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卫健体育

徐利军荣膺世卫组织首位国际易医疗癌专家

  大雪节后的汉中,整个世界仿佛被施了一层纯净的魔法。雪花轻盈地覆盖了每一寸土地,将喧嚣尘世装扮成梦幻般的童话王国。树枝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晨光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银装素裹,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谧而祥和。脚下的小路,被白雪轻轻掩埋,只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记录着行人的踪迹。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而略带寒意的气息,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净化心灵,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在这宁静而祥和的美景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温暖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万叶斑斓、层林尽染,满眼皆是红橙黄绿,犹如一幅梦幻的绚烂画卷,让人们陶醉其中。就在这美好的时光好里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汉中籍的徐利军先生被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聘任为全国首位易医疗癌专家。
javascript:void(0)
  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徐利军先生三十余年如一日苦心钻研易医文化的肯定,更是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易学与中医交融发展的高度认可与重视,如同冬日里最为绚烂的一抹色彩,为他的学术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徐利军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易医同源”的健康理念,他的学术成就,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在易医学术领域熠熠生辉,激发着易医学领域的无限可能,引领其迈向新的篇章。带着对徐利军先生的敬意与对易医学科的好奇,笔者有幸对徐利军先生进行了专访。
  从“《周易》粉丝”到“济世神仙”
  徐利军先生系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北京乾元国际中医院院长、高级中医全科诊疗专家,也是汉中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创始会长,一直以来,徐利军先生都对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从小,他就被《易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吸引,先后曾向多位国学大师取经问道,深入学习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与古老神秘的易学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徐利军先生以其丰厚的易学文化底蕴和在易学领域的突出建树,成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际易学联合会的会员。2017年,受时任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教授赏识,被聘为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助理兼学术部副部长。
  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曾留下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这句话不仅是对易学与医学紧密联系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徐利军先生产生了的一种学医的鞭策与启示。为了更好地造福民众,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徐利军先生在易学领域耕耘的同时,致力于对中医的四诊、辩证、施治、预防的研究,他曾专门在中医药大学进修,全面系统的掌握了中医理论,到北京东直门医院中医理疗科坐诊,全面实践自己的中医诊疗技术。从理论到实践,潜心钻研,孜孜不倦,在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下,他逐渐掌握了深厚的中医基础和诊疗基本功,亲手解决了无数患者的疑难杂症。
  “《易经》中的易理与中医的医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无论是易学还是中医学,都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之上。”
  在对易学与中医学长期的研修过程中,徐利军先生致力于将易理与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了“易医同源”的学术理念。
  “易医理论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医药知识、文学艺术和历史智慧,在当代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为解决现代社会人们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并以此取得了神奇独特的疗效。”
  在对易医融和相通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发展的基础上,他逐渐整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易医学。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生前曾为徐利军先生亲笔题词“济世神仙”、“批阴阳断五行看掌中日月,测风水勘六合拿袖中乾坤”,以此对其在易经与中医融合研究运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褒奖和鼓励。
  易学与医学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在深入探讨易医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过程中,徐利军先生发现,在中医的世界里,“易医同源”的理念体现在实践的方方面面。在中医的经典文献,如《黄帝内经》与《易经》中,阴阳五行与道家哲学思想如同血脉一般,流淌在中医理论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古老而智慧的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更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影响深远,历久弥新。正如《黄帝内经》所展现的那样,医易相通,彼此交融。从隋唐至明清,无数医家与易学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易医同源”的基本理念,强调的正是易学与医学在理论基础上的一致性和共同点,它们共同遵循“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因为无论是易学还是医学,其精髓均深深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土壤之中,这一理念倡导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彼此依存,互为镜像。正如自然界中的四季更迭、日月星辰,人体亦遵循着阴阳五行的微妙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便可能引发种种不适与疾病。同时,易医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易学如何巧妙地融合中医学并应用的精髓,以洞悉人体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进而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智慧之光”。对于易医学科的发展,徐利军先生有着清晰地认识。
  他指出,易医学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易学与中医学的深邃理论,二者在此交汇、碰撞,共同孕育出更为完善的中医学体系。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教授所说:“如果说传统医易学主要是站在医的立场,援易入医,借易阐医。那么,当代易医学派,则是站在生命哲学的立场,关照生命的终极问题、健康问题,是深层次的用易学来建构医学,即当代易医学源于医学,高于医学。”
  当下,中医学正沐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璀璨光辉之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代易医学派犹如一股清流,应运而生,挺立于时代潮头,以医学的视角,将易学原理融入医学实践,以易学之理阐释医学之道,是一次中医史上更为深刻而全面的革新。它立足于生命哲学的广阔天地,以深邃的目光审视生命的本质与健康的奥秘,将易学智慧作为构建医学理论的灵魂,实现了对中医学的超越与升华。
  为构建健康中国而出力出彩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发展中医药摆在重要位置,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易医学并非仅凭理论便能治愈疾病的简单学科,易医其实是一个具体、实践导向的医学领域。”
  徐利军先生强调,通过易学中的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体内的阴阳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易学中的八卦象数也被中医学借鉴,用于解读人体的脏腑功能、经络运行等复杂机制,为中医诊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来源。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易学的原理和方法直接应用于医学实践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八卦法,通过八卦的排列组合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气功法,借助易学的呼吸吐纳之法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风水法,则利用易学中的环境学说来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易医以阴阳五行为基石的理论体系,既传承千年智慧,又与现代科学对话。它不仅汲取了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象数等理论,更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转化为解释、预防、诊疗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新视角。以中医的诊断为例,医者会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如同一位神奇的侦探,细致入微地分析患者的症状与体质,从而精准地找到病因,辨证施治。中医的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策略,正是易学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个体间的差异性。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应用。医者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如同一位巧手的园艺师,精心修剪着生命的枝叶,使人体恢复健康与活力。易医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智慧与精妙,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至高境界。
  “在实际应用中,易医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
  在徐利军先生的学术实践中,他始终秉持着“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将易学的智慧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之中,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八卦法的调理,一些因气血不畅而导致的慢性疾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气功法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帮助人们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此外,风水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们的居住选择和生活习惯,为构建健康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易学的指引下,中医学将拥有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维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同时,随着易医理念的不断普及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必将在构建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健康中国而出力出彩。”
  徐利军先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到见解,更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易医学术领域的热爱与执着。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无疑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笔宝贵财富。他坚信,在这个充满内卷与压力,节奏爆棚的时代里,易医必将焕发出新的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他本人,作为一名易医诊疗专家,更是深感责任重大,愿以所学,与自己的团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断奋斗。在此,我们向致力于这一伟大事业的教授、会长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与智慧引领,易医学派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踏上繁华征途。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苍生都能拥有健康、快乐与幸福的生活,让易医学的智慧之光普照人间。

责任编辑:韩雪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