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平33座山,造一座新城:延安的奇迹,别处为何复制不了?
来到延安,脑中肯定会想起很多首歌曲,“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等等。踏入这座城市,我脑中率先想起的,是那英早年间一首西北风歌曲《山沟沟》:喔,走过了山沟沟,大风它总是吹不够。也可以说是周杰伦《黑色毛衣》中的那句“我早已经待在谷底”。
从东部来到延安,首先感受到的是三大震撼:河水如此昏黄,山色如此碧绿,城市这样紧逼。延安的河,有东部平原河流少见的浑浊颜色。但是,当人们把黄土高原想象成满目昏黄时,延安周边群山却是江南式的翠绿。而城市就在山与山之间留出不多的河谷中蔓延。
延安的山、水、城
从南泥湾机场到延安站再到市中心,可以分明感受到两侧连绵不断的山夹逼着薄薄的城区,最宽处仅数百米,只容得下薄薄的一片楼。连马路都十分狭窄,一条名为圣地大道的主干道,也不过四车道。就算是延河与南河交汇处的传统市中心,也被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所夹,十分逼仄。
南河旁的“一线城市”
条带状延伸的地级市,在全国还有几个:甘肃兰州、甘肃天水,辽宁抚顺,但延安无疑是其中最“瘦”的一个,在山沟沟中见缝插针地塞建筑。延安3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里,密密麻麻挤着近50万人口,每平方公里1.47万人的密度,接近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
延安市中心密度很高
如此带来的必然后果便是塞车,从早到晚,任何时段,任何路段都有可能梗阻住。这样异常的城市形态,当然也不利于自身发展。所以,2011年底,延安决定“上山建城”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具体方式则是脑洞大开的“削山造城”,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削平33座山头、填平十几道深沟,最终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再造两个延安老城。
延安卫星图,团块状为延安新区,条带状为老城
一座奇迹之城
首先看看这是怎样一座城。延安新区位于老城北部,但相距不远,跨过一个隧道就到了。老城与新城间,大约存在一百米高差,所以当地称到新城为“上来”。这里的道路完全是横平竖直的方格网,也都很宽阔,路两边成群结队地分布着高层建筑。这一景象,放在中东部任何一个城市新区,都显得平平无奇。但鉴于延安是削平大山、耗资千亿才造出这样一座城,实属不易。
延安新区一角
并且,城市内涵上也填实了,不仅有大片住宅区域,还集聚了政商学各类设施。会议中心-市政府-博物馆-大剧院-运动中心等大型公建组成了规模宏大的轴线,纵贯新区中央。延安大学也搬上来了,还有20多所中小学,以及商业设施吾悦广场。
延安博物馆,人气始终不如老城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对于这样的新城区,人们一般比较关注是否沦为“鬼城”,尤其延安花这么大力气建出来的。目前来看,宽阔的道路显得车流量不大,但路边的店铺都处于经营状态,连接新老城区的杨家岭隧道等时而处于拥堵状态,说明人口导入较为成功。
杨家岭隧道,有“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字样
不过,与中东部新区、开发区相比,延安新区还是有显著不同。卫星图上几乎看不到大片蓝顶房,意味着这里很少有工厂。较具有经济属性的机构是云计算数据中心,预计还有其他数字经济机构进驻。
延安新区街景,有“上城生活”字样
所以这主要是一个地产驱动型的新区,也和当地经济模式相符。延安的GDP总量在2400亿左右,宝塔区、安塞区加在一起约600亿。说明当地有很大一块经济在各县,因为油气煤相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而采矿区与加工厂是松散分布的。延安新区初具雏形那些年,同时也是城镇化相对高潮时段。延安新区将教育、医疗资源打造完备,吸引下辖10县居民到此买房置业,造就了高于老城的房价。
图源:2024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不可复制的经典
延安新区几乎成了“削山造城”的代名词,尽管采用这一模式的也不少,如甘肃兰州、云南东川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以延安新城为最佳,其中有若干缘由。
首先,开山造城,需要资金保障。而延安本身,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个贫瘠的陕北,人均GDP超过10万元,居全省第二位,达到了东部地区中等水平。并且延安新区建设中,还有榆林系等多方面资金的支持,以及相关金融政策的运用,为前期土地整理提供了稳定现金流。
延安工程的可行性,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环境密不可分。2012年启动建设时,国土空间规划尚未实施“三区三线”管控,国土资源部也同意将延安增设为国家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意味着新区工程建设的土地指标全部解决。现如今,类似削山造城项目审批已基本停滞。
此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削山造城不是不拆东墙补西墙这么简单,涉及生态影响、安全隐患等多方面问题。为此,当地采用多项技术,规避了相关问题。延安市平山建城岩土工程被列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还邀请多位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论证,确保了工程上、安全上与生态上的可行性。
当然,延安新区的成功还有其他因素。选址较为得当——距老城区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不像兰州新区那种在50公里开外挖山造城。此外,鉴于延安老城实在太“瘦”,本地居民也多认可开辟一片集中发展的空间,装载城市梦想。当然也离不开其他地区的襄助。这里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清华附中、江苏中学等,也有华为等企业的参与。“万众瞩目清凉山”,到今天依然如此。
延安,终究是延安。
责任编辑: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