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奇効治疗法
大家都认为,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就买些泻火药来吃,刚开始有点用处,到后面它就变得反反复复了,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好像身体里的那股火怎么也灭不掉?
中华医学认为有口腔溃的人,既不能吃热的,又不能吃凉的。吃热的上火,吃凉的拉肚子。”这就是寒热错杂,寒在下,热在上,口腔溃疡就是上热的结果。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绝不是没完没了的清热解毒,而是把上面的热引下去,让寒热对流起来,正常人的身体即是如此,寒热有了对流,热的地方才不会一直热,寒的地方也不会一直寒。因为有些脾胃不好的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斡旋不起来,再加上各种邪气趁机在这里聚集,形成中医所谓的痞块,反过来,这个痞块又像一堵墙似的,把寒热分割开来,形成两股势力的对决。
中华医学认为,所以口腔溃疡,简单来说,就是中焦这块儿堵住了,上半身的热就被憋在那里了,火性炎上嘛,它就要顺着自己的秉性往上走,当它走到口腔的时候,停住了,口腔黏膜受到熏蒸形成溃疡。中医有句话叫“热盛则肉腐。”也有医家说,不是这样的,这个溃疡是怎么回事呢?是身体自己咬烂了一个口子,目的是要让这个热透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自救行为。与此同时,大家也要明白一点,不管这个热邪有多猛烈,此时的脾胃还是处于虚寒一片的状态,像冰块一样。
那么,这种寒热错杂型的口腔溃疡用哪个方子来解决呢?很简单,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主要指胃部胀闷不舒)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也用于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司,气机痞塞而症见心下痞硬胀满、腹中雷鸣、下利至甚、水谷不化等表现的病症,把这个方子写下来:炙甘草、黄芩、干姜、法半夏、大枣(掰开)、黄连5克。但对寒热错杂的口腔溃疡更有很好的疗効。
大家要知晓,中医可没有口腔溃疡这种说法,中医叫口疮,但实际上,甘草泻心汤也不是专门治疗口疮病的。张仲景说了:“我这个方子啊是用来治疗狐惑病的。”这个狐惑病,听起来好像很神秘,放到今天来看,其实就是黏膜系统溃烂。现代医学也有定义,叫白塞氏综合征。主要有三处溃烂,一处是眼睛,一处是咽喉,一处是前后二阴。
《伤寒论》里是这么记载的,“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合起来叫狐惑病。哪个字有溃烂的意思呢?蚀。蚀,古书中写作蝕,把这个字拆开来看,可以理解为不小心被虫子咬了,咬过以后,烂了一点肉。当然不一定是虫子在作怪,大家知道,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代,东汉末年,条件还是很恶劣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又闷又湿又热的环境里,被这个邪气侵蚀的久了,就有可能得这种病。
而今天要说的是那种反反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轻者一两个月一次,重则十来天半个月就要发作一次。这种反复性口腔溃疡是身体出了问题了,光靠自愈力就有点难啦,需要用一些药来以偏纠偏。反复性口腔溃疡千万别老吃清热解毒的药,更不能用抗生素来治疗。清热解毒的药只能加重病情,伤害脾胃,损耗阳气。抗生素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更要命的是抗生素对反复性口腔溃疡一点用都没有,用它来治疗口腔溃疡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现在大家再也不用担心了,再顽固的口腔溃疡都能搞定。第一个妙方是医圣张仲景开出来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治疗啥样的口腔溃疡呢?治疗特别复杂特别顽固的口腔溃疡,就是那种中焦脾胃不通了,寒热错综复杂,上热下寒导致的口腔溃疡。这种口腔溃疡用凉药不行,用热药也不行,用补药也不行,用补药一准就上火,一准就口腔溃疡。好多人的口腔溃疡,尤其是女人,多数就是这种。
苐二种方法就是吴茱萸,吴茱萸功效与作用,就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吴茱萸是一种常见中药,味辛、苦,有小毒。吴茱萸能通过祛除体内寒邪来止痛、理顺胃部气机来止呕、温补体内阳气来止泻。临床上用于治疗头痛,寒邪引起的急性腹痛,寒冷潮湿引起的脚气,月经期腹痛,腹部胀痛,呕吐,反酸,晨起腹泻等。
现代医药研究发现,吴茱萸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止泻、抗心肌损伤、降血压、抗炎、镇痛等作用。用吴茱萸敷脚心,把旺盛的肝火、肺火、胃火赶出去,它就是吴茱萸。吴茱萸是热性的,又有辛味儿,非常善于走窜,它就像御林军一样,走来走去,把企图靠近的阴寒邪气都逼开。也正是因为善于走窜,所以它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作用,引火下行,不管是实火、虚火都管用。
方法是取吴茱萸10克,打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在脚心,用医用纱布固定好,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揭掉。吴茱萸可以把上半身的火气顺着经络引下来,引到脚心。在人的脚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涌泉穴,顾名思义,就是泉水奔涌而出的意思。借助涌泉穴的“水”,把火气浇灭,排出去。
这样的用法,古医书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三十二·吴茱萸》载:“口疮口疳,吴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一夕愈”。《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载:“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另外吴茱萸还可治疗以下几种病。
1、咽喉肿痛,高血压,吴茱萸敷涌泉穴,吴茱萸敷涌泉不仅对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头晕耳鸣有效,对高血压也能起到调理作用。高血压是西医的说法,西医看到的是数据上的高低,中医认为是肝火上炎。肝火往上走的同时鼓动气血,导致气血也跟着往上走,吴茱萸把火气引下来,血压也就降下来了。吴茱萸除了引热下行,还能散阴经的寒气。因为它辛热。
2、疝气,吴茱萸敷关元穴,像疝气,中医有句话叫七般疝气,病在厥阴。就是足厥阴肝经,肝经受了寒,寒性凝滞,肌肉筋脉往回一收缩,气血走到那里堵住了,过不去,不通而痛。你看肝经是怎么走的?从下往上,沿着腿的内侧,绕阴部,上巅顶。所以疝气引起的疼痛,从腹股沟,到阴部,再到小腹都跟着痛。
取吴茱萸30克,小茴香10克,装在布袋里,用微波炉加热,待稍微冷却后热敷痛处以及关元穴,为什么取关元穴?
第一是它符合中医就近取穴的原则;第二个它和人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3、头疼,吴茱萸敷脚心,有一种头痛也是因为肝经有寒气,肝经它上巅顶,寒邪顺着肝经往上爬,爬到头顶,头为诸阳之汇,寒又是一种阴邪,最喜欢跟阳气对着干,这个寒邪一去就把阳气给包裹住了,头就会痛地很强烈。吴茱萸辛热,这个药它又走肝经,敷在脚心处,可以把肝经的寒气拽下来,散出去,头痛也就止住了。
4、拉肚,吴茱萸敷神阙穴,吴茱萸敷神阙,神阙也就是肚脐,也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穴位,可以散阴经的寒气,有足厥阴肝经还有足太阴脾经。比方说,晚上睡觉没有盖好被子,腹部着凉了,第二天起来肚子又痛,大便又稀溏。吴茱萸30克,干姜5克,装在布袋里,微波炉加热以后,热敷肚脐,一方面把寒邪散出去,一方面把肚子暖起来,腹痛腹泻就都好了。
5,阳萎早泄等男科疾病,用吴茱萸粉加适量细辛醋调贴肚脐,一天一次,晚贴早揭,有很好疗効。
第三种是用蜂胶口服外贴对口腔溃疡,更有消炎,止痛,溃疡,烂疮的收口作用。
温馨提醒: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中华医学认为有口腔溃的人,既不能吃热的,又不能吃凉的。吃热的上火,吃凉的拉肚子。”这就是寒热错杂,寒在下,热在上,口腔溃疡就是上热的结果。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绝不是没完没了的清热解毒,而是把上面的热引下去,让寒热对流起来,正常人的身体即是如此,寒热有了对流,热的地方才不会一直热,寒的地方也不会一直寒。因为有些脾胃不好的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斡旋不起来,再加上各种邪气趁机在这里聚集,形成中医所谓的痞块,反过来,这个痞块又像一堵墙似的,把寒热分割开来,形成两股势力的对决。
中华医学认为,所以口腔溃疡,简单来说,就是中焦这块儿堵住了,上半身的热就被憋在那里了,火性炎上嘛,它就要顺着自己的秉性往上走,当它走到口腔的时候,停住了,口腔黏膜受到熏蒸形成溃疡。中医有句话叫“热盛则肉腐。”也有医家说,不是这样的,这个溃疡是怎么回事呢?是身体自己咬烂了一个口子,目的是要让这个热透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自救行为。与此同时,大家也要明白一点,不管这个热邪有多猛烈,此时的脾胃还是处于虚寒一片的状态,像冰块一样。
那么,这种寒热错杂型的口腔溃疡用哪个方子来解决呢?很简单,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主要指胃部胀闷不舒)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也用于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司,气机痞塞而症见心下痞硬胀满、腹中雷鸣、下利至甚、水谷不化等表现的病症,把这个方子写下来:炙甘草、黄芩、干姜、法半夏、大枣(掰开)、黄连5克。但对寒热错杂的口腔溃疡更有很好的疗効。
大家要知晓,中医可没有口腔溃疡这种说法,中医叫口疮,但实际上,甘草泻心汤也不是专门治疗口疮病的。张仲景说了:“我这个方子啊是用来治疗狐惑病的。”这个狐惑病,听起来好像很神秘,放到今天来看,其实就是黏膜系统溃烂。现代医学也有定义,叫白塞氏综合征。主要有三处溃烂,一处是眼睛,一处是咽喉,一处是前后二阴。
《伤寒论》里是这么记载的,“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合起来叫狐惑病。哪个字有溃烂的意思呢?蚀。蚀,古书中写作蝕,把这个字拆开来看,可以理解为不小心被虫子咬了,咬过以后,烂了一点肉。当然不一定是虫子在作怪,大家知道,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代,东汉末年,条件还是很恶劣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又闷又湿又热的环境里,被这个邪气侵蚀的久了,就有可能得这种病。
而今天要说的是那种反反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轻者一两个月一次,重则十来天半个月就要发作一次。这种反复性口腔溃疡是身体出了问题了,光靠自愈力就有点难啦,需要用一些药来以偏纠偏。反复性口腔溃疡千万别老吃清热解毒的药,更不能用抗生素来治疗。清热解毒的药只能加重病情,伤害脾胃,损耗阳气。抗生素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更要命的是抗生素对反复性口腔溃疡一点用都没有,用它来治疗口腔溃疡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现在大家再也不用担心了,再顽固的口腔溃疡都能搞定。第一个妙方是医圣张仲景开出来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治疗啥样的口腔溃疡呢?治疗特别复杂特别顽固的口腔溃疡,就是那种中焦脾胃不通了,寒热错综复杂,上热下寒导致的口腔溃疡。这种口腔溃疡用凉药不行,用热药也不行,用补药也不行,用补药一准就上火,一准就口腔溃疡。好多人的口腔溃疡,尤其是女人,多数就是这种。
苐二种方法就是吴茱萸,吴茱萸功效与作用,就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吴茱萸是一种常见中药,味辛、苦,有小毒。吴茱萸能通过祛除体内寒邪来止痛、理顺胃部气机来止呕、温补体内阳气来止泻。临床上用于治疗头痛,寒邪引起的急性腹痛,寒冷潮湿引起的脚气,月经期腹痛,腹部胀痛,呕吐,反酸,晨起腹泻等。
现代医药研究发现,吴茱萸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止泻、抗心肌损伤、降血压、抗炎、镇痛等作用。用吴茱萸敷脚心,把旺盛的肝火、肺火、胃火赶出去,它就是吴茱萸。吴茱萸是热性的,又有辛味儿,非常善于走窜,它就像御林军一样,走来走去,把企图靠近的阴寒邪气都逼开。也正是因为善于走窜,所以它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作用,引火下行,不管是实火、虚火都管用。
方法是取吴茱萸10克,打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在脚心,用医用纱布固定好,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揭掉。吴茱萸可以把上半身的火气顺着经络引下来,引到脚心。在人的脚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涌泉穴,顾名思义,就是泉水奔涌而出的意思。借助涌泉穴的“水”,把火气浇灭,排出去。
这样的用法,古医书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三十二·吴茱萸》载:“口疮口疳,吴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一夕愈”。《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载:“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另外吴茱萸还可治疗以下几种病。
1、咽喉肿痛,高血压,吴茱萸敷涌泉穴,吴茱萸敷涌泉不仅对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头晕耳鸣有效,对高血压也能起到调理作用。高血压是西医的说法,西医看到的是数据上的高低,中医认为是肝火上炎。肝火往上走的同时鼓动气血,导致气血也跟着往上走,吴茱萸把火气引下来,血压也就降下来了。吴茱萸除了引热下行,还能散阴经的寒气。因为它辛热。
2、疝气,吴茱萸敷关元穴,像疝气,中医有句话叫七般疝气,病在厥阴。就是足厥阴肝经,肝经受了寒,寒性凝滞,肌肉筋脉往回一收缩,气血走到那里堵住了,过不去,不通而痛。你看肝经是怎么走的?从下往上,沿着腿的内侧,绕阴部,上巅顶。所以疝气引起的疼痛,从腹股沟,到阴部,再到小腹都跟着痛。
取吴茱萸30克,小茴香10克,装在布袋里,用微波炉加热,待稍微冷却后热敷痛处以及关元穴,为什么取关元穴?
第一是它符合中医就近取穴的原则;第二个它和人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3、头疼,吴茱萸敷脚心,有一种头痛也是因为肝经有寒气,肝经它上巅顶,寒邪顺着肝经往上爬,爬到头顶,头为诸阳之汇,寒又是一种阴邪,最喜欢跟阳气对着干,这个寒邪一去就把阳气给包裹住了,头就会痛地很强烈。吴茱萸辛热,这个药它又走肝经,敷在脚心处,可以把肝经的寒气拽下来,散出去,头痛也就止住了。
4、拉肚,吴茱萸敷神阙穴,吴茱萸敷神阙,神阙也就是肚脐,也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穴位,可以散阴经的寒气,有足厥阴肝经还有足太阴脾经。比方说,晚上睡觉没有盖好被子,腹部着凉了,第二天起来肚子又痛,大便又稀溏。吴茱萸30克,干姜5克,装在布袋里,微波炉加热以后,热敷肚脐,一方面把寒邪散出去,一方面把肚子暖起来,腹痛腹泻就都好了。
5,阳萎早泄等男科疾病,用吴茱萸粉加适量细辛醋调贴肚脐,一天一次,晚贴早揭,有很好疗効。
第三种是用蜂胶口服外贴对口腔溃疡,更有消炎,止痛,溃疡,烂疮的收口作用。
温馨提醒: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