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深山人未知(散文)
记忆中的童年趣事,莫过于过年。那时候我的老家在秦岭深处,入冬后就去山上砍过年用的烧火柴,待到腊八节前,屋中就架起柴火,这火一直烧到来年二月二“龙抬头”才熄灭。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寒冷,漫山遍野积满白雪。这雪总会在腊月底下得很大,阻断了进出深山的路。山村的人家像树叶,七零八落飘在山梁上,落在低洼处,安住向阳的山坡上。腊月的山村最清闲,腊月的山村也最热闹。坡地上的庄稼收获进粮仓,秋播的农活已经结束,辛劳了一年的农户人家,把腊月里的节气看得很重。腊八节前一定要杀猪,山上的饲料喂大一头猪,至少也得十个月以上。我外祖父个子高挑,是远近有名的杀猪匠,队上谁家有杀猪的活路,都由他操刀。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山上杀猪的场面:天刚麻麻亮,乡党就从沟沟道道,坡坡梁梁赶来帮忙,门前早有人支起干透的树根,点起火堆。有搬来杀猪架板的,有架锅烧水的,有三三两两抬来大木筲桶的,更多人无事可做陪着外祖父,围在火堆边叼着旱烟锅说说笑笑。待到锅里烫猪毛的水烧得翻浪,舀进大木筲里,随着猪惨烈的嚎叫声,就见四五个青壮年小伙从主家的猪圈里,撕扯着一头猪,朝刀光闪闪的屠宰场艰难挪来。外祖父不慌不忙磕了烟灰,把烟杆别进腰间,不耐烦地吼道:“四五个大小伙,没有一头猪劲大吗?拉蹄子,拽耳朵,鼓起劲,放利索!”猪被按捺在架板上放了血。投进大木筲褪了毛发。为了把猪毛处理得干干净净,外祖父在猪蹄处开了个小口,用一米长,食指粗(钢棍)的通杆朝猪的背部、肚子方向捅了几下,抽出通杆,扒在猪蹄小口子上用嘴吹着气,边吹边用木棒捶打,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直到去了毛发的死猪鼓胀,扎住蹄子上的小口,换另外三只蹄子依次操作。
死猪被倒挂起来,肚皮、脊背圆鼓隆咚的,外祖父手里的刀子闪着寒光,滋啦滋啦一会功夫刮净了死猪身上的毛,开膛破肚。猪肉分成若干等分,猪下水散乱地堆在案板上无人问津,猪脖子肉也叫项圈肉、槽头肉。外祖父麻利地割下槽头肉,递过来看着我说道:“叫你婆赶紧做饭!”腊月里第一顿带荤腥的斜角面,吸溜吸溜下肚了,吃了杀猪面,大人们张罗着过年的事情。从腊月初买腊八菜开始,祖父一趟趟下山置办年货,年就从祖父脚下一步步走来,新的希冀也一点一滴盛在他老人家背上的背笼里。新衣服可以没有,新年画和爆竹一定要有。记得那一年腊月的雪压弯了岭上的树枝,压垮了牛棚,山路掩埋在白色的世界里。门前五香梅花一枝独秀,格外惹眼,北头场堰边,老柿树枯枝上稀稀疏疏,干瘪了的柿子,是老人专门留给麻雀过冬的,雪打秋果红胜火的,白雪半裹的柿子,招来三两只黑白相间的喜鹊栖落。祖母早已经阑好臊子,烧炕头瓦缸里,黄米酒的香味从扎了口的毡布下溢满厅堂。豆腐粉条馅的包子蒸了一大蒲篮,除了走亲戚,正月里全家人要吃到二月二哩。三姑长我五岁,是祖母和母亲锅案上的助手。我和弟弟妹妹们帮四爸贴年画,马恩列斯、毛泽东画像定位堂屋正中,从二爸、三爸部队寄回来的立功喜报贴在显眼位置。那一年我们年龄都很小,腊月三十贴完年画弟弟哭了,指着马克思油画像说:“过年了那个老爷爷也不刮胡子,连嘴都没有了咋吃饭?”逗得全家人笑出了眼泪。年三十家里灶火最温馨,锅台上散发着世界上最香的味道。第一笼包子出锅必定要放一挂鞭炮,要挑选品相最好、最大的包子供奉在神龛前,祈请上苍保佑,先祖庇护。曾祖母慈祥得如同一尊菩萨,第一锅包子一定要等齐全家老小,才允许我们动手捏食。小铁锅里早就炖上了猪头、猪蹄、猪肝和一大块厚膘肉,炉膛里嗤嗤冒着淡蓝色火苗,热气从桐木锅盖的缝隙挤出,在灶台上阿娜多姿,舞动着千姿百态的身姿。掌灯时分,曾祖母坐在前沿烧炕上,吩咐我们把屋子里的火架旺,母亲从铁锅里捞起一块肥得流油的膘膘肉,盛进碗里恭恭敬敬递给曾祖母。曾祖母唠叨着远在西藏工作的小祖父,念叨着在军营里服役的俩叔父,开始给我们讲她小时候过年的故事。山里的年,从火堆旁守岁正式开始。屋内的柴火噼里啪啦燃烧,屋外一场跨年夜的瑞雪纷纷扬扬飘落,门前异常刺眼的白雪上,稀稀疏疏盖了一层鲜红的鞭炮屑。老屋静悄悄栖身于童话般的山洼洼里,静谧中悄悄地接受着光阴轮转。
作者简介:杨宏涛,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秦川》文化签约作家;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散文集一部;诗歌散文作品曾获全国奖项;有散文作品入选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死猪被倒挂起来,肚皮、脊背圆鼓隆咚的,外祖父手里的刀子闪着寒光,滋啦滋啦一会功夫刮净了死猪身上的毛,开膛破肚。猪肉分成若干等分,猪下水散乱地堆在案板上无人问津,猪脖子肉也叫项圈肉、槽头肉。外祖父麻利地割下槽头肉,递过来看着我说道:“叫你婆赶紧做饭!”腊月里第一顿带荤腥的斜角面,吸溜吸溜下肚了,吃了杀猪面,大人们张罗着过年的事情。从腊月初买腊八菜开始,祖父一趟趟下山置办年货,年就从祖父脚下一步步走来,新的希冀也一点一滴盛在他老人家背上的背笼里。新衣服可以没有,新年画和爆竹一定要有。记得那一年腊月的雪压弯了岭上的树枝,压垮了牛棚,山路掩埋在白色的世界里。门前五香梅花一枝独秀,格外惹眼,北头场堰边,老柿树枯枝上稀稀疏疏,干瘪了的柿子,是老人专门留给麻雀过冬的,雪打秋果红胜火的,白雪半裹的柿子,招来三两只黑白相间的喜鹊栖落。祖母早已经阑好臊子,烧炕头瓦缸里,黄米酒的香味从扎了口的毡布下溢满厅堂。豆腐粉条馅的包子蒸了一大蒲篮,除了走亲戚,正月里全家人要吃到二月二哩。三姑长我五岁,是祖母和母亲锅案上的助手。我和弟弟妹妹们帮四爸贴年画,马恩列斯、毛泽东画像定位堂屋正中,从二爸、三爸部队寄回来的立功喜报贴在显眼位置。那一年我们年龄都很小,腊月三十贴完年画弟弟哭了,指着马克思油画像说:“过年了那个老爷爷也不刮胡子,连嘴都没有了咋吃饭?”逗得全家人笑出了眼泪。年三十家里灶火最温馨,锅台上散发着世界上最香的味道。第一笼包子出锅必定要放一挂鞭炮,要挑选品相最好、最大的包子供奉在神龛前,祈请上苍保佑,先祖庇护。曾祖母慈祥得如同一尊菩萨,第一锅包子一定要等齐全家老小,才允许我们动手捏食。小铁锅里早就炖上了猪头、猪蹄、猪肝和一大块厚膘肉,炉膛里嗤嗤冒着淡蓝色火苗,热气从桐木锅盖的缝隙挤出,在灶台上阿娜多姿,舞动着千姿百态的身姿。掌灯时分,曾祖母坐在前沿烧炕上,吩咐我们把屋子里的火架旺,母亲从铁锅里捞起一块肥得流油的膘膘肉,盛进碗里恭恭敬敬递给曾祖母。曾祖母唠叨着远在西藏工作的小祖父,念叨着在军营里服役的俩叔父,开始给我们讲她小时候过年的故事。山里的年,从火堆旁守岁正式开始。屋内的柴火噼里啪啦燃烧,屋外一场跨年夜的瑞雪纷纷扬扬飘落,门前异常刺眼的白雪上,稀稀疏疏盖了一层鲜红的鞭炮屑。老屋静悄悄栖身于童话般的山洼洼里,静谧中悄悄地接受着光阴轮转。
![](http://www.xbjscn.com/d/file/p/2025/01-15/7ad7134200935f440d8c152a9d6c90fc.jpg)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两山危危矗长河
残雪斑斑染高坡
俨冬正是养生季
华联纵横人天合
细讲荤素优选论
却说滋补应几何
品出健康大道理
乐在自谱福寿歌 冬季,是滋补养生最好的时节。甘肃陇菜产
2025-01-15 11:31:17
记忆中的童年趣事,莫过于过年。那时候我的老家在秦岭深处,入冬后就去山上砍过年用的烧火柴,待到腊八节前,屋中就架起柴火,这火一直烧到来年二月二“龙抬头”才熄灭
2025-01-15 10:53:11
沉淀与反思:人生的智慧
黄昏的余晖,如一层金纱,轻柔地披在大地上。我漫步于小径,四周静谧得只剩下自己的脚步声,思绪便在这宁静之中,飘向了关于人生的种种感悟。
人生
2025-01-15 10:52:37
最近,“配得感”这个词很火。所谓“配得感”,就是相信自己配得上一切美好的信心。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人,身上往往就有这种“
2025-01-14 19:58:40
甲辰龙年冬雪腊月,面对大海心血来潮,波浪起伏不能自我,便作了两幅油画,一幅名曰“东方之珠”,一幅名曰“波涛在吼”;又不仍心潮即兴作了一首诗配画,既可为
2025-01-14 18:14:19
在秦东大地的洛河北岸,有这么一座县城,无论从人口地域,文物旅游,还是历史人文,饮食文化,县城规模等方面,均排列在三秦前位,这就是号称“渭北明珠”的渭南市的蒲城县。
2025-01-14 13:46:33
怀抱可爱孙,
跪叹祖难辰。
外婆孤苦养,
育女当儿盼。
我母尽贤孝,
业正留遗训。
教儿虫化龙,
望像泪湿魂。
注:腊月的这一天,是搏联必胜王成的故母生日,母亲的背影走的离我越来
2025-01-14 09:30:2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