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女
入冬了,牛儿赶回到牛栏,天阴沉沉的,似乎要压到头顶。风不解人情,可劲地往门缝里钻。一个瘦小的身影,裹着单衣,躲在柴火边取暖。“咯吱——”一声,虚掩的柴门突然被推开——看到蹲在灶堂边的母亲,母亲的奶奶说:“囡囡,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我们帮你找了一份好人家,有饭吃,有衣穿,你就要过上好日子。”母亲一言不发,两眼盯着灶堂里烧得旺旺的火,眼泪却止不住地往外淌。原来,我的外太婆,也就是我母亲的外婆,见我外公一个生病的男人,拖儿带女过着窘迫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到我母亲家与我外公商量,说要把我母亲送给别人家当养女,这样也能减轻家里的吃口。外公迫于无奈同意了外太婆的意见。大人间这样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母亲接下去的命运。因为要去的是一个亲戚家,大家都巴望着会善待于她。当天,外太婆拿来一件不知道是谁穿过的大衣服,连夜改小了给母亲披上。第二天,母亲穿上了这件“新”衣服,就被送到了她的养父母身边。从此,年仅八岁的母亲就离开了生养她的家。外太公牵着我母亲的手,从九峰山脚一路向东,沿着乡间小道,穿过好几个村庄,终于,来到一个散落着两三户人家的六村山背。到了这个陌生的新家,本以为条件能有所改变,可惜天不随人愿,母亲还是当放牛娃,身份没变,牛却变了,这回放的是大水牯,放牛伴没有欺负她,可是,却受到大水牯的欺负。这头大水牯很好斗,远远的如果看见有别的水牯头,它就要狂奔过去,跟它们斗角。可怜母亲她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身单力薄,根本攥不住大水牯,任由牛象陀螺一样拖着她跑。每次都被拖得摔倒在地上,摔得一塌糊涂,年幼的母亲唯一可以做得,只能是放声大哭。因为,大人听到她的哭声,就会赶过来把牛拉开。那时的耕牛是很珍贵的,角斗容易受伤。为了这头好斗的大水牯,后来,母亲就不敢和别人一起放牛,远离牛群,独自躲在远远的山坡上。早上、下午放牛,中午割草拔猪草。有时候也要跟着他的养父去山里面砍柴,凌晨起来,背起给她特制的小柴冲,小担笃,带上蒲包(一个用草编的装饭用的袋子),到厚大里面的山上捡干柴。当母亲挑着两捆像枕头一样的干柴,经过一些村庄时,见到的人都说;这小囡是昨天晚上才断奶的,怎么今天就来砍柴了?母亲挑着柴草,一言不发,只管独自步履蹒跚。
在养父母家,饭是有得吃的,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吃饱过。因为她的养母是一个老古董,吝啬,刻薄,从未见到过她去田间干过农活,只是在家操持家务。据养母自己说,她出生在汤溪城里的一个商贾人家,经营木材生意,也曾经很红火过,后到了她父亲手上,她父亲吸起红丸(大烟),偌大一份家业就被他父亲吸光了,败光了家当,她这个城里人,才会下嫁到小农村。养母始终保留着老古董的一套规矩。刚去的时候,每餐规定只给母亲吃一小碗饭,饭还不能盛得太满,不能平鼻子,说是“扣鼻头”,以后要克老公的。记得有一次,我母亲盛饭的时候用饭勺把饭在碗里摁了摁,压得紧一点,想着就可以装多一点,结果被养母发现了,大骂了一顿,还把饭碗夺了过去,拿来一杆秤,把饭放上去称了称,说,这么丁点大的小囡,怎吃这么多?家都要被吃穷了。母亲躲在墙角边,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自己的家。瞬间,所有的委屈像喷泉一样涌上,如果是亲生父母,无论如何都不会这样子对待自己,想起身世的悲哀,抑制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母亲愤恨地冲出家门,跑跑走走,沿着那条外太公带她来时的路,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想找到她的亲生父母家里,再也不想回到她养母家,想乞求奶奶能让她重新回到父亲身边,再苦都不要把她送人。可怜的我的母亲,虽然是沿着来时的路,可她却找不到回家的门。曲曲折折找到了她外公外婆的家里,一股脑儿跟外婆诉说自己的不幸,想得到外婆的怜悯,去劝说奶奶和父亲,让她回家。没想到揪心地哭诉换不了半分同情,当时的母亲怎么也猜不透大人的心思,狠心的外太婆就是不同意送她回老家,只是让母亲在外太婆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又匆匆把她送回到养父母家。胳膊拧不过大腿,这样的日子又挨过了两年。
那年母亲十一岁,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没有出工。如果不是农忙,下雨天生产队是不出工的,当然也没有工分可记。养母把时间排得很挤,从来不会让她有休息的时候。缝补衣服是母亲必做的事,自从到了养父母家,她衣服破了都得自己缝补,不管缝的好不好,正不正,养母都不会帮她,也不来教她怎样补会好看些,那些缝衣服的线,还要从补丁上面拆下来再利用。那天,我的外公来看母亲了。母亲八岁被送人后,外公从没有来看过她,母亲也没有回过家。这次她父亲的到来,可能是他感觉到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才拖着虚弱的身子,勉强撑着来看看这个给了别人的小女儿。当时,母亲并不知道她父亲时日已不多,只是见到自己父亲面黄肌瘦,很没有气力,连说话都是有气无力。外公见我母亲自己缝补衣服,而且缝得皱巴巴的,就问我母亲,母亲告诉他都是自己缝补的。听了母亲的回答,只见外公干涸的眼睛里满含热泪,哽咽着说:“我本想让你出来,是希望有人会疼你,给你洗洗补补,想不到还是这般苦,要知道这般模样,还不如在家一起吃苦。”听外公讲出如此后悔的话,父女俩相拥而泣,也因此招来养母的咒骂。养母一点都不待见我外公,怕他的病会传染,给我外公盛饭用的是一个喂鸡食的钵头。外公硬着头皮在女儿家住了两天,就回家了。外公回家时候,是躺在躺椅上被人抬回去的。这两天,外公教我母亲如何垫肩头,针脚怎样走,衣服补丁才平整,教她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吩咐了又吩咐。
外公回去后,没过几天,就来了一个报丧的人,说外公走了。刹那,我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木讷地跟着那个人回家奔丧,这也是她第一次名正言顺的回家。因为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可以穿出门,养母就给她找了一件当年她自己的大襟衣服给我母亲穿,一条上腰的便裤,一双她出嫁时压箱底的布鞋,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太婆。母亲回到老家,村里人见了,纷纷说某某的小囡是给了一份怎样发财的人家当女儿,怎么这般苦的,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后来还是她姐姐给她换上了合身的衣服,让母亲走出去才像样些。送完外公下葬,脱下姨妈给的衣服,换上原来那套不合身的衣服,母亲重新回到了养父母的身边,继续过着那样的日子。沉默时很深,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欢乐时却很浅,母亲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她父亲那张无奈的脸,和那恋恋不舍的目光。很多时候,母亲会对着天空,看着月亮里那棵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盼望着能早点过上好生活。当时母亲的心里,一定像月光一样明净。 作者简历:赵海琴,女,自小酷爱文艺,后拜师学习金华道情表演。2020年至今已创作曲艺作品一百篇,作品多次在官方媒体上发表并在曲艺大赛中得奖。曾作为乡村文艺人才,受地方文化部门委派,赴浙江省职业艺术学院、浙江省音乐学院培训。荣获2020年第八届婺城区精神文明草根奖,婺城区基层文艺闪光婺星,入选婺城区第六批金华道情非遗传承人,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焦点 荐)
在养父母家,饭是有得吃的,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吃饱过。因为她的养母是一个老古董,吝啬,刻薄,从未见到过她去田间干过农活,只是在家操持家务。据养母自己说,她出生在汤溪城里的一个商贾人家,经营木材生意,也曾经很红火过,后到了她父亲手上,她父亲吸起红丸(大烟),偌大一份家业就被他父亲吸光了,败光了家当,她这个城里人,才会下嫁到小农村。养母始终保留着老古董的一套规矩。刚去的时候,每餐规定只给母亲吃一小碗饭,饭还不能盛得太满,不能平鼻子,说是“扣鼻头”,以后要克老公的。记得有一次,我母亲盛饭的时候用饭勺把饭在碗里摁了摁,压得紧一点,想着就可以装多一点,结果被养母发现了,大骂了一顿,还把饭碗夺了过去,拿来一杆秤,把饭放上去称了称,说,这么丁点大的小囡,怎吃这么多?家都要被吃穷了。母亲躲在墙角边,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自己的家。瞬间,所有的委屈像喷泉一样涌上,如果是亲生父母,无论如何都不会这样子对待自己,想起身世的悲哀,抑制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母亲愤恨地冲出家门,跑跑走走,沿着那条外太公带她来时的路,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想找到她的亲生父母家里,再也不想回到她养母家,想乞求奶奶能让她重新回到父亲身边,再苦都不要把她送人。可怜的我的母亲,虽然是沿着来时的路,可她却找不到回家的门。曲曲折折找到了她外公外婆的家里,一股脑儿跟外婆诉说自己的不幸,想得到外婆的怜悯,去劝说奶奶和父亲,让她回家。没想到揪心地哭诉换不了半分同情,当时的母亲怎么也猜不透大人的心思,狠心的外太婆就是不同意送她回老家,只是让母亲在外太婆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又匆匆把她送回到养父母家。胳膊拧不过大腿,这样的日子又挨过了两年。
那年母亲十一岁,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没有出工。如果不是农忙,下雨天生产队是不出工的,当然也没有工分可记。养母把时间排得很挤,从来不会让她有休息的时候。缝补衣服是母亲必做的事,自从到了养父母家,她衣服破了都得自己缝补,不管缝的好不好,正不正,养母都不会帮她,也不来教她怎样补会好看些,那些缝衣服的线,还要从补丁上面拆下来再利用。那天,我的外公来看母亲了。母亲八岁被送人后,外公从没有来看过她,母亲也没有回过家。这次她父亲的到来,可能是他感觉到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才拖着虚弱的身子,勉强撑着来看看这个给了别人的小女儿。当时,母亲并不知道她父亲时日已不多,只是见到自己父亲面黄肌瘦,很没有气力,连说话都是有气无力。外公见我母亲自己缝补衣服,而且缝得皱巴巴的,就问我母亲,母亲告诉他都是自己缝补的。听了母亲的回答,只见外公干涸的眼睛里满含热泪,哽咽着说:“我本想让你出来,是希望有人会疼你,给你洗洗补补,想不到还是这般苦,要知道这般模样,还不如在家一起吃苦。”听外公讲出如此后悔的话,父女俩相拥而泣,也因此招来养母的咒骂。养母一点都不待见我外公,怕他的病会传染,给我外公盛饭用的是一个喂鸡食的钵头。外公硬着头皮在女儿家住了两天,就回家了。外公回家时候,是躺在躺椅上被人抬回去的。这两天,外公教我母亲如何垫肩头,针脚怎样走,衣服补丁才平整,教她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吩咐了又吩咐。
外公回去后,没过几天,就来了一个报丧的人,说外公走了。刹那,我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木讷地跟着那个人回家奔丧,这也是她第一次名正言顺的回家。因为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可以穿出门,养母就给她找了一件当年她自己的大襟衣服给我母亲穿,一条上腰的便裤,一双她出嫁时压箱底的布鞋,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太婆。母亲回到老家,村里人见了,纷纷说某某的小囡是给了一份怎样发财的人家当女儿,怎么这般苦的,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后来还是她姐姐给她换上了合身的衣服,让母亲走出去才像样些。送完外公下葬,脱下姨妈给的衣服,换上原来那套不合身的衣服,母亲重新回到了养父母的身边,继续过着那样的日子。沉默时很深,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欢乐时却很浅,母亲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她父亲那张无奈的脸,和那恋恋不舍的目光。很多时候,母亲会对着天空,看着月亮里那棵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盼望着能早点过上好生活。当时母亲的心里,一定像月光一样明净。 作者简历:赵海琴,女,自小酷爱文艺,后拜师学习金华道情表演。2020年至今已创作曲艺作品一百篇,作品多次在官方媒体上发表并在曲艺大赛中得奖。曾作为乡村文艺人才,受地方文化部门委派,赴浙江省职业艺术学院、浙江省音乐学院培训。荣获2020年第八届婺城区精神文明草根奖,婺城区基层文艺闪光婺星,入选婺城区第六批金华道情非遗传承人,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焦点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小雪时节寒意浓
北风漫地去葱茏
但有“促进”干劲在
当是瑞雪兆陇丰11月23日,上月此时,甘肃省乡村发展促进会成立。虽说短短一个月,但却有惊人进展:成立了为会员、为
2024-11-23 14:24:42
醉墨斋靳宝简介
靳宝,醉墨斋斋主,陕西省西安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承家学,备受家训,酷爱中国书画艺术,早年就读西安美院国画系进修。拜帖颜,柳,欧,赵等诸家碑帖,为揣碑,博
2024-11-23 14:12:22
汉长陵是汉高祖刘邦陵墓,底覆平形,底部600米,高31,94米,东边不远就是吕后雉陵园是长方形,长陵陵园南北1000米,东西900米,在城墙有一座23米的城门遗址。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同同陵园
2024-11-23 14:05:01
在时光的长河中,母爱是那温暖持久的光,照亮着我人生的每一段历程。
我五岁时,母亲身体欠佳,被领导安排在县政府从事收发工作。那是一个平常的夏日,阳光洒在收发室门前的
2024-11-23 14:04:15
上帝有时也犯错误,但他知错就改,并常常把几倍于前的恩惠赐予人类,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大约中生代侏罗纪,由于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断裂,罅隙扩张,上地幔软流层岩浆活动
2024-11-23 14:02:43
藏渊,男,1979年10月出生,兴平市东城街道办小阜村人,旅法画家,美学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学院和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在哲学、美学以及艺术史和油画方面有一定
2024-11-23 12:42:41
11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进万家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陕西省大荔县阿寿村举行。本次活动由陕西省扶贫基金会主办,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承办。陕西省扶贫基金会理事长李
2024-11-23 12:41:1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