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

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特色和成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体现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农民对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期盼,为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视角去考量农业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掀起了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革命,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一、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业强”筑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底色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顺应新时代城乡居民消费需要的新变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全方位、多途径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因此,要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按照“聚合资源,集成要素”的思路发展乡村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农业强”筑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物质底色。

  一是以“耕地”为根本,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前提和基础是牢牢地抓住耕地这个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气候与土壤资源,系统规划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严控优质耕地流出、严格新增耕地验收、建设耕地“进出平衡”项目库、实行动态监管,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良田粮用”,全面保证粮食、蔬菜、肉类等各类食物的供应,构建起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在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并推动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

  二是用“科技”提效率,积极拓展科技赋能农业的渠道和路径。农业稳产增收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量,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积极推进科技赋能草原畜牧业、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物产业、植物工厂等非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与科技支持。

  三是以“高标准农田”为抓手,有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实现“农业强”的目标,全面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成功打造了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的农业发展理念,充分发展绿色种养殖业和现代化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由此可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本质就是提升耕地、海洋、林地等非耕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探索多元食物资源开发途径,突破传统农业局限,形成与区域资源特点相契合的特色农业新格局,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农业发展瓶颈,也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的有机耦合,以“农业强”筑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坚实基础。

  二、坚持绿色发展,让“农村美”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环境特色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构建美丽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步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把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环境质量和加强社会治理等各种措施和持续性的投入,加大农村特色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力度,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夯实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农村美”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亮丽名片。

  一是顺应规律,彰显村落特色。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工程,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乡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实施分类推进,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注意保护传统村落、保留村庄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实现村庄形态与自然的和谐,将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农民的审美和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科学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在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要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大自然,尽可能避免乡村建设的“水泥化”,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活之美融入县域规划和村庄建设中,精心打造诗意山水、风光秀丽的乡村自然景观,打造宜居宜业、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人居空间环境。

  三是精准施策,夯实基础保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不断加强道路、供水、能源、通信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治厕所垃圾污水、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过程建设上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取得显著性成效,构建起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乡村发展战略框架,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方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变废为宝,发展绿色农业。在农业生产转型方面,要推进积极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全面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将秸秆进行生物配方发酵处理后用作基质循环利用,统筹推进秸秆的直接离田与精细还田,有效解决农作物废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助推绿色农业发展。在综合效益提升方面,要科学使用现代化农业科技,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实行水肥一体精准施水、施肥,强化生物灭虫,在降低农药残留的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绿色农业生产从区域均衡状态走向生态均衡点的新范式。

  总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国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通过政策保障、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发挥“乡土优势”,用“农民富”提升

  农民队伍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策略,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进乡村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党建引领与农民增收的同频共振、公共服务与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治保证。为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用,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和组织基础。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鼓励、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要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关键要素,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化,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效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同时,还要注重保障和救助工作,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坚决兜紧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为农民提供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凸显乡村文化内核。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建设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的内在有机统一。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水平。为凸出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的提升,要加强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形态的结合,推进村级文化长廊、文化礼堂、农村大舞台、红色村史馆和农家书屋等建设,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协调,实现乡村建设从丰富物质到富足精神的重要转变。同时,还要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和家教家风功能,创造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乡土社会,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破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全面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水平。

  总之,农村是居住、生产、生活的多功能综合体,“宜居”是农村美的首要标准,“宜业”是农业强的重要前提,“和美”是农民富的集中体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的优化,也包涵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等软件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部署。我们要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机统一的维度深刻理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精准施策,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和物质保证。(李鹏 荐)

  作者简介:

  文玉(1978—),女,甘肃临洮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卢蝉(1998—),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来源: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甘肃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YB064)阶段性研究成果,甘肃省软科学项目《贫困县“后脱贫时代”跨越发展的保障体系构建》(项目批准号20CX9ZA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
  桥镇村距离甘泉县城52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425户1297人,耕地面积4118亩,党员85名,是县级无刺小黄瓜种植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省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示范村。近年来,桥镇村以

2024-11-26 22:27:5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体现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

2024-11-26 10:38: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体现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

2024-11-26 10:38:22

  随着11月22日开始的北疆片区大雪降温天气的来袭,石河子垦区气温骤降。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新疆中新建电力集团天富水热产业全员行动,积极查漏补缺,严防死守,打响抵御严寒&ldq

2024-11-25 16:25:37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饱含着对农业农村美好未来的殷切期许

2024-11-25 12:44:14

  今年以来,旬阳市白柳镇政协联络组紧紧围绕全镇中心工作,坚持“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民生议题“协在

2024-11-25 10:27:57

  11月21日,由陕西省扶贫基金会主办,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文化艺术进万家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阿寿村举行。活动通过捐赠文化艺术和健康书籍的方式,推动

2024-11-24 23:13:14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