的金华人民广播电台(当时是金华市广播站)播出的。记得当时,农村开始从传统的吃饭农业转向商品农业,乡村干部鼓励大家开展多种经营,我们村有一位农民尝试种植茉莉花,因为经营得好,一度成为村里有名的种花专业户。为了让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村干部请他给村民介绍种花经验。我依据这一新闻事件,写了一篇《种花专业户田头传授致富经》的新闻稿,结果很快就在金华人民广播站的《本地新闻》栏目里播出了。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通过有线广播传送到了全市的乡村农户家中,我心中十分开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有空就去寻找新闻线索,以便撰写稿件投寄。从农村新闻、四季农事,以及农民期盼,都成了我撰写新闻的素材。为了能够收听到自己采写的广播新闻稿,我在田野里劳动时,也非常注意收听村口大喇叭的声音,在家则聆听广播盒子的声音。从当时起,我每年都被金华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从农村走到城市,从《金华县报》记者到《金华公安报》编辑,以及到今天的婺城新闻中心担任副总编,从业余作者到专业记者,角色更换了,但我向广播投稿的热情从未间断过,这是我能成为专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基础。可以说,是农村广播,成就了我的事业。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往事不堪回首。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随着电视、电脑、网络相继进入了农村千家万户,人们对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当年的广播喇叭了,曾经在乡村风靡一时的有线广播,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我们这批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每每看到村口高悬的大喇叭,听到广播里传出似曾相识的旋律,昨日的故事仿佛就在耳边回荡,曾经有过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焦点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今天收到儿子去宁夏出差寄回来的羊肉,心里很是高兴,儿子长大了……
迫于生计我长年在礼泉居住,今天下雨,店里顾客也少,索性打电话告诉老妈回家大锅煮羊肉的
2024-11-20 21:36:42
墙上一朵牵牛花,
一根藤儿连着它,
没有叶儿没香味,
能唱歌来会说话。
记得我们上小学时,课本上就有这样一道猜谜题,谜底就是:广播喇叭。作为农村重要的宣传工
2024-11-20 21:35:41
来,带你去个地方。 那儿是间用回忆筑成的小屋。你醉里的语言是穿堂风,熏暖我午夜的迷梦。满地堆积着爱的花蕾,我弯下腰,一朵朵地摭拾,把它铺盖成我梦屋的顶棚。 小屋的
2024-11-20 15:00:35
屹立在路口最显眼的地方曾经是家族的荣耀一个村的骄傲青石板上幽黑的苔藓印证着无助的岁月刀凿的褒奖无尚荣耀流淌着一位年轻寡妇青春的血泪风霜雨雪浸透的痕迹刻画在石柱子
2024-11-20 14:57:28
人生应简单,做自己,过日子,走人生。何必复杂?享受简单,感悟简单,拥抱简单,活得简单。 简单的内心带来快乐,简单的生活令人着迷。我们应该回归简单,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2024-11-20 14:54:43
我们一起分享醍醐灌顶的一段话:“穷人失去健康,等于雪上加霜;富人失去健康;等于一辈子白忙;男人失去健康,她会成为别人的新娘;女人失去健康,他将会重新装点自己的洞房;
2024-11-20 14:51:46
崖畔大树孟冬初寒雨洒来大树孤苦立高崖风夺殘叶剩枯技剝去美丽呈丑态从根至梢孕地气由下朝上蒙尘埃来年春暖发新叶又染大地绿世界八十周岁昨日还做青春梦今日己成白头翁八十
2024-11-20 14:46:4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