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卫健体育

史话品茶文化促健康

  茶煮五湖甘泉水,社聚八方闲雅人,
  诗词歌赋韵盛世,忠国俭家心爱民。
  史话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茶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事、茶艺和品茶等,是中华民族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特征。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将茶作为药物或当作祭祀的礼品。到战国,巴蜀首先以茶当为饮料,开创了中华民族人民以茶代酒礼的风俗。
  据华阳国志记载:“向皇室供奉茶叶代酒之说”成为历代帝王官宦効仿的榜样”。在秦昭王泒司马错灭巴蜀之后,巴蜀及楚地成为向秦国进贡的饮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辙,实行君宪制,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各郡县为了讨好朝廷,茶叶成为奉献贡品之一,名为贡茶,贡茶由各地官府亲自监制,贡奉帝都咸阳。最好的等级茶送过皇宫由品茶师验明定级,分等级由官吏品用,特等茶为皇帝饮用,一级茶供三公,二级茶供九卿,其余茶供普通人饮用。
  有关史料显示,秦将荼字改为茶,人们在煮茶时,非常讲究,特别要用优质的泉水,加入适当佐料,粟米及调料,置于瓷器之中,从此茶又变成饮料,也可用来治病。茶酒文化要作到,酒要满,茶要半,煮茶饮茶品茶作到,一清二品三饮四回味。由于士大夫们的推崇,品茶与琴棋书画皆为高雅之举。茶叶传播一为官吏,二为儒释道,三为茶商。具体地说,其传播路线有两条为茶马古道。一条由秦都咸阳,向湖北河南等地方传播,一条由秦都咸阳沿汉江向长江中下游各地传播,传播至秦国四十九郡,四夷八蛮藩属国。以后各朝各代,把种茶和品茶经海运转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南洋各国。西路经丝绸之路传至波斯,阿拉伯,印度,欧州,美洲等国,因此史说认为《茶道始秦》。
  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还有所谓的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香片茶,富硒茶,龙井茶,茯茶,养生保健茶等等。
  历史上,唐朝时非常繁盛的朝代,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茶叶发展迅速,陆羽成为茶圣,唐朝《封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在当时茶道,茶艺已经产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在宋、明、清各朝代也得到迅速发展,利用茶馆休息,谈生意等已经普遍存于社交之中。
  现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研究认为,茶叶开创了非药治疗中老年疾病的医学奇迹,以茶为药,百病可消,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黄酮类,花青素,各种维生素种类其全,茶叶抗氧化,防衰老,消除自由基,抗炎,抗病毒,抗肿瘤,调血脂,调血压,调血糖,清热利尿,生津止渴,健脑益智,健脾和胃,强心给力,嫩白皮肤,预防龋齿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华医药研究认为茶叶为抗氧化之王,抗衰老之王,慢性病亚健康终结之王。茶叶中,西湖龙井,色香味性四绝,为十大绿茶之首,它茶多酚占重35%,每百克含20克,冠绝天下。其中儿茶占70%,茶色素占20%,黄酮类花青素占10%,维生素ABcDEK种类其全,每百克含500毫克,抗氧化,消除自由基能力为各种维生素60一230倍,抗衰老比人参,茯苓,枸杞高80至350倍。现浙江大学百年经典《浙大1号》己制成茶多酚片,掀起了非药物干预慢性病革命高潮,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沁尿系统疗效显着,已获得国内外十三项大奖。
  民间医药家发现经常上火喝绿茶,肠胃不好喝红茶,工作压力大喝白茶,血脂高喝黑茶普洱茶,消化不良喝黄茶,常感疲惫喝乌龙茶,睡眠困难喝花草茶,身体水肿喝荷叶茶,用眼过度喝决明子茶,嗓子不适喝金银花茶,肝肾阴虚喝枸杞茶,免疫力低喝牛蒡子茶,精神不振喝薄荷茶,抑郁喝玫瑰花茶,高血压喝绞股蓝茶,各种炎症喝薄公英茶,尿排不畅喝竹叶茶,肌肤干燥喝玉竹茶,睡觉不好喝酸枣仁茶,心血管可喝茯茶。
  我国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后,咸阳富民旅社由于搬迁到嘉惠商场之后,富民旅社在住宿基础上,老板通读茶叶史话,全面了解茶对人体健康的知识,增加了品茶,特色快歺和十三香凉皮,油泼面等项目。富民茶社在开业之时,中华诗词学会咸阳分会,咸阳诗社及广大咸阳各界书画界名人和好友人士,都前来祝贺茶社开业,并以诗词书画表演艺术祝贺。
  中华诗词学会咸阳分会,诗社社长刘民娇作诗一首作开场祝贺辞:
  浓茶一杯入梦中,唤浪三声淹古城,
  富民茶社香万里,入阁雅室春长清。
  咸阳书画界名人陈韶震借朱德总司令诗画祝贺:
  茶煮五湖甘泉水,社聚八方闲雅人。庐山云雾茶味浓,油泼辣前德相逢,
  路延年,长寿德。 (朱德元帅)
  咸阳书画界名人赵?泰书法:《澹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咸阳书画界名人江野祝贺书法:
  韵加轻谣凉渭城,飘飘郁香书茶芬,
  止步问君香何在,追风直到嘉惠村。
  今朝不归蓬莱岛,饮尽五湖碧罗春,
  店聚真笑骚人穷,光点两息为押金。
  咸阳书画界名人杜仲化书画:
  慢品人生细品茶,红尘路上度年华,
  天天开心悠闲过,留得健康赏晚霞。
  并赠《竹子》画一副。
  湖北东坡赤壁诗社刘伯荣赠:
  八方诗友聚茶楼,笑饮甘泉兴不休,
  久仰陕西人爱客,举杯飞韵闹秦都。
  湖北东坡赤壁诗社王金声赠:
  东道诗朋雅兴来,吟声嘎玉响诗台,
  阳春白雪君诚健,下里巴人我不才。
  翰墨姻缘情切切,佳肴盛酒意恢恢,
  咸阳古看多才子,妙手丹心善意裁。
  中华诗词学会甘精华赠:
  突出诗人荣一家,径逢盛世显才华,
  富民迎珠八方客,时代精神焕日霞。
  中华诗词学会方道南,甘精华赠:
  经理诗人合一家,欣逢盛世显才华,
  富民喜宴八方客,生意兴隆笔放花。
  中华诗词学会黄伯丁赠:
  主人情意竞春浓,九地诗朋喜相逢,
  渭畔骚坛春烂漫,诗心点之醉东风。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唐伯康亲笔题诗:
  《名诗惊四座,佳作动山河。鼎上阳春曲,堂上下里歌。友情传千里,盛意载万萝。余兴留三日,弘扬百大波》《华筵迎贵客,美酒宴家宾,谊似温泉浴,情如大海深。诗思春雨润,画意夏阳醺,雅韵频频发,拙词迟迟吟》。《相见时难别亦难,咸阳折柳各商参,热情待客温心暖,诚意为人逐世寒。翰墨彤彤香万里,文章灼灼播千年,今朝握手暂离去,来日重逢定有缘》。
  徐州青年诗社程平社长亲笔题诗《夜雾花巷万物吞,龙泉来倍见精沉,何博方挽银湖水,洗却尘埃了江分》。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文中俊亲笔题写《渭水腾波浪,春风落友情》
  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廖平波亲笔题字,《阳关三叠名古今,杨柳青青意念浓,诗社今朝重辞客,故人毕竞在关中》。
  中华诗词学会,特邀港奥新闻社编辑主任,香港旅行杂志社特约记者,世界饮食天地记者卜仁亮及夫人亲笔为饭店题字,《特色快歺,中国一绝》荣登世界《饮食天地》和《奥门日报》,进行了长篇报导。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咸阳秦代以后茶叶史,史记辉煌,名垂千古。公元1368年,咸阳人就发明创新了中国第一块茯茶,它就是陕西咸阳茯砖茶,原地址在东明街,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发酵茶,茶原料多来自于云南和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茯砖茶制作采购,都是已经进行了初步加工质量较高的黑毛茶,茯砖茶最大的特征为金花茂盛,茶汤橙红透亮。后来为了便于驼队运输,又在咸阳压缩茶叶体积,逐步把散茶制成茶砖,俗称“咸阳茯砖茶”,茯砖茶得到西部民族人民的喜爱,因为对世人肠胃消化和瘦身治病,降血糖血压,消脂减肥,提高免疫力,延年益寿都有好处。
  解放以后,公元1958年,因国家政策调整,咸阳和泾阳等茯砖茶厂迁至湖南,名声逐渐衰落。尽管厂房搬迁,但许多技术工人仍留在当地,使得小作坊生产得以延续。21世纪以来,茯茶产品不断升级,泾渭茯茶经过创新研发,袋泡茯茶、速溶茯茶、“小金砖”等新产品推向市场,满足人们方便冲泡的需求。2011年,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泾阳县编制了《泾阳茯砖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咸阳茯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阳茯砖茶”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咸阳茯茶制茶技艺”作为联合申报子项目之一成功上榜。
  现在咸阳茯茶各企业,利用茶叶的特殊非药治疗慢性病的功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创出多种品种,为养生保健茶,保健茶是一种通过饮用可以帮助保持身体健康的茶。它具有许多功效,如下所述:
  1. 提高免疫力:许多保健茶都含有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这些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并改善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2. 促进消化:某些保健茶含有一些有助于消化的成分,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消化酶等。饮用这类茶可以帮助促进肠胃健康,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3. 帮助降低血压:有些茶叶,如乌龙茶和绿茶,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这些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进而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己成为非药治疗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的宝贵物质。
  4. 缓解压力和促进睡眠:一些保健茶中含有镇静剂,如茉莉花茶和洋甘菊茶。这些成分可以帮助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和促进睡眠。
  5. 其他功效:抗氧化,抗衰老,不同种类的保健茶还有各自的功效,例如一些茶叶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抗炎和抗菌,是心脑血管疾病福音。
  咸阳茯茶和各种保健茶,响应国家《健康中国,全民健康》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史命,借中国高料枝转化和中华医药成果,通过丝绸之路,一路一带,为科技强市,立新功,建新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贡献自己力量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韩雪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