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朔迷离董仲舒墓
研究探讨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署名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生前身后事,以及死后葬于何处,墓在什么位置,几千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我国最有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和《辞源》的注释都不一样。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生活的年代,是距西汉最近的一名大学者,但他在汉书《董仲舒传》里是这样记载的"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因''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从这一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寿终正寝于家中,但是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是死后全家迁徙茂陵,还是死前就已全家搬迁茂陵的,究竟是他死后葬于茂陵,还是死后葬于家中附近,或者他的后代在他死后迁徙到茂陵。我们把这个前后次续定下来后,董仲舒葬于何地就清楚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汉景帝时代,董仲舒正值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知识面非常广范,而且学业有成,他的很多学说和观点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和认可。在汉景帝时代,有窦太后势力集团的干扰,加之"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出现了"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很多文人志士没有一个受到重用,先进的科学的东西进不了中央集权。董仲舒在这个时期是韬光养晦,在政治上无建树,但他并没消极,他一面广招门徒,为汉朝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优秀人才,取百家之长,深入研究天文地理和自然规律,科学的辩证的对待现实中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他的巜天人三策》及《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据历史文献记载,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儒家势力再度兴起,经当朝丞相刘屈氂力推,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封董仲舒为封禅使议事。由于当时董仲舒年龄偏大,不能随时伴驾身边,被朝廷安置在古长安城的东阁老门外。主要从事当朝的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为西汉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以及提出的"天人三策",由于他对儒家思想精典研究的比较透彻,在学术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汉武帝统治集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他推崇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真正维护了汉武帝刘彻集权的统治,为西汉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天体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灾害的形成,有他自己一套独有的观点和学说,对西汉的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方式,军事上都起来举是轻重的作用。才有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发展,国防力量的提升,才有了大将军魏青霍去病的马踏凶奴,西征祁连山,疆土的不断扩大,人民安居乐业功不可没。汉武帝每逢大事都要和董仲舒商议后才做决定。从此也开创了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进思想。
就是这样一位在西汉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从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均不见记载董仲舒的活动轨迹。虽然唐代史籍和诗赋中时有提及,但大都是一笔代过,唐朝历史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提到过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又因陕西关中地区把"下"字读"哈",后讹传为"哈蟆陵"。填补这一历史空白的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这位龙图阁大学士是朝廷的史馆编修,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用二十年时间写出了《长安志》,他记录的"虾蟆陵在县南六里"“常乐坊内街之东",与巜辞源》所说相吻合,这与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中提及的"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提到的"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是一致的。由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陕西巡抚王诩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的下马陵建了一座''董子祠堂'',直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兵部侍郎兼巡抚赵廷锡又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堂'',搬进了城墙内,就是今天和平门附近的这个位置,并在祠堂后边为其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堆,虽然在祠堂后边建了墓堆,但仍是以''董子祠堂''命名,并没有认定为董仲舒墓。到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堂"立了一块墓碑,变为事实的董仲舒墓。直到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又对"董子祠堂"重新扩建修茸,并在门前刻石"下马陵",门额刻''董子祠堂",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毕沅又为下马陵,''董仲舒祠堂"题碑刻石。这里要注意一个史实,无论是"下马陵"还是"哈蟆陵","董子祠堂''或"董仲舒墓''都不是真正的董仲舒墓址。只有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龙图阁大学士,朝廷的史馆编修,积几十年之功,写成《长安志》的《长乐坊》中记载,''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哈蟆陵"。彻底纠正了此处不是董仲舒墓的说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很遗憾后的人们没有引起重视,一错再错。
又据《万年县》条目下记载"哈蟆陵在县南六里","常乐坊内街之东"位置之说。西安市文史馆副馆长蒋纪新论述《下马陵之事非》一书置得今天的人们一读,他明确指出明代中叶,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的观点是正确的。看来明嘉靖二十一年关于董仲舒墓地位置成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
造成这样混乱的历史原因,主要还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汉武帝对董仲舒个人的重视,才引起了儒家思想及学说的不断升温,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董子热,追捧董仲舒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儒家思想及学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当时与孔子并列的董子,全国各地纷纷大建"董子祠堂'',所以陕西巡抚王诩正德元年(1506年),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下马陵建一座规模相当的''董子祠堂'',就不难理解了,在以后各朝各代对"董子祠堂"的不断重建扩建,直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抚赵廷锡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堂"搬进城内,移建在了和平门附近今天的位置,并在这座董子祠堂后边为其建造了一座大墓,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堂"刻碑立石。到后来的明清两代不断对"董子祠堂"进行扩建维修,刻石立碑,修建的"董子祠堂"就蜕变为董仲舒墓了。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下马陵定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省政府又拨款对''董子祠堂''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升级改造,更加坐实了''董子祠堂''变"董仲舒墓''的错误定位,为现代学者研究探讨董仲舒生前身后事,设置了很多障碍。
二0一五年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立即向全国各地董氏宗亲及学者发起号召,研究探寻董仲舒墓的具体位置,并提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先驱刻石立碑,全国董氏族人及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立即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探索董仲舒墓的活动。茂陵博物馆教授馆长王志杰不顾年事以高,会同多名专家及董子研究会的学者,查找资料研究探讨,结论是:茂陵汉武帝东北方向500米处,当地人称"策冢"或''次冢''七号墓的主人就是董仲舒。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董学武,秘书长董旭波,副会长董星泽,董旭东,董航龙等和当地策村和董家村的董氏长辈,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小组,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于二0一六年正月十三日,在全国各地董氏宗亲及有知之士大力支持下,在策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三百米处,当地人称"策冢''或"次冢",茂陵博物馆标为7号陪葬墓,立碑纪念我国西汉时期的伟大人物一一董仲舒。
一石激起千重浪。立碑后,质疑声从未间断过,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恳定,同意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至今都没有停下来。
董仲舒墓遗址的具体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兴平县志》清楚记载董仲舒墓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中记录,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这两部志记载的非常明确,相当吻合不用置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庆柱,李毓芳主编的《西汉十一陵》及西北大学1992年8月由张大为主编的《咸阳西汉五陵原》,张永禄先生1993年主编的《汉代长安词典》第十八类《陵墓》,1997年5月出版的《茂陵志》,将董仲舒墓列为茂陵陪葬墓,2007年出版的《咸阳大辞典》1053页中介绍了董仲舒墓位于兴平南位镇策村东南的250米处。
兴平市南位镇策村,二百六十多户人家,除去四户人家外,全部姓董,同时南位镇的董家村在策村正西三公里处,有二百多户人全部姓董,八十多岁的老书记董岁虎介绍,他们的先祖是从策村迁移到这里的,故名董家村,这个村庄至今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现在年青的村支书更是为人平和,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村容村貌换然一新,策村己故八十多岁的董克剑老人多次介绍,他们村在上世记六十年代,村东边城门楼上有一块扁额上写《天人三策》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后收藏于茂陵博物馆内,策村和董家村多数村民认为,策村的名字和他们的先祖董仲舒,为西汉时期的汉武大帝进言《天人三策》有直接的关系。策村东南方向300米处,这座南北长71·5米,东西宽30·6米,高度15米的古墓,周边村民称之为"策冢'',或"次冢'',策村己故八十多岁高龄的长者董克俭老人,从先祖那里得知这个墓就是董仲舒的墓,他们就是董仲舒的后裔。因为,在过去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臣及达官显贵死后不立碑石,目的是不让外人知晓,担心有人会盗墓,或者死者生前与人结冤过深被毁坏。一般墓志铭深埋墓内,以便后人知晓。
在咸阳世纪大道一号桥东边有一个村子叫段村,村子四千多人口全部姓董,村内建有董仲舒祠堂,每逢正月二十二举行为期三天的祭祀活动,并且聘请专人去茂陵迎请先祖董仲舒的灵位回村,这个村有位热爱乡土文化,知识澜博的老人董学武,已八十多岁了,是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的首任会长,经他多年的研究探讨,认为董仲舒墓就陪葬在茂陵,是当地人称"策冢''或"次冢''的这座古墓。
西汉时期董仲舒是一个分封国,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后又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他的级别和等级非常高,为二千石吏,相当于今天的副国级职位,在汉武帝刘彻用国库三分之一的财力,为自己建造陵墓时,专门设立了茂陵邑。要求当时二千石吏及其以上官员都要搬迁到茂陵邑,死后要求陪葬在汉武大帝身边。按照当时等级制度的要求,董仲舒去世后陪葬于皇帝陵园内就理所当然。在西汉时代,大臣们死后陪葬皇陵,不仅是皇帝恩典的殊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重要体现了君臣一体,效忠帝王之意,而董仲舒是一代儒学大师,又是一位坚决执行者和引领者,带头忠君尊礼,死后陪葬武帝身边,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归宿。
由于《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年老,以寿终于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迷。
茂陵博物馆前任馆长以及后来继任者一致认为“7号陪葬墓”就是董仲舒之墓。由于缺乏文物左证,至今馆内没有展示物品供后人观仰,也没有文字表述董仲舒墓具体位置。但是近年来,茂陵博物馆以向游客推介,霍去病墓西北方向二百米处,即"七号墓"的位置就是董仲舒的墓地。
如今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会同策村董仲舒墓维护连络小组,在董仲舒墓前开辟了一方空地供人们拜访。又在策村退休职工董彦兴家设联络点,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环境,现在董仲舒墓址逐渐被人们认同,前去拜访董仲舒的国内外游客逐年增多,
综上所述,今天和平门里的"下马陵","董仲舒墓"就是一座明显的造假之物,随着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大师的逐渐认识,还原历史的真相指日可待。
我们没有理由给这千古之迷增加新的内含,但是有理由继续探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本清源,给世人一个真实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董仲舒墓。
作者简介:
董旭波,陕西武功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年青时参军,转业后,在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任职,热爱乡土文化,热心宗教事业。在多家杂志报刋发表过多篇文章,出版发行《武功县地名志》。
我国最有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和《辞源》的注释都不一样。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生活的年代,是距西汉最近的一名大学者,但他在汉书《董仲舒传》里是这样记载的"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因''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从这一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寿终正寝于家中,但是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是死后全家迁徙茂陵,还是死前就已全家搬迁茂陵的,究竟是他死后葬于茂陵,还是死后葬于家中附近,或者他的后代在他死后迁徙到茂陵。我们把这个前后次续定下来后,董仲舒葬于何地就清楚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汉景帝时代,董仲舒正值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知识面非常广范,而且学业有成,他的很多学说和观点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和认可。在汉景帝时代,有窦太后势力集团的干扰,加之"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出现了"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很多文人志士没有一个受到重用,先进的科学的东西进不了中央集权。董仲舒在这个时期是韬光养晦,在政治上无建树,但他并没消极,他一面广招门徒,为汉朝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优秀人才,取百家之长,深入研究天文地理和自然规律,科学的辩证的对待现实中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他的巜天人三策》及《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据历史文献记载,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儒家势力再度兴起,经当朝丞相刘屈氂力推,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封董仲舒为封禅使议事。由于当时董仲舒年龄偏大,不能随时伴驾身边,被朝廷安置在古长安城的东阁老门外。主要从事当朝的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为西汉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以及提出的"天人三策",由于他对儒家思想精典研究的比较透彻,在学术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汉武帝统治集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他推崇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真正维护了汉武帝刘彻集权的统治,为西汉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天体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灾害的形成,有他自己一套独有的观点和学说,对西汉的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方式,军事上都起来举是轻重的作用。才有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发展,国防力量的提升,才有了大将军魏青霍去病的马踏凶奴,西征祁连山,疆土的不断扩大,人民安居乐业功不可没。汉武帝每逢大事都要和董仲舒商议后才做决定。从此也开创了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进思想。
就是这样一位在西汉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从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均不见记载董仲舒的活动轨迹。虽然唐代史籍和诗赋中时有提及,但大都是一笔代过,唐朝历史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提到过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又因陕西关中地区把"下"字读"哈",后讹传为"哈蟆陵"。填补这一历史空白的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这位龙图阁大学士是朝廷的史馆编修,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用二十年时间写出了《长安志》,他记录的"虾蟆陵在县南六里"“常乐坊内街之东",与巜辞源》所说相吻合,这与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中提及的"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提到的"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是一致的。由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陕西巡抚王诩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的下马陵建了一座''董子祠堂'',直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兵部侍郎兼巡抚赵廷锡又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堂'',搬进了城墙内,就是今天和平门附近的这个位置,并在祠堂后边为其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堆,虽然在祠堂后边建了墓堆,但仍是以''董子祠堂''命名,并没有认定为董仲舒墓。到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堂"立了一块墓碑,变为事实的董仲舒墓。直到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又对"董子祠堂"重新扩建修茸,并在门前刻石"下马陵",门额刻''董子祠堂",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毕沅又为下马陵,''董仲舒祠堂"题碑刻石。这里要注意一个史实,无论是"下马陵"还是"哈蟆陵","董子祠堂''或"董仲舒墓''都不是真正的董仲舒墓址。只有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龙图阁大学士,朝廷的史馆编修,积几十年之功,写成《长安志》的《长乐坊》中记载,''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哈蟆陵"。彻底纠正了此处不是董仲舒墓的说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很遗憾后的人们没有引起重视,一错再错。
又据《万年县》条目下记载"哈蟆陵在县南六里","常乐坊内街之东"位置之说。西安市文史馆副馆长蒋纪新论述《下马陵之事非》一书置得今天的人们一读,他明确指出明代中叶,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的观点是正确的。看来明嘉靖二十一年关于董仲舒墓地位置成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
造成这样混乱的历史原因,主要还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汉武帝对董仲舒个人的重视,才引起了儒家思想及学说的不断升温,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董子热,追捧董仲舒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儒家思想及学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当时与孔子并列的董子,全国各地纷纷大建"董子祠堂'',所以陕西巡抚王诩正德元年(1506年),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下马陵建一座规模相当的''董子祠堂'',就不难理解了,在以后各朝各代对"董子祠堂"的不断重建扩建,直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抚赵廷锡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堂"搬进城内,移建在了和平门附近今天的位置,并在这座董子祠堂后边为其建造了一座大墓,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堂"刻碑立石。到后来的明清两代不断对"董子祠堂"进行扩建维修,刻石立碑,修建的"董子祠堂"就蜕变为董仲舒墓了。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下马陵定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省政府又拨款对''董子祠堂''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升级改造,更加坐实了''董子祠堂''变"董仲舒墓''的错误定位,为现代学者研究探讨董仲舒生前身后事,设置了很多障碍。
二0一五年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立即向全国各地董氏宗亲及学者发起号召,研究探寻董仲舒墓的具体位置,并提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先驱刻石立碑,全国董氏族人及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立即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探索董仲舒墓的活动。茂陵博物馆教授馆长王志杰不顾年事以高,会同多名专家及董子研究会的学者,查找资料研究探讨,结论是:茂陵汉武帝东北方向500米处,当地人称"策冢"或''次冢''七号墓的主人就是董仲舒。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董学武,秘书长董旭波,副会长董星泽,董旭东,董航龙等和当地策村和董家村的董氏长辈,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小组,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于二0一六年正月十三日,在全国各地董氏宗亲及有知之士大力支持下,在策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三百米处,当地人称"策冢''或"次冢",茂陵博物馆标为7号陪葬墓,立碑纪念我国西汉时期的伟大人物一一董仲舒。
一石激起千重浪。立碑后,质疑声从未间断过,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恳定,同意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至今都没有停下来。
董仲舒墓遗址的具体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兴平县志》清楚记载董仲舒墓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中记录,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这两部志记载的非常明确,相当吻合不用置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庆柱,李毓芳主编的《西汉十一陵》及西北大学1992年8月由张大为主编的《咸阳西汉五陵原》,张永禄先生1993年主编的《汉代长安词典》第十八类《陵墓》,1997年5月出版的《茂陵志》,将董仲舒墓列为茂陵陪葬墓,2007年出版的《咸阳大辞典》1053页中介绍了董仲舒墓位于兴平南位镇策村东南的250米处。
兴平市南位镇策村,二百六十多户人家,除去四户人家外,全部姓董,同时南位镇的董家村在策村正西三公里处,有二百多户人全部姓董,八十多岁的老书记董岁虎介绍,他们的先祖是从策村迁移到这里的,故名董家村,这个村庄至今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现在年青的村支书更是为人平和,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村容村貌换然一新,策村己故八十多岁的董克剑老人多次介绍,他们村在上世记六十年代,村东边城门楼上有一块扁额上写《天人三策》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后收藏于茂陵博物馆内,策村和董家村多数村民认为,策村的名字和他们的先祖董仲舒,为西汉时期的汉武大帝进言《天人三策》有直接的关系。策村东南方向300米处,这座南北长71·5米,东西宽30·6米,高度15米的古墓,周边村民称之为"策冢'',或"次冢'',策村己故八十多岁高龄的长者董克俭老人,从先祖那里得知这个墓就是董仲舒的墓,他们就是董仲舒的后裔。因为,在过去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臣及达官显贵死后不立碑石,目的是不让外人知晓,担心有人会盗墓,或者死者生前与人结冤过深被毁坏。一般墓志铭深埋墓内,以便后人知晓。
在咸阳世纪大道一号桥东边有一个村子叫段村,村子四千多人口全部姓董,村内建有董仲舒祠堂,每逢正月二十二举行为期三天的祭祀活动,并且聘请专人去茂陵迎请先祖董仲舒的灵位回村,这个村有位热爱乡土文化,知识澜博的老人董学武,已八十多岁了,是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的首任会长,经他多年的研究探讨,认为董仲舒墓就陪葬在茂陵,是当地人称"策冢''或"次冢''的这座古墓。
西汉时期董仲舒是一个分封国,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后又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他的级别和等级非常高,为二千石吏,相当于今天的副国级职位,在汉武帝刘彻用国库三分之一的财力,为自己建造陵墓时,专门设立了茂陵邑。要求当时二千石吏及其以上官员都要搬迁到茂陵邑,死后要求陪葬在汉武大帝身边。按照当时等级制度的要求,董仲舒去世后陪葬于皇帝陵园内就理所当然。在西汉时代,大臣们死后陪葬皇陵,不仅是皇帝恩典的殊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重要体现了君臣一体,效忠帝王之意,而董仲舒是一代儒学大师,又是一位坚决执行者和引领者,带头忠君尊礼,死后陪葬武帝身边,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归宿。
由于《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年老,以寿终于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迷。
茂陵博物馆前任馆长以及后来继任者一致认为“7号陪葬墓”就是董仲舒之墓。由于缺乏文物左证,至今馆内没有展示物品供后人观仰,也没有文字表述董仲舒墓具体位置。但是近年来,茂陵博物馆以向游客推介,霍去病墓西北方向二百米处,即"七号墓"的位置就是董仲舒的墓地。
如今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会同策村董仲舒墓维护连络小组,在董仲舒墓前开辟了一方空地供人们拜访。又在策村退休职工董彦兴家设联络点,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环境,现在董仲舒墓址逐渐被人们认同,前去拜访董仲舒的国内外游客逐年增多,
综上所述,今天和平门里的"下马陵","董仲舒墓"就是一座明显的造假之物,随着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大师的逐渐认识,还原历史的真相指日可待。
我们没有理由给这千古之迷增加新的内含,但是有理由继续探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本清源,给世人一个真实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董仲舒墓。
作者简介:
董旭波,陕西武功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年青时参军,转业后,在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任职,热爱乡土文化,热心宗教事业。在多家杂志报刋发表过多篇文章,出版发行《武功县地名志》。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何老师:
早晨好!
刚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您发的《和祖母在一起睡》这篇文章,我又听了一遍。其实,这篇文章以前读过。在我第一遍阅读时,眼泪就模糊了我的双眼,今天早晨重温这
2024-12-08 21:59:08
研究探讨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署名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生前身后事,以及死后葬于何处,墓在什么位置,几千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我国最有权威的两部工具书
2024-12-08 21:57:50
我的故乡是安徽省芜湖市湾沚镇。
我自幼读书成长、成家立业和工作生活等,离不开生我养我爱我的家乡。虽然我后来参军入伍多年,又回到地方工作,出差去过全国很多地方,最
2024-12-08 21:56:31
据统计,自1980年至2016年间,中国诞生了约1.76亿独生子女,这一数字如今已逼近2亿。他们,曾是家庭的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今,却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随着年岁的增长,他
2024-12-08 21:51:02
2024年12月3日至6日,清华大学—孔雀西南飞跨界创新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在清华大学举办。文化部原副部长、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孟晓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
2024-12-08 21:40:11
12月7日,仲冬柔和的阳光普照大地,宝鸡市火炬路怡和酒店三楼会议室洋溢着热情和谐气氛。由宝鸡市文联主办、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承办的《宝鸡市散文创作工作培训会》在这
2024-12-08 21:38:04
醉墨斋靳宝简介
醉墨斋靳宝,陕省美术家协会,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西京书画院名誉主席,陕西大唐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大唐秦川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华夏文化
2024-12-07 22:43:5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