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到醋场一位退役老兵的“康硒”突围——记“旬阳市天正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君涛的创业历程
在秦巴山地的怀抱中,汉江蜿蜒流淌,滋养着陕南旬阳这片“拐枣之乡”。在这里,一位曾历经老山前线炮火洗礼、荣立三等军功的侦察兵,用三十年的时光,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完成了一场更为漫长的“突围”。
他叫南君涛,旬阳市天正酿造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瓶精心酿造的拐枣醋,历经沉淀,方得醇香。
淬 火
1985年,南君涛参军入伍,投身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凭借果敢、顽强出色的表现荣立三等功,荣获“优秀侦察兵”称号。战场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信念。1989年复员后,他被安置到粮食部门,本以为生活就此平稳,却在2006年企业改制中下岗。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他毅然转型,投身食醋行业。然而,创业的艰难远超想象。初期因技术匮乏,亏损了50余万元。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他斥资引进的酿醋设备,生产出的产品必须依赖大量有害添加剂才能达到标准口感。
“当我看到那些添加剂,就想起了我父亲。”南君涛回忆道,他的父亲因肝癌去世,生前因工作原因(全国各地跑业务)长期食用含添加剂的饭菜。对危害健康添加剂的深恶痛绝,源自这份刻骨铭心的痛。军人的血性与担当,让他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将全部产品和整套设备彻底销毁报废!在那决绝一刻,他守护的不仅是产品的纯净,更是一个退役老兵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
突 围
首战折戟,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2007年,凭借政府提供的5万元贴息贷款,引进了山西老陈醋的传统工艺,并携手西北大学的酿造专家,开始了第二次冲锋。这一次,他坚守“固态发酵”的纯天然工艺,终于获得成功,实现了年产能500吨的突破。2008年,产品首次通过QS认证,“康硒”商标正式注册,实现了旬阳固态发酵食醋“从零到一”的跨越。这位退役老兵,在家乡的土地上,成功打响了品牌创建第一枪。
攻 坚
荣誉与认可是最好的催化剂。2010年,南君涛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受到了陕西省委领导的接见。领导的鼓励,让他更加坚定了打造拐枣醋特色品牌的决心。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1年,他组建科研小组,联合安康学院等高校,完成了“富硒野生拐枣醋”从小试、中试到量产的三轮技术攻关和践行,建立了我国首套《拐枣醋质量内控标准》。该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鉴定,荣获安康市科技进步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与此同时,他深知“独木不成林”,2015年又注册成立“旬阳县青草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段家河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亩,免费发放苗木、有机肥,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200元。这一模式不仅稳定了优质原料的来源,更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引擎。截至规划期,共带动了1200户农户,助力3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68人实现脱贫,与此同时,公司酿造的拐枣醋产品在2011年分别荣获“广州国际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和“中国西安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其产品不但销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全国21个省市,而且已走出国门销至韩国、日本、印度等国。
远 征
企业的发展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远征。2018年,公司再次投资3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山西专业团队和先进设备,年产能提升至2000吨,并先后通过ISO9001等国际体系认证,为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铺平了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南君涛的目光更为长远。经过公司的不懈努力发展壮大,2021至2025年,《万吨拐枣醋产业化项目》被列为省、市重点产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在旬阳高新区建设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引入自动化控温发酵、瞬时灭菌等先进工艺,打造出一条年产1万吨的双固态发酵拐枣醋智能化生产线。届时,年产值可达2亿元,利税3000万元,解决就业90人。一个现代化、规模化食品酿造企业已然在秦巴汉水之畔崛起。
新的战场
从战场英雄到创业先锋,南君涛用军人的坚韧、诚信与担当,在美丽的家乡开辟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第二战场”。他打造的“康硒”品牌,不仅是我国唯一的“拐枣醋”富硒产品,更成为旬阳乃至陕西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谈及未来愿景时这位刚毅的汉子豪迈地讲:“从2026到2030年,力争把产能再翻番。启动二期建设,再增加一条拐枣酱油生产线,打造陕西省最大的拐枣调味品生产企业,总规模预计年产达2万吨的双固态发酵拐枣醋智能生产线,建成‘拐枣醋文化博览园’,实现三产融合,把园区建成‘中国拐枣醋之都’,打造工业旅游3A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卖产品’向‘卖体验’加销售双轨并举的运营模式。”
南君涛的故事,是一瓶用军人本色、家国情怀与科技创新共同酿造的时代醇醋。它告诉我们,最成功的突围,是为故乡和人民而战;最动人的凯歌,是为健康与富裕而鸣。在汉江之畔,这场充满醇香与希望的远征,仍在继续,相信他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简介:
常正安,陕西省旬阳市人,旬阳市太极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旬阳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员、市首届文代会代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荣获“相约北京第四届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及报道曾在“CCTV央视新闻”、“人民网”等省市网媒及报刊上发表,多次荣获省、市、全国征文大赛奖。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