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锁在,持以恒”——军转干部发明无孔智能锁(上篇)
坚毅,是一种品格,失败不放弃,成功不放纵。
30年前,出身贫苦,成绩优异的吴少军放弃清华大学,考入军校。30年后,完成人生锤炼的他,从军队转业离开,一头扎进智能锁安全领域,下海创业,成为行业翘楚。他的人生有过气势磅礴般的恢宏,亦有过滴水石穿般的静谧。
无数荣誉与光环的加持,并没有改变这个曾经从江西贫困家庭里走出来的小伙子。从军队核心技术专家到企业家,从冰冷的设备到真切的需求,吴少军正带着自己的产品与梦想,狂奔在商业的快车道上。
敢想敢拼,江西小伙成“导弹军”栋梁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吴少军有六个兄弟姐妹,三年自然灾害、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构成了他们儿时的记忆。家中大姐曾因为食物短缺,过早的去世了。“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稀饭、野菜和红薯苗,白米饭是过年才能吃上的奢侈品,更不用说鱼和肉了。”
尽管生活贫苦,但依旧没有磨灭吴少军的读书梦。1986年,他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军官的摇篮——火箭军工程大学。谈及这段经历,吴少军扶了扶眼镜,追忆道:“本来是可以上清华的,但由于家里困难缴不起学费,最后选择了军校。1986年高考录取比率极低,我考上大学的事情在县里成了‘大新闻’,还上了县志。我父亲也因此成了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识。班主任送通知书时,我还正在田地里干活呢。”
就这样,吴少军与部队结上了缘。这一结,就是20年。
部队里严格的训练,让吴少军从一个农村小伙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军人,也塑造了他坚强的个人意志:障碍前不止步,困难下不低头。
进入军校后的他并没有松懈,反倒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学业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被评为军校“优秀学员”。
本科毕业后,吴少军以优异地成绩保送硕士与博士。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许多军队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发与应用,并多次参加国家卫星与导弹的实弹发射工作,收获多项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
1998年先后主导研发了“长缨高速并行计算机系统”、“基因扩增仪”、2002年出版《低功耗设计》、2003年设计“高速并行计算机系统”,以及“电磁干扰与电子对抗”等众多科研成果,成为了吴少军立下的赫赫战功。他摩挲着双手,笑言道:“没想到,最后这些科技成果都用在了砺安智能锁上。”
勇入商海,艰难探索
2004年的一个下午,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差回来的吴少军回到了宿舍。
屋内凌乱不堪、一片狼藉,很明显他的宿舍被小偷光顾了。军区大院小偷尚且如此猖狂,普通小区的安全性可想而知。小偷采用技术开锁代替传统的破坏性开锁,没有在现场留下任何证据。
吴少军打电话给公安系统的学生,然而学生的答复却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家庭盗窃案件很多,往往是前一个案子还没破,后一个报案又来了,所谓的防盗锁现在都成了‘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摆设。”
在这之前,周围人都早已对失窃习以为常,但吴少军坐不住了。
在财物失窃的懊恼和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他号召研究室的几名战友,利用休息时间设计了一套遥控电子锁具,加装在门后,外出时可以遥控闭锁。他们将这套锁具在朋友和同学之间进行推广使用,口碑极佳。这成了早期智能锁的雏形,也让他开始关注自己的专业在民用层面推广的可行性。
2006年,全民创业的浪潮汹涌。很多战友离开部队,选择去事业单位或者某个企业任职。而吴少军没有选择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待遇,他带着想让更多人用上安全锁的念头,选择了继续深耕智能锁的研究。
有一次,吴少军在屋内做一个抗高压破坏实验,设备功率过大点燃了电线,顺着墙壁和房顶烧出一个黑色的“电路”,差点引发火灾。如今,他回忆起那段「狼狈的」岁月,心中满是感慨与收获。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完成了智能锁的第一代产品。
吴少军和另一位合伙人成立锁业公司,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经过无数次推敲、修改和升级后,产品终于面向了市场。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优良的用户体验,逐渐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而且反馈的评价是出奇的好,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到公司来参观、购买。(杨海琴 荐)
敬请关注“心锁在,持以恒”——军转干部发明无孔智能锁下篇......
责任编辑:李欢颜
2024-12-18 14:09:44
2024-12-13 12:26:29
2024-12-13 12:25:45
2024-12-11 13:56:09
2024-12-07 17:20:15
2024-12-06 09:21:48
2024-12-02 19:58:0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