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重拾自然,还耕好米:高级工程师返乡种稻记

 
       西北建设西丰电(采编部冯俊海报道)辽东山区,秋意正浓。西丰县一处群山环抱的原始山沟里,连片的稻穗低垂泛金,随风掀起层层稻浪。田埂边青蛙跃动,林缘处野鸡穿梭——这不是自然保护区,而是周工程师的生态稻田。

       五年前,周先生毅然辞去铁路系统高级工程师的职务,回到家乡辽宁西丰,投身生态农业。他用工程师的精密思维和农人的朴素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践行"顺天道、尊自然"的农耕理念,开创了胚芽米生产的新模式。

       发现市场空白,毅然转身

       2021年,还在某铁路局担任高级工程师的周先生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市面上的大米大多经过多道抛光打磨,胚芽几乎完全脱落,而这里正聚集了一粒米中66%以上的营养成分。

       "大米不应只是充饥,更应是健康的载体。"这个发现让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老家西丰的山村。"人生不应只是一眼见底的轨道。我想换种活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践行自然农法,重建生态平衡

       周工程师选择的稻田位于辽东山区一片难得的生态净地。这里林木环绕、水源独立,没有工业污染。他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第一年收成只有邻田的一半。

       "减产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我们留给虫子的,其实是还给土地的。"他在田埂种植香根草等诱虫植物,开挖水沟供养蛙类,保留林地供蛇类栖息,通过重建农田生态系统来控制虫害。

       工程思维种稻,创新加工工艺

       凭借工程师的专业背景,周先生将精密思维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他花费三年时间试验有机肥配比,最终确定以羊粪、豆粕、秸秆为主的发酵配方;采用人工除草,杜绝除草剂残留;选择原始稻种,保证风味和抗病性。

       在胚芽米加工环节,他创新采用低温低速碾米工艺,将胚芽保留率控制在80%以上,既保存营养又确保口感。"胚芽要留,但谷糠要去。这需要精确的加工控制。"

       专业人士认可,口碑自发传播

       令人惊讶的是,周工程师的大米吸引了一批特殊客户:农业科学家、营养师、食品工程师,甚至多位农业大学教授。

       省农科院一位专家表示:"我们比普通人更清楚什么是好大米。周工这种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的种植方式,产出的每一粒米都是大自然的精华。"

       没有营销团队,不打价格战,依靠老顾客口耳相传,他的大米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采用订单式生产,客户下单后才安排加工,确保七天內从田间到餐桌。

       展望未来农业,坚持生态之路

       尽管面临过质疑和困难,但周工程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农业不是落后产业,而是生命产业。它需要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方式重新出发。"

       如今,在他的田里,蛇控鼠、蛙吃虫、草木共生,每一个生命都纳入系统循环之中。这种生态农业实践,不仅种出了好米,也守护了山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审核: 杨昭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传真:029-33567925

  • 官方微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 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