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四十多年的金报情缘

  朋友相识四十多年,可以成为一生的至交,行业从事四十多年,可以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和《金华日报》的情缘,也已经四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里,我从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成为一名专职的新闻工作者。
  从我的人生经历看,称《金华日报》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一点也不为过,正是由于有了《金华日报》,才让我得到学习和锻炼,从而找到自己喜爱的职业。
  早在40多年前,年方17岁的我刚好高中毕业,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只得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务农。
  在农村中,务农讲究的是力气,而我一介文弱书生,既不能挑担,又不会拉车,在村中受尽了同乡的嘲笑和讥讽。
  那段日子,我心灰意冷,想到自己就要这样度过漫长的人生之路,我简直是度日如年。
  后来,我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发现了一份《金华日报》,立即被她所吸引。
  尽管当时的《金华日报》还是四开的小报,但对于缺少文化滋养的土地来说,这无疑是一阵甘露,足以滋润干渴的心田,从中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阅读报纸成了我一天之中必不可缺的事项。
  大到国际时事,小到本地新闻,尽览皆知,而且我也趁歇工之际,和农友们讲述报纸上的新鲜事。
  八十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中百业俱兴,生机盎然,看到其他地方的新鲜事都能见诸报端,我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本地的新闻不能登报呢?如果有人写,不就也能在报纸上发扬光大了吗?
  初生牛犊,勇气可嘉,我从模仿新闻的格式开始学习写作,本地的种养大户、农村的行业新风,每一项都是我写作的素材。
  我白天劳动采访,晚上挑灯夜战,一步一个脚印,向新闻领域进军。开始时,我写作热情高涨,但大部分作品都是“石板栽葱、有劳无功”,投出的稿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也许是我投稿的热情感动了编辑,当时,报社的编辑老师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指出了我写作中的不足,这让我感动不已。
  于是,我调整心态,拿出原稿与报纸上刊登的同类稿子相比较,尽可能找出差距和缺憾。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6年2月4日的《金华日报》三版副刊上,我采写的稿件《支书家的老人俱乐部》终于见报了。
  尽管这只是一篇五百来字的小通讯,但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我激动不已,当即把刊有自己文章的报纸小心翼翼地剪下来,然后粘贴在特制的剪贴本上。
  自从第一篇习作刊登后,我采写新闻的热情更高了。
  只要一有空,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各村去转悠,发现新闻,立即采访、撰写。党的富民政策,乡村经济走势,百姓的呼声要求,一切都是我写作的素材。
  随着采写的深入和报社老师的指点,我渐渐摸出了门道,加上我注重研究《金华日报》版面的栏目和文体,在投稿中有的放矢,稿件命中率也越来越高,那几年,我几乎每年都是《金华日报》的优秀通讯员。
  到了1992年,我一年中被《金华日报》采用的稿件达到了60多篇。
  在当年评比优秀通讯员时,全市年用稿量超过30篇的通讯员只有11人,其中不少是县市报道组的专业人员,但我一个农民通讯员却以录用稿件61篇而跻身其中,令编辑大为感叹。
  还记得有一次,我写的小言论《“品饭会”上看“导”功》参加了《婺江论坛》征文比赛,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了二等奖。
  当我到报社领取获奖证书时,从未见过我的编辑看了我好几眼还不相信,这个珍贵的二等奖获得者,竟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农民通讯员。
  对于一项事业来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新闻写作越来越顺手,见报的稿件也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剪贴本越贴越厚,一本,二本,三本……每一本剪贴本都是报社老师指导的结晶,也是我辛勤创作的成果,更是我写作历程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阶梯。
  平时一有空,我就拿出剪贴本来孤芳自赏一番,内心的喜悦、自豪、满足,唯有自知。
  1994年,还在家务农的我从报纸上发现,当时的《金华科普报》在招聘记者,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报社办公室。
  不料,办公室的人告诉我,招聘报名早已结束,应聘人员经过笔试、面试都已经到岗了,这就意味着我又失去了这次就业的机会。
  当我拿着三本粘贴着自己采写的新闻作品剪报本,与当时的报社总编交谈时,这位惜才的总编翻阅了我在《金华日报》上刊登的众多文章后,频频赞许,当即破例对我免考录用。
  于是,“土八路”变成了“正规军”,我从一名业余农民通讯员变成了一名专职的新闻工作者。
  如今,我专业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快30年了,所写的稿子,从中央级的《人民日报》到地方上的《金华日报》,发表篇数不下一千篇,其中在省、市级新闻评比中获奖作品也有20多篇。
  面对这一切,我深信,我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和《金华日报》编辑老师的指导休戚相关,正是有了《金华日报》这面旗帜,才使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在迷茫之中重新树立了人生的希望和追求。
  《金华日报》,你是扶我上战马的人,这个结交了四十多年的老相识,也成了我一生之中永难忘怀的朋友。
  作者简介
  戴建东,男,浙江金华人,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从事石匠、泥瓦匠、代课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后通过自学获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供职政府机关新闻中心,任副总编辑。曾出版诗合集《九峰派诗选》、个人散文集《行走田园》。 (焦点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全皓完全成了麦娜的影子,任凭她随意支配和摆弄。麦娜轻车熟路,领着他来到她过去不知来过多少回的城墙出入口。   这是一个露天台阶式的通道,仿明代大青砖砌墙,长条花岗石

2025-01-07 10:27:20

  朋友相识四十多年,可以成为一生的至交,行业从事四十多年,可以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和《金华日报》的情缘,也已经四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里,我从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成为一名

2025-01-06 21:44:01

  红旗引领新长征,革命建设大开拓,统一阵线钢铁般稳,克服困难八方援,捍卫革命与平安。曾经战场生死相依,融汇人民强大不息的阵营,永远高扬共产主义的理想红旗,踏平诸多危难羁绊阻

2025-01-06 21:35:12

  在乙巳(蛇)年到来之际,西北城际都市头条秉承继续为人民服务,为作品服务,牢记以人為本理念,合法经营平台宣传,努力再创辉煌。  1月4日上午,芝水总编几经电话邀约终于取得联系(因

2025-01-06 21:33:28

  醉墨斋靳宝简介   靳宝,醉墨斋斋主,陕西省西安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承家学,备受家训,酷爱中国书画艺术,早年就读西安美院国画系进修。拜帖颜,柳,欧,赵等诸家碑帖,为揣碑,博

2025-01-06 21:27:45

  美兰给麦娜找的所谓工作,就是陪舞,也叫一陪,而且是给会议给上流社会人士陪舞。她绘声绘色地讲着这里边的许多蹊跷和秘密。她说,这些官员的夫人都是些徐娘半老的黄脸婆,早就想

2025-01-06 13:43:17

  上面那个传遍中国的汉字,是秦都咸阳古代的最广范食用的一种面食,这个字全面概括了华夏民族在秦以前的正个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史。   话说秦始皇国事繁忙,就带领几个随从

2025-01-06 13:41:2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