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间过“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延续。
据《咸阳市志》记载“农历腊月初八,当地人讲究吃腊八粥”。(新编二轮《咸阳市志》第2943页)这天咸阳域内的南八县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且各地煮粥的方法不尽相同。三原人讲究用五谷煮粥,杂以蔬菜,果豆和肉丁,再下些面片,习惯称“腊八面”、或“散腊八”也有人称“粥米腊八面”。兴平人讲究煮腊八粥要凑够八样东西。如玉糁米子、大米、小米、黄豆、小豆、豆腐、豆芽、大肉、青菜等······这些不同的煮粥方法充分体现了咸阳域内至今流传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俗语真正含义。煮好的粥不仅当天吃,还要留一些积余,作为引子,一直要吃到腊月三十。因俗语说:“腊八本姓张,越吃越想”,煮好的腊八粥还要邻里互赠,看谁家的腊八粥煮的好,味道香。另据《咸阳民俗志》记载域内“永寿、彬县、旬邑等北部县民间腊八吃面”(咸阳市民俗志259页)。据《旬邑县志》记载:“农历腊月初八过腊八节。农家清早多食‘腊八面’(选自新编一轮《旬邑县志》第729页·腊八节)的习俗。”。 过“腊八节”北五县人喜欢吃腊八面,擀腊八面也特别讲究,从初七下午开始准备,家庭主妇舀些上好的小麦面粉加入少量食用碱拌匀,在面盆里和成面团,再移到案板上细揉慢搓半个小时,又放入盆中,苫上湿蒸布饧其面性,每隔半个时辰揉一次,揉过三四次之后,放在案板上先用粗擀仗推,再用细擀杖擀,擀成直径一米五左右的面片,选择一块平整的窑洞脚地,用笤帚扫干净,再用略湿的笼布揩去未扫净的细土,将面片晾在地上,待面片变得略干燥时,那面片可以用双手提起来,打眼瞭去,面片通体泛黄,黄中透白,呈透明状。接下来便是切面了,圆面片经两次对折后,呈扇形,选一直角搭刀,一手按刀,一手按面,手劲使匀刀法韵称,一刀一刀慢慢的嫠下去,嫠出的面条以细而匀称为上乘。民谣曰“腊八面,细如线,下在锅里煮不断,挑上筷子荡秋千,盛在碗里莲花转,几口气也吸不完,来年日子不断线。”形象地反映了对腊八面的审美要求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寄托。面擀好后,便开始准备臊子汤,臊子汤的原料一般选用黄花、芫荽、葱、豆腐、辣面、鸡蛋、红萝卜,豆腐是主料,切成厚约三毫米,长约六毫米的菱形。鸡蛋煎成厚约一毫米左右的饼子,然后同红萝卜一样切成菱形。菱形的豆腐、鸡蛋饼、红萝卜入汤后方可漂起来,煎汤讲究漂,汤煎好后,红白黄绿一起漂浮汇集,色香味俱全。这种漂汤的讲究不仅在于色美味香,同样也反映了旬邑人向上的愿望。经过演绎,本地居民也以“都想漂浮,谁沉底呀”含蓄的批评那些不肯忍让、不想吃亏、只想占便宜的人。
过腊八节咸阳域内不管是吃腊八粥,还是吃腊八面,都讲究一个“早”字。故腊八节这天早晨,男人黎明即起,纷纷奔向井台打水,据说谁打上第一桶水。谁来年会交上好运。腊八这天天未亮,各家各户的主妇便纷纷下炕生火做饭,下面、煎汤。待男人打水回来,热气腾腾的面条浇上红艳艳,香喷喷的臊子汤端上炕头。
咸阳人吃腊八面(粥),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人们认为,大阳出山后吃腊八面(粥)会是白天的时间变短。这大概是为了培养人们早起早劳作的习惯吧。刚出锅的第一碗面(粥)要供在灶前,让灶王爷先尝尝,其次再盛一碗放在稍门外的石门墩让长眠于地下的列祖列宗和家人一起过节。第三碗让小孩端上,用筷子在院内各棵树上粘贴些面条或粥粒,再给家畜家禽喂一些,长武民谣说“鸡儿狗儿吃腊八,明天给娃结疙瘩(下蛋)”。咸阳等县区人给树上涂腊八粥时说:“吃腊八,结疙瘩(结果)”旬邑人则让小孩用木棍在树杆上边敲边说:“腊八打你三大棍,明年枝头果成群”,“等,这除了含有古代树祭的余味外还含有防虫除虫的科学道理。然后全家一起吃腊八面,吃面时老奶奶总要逗自己的孙子说“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面,一天长一线”。
据《咸阳市民俗志》记载:“域内民间有腊八节冻冰棱的传统习俗(《咸阳市民俗志》第260页)”《咸阳市志》说“彬县吃腊八面,有冻冰冰的习俗”。(新编《咸阳市志》第2944页)《旬邑县志》记载:“农历腊月初八过腊八节。······小孩这天玩‘冻冻’(冰块)(选自新编一轮《旬邑县志》第729页·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咸阳域内家庭主妇都会准备好冻冰棱用的敞口碗、一截线绳、五谷杂粮、红萝卜、香菜及白糖等。她们把红萝卜切成若干薄片和一截厚的,薄到可以漂浮在水中,厚到可以沉于水底。薄片用剪刀修剪成各种几何图案;厚的那一截中间要穿一小孔把线绳拴在上边,将来用于把冰块从碗里提起来。或者也可以给线绳栓一枚铜钱等。水要凉开水,生水直接用来冻冰棱,那冰块吃了肚子会疼的。接下来,先在碗里盛满水,放上糖,要让糖水有足够的甜,这样才能保证所冻冰棱的甜度;把线绳系在那一截厚的胡萝卜块上,置于水碗中央,环状线绳的这一头置于碗沿;把香菜叶以及雕刻好的胡萝卜几何图形轻轻撒入水中,不要多,做到七彩的点缀即可。最后大人们还会在水中洒几粒五谷杂粮。然后把盛有糖水的碗,端到屋子外边,找个地方安放稳当,便可以安心去睡觉,等到第二天一早,再去查看。三九寒天,经过一晚的冷冻,碗中央凸起来一个大疙瘩,冻得也很结实。于是把碗拿回屋内,稍等片刻,碗和冰块就分离开,只要稍微拽拽线绳,冰快就被提起来了。此时,全然是一份天然的冰冻艺术品。孩子们争抢着来吃冰,看昨晚放进去的红萝卜和香菜什么样子,啥时候被吃到。大人们要看冰块冻得是不是结实,要看碗中冰冻隆起的方向和五谷杂粮在冻成的冰块中的沉伏状态。以此来判断来年气候异常与否,期盼来年五谷丰登。早饭后冻成的冰棱由小孩分食,据说食后有败毒降火之功效。
吃完腊八面(粥),咸阳人们搬出封存了一年的锣鼓家什,用火燎烤后,开始“吵年”。此时村村锣鼓喧天,惊天动地。其鼓点有:“十样景”、“风搅雪”、“秧歌鼓”、“太平鼓”等。
咸阳民谚曰“过了腊八,锣鼓铿锵”、“吃了腊八,炮声劈啪”,域内俗称“敲年气”或“吵年”。乾县俗语又说“过了腊八闻年气”腊八过后,妇女们赶集上会,扯布买线,给孩子们准备新衣,故域内还有“吃过五豆腊八,有钱尽量少花”等俗语。此时,各村社火队也开始排练节目。总之,人们又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许衙评 荐)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4-12-16 15:48:19
2024-12-16 14:14:04
2024-12-16 14:12:55
2024-12-16 09:31:16
2024-12-16 09:30:06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