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讨饭佬客

  乞丐,在我们乡下称“讨饭佬客”。

  记得我小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会有一些衣衫破旧、浑身污秽的人,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身上背着好多个口袋,沿着乡村小路,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奔波,挨家挨户乞讨生活。

  这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零散出行,白天走村串巷,晚上则在村边的破庙、凉亭等地歇脚。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到每家每户门口,“爷爷、嬷嬷”地叫着,期待着户主施舍。

  讨饭佬客都是有一定标记的,除了衣服破烂外,还有就是胡子拉渣,不修边幅,有的还用稻草绳绑在腰间,把破布片似的衣服扎牢,然后一手提着“讨饭棒”,一手握着“讨饭碗”,走东家,串西家,如同戏文中的丐帮子弟。

  对于讨饭佬客来说,行程没有目的地,一般走到哪、讨到哪、歇到哪,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主人家施舍什么,乞讨者接受什么。每条道都有自己的行规,给啥接啥,不能拒绝,既便是再难吃的饭食,也得当作人间美味咽下去,“讨饭嫌馊”可是行业大忌。

  我的老家地处江南米鱼之乡,虽然不是富庶之地,但田产丰盈,米粮充足,加上水旱无忧,只要肯花力气,一日三餐不成问题。所以,一些外地人便会一拨接一拨地上门来乞讨。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乞讨者到农户门口后,把手中的破碗一伸,嘴里“大姐大妈”叫着,等候着主人施舍。

  当年,我们村来的最多的讨饭佬客,都是安徽、四川等地人。乞讨的理由,不外乎家乡水灾、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青黄不接,无奈之下,只好出来乞讨,以便度过难关。

  他们有的单独出行,有的拖家带口,随身带着三四个口袋,无论是讨到米或蕃薯,都装进口袋,到了歇脚的地方,再分类归并,积余到一定数量后,就把能换钱的米卖掉,揣着钞票回家。

  以前农村都比较贫穷,家家户户的口粮也都算计着吃。但乡下人善良,尽管自己家道不丰,但乞者上门,多多少少总得施舍几许,或是几分钱,或是一把米,抑或盛一碗饭给他,尽量不让行乞者空手而返。

  在我的家乡信奉着一句俗语:上门不疏客。

  但也有鄙视行乞者的人家,远远看到乞讨者走来,就早早地把大门关上。或者是对行乞者的声音充耳不闻,只当没听见。此时,讨饭佬客都会很明智地“换一家门口”,而不会死皮赖脸呆在他家门前不肯走。

  我父母都是善良的人,看到乞讨者上门,尽管家里也不富裕,但总会施舍一点,或是一把米,或是几分钱,按母亲的话说是:“出门都不容易,不是没有办法,谁会上门来伸手啊?能帮一点就帮一点,我们省一口,他就能填饱肚子了。”

  乡下的狗也是很势利眼的,有道是:“狗咬破衣衫。”看到讨饭佬客走来,既便是平时不吠的狗,也会朝着“汪汪”两声。一条弄堂里的狗叫了,紧接着附近弄常里的狗就跟着叫,或朝着狗叫的地方“凑热闹”。

  看到狗从远处奔来,讨饭佬客一般也不慌不忙,他们或许对狗吠已经司空见惯了,只是扬扬手中的棍棒,把狗赶跑就没事了。而我们这群半大小孩,看到讨饭佬客,则是跟在后面看热闹。

  很多讨饭佬客,都会胡乱编唱几句戏文的。

  “大姐大姐心肠好,受苦人儿上门讨,搭发一点是一点,无有搭发换别家。”夹杂着南腔北调的唱词,让我们感到新奇。也许是途中寂寞,看到有小孩跟在边上,讨饭佬客就会唱得更加起劲,胡乱编诌的唱词,往往把我们带进一个陌生的世界。

  “不好好读书,以后做不起饭吃,就去当‘讨饭佬客’。”这是父母对我们子女教育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讨饭佬客中,除了伸手乞讨外,还有一些卖唱乞讨的,这类行乞者一般二三人结伴而行,到农户家门口,也不问你要钱要米,只是对着大门一个劲地拉二胡,唱戏文,也有搒道情,打莲花落快板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家,只要唱词一开响,便会打发几分钱或米粮等物,好让行乞者换门乞讨。也有一些人家,往往要等行乞者唱完整个戏词,才肯施舍。有的还会鼓动:“来来来,没听过瘾,再唱一段。”或者许诺“再唱一段”就另外加赏。在精神生活极其贫乏的日子里,能听一段讨饭戏文,也是茶余饭后的一点娱乐消遣。

  但也有人传闻,说这些讨饭佬客看上去可怜兮兮的,其实家道殷实。虽然他们穿着破旧,但在老家都建有三五间大瓦房,家里还养着大水牛呢。在乡下人眼里,家里能建得起大瓦房、养得起大水牛的,都是富裕人家。

  只是传闻的真实性,无人能够考证,毕竟没人亲眼见过。

  除了外来乞讨者外,在我们家乡本地,也有几个固定的讨饭佬客。在我很小的时候,讨饭佬客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十两”。

  “三十两”当年三四十岁,是莘畈山里人,真名叫什么也许无人知道,只知他身高大概一米三左右,应该是侏儒症患者。听说他出生时只有“三斤”重,体型小巧,从此,人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三十两”。

  乡下有条不成文的规矩,绰号叫顺了,就会顺理成章,替代了原来的大名。成年后的“三十两”身高长到一米三就固定了,而且腔调一直童声童气,人小,头小,手小,脚小,加上小眼睛,小嘴巴,纯属一个“袖珍人物”。因为个子矮小,不能从事农事劳动,也就挣不了工分,没办法靠劳动养活自己。

  在乡下,农田劳动靠得就是力气活。“三十两”由于身体原因,干不了体力活,所以一辈子没结过婚,一直以来都在本地乡村从事行乞生活。在汤溪、洋埠、罗埠、蒋堂一带,村村落落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对于“三十两”,我小时候是心存恐惧的,尽管他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但圆圆的小眼睛有时也会透露出狡诈的目光,特别是看到小孩子跟在他后面起哄时,他也会扬起手中的“讨饭棒”,做出想打人的样子。这时,我们往往会吓得四处逃避。

  大人看到我们跟在“三十两”后面,往往会戏称:“‘三十两’,你收不收徒弟?把这几个小鬼带带去做徒弟算了。”而“三十两”就会伸出来来说:“来来来来来,帮我去背袋。”吓得我们四处躲避。看到我们害怕了,“三十两”就会开心得大笑,然后又走进一条弄堂,站在一户农家门前,乞讨他的中餐。

  在莘畈溪沿途村庄,“三十两”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我懂事起,就知道他一辈子从事讨饭生涯。有时,父母对不听话的子女,也会恐吓说:“再不听话,‘三十两’来了,就让他带带去讨饭。”这时,不听话的儿女都会惊恐地缩在边上,再也不吵不闹了。毕竟,跟着“三十两”当讨饭佬客可不是什么好行当。

  在汤溪一带还有一个讨饭的代表人物,就是“连朝”。记忆中的“连朝”人长得高高大大,有手有脚,身强力壮,只是年轻时好吃懒做,疏于农活,以致后来四季农事不分,沦为乞丐。

  身体健壮的“连朝”除了不肯劳动外,有一个特点就是嘴巴甜,看到谁都称好,好,好。他还有个特殊的嗜好,就是每天都要洗澡,既使冬天下雪起冻也不例外,有人曾经看到他在冬天的早上,在村口的小溪边,敲破冰块到溪中洗澡。

  “连朝”乞讨消息非常灵通,四乡八店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可能最早得知,然后不管多远都会早早赶过去。家有好事的农户,一般都不会与讨饭佬客计较,看到“连朝”上门,就会盛一大碗饭,倒一碗米酒,外加一块红烧肉,让他站在门口角落里吃饱喝足。

  这时,“连朝”的甜嘴巴就发挥了极至功能,他在接过主人家递来的酒和肉之后,会极其夸张地惊叹:“啊呀呀呀,你家的肉真大块,真大块喂,酒倒得真满喂,发财发财真发财喔。”行乞者吃的开心,施舍者听得满意,两者皆大欢喜。

  “连朝”虽然讨饭为生,但他很有自知之明,也知道当讨饭佬客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看到我们小孩在边上,就会说:“小鬼,读书读好来,长大赚钞票,不要像我去讨饭。看看这个小鬼长得聪明聪明,肯定有出息。”

  对于“连朝”毫无厘头的话,我只是一笑了之。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凡能干活的劳动力,都能凭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了,我就再也没有听到看到“三十两”和“连朝”上门来乞讨的身影,甚至听不到这两人的消息了。

  只是听说,“三十两”和“连朝”,都被人请去守山了。守山,就是在山里搭一间小草房,住在山里,守住山林毛竹不被人偷,这样可以赚几块工钱,不致于上门乞讨,好歹也算是自食其力了。

  再后来,听说以前当讨饭佬客的孤寡老人,都被政府收进了敬老院,每天有吃有住,每月还有零花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赶上了好时代,这些讨饭佬客再也不要风吹雨淋上门行乞,再也不要风餐露宿居无定所。

  在汤溪敬老院里,我还看到过“连朝”坐在大院的椅子上,沫浴着冬日的阳光,悠闲地闭目养神。当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时,他的“甜嘴巴”一下子又发挥了极至功能:“还是政府好啊,有吃有住,样样不用愁,日子真正有味。”

  现如今,随着农村养老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各地都相继建设了敬老院和居家养老中心,孤寡老人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了。讨饭佬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销声匿迹。

  作者简介

  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焦点 荐)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
  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处,一场文化的华彩乐章即将奏响。《西北建设-墨润中国》专刊2期,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将于12月中旬在方济众故里——勉县盛大绽放。  

2024-11-28 23:10:07

  乞丐,在我们乡下称“讨饭佬客”。  记得我小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会有一些衣衫破旧、浑身污秽的人,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身上背着好多个口袋,沿着乡村小

2024-11-28 16:01:30

  尊敬的院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杨莹,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第二届“雨晨杯”博雅文化艺术节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

2024-11-28 13:39:38

【西北建设】【文坛快递】2024年11月26日上午,由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咸阳市文联、咸阳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华文月刊主办,西安市永寿商会、永寿县文联、张俊彪文学艺术

2024-11-28 11:46:23

【编者按】:2024年11月26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春光长篇小说《问故乡》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李星老师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作品题

2024-11-28 09:29:27

  滇池在昆明近郊,有几路公交车可以直达。刚下了车,头上的“喜鹊帽”便被风刮落在地,身上顿时就有了瑟瑟寒意。时已初冬,按理昆明天气还是蛮温暖的,没想到滇池却让寒

2024-11-28 09:23:09

  寒冬,我外出散步,冰冷的空气如尖锐的冰晶,刺痛着我的肌肤;狂风呼啸,似在演奏着一曲冷峻的交响乐。这凛冽的寒风,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向了陕北榆林的镇北台。   我曾在榆林镇北

2024-11-28 09:22:16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