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态林业

陕西:生态保护红线内仅允许9类有限人为活动

  近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林业局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通知涉及加强人为活动管控、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占用审批、加强临时用地管理和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四个方面。

  仅允许部分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通知》要求,在规范有限人为活动管控中,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以下9类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1.管护巡护、保护执法、科学研究、调查监测、测绘导航、防灾减灾救灾、军事国防、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活动及相关的必要设施修筑。

  2.原住居民和其他合法权益主体,允许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耕地、水产养殖规模和放牧强度的前提下,开展种植、放牧、捕捞、养殖等活动,修筑生产生活设施。

  3.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标本采集和文物保护(工程)等活动。

  4.按规定对人工商品林进行抚育采伐,或以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栖息地、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等为目的的树种更新,依法开展的竹林采伐经营。

  5.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科普宣教及符合相关规划的配套性服务设施和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及维护。

  6.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通讯和防洪、供水、水文设施建设和船舶航行、航道疏浚清淤等活动;已有的合法水利、交通运输等设施运行维护改造。

  7.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等公益性工作;铀矿勘查开采活动,可办理矿业权登记;已依法设立的油气探矿权继续勘查活动;已依法设立的矿泉水和地热采矿权;已依法设立和新立铬、铜、镍、锂、钴、锆、钾盐、(中)重稀土矿等战略性矿产探矿权开展勘查活动等。

  8.依据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开展的生态修复。

  9.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其他人为活动。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依照法律法规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的有限人为活动涉及上述区域的,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意见,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应征求林业主管部门或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意见。

  妥善有序处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历史遗留问题

  《通知》中还指出,要妥善有序处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以下3个方面:

  对生态保护红线内需逐步有序退出的矿业权等,由市级政府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退出实施方案,明确时序安排、补偿安置、生态修复等要求,确保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退出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备案;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租赁、置换、赎买等方式,取得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工商品林所有权或者经营权,实施统一管护,按规定逐步将其调整为公益林;

  零星分布的已有水电、风电、光伏设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管理,严禁扩大现有规模与范围,项目到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生态修复。

  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通知》指出,对生态保护红线内发生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重处罚。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草原湿地或违反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由生态环境、林业主管部门按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重处罚。对自然保护地内进行非法开矿、修路、筑坝、建设造成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按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生态保护红线一经划定,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五年一评估”情况,由省政府组织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局部调整方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修改方案报国务院批准。自然保护地边界发生调整的,省自然资源厅依据批准文件,对生态保护红线作相应调整。已依法设立的油气探矿权拟转采矿权的,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相关部门明确开采拟占用地表范围,并对生态保护红线作相应调整。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成果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
  汉中市生态环境局洋县分局为扎实做好夏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按照省、市工作要求,采取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定点值守与机动巡查相结合、宣传引导与督查问责相结合

2024-05-23 09:35:00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联合公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全国39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陕西省铜川市、商洛市、西咸新区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   商

2024-05-23 09:25:15

  初夏的秦岭翠华山云海缭绕,格外美丽。 记者 袁景智摄  五月二十二日,全英汇(右一)、冯伟(橘色衣服)和王硕在分析遥感监测图像。 记者 郭诗梦摄  今年5月,陕西省林业局

2024-05-23 08:43:15

  5月20日,安康市生态环境局紫阳分局举办了第5期“环保讲堂”,旨在强化全体干部对生态环保业务知识的掌握了解,锻炼干部成长为工作上的“多面手”。  

2024-05-22 11:41:38

  近日,安康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安康市2024年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了2024年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

2024-05-22 11:36:14

  在法治的阳光下,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旬阳分局积极响应号召,以《民法典》为指引,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系列培训及宣传活动,以法治力量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组领

2024-05-22 11:35:54

  5月21日,陕西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

2024-05-22 08:29:42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