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间过大年
据《咸阳市志》记载“春节俗称‘过年’(摘自新编二轮咸阳市志(下)2938页)”。建国前后,咸阳人过年,越过越粘。过了腊八,就闻到了肉香,听到了炮响,瞅见了人慌,转眼年到了。
过年盼早,盼到祭灶。《咸阳市志》记载:“腊月二十三祭灶请灶神(也称过小年)”。家家大扫除,晚上祭灶,烧香磕头,岁岁太平。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人们祈求富裕平安的共同理想。祭灶用的菜肴(祭品)讲究刀口要匀,火候要巧,味道要好。三碟一桌不嫌少,七碟八碗也不多。扎紧了一年的钱袋子惟有此刻才能松开。
走进年关,乱糟糟的。鞭炮噼噼啪啪的响了,肉锅咕咕嘟嘟的开了,豆腐七上八下熟了,喜庆的锣鼓敲醉了河流山川,村外的道路上多了星星点点的回乡人。
此时,咸阳民间开始走亲戚“送节令”民间俗称“送核桃”。一般娘(舅)家去出嫁的女儿(外甥)家送节令,也有亲戚家相互往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在咸阳域内的《年俗歌》曰:“二十四,扫屋院,干干净净过新年。二十五,磨豆腐,迎新年,敲锣鼓。二十六,赶年集,割肉买炮置新衣。二十七,写春联,雪映红联庆丰年。二十八,把面发,婆媳协力蒸枣花(花馍)。二十九,集上走,进商店,打烧酒。腊月三十年忙乱,福字倒贴迎新年”。这首歌把咸阳人春节前比备年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据《咸阳市志》记载“腊月三十下午暮时要给祖宗坟墓烧纸,同时要在堂屋供奉祖容(影)”。春联点缀,阖家同乐。除夕守岁,门神把门。除夕夜,同宗同族,聚集一堂,在祖先牌位前上香吊裱、磕头祭拜后。家家设宴,户户团圆,男女相聚,老少同堂, 围坐一桌,饮酒作乐,咸阳民间称这种热闹场面为“坐夜”。古书上称“守岁”。
咸阳民间“坐夜” 很热闹,年三十晚八点左右 ,厅堂房间,灯火通明 ,丰盛的家宴席面早已摆好,阖家按辈分高低依次入席。唯有孙子辈可以在席间自由穿插,敬酒散烟,追逐嬉闹,气氛热烈,场面红火。此时长辈还要给儿孙散“压岁钱”,意在镇岁、驱邪、祈福。诗人苏东坡 “浴知岁垂尽。有如赴壑蛇,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的绝妙诗句就是对这种热闹场面的概括和描写。
咸阳民间“坐夜”,一直要坐到午夜子时。老者增寿,少者得岁,中年人糊里糊涂过年。子时前放关门炮,子时后放开门炮,燃旺火,煮饺子,放鞭炮,给长辈拜年,如果你言拙口笨,说不出新年的贺词,村前村后连绵不断的鞭炮声替你道出了衷心的祝福,此时此刻所有的脸都会变得很亲近,所有的路都会就变得很短,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恭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不经意间,刚结婚的小两口牵着手从村中走过,惹来了一村人的浪笑。许多人都明白,除了他爸和他妈,全村人数他俩辈分高,他们还想给谁拜年(乡俗过年晚辈给长辈行礼)?有胆大的想开新婚夫妇的玩笑,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新郎得意地笑着说:“别看你的岁数大,照样给你五角压岁钱,哈哈。”
拜年结束后,女人们挤在一起看电视,拉家常。男人们聚在一起猜拳行令,肥吃海喝,红红火火。吃得香甜,喝得滋润。
“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拜舅女拜娘”。咸阳民间过年走亲戚不同与平常,一般是外甥先给舅舅拜年,其次是女婿去丈人家拜年,如拜年的亲戚带小孩或未成年人独自来拜年,在辞别时,主家要给孩子贺岁钱,钱不在多少而贵在心意,贵在人情。新婚夫妇头一年走亲戚,讲究出双入对,算是到亲戚家“认门”。辞别时男方的亲戚要给新媳妇礼物,女方亲戚要给新女婿礼物。正月走亲戚拜年,主家设席款待。宾主互贺,嘘寒问暧,端菜上酒,拜年吃饭,小孩得压岁钱,饭后打道回府。巷道里,厅堂前迎来送往,贺岁语,道谢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亲情、乡情、友情融会贯通,更加显得亲近友好。
正月初五送穷节,咸阳民间俗称“破五”。
“破”民间指破烂。破五,是说初五要清除破烂。
是日,黎明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名曰“轰穷气”,家庭主妇打扫卫生,将清扫的垃圾送到户外,称为:“送穷”。男人掏厕出粪,谓之:“刨穷根”。这天早饭吃“搅团”。用意是填穷坑。午饭吃饺子,饺子像元宝,用元宝塞住“穷窟窿”,来年不欠外债,日子红火。
正月初七人日节,咸阳民间民间称“人七”,因“七”与“齐”谐音,又称“人齐”日。
是日黎明,家庭主妇燃香祈福,家有几口人燃几柱香,根据香火自燃情况预测家人一年的福祸吉祥。“人日”节,各地饮食习俗不一,南部平原地区(南八县)盛行吃搅团,搅团是用玉米面团搅而成,故得名搅团。这天吃搅团按民俗叫“粘魂”。民间传说;除夕夜人们各自的魂灵出窍外游“人日”魂归附体,吃顿搅团粘住魂灵免得再次出窍走失,可见吃这顿搅团对人的一年平安有多重要,谁能不愿意吃呢?北部山区(北五县)盛行吃面条,他们把擀面切成细如丝,长如线形同挂面的面条叫“关魂面”,把擀薄切宽形同皮带的面条叫“纳魂面”。咸阳民间“人日”盛行吃“粘魂搅团纳魂面”其中有一定道理,因为一般家庭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顿顿吃饭荤腥不断,一直吃到正月初七,不少人在此期间暴食暴饮,不免会积食不化,病灾连连,这时换换口味,吃顿开肠胃,易消化的素食对每个人来说不是起到了安"魂"保健的作用了吗
正月初八“祭谷神”。据《咸阳市民俗志》记载:“旬邑民间祭祀五谷之神,人们用五色彩纸,糊成粮食囤或瓮形,里面装满各种粮食,放入方盘,也有的人家用,头年专门保存下来的完整麦穗、谷穗、䵚黍穗、玉米棒等,正月初八太阳出山以前带田间地头摆供,上香吊裱,祭奠完毕后,端着盘子或拿着粮食穗穗回家,一边走,一边不停的嘴里念叨:‘五谷粮,回来啊,全都回来啊!’一直到家为止。淳化、彬州、永寿有些地方,每到正月初八,农民习惯在地头煨燃一堆火,称为‘炙地’也叫‘暖地’”(《咸阳民俗志第244页》)。这种古老的火祭习俗随着环境保护宣传日益深入人心已彻底淘汰。
另外,咸阳民谣:“过了初八送花灯,舅送灯笼外甥迎”初八过后,咸阳各地花灯相继上市,人们开始购买花灯、走亲戚、送花灯,。据《咸阳市民俗志》记载:“域内各县送灯时间不尽相同,有些地方从正月初五起,就开始送灯,永寿是从正月初八开始送灯。主要是父母给出家的闺女送灯,舅舅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另外还又干爸给干儿女送的”。所送灯笼,种类繁多,色泽艳丽,造型美观,一般送一对灯笼,十二支蜡烛,连续送十二年”。旬邑、淳化西部、彬县龙高地区凡第一年抱外孙的外婆家,一定买的是一盏火红的火罐灯笼,送给外孙外,元宵夜这盏挑在小孩手中的火罐灯笼在大人帮助下然为灰烬,民俗称之为“上天灯”即“上前程”。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俗称“追灯”。“追灯”的隆重规模和灯的质量,因家庭贫富程度而定。一般人家送一对纱面宫灯,除主灯外,还要加带一对小花灯,俗称“引灯”,是引导新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泾阳、三原一带有些地方则要送一对莲花灯。有些地方讲究一连送三年。有些地方婆家收到追灯后,新媳妇即随娘家人到娘家去“躲灯”。一般是正月十四日去,正月十六日返回。
上世纪90年代后,各种塑料制作的花灯越来越多,许多灯笼,不再点蜡烛,而是使用灯泡或一两节电池,人们给小孩送灯,大多送塑料电子灯,但给新媳妇还是要送宫灯。
正月初十,为石止节,民间俗称“硙子好日子”。
石止节,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在泰山石敢当、石碾,石磨处上香吊裱,设供祭祀。民间旧俗,除夕在石碾、石磨等物上贴对联,石止节以前禁止使用,。过了石止节。便不再禁用了。
咸阳年俗,农历正月十二日为“老鼠娶媳”节。
此日,民间有贴《老鼠娶媳》剪纸的习俗。这些剪纸有简有繁。少到只有三只老鼠,最多有六七十只老鼠,组成庞大壮观的老鼠娶媳场面:前面有六只老鼠,面对娶亲的队伍,最前面的一只老鼠双手合十,呈作揖状,显然是新郎的长辈。其余五只老鼠戴礼帽,穿长衫,有的倒背手,抽旱烟,有的包头巾,柱柺杖;有的骑大马,甩大鞭,组成了娶亲队伍的前导。紧接着是由九只老鼠组成的仪仗队,前头一只大老鼠高举“王”字大旗,其余八只小老鼠打三角形牙旗,为娶亲队伍壮大声势。再接着就是鼓乐队,也是九只老鼠,分别吹唢呐、笙管、敲锣、拍钹、打鼓。相随其后的是四只燃放鞭炮的小老鼠。娶亲的主角,新郎与新娘坐在两顶花轿里分别由四只老鼠轿夫抬着。每顶轿后各有一只骑马送亲鼠。花轿后面是两只老鼠抬着食盒,十五只老鼠车推、肩背、手端、臂挎各色嫁妆,显示鼠新娘十分富有。最后是跟上看热闹的老鼠,十到二十只不等,有的手拉手,有的大驮小,有的小緾大,各具形态,逗人发笑。这幅《老鼠娶媳》剪纸图,俨然重现了古老的婚嫁仪式和风俗。民间在贴上《老鼠娶媳》图时,总要在其附近贴上体态大于老鼠的剪纸猫,虎气勃勃,跃然欲动。民间有“一猫镇百鼠”之说。
古老的“老鼠娶媳”节,如今在民间几乎失传。但人们通过合理想像创作的巨幅剪纸《老鼠娶媳》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抢救和保护。 正月十五闹元宵,乡下人从初七、八就提前开始了,秧歌社火,锣鼓唢呐,杂耍百戏,应有尽有。入夜孩子们挑着五颜六色的纸糊灯笼四处奔走,最美不过放烟花,烟花点燃,火星飞溅,火树银花,造形各异,“天女散花”、“满树黄梨”、“孔雀开屏”、“红梅报春”……花色纷呈,目不睱接,惹得打花灯的孩子们緾着大人,央求给他们也买几束来,没想到美梦成空,无奈,他们只好盼着明年的这个时候。
大人说:“过年真累,花钱如流水”。小孩说:“过年真好,吃肉砸核桃”。稍一愣神,年跑远了,春跑近了。于是,瞅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扬鞭催马奔个好年。
过年盼早,盼到祭灶。《咸阳市志》记载:“腊月二十三祭灶请灶神(也称过小年)”。家家大扫除,晚上祭灶,烧香磕头,岁岁太平。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人们祈求富裕平安的共同理想。祭灶用的菜肴(祭品)讲究刀口要匀,火候要巧,味道要好。三碟一桌不嫌少,七碟八碗也不多。扎紧了一年的钱袋子惟有此刻才能松开。
走进年关,乱糟糟的。鞭炮噼噼啪啪的响了,肉锅咕咕嘟嘟的开了,豆腐七上八下熟了,喜庆的锣鼓敲醉了河流山川,村外的道路上多了星星点点的回乡人。
此时,咸阳民间开始走亲戚“送节令”民间俗称“送核桃”。一般娘(舅)家去出嫁的女儿(外甥)家送节令,也有亲戚家相互往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在咸阳域内的《年俗歌》曰:“二十四,扫屋院,干干净净过新年。二十五,磨豆腐,迎新年,敲锣鼓。二十六,赶年集,割肉买炮置新衣。二十七,写春联,雪映红联庆丰年。二十八,把面发,婆媳协力蒸枣花(花馍)。二十九,集上走,进商店,打烧酒。腊月三十年忙乱,福字倒贴迎新年”。这首歌把咸阳人春节前比备年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据《咸阳市志》记载“腊月三十下午暮时要给祖宗坟墓烧纸,同时要在堂屋供奉祖容(影)”。春联点缀,阖家同乐。除夕守岁,门神把门。除夕夜,同宗同族,聚集一堂,在祖先牌位前上香吊裱、磕头祭拜后。家家设宴,户户团圆,男女相聚,老少同堂, 围坐一桌,饮酒作乐,咸阳民间称这种热闹场面为“坐夜”。古书上称“守岁”。
咸阳民间“坐夜” 很热闹,年三十晚八点左右 ,厅堂房间,灯火通明 ,丰盛的家宴席面早已摆好,阖家按辈分高低依次入席。唯有孙子辈可以在席间自由穿插,敬酒散烟,追逐嬉闹,气氛热烈,场面红火。此时长辈还要给儿孙散“压岁钱”,意在镇岁、驱邪、祈福。诗人苏东坡 “浴知岁垂尽。有如赴壑蛇,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的绝妙诗句就是对这种热闹场面的概括和描写。
咸阳民间“坐夜”,一直要坐到午夜子时。老者增寿,少者得岁,中年人糊里糊涂过年。子时前放关门炮,子时后放开门炮,燃旺火,煮饺子,放鞭炮,给长辈拜年,如果你言拙口笨,说不出新年的贺词,村前村后连绵不断的鞭炮声替你道出了衷心的祝福,此时此刻所有的脸都会变得很亲近,所有的路都会就变得很短,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恭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不经意间,刚结婚的小两口牵着手从村中走过,惹来了一村人的浪笑。许多人都明白,除了他爸和他妈,全村人数他俩辈分高,他们还想给谁拜年(乡俗过年晚辈给长辈行礼)?有胆大的想开新婚夫妇的玩笑,结果偷鸡不成反蚀米,新郎得意地笑着说:“别看你的岁数大,照样给你五角压岁钱,哈哈。”
拜年结束后,女人们挤在一起看电视,拉家常。男人们聚在一起猜拳行令,肥吃海喝,红红火火。吃得香甜,喝得滋润。
“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拜舅女拜娘”。咸阳民间过年走亲戚不同与平常,一般是外甥先给舅舅拜年,其次是女婿去丈人家拜年,如拜年的亲戚带小孩或未成年人独自来拜年,在辞别时,主家要给孩子贺岁钱,钱不在多少而贵在心意,贵在人情。新婚夫妇头一年走亲戚,讲究出双入对,算是到亲戚家“认门”。辞别时男方的亲戚要给新媳妇礼物,女方亲戚要给新女婿礼物。正月走亲戚拜年,主家设席款待。宾主互贺,嘘寒问暧,端菜上酒,拜年吃饭,小孩得压岁钱,饭后打道回府。巷道里,厅堂前迎来送往,贺岁语,道谢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亲情、乡情、友情融会贯通,更加显得亲近友好。
正月初五送穷节,咸阳民间俗称“破五”。
“破”民间指破烂。破五,是说初五要清除破烂。
是日,黎明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名曰“轰穷气”,家庭主妇打扫卫生,将清扫的垃圾送到户外,称为:“送穷”。男人掏厕出粪,谓之:“刨穷根”。这天早饭吃“搅团”。用意是填穷坑。午饭吃饺子,饺子像元宝,用元宝塞住“穷窟窿”,来年不欠外债,日子红火。
正月初七人日节,咸阳民间民间称“人七”,因“七”与“齐”谐音,又称“人齐”日。
是日黎明,家庭主妇燃香祈福,家有几口人燃几柱香,根据香火自燃情况预测家人一年的福祸吉祥。“人日”节,各地饮食习俗不一,南部平原地区(南八县)盛行吃搅团,搅团是用玉米面团搅而成,故得名搅团。这天吃搅团按民俗叫“粘魂”。民间传说;除夕夜人们各自的魂灵出窍外游“人日”魂归附体,吃顿搅团粘住魂灵免得再次出窍走失,可见吃这顿搅团对人的一年平安有多重要,谁能不愿意吃呢?北部山区(北五县)盛行吃面条,他们把擀面切成细如丝,长如线形同挂面的面条叫“关魂面”,把擀薄切宽形同皮带的面条叫“纳魂面”。咸阳民间“人日”盛行吃“粘魂搅团纳魂面”其中有一定道理,因为一般家庭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顿顿吃饭荤腥不断,一直吃到正月初七,不少人在此期间暴食暴饮,不免会积食不化,病灾连连,这时换换口味,吃顿开肠胃,易消化的素食对每个人来说不是起到了安"魂"保健的作用了吗
正月初八“祭谷神”。据《咸阳市民俗志》记载:“旬邑民间祭祀五谷之神,人们用五色彩纸,糊成粮食囤或瓮形,里面装满各种粮食,放入方盘,也有的人家用,头年专门保存下来的完整麦穗、谷穗、䵚黍穗、玉米棒等,正月初八太阳出山以前带田间地头摆供,上香吊裱,祭奠完毕后,端着盘子或拿着粮食穗穗回家,一边走,一边不停的嘴里念叨:‘五谷粮,回来啊,全都回来啊!’一直到家为止。淳化、彬州、永寿有些地方,每到正月初八,农民习惯在地头煨燃一堆火,称为‘炙地’也叫‘暖地’”(《咸阳民俗志第244页》)。这种古老的火祭习俗随着环境保护宣传日益深入人心已彻底淘汰。
另外,咸阳民谣:“过了初八送花灯,舅送灯笼外甥迎”初八过后,咸阳各地花灯相继上市,人们开始购买花灯、走亲戚、送花灯,。据《咸阳市民俗志》记载:“域内各县送灯时间不尽相同,有些地方从正月初五起,就开始送灯,永寿是从正月初八开始送灯。主要是父母给出家的闺女送灯,舅舅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另外还又干爸给干儿女送的”。所送灯笼,种类繁多,色泽艳丽,造型美观,一般送一对灯笼,十二支蜡烛,连续送十二年”。旬邑、淳化西部、彬县龙高地区凡第一年抱外孙的外婆家,一定买的是一盏火红的火罐灯笼,送给外孙外,元宵夜这盏挑在小孩手中的火罐灯笼在大人帮助下然为灰烬,民俗称之为“上天灯”即“上前程”。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俗称“追灯”。“追灯”的隆重规模和灯的质量,因家庭贫富程度而定。一般人家送一对纱面宫灯,除主灯外,还要加带一对小花灯,俗称“引灯”,是引导新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泾阳、三原一带有些地方则要送一对莲花灯。有些地方讲究一连送三年。有些地方婆家收到追灯后,新媳妇即随娘家人到娘家去“躲灯”。一般是正月十四日去,正月十六日返回。
上世纪90年代后,各种塑料制作的花灯越来越多,许多灯笼,不再点蜡烛,而是使用灯泡或一两节电池,人们给小孩送灯,大多送塑料电子灯,但给新媳妇还是要送宫灯。
正月初十,为石止节,民间俗称“硙子好日子”。
石止节,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在泰山石敢当、石碾,石磨处上香吊裱,设供祭祀。民间旧俗,除夕在石碾、石磨等物上贴对联,石止节以前禁止使用,。过了石止节。便不再禁用了。
咸阳年俗,农历正月十二日为“老鼠娶媳”节。
此日,民间有贴《老鼠娶媳》剪纸的习俗。这些剪纸有简有繁。少到只有三只老鼠,最多有六七十只老鼠,组成庞大壮观的老鼠娶媳场面:前面有六只老鼠,面对娶亲的队伍,最前面的一只老鼠双手合十,呈作揖状,显然是新郎的长辈。其余五只老鼠戴礼帽,穿长衫,有的倒背手,抽旱烟,有的包头巾,柱柺杖;有的骑大马,甩大鞭,组成了娶亲队伍的前导。紧接着是由九只老鼠组成的仪仗队,前头一只大老鼠高举“王”字大旗,其余八只小老鼠打三角形牙旗,为娶亲队伍壮大声势。再接着就是鼓乐队,也是九只老鼠,分别吹唢呐、笙管、敲锣、拍钹、打鼓。相随其后的是四只燃放鞭炮的小老鼠。娶亲的主角,新郎与新娘坐在两顶花轿里分别由四只老鼠轿夫抬着。每顶轿后各有一只骑马送亲鼠。花轿后面是两只老鼠抬着食盒,十五只老鼠车推、肩背、手端、臂挎各色嫁妆,显示鼠新娘十分富有。最后是跟上看热闹的老鼠,十到二十只不等,有的手拉手,有的大驮小,有的小緾大,各具形态,逗人发笑。这幅《老鼠娶媳》剪纸图,俨然重现了古老的婚嫁仪式和风俗。民间在贴上《老鼠娶媳》图时,总要在其附近贴上体态大于老鼠的剪纸猫,虎气勃勃,跃然欲动。民间有“一猫镇百鼠”之说。
古老的“老鼠娶媳”节,如今在民间几乎失传。但人们通过合理想像创作的巨幅剪纸《老鼠娶媳》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抢救和保护。 正月十五闹元宵,乡下人从初七、八就提前开始了,秧歌社火,锣鼓唢呐,杂耍百戏,应有尽有。入夜孩子们挑着五颜六色的纸糊灯笼四处奔走,最美不过放烟花,烟花点燃,火星飞溅,火树银花,造形各异,“天女散花”、“满树黄梨”、“孔雀开屏”、“红梅报春”……花色纷呈,目不睱接,惹得打花灯的孩子们緾着大人,央求给他们也买几束来,没想到美梦成空,无奈,他们只好盼着明年的这个时候。
大人说:“过年真累,花钱如流水”。小孩说:“过年真好,吃肉砸核桃”。稍一愣神,年跑远了,春跑近了。于是,瞅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扬鞭催马奔个好年。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世相攘攘扰扰
前方的路隐隐而迢迢
悠居岁月的端口
翻涌起伏的情思如海上的波潮
初梦是一壶觞
和着皎洁的月光,条荡的微飔
酿在心底最美的醇醪
尘事杂杂嘈嘈
走过的路绵绵而杳
2025-01-11 21:51:35
据《咸阳市志》记载“春节俗称‘过年’(摘自新编二轮咸阳市志(下)2938页)”。建国前后,咸阳人过年,越过越粘。过了腊八,就闻到了肉香,听到了炮响,瞅见了
2025-01-11 11:56:34
2025年1月9日,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传来喜讯,江西出版集团·中文传媒隆重发布20本2024年度好书,在数千本新版图书的激烈角逐中,作家、编剧、长征电影研究学
2025-01-10 14:00:09
元月7日腊八节,因为要赶往西安未央区参加一个活动,清晨五点,记者就在家人催促下起床烧开水,准备相机和行装。等骑车赶到陈阳寨地铁站,才知道售票员7:30才能开始售票。幸好一
2025-01-10 13:50:57
元月9日,泾阳县民俗摄影协会一年一度的年会在泾阳县总工会隆重举行。县文联、县总工会、县文旅局等单位的领导和协会部分会员代表都出席和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张国良
2025-01-10 13:47:34
说起西游记,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无论男女,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顽童,都可以说出个张道李胡子,可是说起吴承恩可能许多人只能略知一二。
吴承恩是何许人
2025-01-10 13:43:34
寒冬腊月,年关的脚步匆匆,凛冽寒风在窗外呼啸,催促着人们踏上归家之途。我静坐在温暖屋内,随意翻看着手机相册,一张照片毫无征兆地跃入眼帘,刹那间,与三原县城建局原副局长李承
2025-01-10 10:21:23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