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常州参训记
春风借力,沃野弦歌。隆冬窗外,江南深秋温润如一块浸透墨色的丝绸。当飞机盘旋在常州湿润的土地,我们这批来自山城的驻村帮扶干部,心头揣着故乡泥土的厚重,也燃着探路求变的星火。这次“全市驻村帮扶能力提升培训班”,不只是一次寻常的破冰考察,更似一场奔赴前沿战场的取经之旅。
我们从课堂里到沃野间,从溧阳区到金坛区,从新北区到儒林镇,脚步丈量的不仅是根植村庄的肌理,更是更新理念的边界。
在石塘村,我们遇见了“数字游民”这个新鲜词。那些散落在粉墙黛瓦间的现代化共享空间里,年轻的创业者指尖在键盘上翻飞,窗外却是炊烟袅袅的村庄。这绝非简单的物理拼贴,传统村落肌理成为滋养数字灵感的温床,而跳跃的现代活力,又为古老村庄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造血能力。村支书黝黑的脸上漾着笑纹:“这不,城里娃来了,老宅房租涨了,村民的小生意也活了,连带着村里的山货都插网线飞出去了!”
洑家村则像一幅精心晕染的水墨,白墙黛瓦映衬着经霜的枫叶,清澈的小河如玉带环绕,垃圾分类站点整洁得不见一丝杂色。这和美的背后,是村民议事会“议”出来的集体智慧,从门前三包到庭院美化,每一处风景都凝结着共同约定的力量。我们行走其间,恍然明白:“真正的和美,是秩序之美与人心之美的交响乐”。
踏入一号农场,现代农业的图景轰然展开,传感器在田垄间无声低语,数据流在屏幕上奔涌跳跃,无人驾驶的农机划过整齐的轨迹。那一对穿着工装的老农夫妻正专注地在触摸屏前查看大棚数据,阳光穿透玻璃顶棚,洒在他们沟壑纵横却笑意盈盈的脸上。科技赋农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洪流,它沉下来,钻进了泥土深处,最终化作了老农指间那实实在在的丰收脉动。
走进华胜社区,一步步探索出“村改社区”的治理道路,将“党建引领”四个字,掰开揉碎,稳稳落到“思政、财政、民政、市政”四个支点上,即“思政”是凝魂聚气的火塘,“财政” 是精打细算的巧手,“民政” 是流淌在街巷里的暖流,“市政” 则是悄然改变容颜的画笔。这“四政”维度如同四根深深扎进泥土的梁柱,终带着泥土的厚实与阳光晒过的温度,撑起朗朗乾坤,聚拢万千民心,稳稳托起社区治理的广厦,正升腾起乡村振兴不可阻挡的蓬勃生机。
当我们的心为龙城经验而滚烫,我们的双足也必将在大地的深处,踩踏出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回响
常州攥指成拳,经验初尝,其味浓烈,如三道淬炼乡村振兴的真火,踩踏出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回响。
规划一步到位,落子即见格局。那模糊的蓝图无法支撑长远的振兴,当别处还在零敲碎打时,常州早已将整片乡土置于“全域景区化”的宏大透镜下。村落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被精心编织为“特色村、景观村、休闲村、产业村”有机联动的空间诗篇。石塘村的数字新生、东南村的诗画田园、上阮村的产业交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锦上添花,共同构成了常州乡村版图上的璀璨星群。这绝非随性涂抹,而是顶层设计的精准落笔,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独特的价值光芒。
文化点土成金,乡愁变身动能。常州深谙“无文不活”之理,他们不满足于将乡土文化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视为点燃“美丽经济”的引信。在儒林镇,网格化延伸,信息化支撑,责任化驱动,使“三化融合”的治理智慧让古老乡约焕发现代生机;在鑫品茶园,冷水泡茶,科技防霜,使一片绿叶承载起品牌溢价与田园风光的双重价值;在一鸣食品的产业链上,全产联动,一鸣惊人,使传统农牧业在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熔炉中涅槃升华。还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那个返乡做民宿的设计师,坚持种老稻种的老支书,用抖音卖茶叶的00后村姑,经过巧妙的挖掘与创意转化,生发出强大的情感吸附力与产业驱动力,让游客在粉墙黛瓦间触摸岁月留痕,让村民在文化认同中收获富裕尊严,使文旅的齿轮于此精密咬合,共振轰鸣。
党建扎根铸魂,治理春风化雨。党建引领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渗入乡村肌理的脊梁。在常州乡村,党员中心户的牌子醒目地挂在能力突出的农家门口,他们既是政策的宣传员,更是矛盾化解的话事人。在村民议事厅里,重大决策不是“拍脑袋”,而是由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群众动头“吵”出共识,商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和美乡村。这党建引领的“主心骨”,如春雨细润,涵养村民“投工投劳、出资出智”的共同体精神,将民心紧紧凝聚在振兴的旗帜之下。
常州借智取经,不是邯郸学步,而是为乡村振兴寻索可撬动山石的杠杆支点。
第一,以精谋远,下好“一盘棋”。常州的启示振聋发聩,乡村振兴须有挥毫泼墨的大格局,更需精雕细琢的绣花功。我们山区的振兴,亦需拔高视线,以超前视野谋划全局,以景区理念雕琢村落,让每个村都找到其不可替代的“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点”业态,精心绘制点、线、面有机联动的振兴长卷,让规划成为凝聚共识的蓝图,而非束之高阁的文本。
第二,文化铸魂,激活“一池水”。乡村的深层魅力,在其独特的灵魂印记。我们脚下也踩着厚厚的历史文化层,散落着古祠老宅、传唱着山歌民谣。振兴之路,必是守护与重生并存,保护古建筑的筋骨,更要激活其承载的“乡愁”之魂。如洑家村般,让老屋在艺术化改造中焕发新生机,把乡村打造成有温度、有故事、有情怀、有担当的生命体,让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成为安放灵魂、吸引消费的“强磁场”。
第三,善治筑基,凝聚“一条心”。常州“三位一体”治理,是凝聚民心的“硬核”密码。它昭示我们:“振兴的力量源泉,深植于有效的治理,必须筑牢基层堡垒,让党支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畅通村民参与渠道,让“议事厅”成为民主决策、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强化法治保障、德治引领、自治基础,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生动局面”。只有人心齐了,上下共参与,乡村振兴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快捷更稳当。
当我们离开常州,窗外沃野平畴渐渐淡出视线,但心中激荡的浪潮却愈发澎湃。这取经之路,是思想的破冰,是视野的开闸。我们带回的不只是溧阳石塘的数字基因、洑家村的美学密码、一号农场的科技密钥,更是一种滚烫的信念,即便山高路远,只要路子正确,秦巴石头缝里也能开出振兴之花。
当回望数字化浪潮席卷稻田时,深思乡村振兴如何优雅地转身,唯用常州人“拆猪圈建书吧”的魄力,借力石塘村“数字游民白天写代码傍晚插秧”的拼劲,使乡村振兴蓝图已在胸中铺展,用全域规划的巨笔,蘸取文化深泉的浓墨,在善治沃土上挥毫,让我们山乡在下一个春天里,成为另一片令人向往的“江南”。
“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这是托尔斯泰的名言,更是所有参训干部的信念。因此,常州参训之行,如春风拂过心田,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唯有胸膛紧贴民心,以党建为舵,以“四政”为桨,助推驻村之舟破浪前行,在广袤山乡犁开属于新时代的壮阔航程。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