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卫健体育

薛应中:天地有正气,沛乎塞苍冥

  天地感气,万物化生。“气”是中医学阐释天人关系、探索生命规律、解释疾病机理、讨论防治理论的重要概念,在病因病机阐述、临床诊断、方药选择、养生指导等多方面被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科研思路及学术发展。
  多年以来,不少医生,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像抽血、B超、胸片、CT检查等,总会对我们身体的正气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害。我见过很多病人,病急乱投医,而医生随意检查,动辄抽血抽髓,全然不当回事——注意,这还不是治病,仅仅就是检查,就这样大动干戈。还有医生随意用药,滥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治疗方法,给患者体内残存的正气更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中医的作为,我觉得最大的功绩,就是扶正固本,扶助正气,调护人体抗病之本;所谓“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
  有鉴于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体验,尝试对此作出一点论述,以期广大读者能对“气”的认识走向深入。
  人是万物之一,因此人体内存在着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的“元气”。“元气”与生俱来,终生不变,是宇宙自身的脉搏。它有流动的特征,生命是气的增长,死亡是气的消散。《黄帝内经》就用“气”的概念,来解释人体物质的组成和功能性活动,正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从《内经》以降,中医学中有关气的理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1物质性与功能性
  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发展、变更与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不过,由于“气”这一概念是复合性的,所以在理解和应用时存在巨大难度。比如说,“气”是物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抑或是兼而有之?
  我认为,这二者和谐共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气首先是物质的,是指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精微的物质,它充斥于人体周身,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聚合成形,化生万物”的生成性功能。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借此而与自然界先天之气相沟通、相呼应,与此同时,在人体内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并发挥保卫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调节失常机能、修复损伤等作用,故又称为“正气”。
  气又是功能性的。它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保持平衡,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如《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说明气是不断运动,流行不止的,在人体内有规律地周行全身,具有流动的、变化的外在状态,生命机能都在气的运动变化中完成。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很敏锐很辩证地看到了这一点。《黄帝内经》就将气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物质如精气、宗气、营气、卫气、水谷之气等;二是侧重指机体功能,如心、肺、脾、肝、肾之气。一方面说气是看不到的存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参与了人体化生发育的过程,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之气;同时也认为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用,是流动中的力,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辨证统一。
  2在针灸实践中体会“气”
  “气”也是针灸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中医常说的“得气”,就是正气至病灶,并与邪气斗争的一种状态。用针之妙,系乎一心,也正在于调气。在刺灸治疗时,“气穴”正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
  常有人问我,“得气”是一种什么状态?这个的确很难说清,并非是一个具体的指标能够表达。但它确实需要用心去体会,它对医疗环境、医生、患者均有很高的要求。在患者来说,会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以及凉、热、触电感、跳跃感、蚁走感、气流感、水波感和不自主的肢体活动,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局部传导、扩散现象。
  而医生的手下,也可感知沉、涩、紧或如鱼吞钩之感觉,通过“谷气至则柔而和”、“邪气至则紧而疾”等专业感知,以此甄别病源。我在针灸时也会有所体悟,“气”至精无形、连续无间,具有透达性、能动性与化生性。
  当然,“气”也有着完全超越人之感官经验的一面,确乎是超出肉眼直观、无法认识的物质。中医看病不是诊断具体的病灶和生理指标的变化,中医生医术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体现在其思维水平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元气的思维层次,这需要体悟医道的长期功夫。
  3“气”与疾病
  气不足,就会发生畏寒肢冷,常有很年轻的患者来找我,带着各种各样的医院诊断报告,我告诉他们,你们身上正气不足,温煦不利,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这样的体质,就极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造成正气虚损或衰竭的原因,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外,还有就是机体生理性衰老、致病因素(比如癌瘤等)直接损伤元气,或通过五脏病变,进而导致正气损耗。
  对“气”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中医学根本思维的把握和运用。我发现现在很多中医院的专家们看病,往往就忽略了这一重大的中医药理论。他们单纯用现代医药理论方法来指导“中药”的应用,琢磨如何用单味中药对细菌、病毒进行“精准打击”,然而,他们无法上升到“气”的高度,无法追溯到“气”这个本源上,也就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中医药的疗效。
  他们不明白,气是一切存在与生成的本质,它本身并不“引起”质的变化。但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均可以影响气的活动,使脏腑经络气机紊乱,功能失调。
  天地气合,万物自生。“气”有免疫功能;用西医能理解的话说,也具有微循环的功能。这些功能也被称为“气化”、“气机”。增强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关键,就是养“气”。气能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还能推动血行,并转化为血,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4诸病皆可从气论治
  如果放在西医的语境里,气与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代谢、肿瘤、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而对于中医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损伤,百病内生。正气有着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一系列作用,能抵御外邪,护卫机体,温养肌肉肌肤,推动和调控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的亏虚,则会导致五脏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各种病变。气若运行不畅,可显示出的病理特点可以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正气与邪气的斗争,实际上是两类细微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肿瘤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正气不足,后天失养,元气虚弱,生化异常所致。其发生发展,加之西医的相关过度治疗,以至气之推动、充养无力,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所以我们看到的癌症病人,多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减退,形体瘦削之症状。
  西医在肿瘤治疗方面,到目前为止,仍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此综合治疗方案对肿瘤进行了攻击和控制,更有着加剧正气耗伤的负面作用。手术期或长或短的禁食,导致脾胃虚弱、元气化生不足;外科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血,导致以血为载体的元气随出血而直接损失;放疗及化疗均属攻伐之术,祛除癌邪,亦直接耗伤正气、损伤脾胃,影响元气生化之源。
  除癌症外,情志过激也是引发正气损伤的重要病因。七情太过或不及,伤及于气,扰乱气机,久不得舒解,内应脏腑受损而内伤。
  《千金翼方》“虚损论”中曾明确指出喜气、怒气、忧气、愁气等情志伤身而致虚损。《圣济总录》云:“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荣泣卫除,谷气不治,故气血干涸,不能营养肌肉”。即情志不调,脏腑气机不畅,而影响先后天气血化生。《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达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痰核”。情志偏颇引发脏腑气机失调,从而功能受损,变证乃生。
  许多冠心病患者也是在某些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七情内伤,致气机紊乱,气滞而痹。气虚则可致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中医称为胸痹。若心阳暴脱,阴阳即将离决,就会出现气脱之证,情况非常凶险。
  5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
  气以其中正雄健、运行不息的特点,发挥着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可以说,气是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一系列学说的内核。“气”之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又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对于医生的自我修养而言,气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又是人生性命、是道德境界,是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及道德修养素质等人文状态。比如说“吾善养浩然之气”、中医讲究的“中正平和之气”,等等。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要有慈心与善念,才能守气。
  总之,生命的产生、发育、壮大、凋亡等,皆源于气始、气散、气布、气终;和大自然一样,生命不断流转轮回,而其承担者及推动者唯“气”而已。正是气不同的运动状态,才有了生、长、壮、老、已之过程。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启发了中医关于气机、气化这一类的概念。气在医学上各种不同的临床价值和效果,至今不可能用其他形态的物质存在来解释或替代。
  对气的思考,是一种独特的中医思维、一种探究生命体用的方法,有着潜在的优势和广阔的远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我们还是要坚定地沿着自己特有的方向前进,守住根本,才有可能去泽布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中医学本来具有的重大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韩雪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