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带着乡愁的地名

  乡村的夜晚,注定是溢满乡愁的。在这个静谧的时空里,闲步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望着满天星斗,以及星空下朦胧月光笼罩着的故土家园的一草一木,脚步触及老家的每一寸土地,内心深处总是想起老家的一些人和事,以及祖祖辈辈赋予给老家的每一个温馨的名字。老家名叫下新宅,是江南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村貌以半月形状分布在婺西这片黄土丘陵地带。村庄中弄堂纵横交错,整个村全是连成一片的土瓦房。村子共有十二个村民小组,按上头、中央、下头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四个村民小组,片区以弄堂为界限。虽然同村而居,但分队过日子,生产、生活各不相干。我们小时候,少年顽劣秉性不改,虽然在同一个村庄居住,但上、中、下区域划分泾渭分明,上学时都在一个学堂念书,但放学后玩耍却界限分明,经常按片区组成玩伴小队,各自选出领队的“鬼头”。每天入夜时分,以村中弄堂为界,各自进行角力或打闹,打闹工具一般以竹筒水射、弹弓为主,儿童之间嬉笑打闹,不伤筋骨,但也乐趣无穷。整个村庄四百多户,一千多人口,密集居住在同一村里,但也分成许许多多不同的区域,长弄堂、佛堂基、樟树下、红井边、花园里、泉塘沿、拱湖塘绳、跌塘绳、上泉沌、六石田沿、龙头山、上大路、后坑沿、大院基等等,每个地名都形象地表明了地段方位,易记好懂,便于分辨。既便是外村来的陌生人,一打听地域名字,就能准确找到所处位置。老家的地名其实大多是有关连的,比如一块田叫六石田,居住在田边的地方就叫六石田沿,一块山名叫尖角山,山下的田块就称为尖角山下,一口塘叫下新塘,塘内侧的田地就叫下新塘里,塘外侧的田块则称下新塘脚。边上有冷水坑的田块,便命名为冷水脚。以一个地名带动其他地名的还有:学校脚,樟树下,水库蛮,大岗背顶,蒲塘岙底。
  记忆中的红井,位居村中央的佛堂基边上,红井的井台全部用青石铺垫而成,紫红色的井圈因井绳的磨损,边缘已经凹陷,青石衬砌的井台上,常年沾满了苔藓。虽然井台边的水沟里,常年污水积淀,但红井中的泉水清凉甘冽,供给村民每日生活之需。以前,每天早上到红井汲水是我必修家务,以至我长大离开老家后,红井里甘冽的清泉还是我少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居住在村中央的农户,全靠红井的水淘米、洗菜、涤衣,每天早晚时分,红井边总是挤满了村姑村嫂,红黄蓝绿衣裙在井边舞动,形成一道艳丽风景。每当夏季,居住在红井边的人们独享着这份清凉,他们常常在炎热的天气中,赤膊站在井台上,用整桶的井水冲淋降温,有的人还会把啤酒、西瓜等吊入井中浸泡,到晚上取出来时,冰凉浸肺,绝对不会比冰镇冷饮逊色。很多年以前,红井边还住着一位老奶奶,每年夏季时节,汲取红井中的泉水制作凉粉。凉粉是一种类似水晶糕状的夏日饮品,加入薄荷、米醋、白糖水,调制成又冰又甜的消暑饮料,每碗卖两分钱。在没有冰柜的年代,一碗凉粉已经是夏天农人最凉爽的冷饮了。听说,也只有红井里的泉水才能制作出凉粉,其他地方的井水,或因水质苦涩,或因冰凉不足,都难以配制成最好的凉粉。小时孩贪吃,每每走到红井边,就会嘴馋起凉粉来,父母或因家里贫穷,舍不得出这两分钱,便会告诉我们说,凉粉是有很脏的东西做出来的,吃不得,吃了要肚子痛的。当时,我的小脑袋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么晶莹剔透、清凉爽口的食物,怎么会是很脏的东西制作呢?可见,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也限制了我们的欲望。井台是注满乡愁的地方,所以人们才会有背井离乡之说。一口红井,目睹着村庄的兴衰更替,也见证了村庄的沧海桑田,站在红井边上,浓浓的乡情伴随井水不绝。村北一公里处还有一个小村落,隶属下新宅村,村里人全部以制作茶罐为业,故取名叫茶罐窑。茶罐窑最先只有三户人家,三百多年前为躲避战乱从湖北迁居过来,按照祖业传承,选择在粘性黄土山坡定居。茶罐窑制作的茶壶、冷壶,一直是农民夏季下田携带的首选。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与泥土打交道注定是一项辛苦活,制陶艺人以古朴的生活方式,在这片黄土地上将岁月延续。从掏土、和泥、到制坯、烧窑,都是重体力活,而且以前没有电源,制陶的转盘全靠人工撑转,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以致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制陶工艺。茶罐窑的后代渐渐地懒得传承这一工艺了,土陶制茶罐工艺几近失传。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茶罐窑土陶工艺也列入其中,陶艺世家传人吴根法依然痴心不改,一直不肯放弃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并逐渐将制陶工艺发扬光大。吴根法的女儿,如今也是陶艺传人,曾在深圳工艺品厂工作,而今回转家乡再拾制陶工艺,并在市区开设了陶吧,专事土陶工艺品制作,这也让茶罐窑这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小村庄,逐渐成了后人瞻仰的村落。我家的老屋就在大樟树下,大樟树是始种于北宋年间的古树名木,迄今已有千年之久。每当向别人介绍自家的居住方位时,我都会自豪地说:“找到大樟树便找到我家了,我家就在大樟树下。”这也许是出于内心对大樟树的崇拜和敬仰,更多的是有“背靠大树好乘凉”寓意。因为,在大樟树下,曾经有我欢乐的童年和少年,有我青春懵懂的爱情。老家除了居住方位有地名,山林田川一样有地名,而且名称通俗易懂,叫出来朗朗上口。所有的田地大分为畈里、垄里两大块。畈里又按田地方位分成各个不同的名称,长石、龙头山尖、水碓脚、三角泉、东畈,有的田块就干脆按形状、特征命名,蚂蟥丘、尖角七斗、三亩块、大坟头等。垄里则称为后塘垄沿、三卜里、水库下、冷水脚、蒲西垄、大天井、岗山后、尖角山上等,每一块地名都有其独特的乡土韵味。我家的田地,曾经就在畈里的尖角七头,老家计量田亩以十斗为一石,一石为两亩,尖角七头田块形同尖角,面积有七斗,故命名。这块田蚂蟥多、水蛇多,让我想起来就不寒而栗。每每下田干农活,对我都是一种练狱般的考验,到了田头,往往都要东张西望,思虑许久才敢下田。
  因为对田间这些蠕动生物的恐惧,我既便是下田了,也不得不穿着长筒雨靴,而父亲最看不惯就是我这副作派,少不了要数落很久。而我也正是因为出于对农田中蚂蟥、水蛇等的厌恶和恐慌,才想方设法逃离农村,另谋出路。村西有一片古树林,名叫“析子店”,面积上百亩,种植已经有数百年之久了,古树林中杂木品种繁多,树木粗壮、结实。最初是村中大户人家在村西山坡上养青山而成。析子店因一年四季树木葱荣,浓荫覆盖,各种鸟类、松鼠、野兔都在林子中安家,析子店也一度成了村中的风水宝地,是村中老人百年之后入土为安最终的选择。童年时期的我,对析子店是怀有恐惧心理的,既便是大白天,林子里也是阴森森的,密集的树叶遮挡,看不到一丝阳光。人们对析子店的恐惧,不只是树林里到处是坟墓,更多的是,村里人传闻析子店闹鬼,有人在半夜里曾经听到树林里传来凄惨的哭泣声。尽管我从没亲耳听到过这种诡异的声音,但内心深处对析子店还是心存畏惧的。有一次半夜,月黑风高,我到田间放水,要经过析子店边上。当天晚上,天黑得像墨布遮住了眼睛,我只有仰望着星空,一脚深一脚浅向前探步。越往树林走,我的心越揪得紧,黑森森的树林如同一张黑网笼罩着前方,正向我扑来。当时我还不到二十岁,对黑夜还存有天性恐慌,更何况是遍地坟墓的析子店。但水源的缺口就在析子店边,又不得不向林子走去。快走到析子店边上时,发现前面林子里隐隐约约有灯光闪亮。我心中一喜,以为有同村的放夜水人在林子里歇息,便赶紧朝亮光处奔去。走到一看,只看到竹帘搭起的草棚内,横放着一具乌漆油着的棺木,两盏长明灯点亮在棺木的前后,在寒风中一闪一闪眨着昏暗的亮光。我这才想起,村中一位过世的老人,因在医院断气,遗体按惯例不能拉回村中,只能停尸野外,尚未安葬。我的头脑顿时“嗡”的一声,吓得拖着锄头就向林子外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靠近析子店边上。一看到林子黑沉沉的树木,我就会想起在黑暗中闪着光亮的两盏长明灯,想起那具乌漆油着的棺木。既便是后来殡葬改革之后,析子店中再也没有人安葬老人了,而且大多数老旧坟墓都搬迁到了公墓区,但林子中还存留着坟墓土堆,让人一看到就想起这里曾经就是恐怖之带。
  直到后来,析子店进行了新农村改造,修建了林间石子路,这块风水宝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景观。村北的龙头山也是村中的风水宝地,山上种有大栗、毛竹、松木等植物。我读小学时,学校的实验土地就设在龙头山上,每周的劳动课,老师便带着学生在山上种植大豆、番薯、玉米等农作物。当时虽然体会不到农业课目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只觉得到山地上劳作,比在课堂念书要有趣的多。每当劳动课来临,学生会便会像欢快的小麻雀,一窝蜂似的往龙头山上奔跑。以至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欢快的场景依然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村西还有连绵不绝的黄土山背,大岙、牛角岙、蒲塘岙、破声岙、凤凰山,以前都是种植马尾松的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将村西的黄土山坡开发种植柑桔,一度成了金华出名的水果专业村。后来,这片山地又承包给了苗木大户,现在山坡上是密集的樟树、杨梅、食用笋等林木,昔日的黄土山坡,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了点缀村庄的一道靓丽风景。老家的每一块土地,都是父老乡亲位祖祖辈辈繁洐生息的依托,每一个地名,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我的父辈心血凝成的果实。虽然他们是一群农民,一群靠土地里扒食生存的人们。但他们却像是诗人,创造了老家悠久的地名文化,并一直延用至今。我的祖先们在那块土地上呱呱坠地,并一直坚守着这份古朴与幽静,村里的孩子们长大后,一定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在记忆深处刻下烙印的名字,每每想起都是一次寻根之旅,这些名字伴随着村边的渠水缓缓流过,既便是流到遥远的地方,水流中依然讲诉着家乡的讯息。老家这些常年在村民嘴里念叨的地名,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相隔多久,我的眼睛常常为老家而湿润。只要听到老家的地名,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悸动,仿佛又闻到了家的气息。
  作者简介: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曾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文汇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星星落进了小河》、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行走田园》。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近日,因单位邀请参加《黄河史话》与《黄河志书》的编审,我回到了三晋故地,十余年没有亲近娘家的亲人,尤其近几年深受疫情骚扰,几乎被困在京城的楼阁间,每日里除了带上口罩按部

2024-11-29 22:18:55

  乡村的夜晚,注定是溢满乡愁的。在这个静谧的时空里,闲步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望着满天星斗,以及星空下朦胧月光笼罩着的故土家园的一草一木,脚步触及老家的每一寸土地,内心深处总

2024-11-29 22:17:45

  《开始让人舒服的,一定是语言,后来让人舒服的,一定是人品。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是相互成就,彼此温暖。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这世

2024-11-29 22:16:21

  在西安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里,有一个深受市民喜爱的艺术团体——西安大唐乐和秧歌艺术团。这个团队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秧歌文化,还结合现代元素,让古老的民间艺术

2024-11-29 22:14:17

凝聚党心顺民意忠诚担当为人民青春同心聚合力携手奋进新征程仰首阔步向未来人人都文明形象个个是美德榜样 一心一意跟党走踔厉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开新局尊老爱幼和风暖敬贤

2024-11-29 12:03:29

  坐拥婺西边陲,接洽衢府界沿。姑蔑溪畔永驻,仙霞余脉相承。遥望九峰拱秀,峰峦叠嶂;近傍莘畈源头,渊源曲转。东攘百顷平畴良田,青禾纳绿,稻浪翻滚;西接十里黄土山坡,丹桂吐蕊,瓜果遍

2024-11-29 10:28:42

  福禄寿喜,耕读传家   南极星辉,万福齐来   门楼上高悬着的每块斑驳青砖   都遗留着祖先的手迹楹联   岁月给每一块砖瓦涂抹上历史的青苔   述说着古老与悠久的

2024-11-29 10:21:4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