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新华书店”有关的题字你知道多少
“新华书店”大家都很熟悉,招牌上的字也是一看就知道是毛主席题字的。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的题字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也是毛主席题的,不过风格还是有点不大一样。
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最底层的一间石窟中诞生。一开始的时候是没这个店招的,因为第一次题字是在1939年。
1949年,北平解放之后,新华书店北平第一门市部成立。在中央宣传部负责人陆定一的促成下,毛主席在次为新华书店题字。
1949年10月,新华书店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店招与店徽的设计方案。除了“新华书店”四个字之外,毛主席还为这次会议题词“认证做好出版工作”。
毛主席都给哪些人的题过词? 毛主席所题报头!“人民日报”最与众不同!“长江日报”最有气势!
我们留意到,伟人不仅题过很多高校校名,而且还题过很多报纸名称,在诸多的伟人题写的报名中,您最喜欢哪些?笔者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些报名各有特色,并且格调不同,而笔者还是最推崇“人民日报”、“长江日报”,这两幅题名,更加有特点,个性鲜明,不知道,对于这样的观点你认可吗?分享你的认识和看法,一同交流,一同探讨!其实,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最为熟悉的也是“人民日报”报头,这四个字的书写,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整体字形上看,这四个字中,其中有三个字的字形结构是非常简单的,越是这种简单的字形特点,就越考验功夫,而在这幅题名中,将结构的独到性,表现的十分完美,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在“人民日报”四个字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四个字,其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都写的相对比较大,而中间两个字,相对比较小,这种两边高,中间低的状态,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凹”字形,十分新颖,从整体上看。而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值得推崇的,其中“人”字的书写,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起笔上呈现一个切面,并且,切面也是非常大的,并且还是一个竖撇的形式,收笔上,有一种很轻松之感,而捺笔,虽然也是采用了这种起笔后重按,然后钩出的特点,但是,这个捺笔,却表现出一种波折起伏之感,同时,撇捺之笔,呈现出一种阶梯状态,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依然能够给人一种很大气的感觉。
“民”字最有突破性,在我们的认识中,伟人笔下的“民”字通常情况下是里面的钩笔写得比较小巧,而外部的钩笔写得比较大,而这里的书写,正好相反,是不是也颠覆了我们的认识呢?“日”字的书写,惯用点笔替代诸多笔画,诸如这里的第一个竖笔,就采用了这种点的形式,并且这里的一个横笔,也是采用了点的形式,但是,在书写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这里的“报”字也多采用方笔,在笔法上,有着更加直接的不同点,不是吗? 而“长江日报”四个字,最大的气势表现在“长江”两个字上,第一个“长”字,在造型上,给人一种比较宽博的感觉,众所周知,在一般书法家的笔下,这个字一般会写得十分高大,而这里却不是这样,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处理方式,更是我们在书法创作中所缺少的内容。
在这个字中,诸多的横笔,都采用了这种点笔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处理,彰显出一种生动活脱的迹象,更加富有生命力。“江”字的整体书写,也突出了最为别致的造型特点,三点水笔笔连带,并且,十分饱满,这是非常少见的一种形式,而这个字左右两个部分,呈现出一种阶梯状向上的状态,给人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人一见倾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书写,这两个字,更加有气势,不知道,你有啥看法呢?
尤其是对比其他伟人所题写的报刊名字,你会发现,“人民日报”、“长江日报”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基于此,笔者认为,这两幅题字最为经典,也最有特点,对于这样的认识,不知道,你有啥感想呢?
原来《人民日报》是他起的名!
思维影响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1946年,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办一张机关报,请教员题写报头。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他欣然答应,不过他对拟定的报名《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不太满意。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有没有人用过?”于是,从那天起,这个名字沿用至今。教员一口气写了五幅“人民日报”,写完还对身边的警卫员们说:“哪张写得好,帮我挑一挑。”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民日报”报头就是教员当年的手笔,是他老人家写的第三版,从1949年10月1日那天起沿用至今。小时候从没想过这个字是谁写的,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新华日报、红旗报刊,北京晚报、四川日报等十几家报刊媒体都是教员当年的题字。
教员向来重视宣传,抗日期间,曾称赞:《新华日报》是继红四jun和八路jun又一方面军。把一家报刊媒体提高到这种高度,可见教员相当重视新闻舆论的力量。
为什么教员如此重视新闻宣传?而且非常擅长这件事?这要从他的北漂经历说起。为什么要分享教员的故事?因为一个人思想形成和TA的经历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学习已经成型的思想,不去看他的成长经历,很难深刻地理解。好比让我们一口气吃满汉全席,这会消化不良。跟随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能明白是教员是如何从没有任何资源、背景成长起来的,我认为这和学习他的思想同样重要。
教员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也面临和我们一样的择业问题,加上当时军阀张敬尧对湖南采取的高压政策,湖南几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不要说找工作了。教员当时的情绪非常低落,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对国家、对人生、对教育作何主张,均感茫然未定。”
《毛zd早期文稿》 教员也经历过和我们一样的迷茫呀。
不过,这一切都在教员去北京后改变了。发生了什么事呢?看过《觉醒年代》的伙伴应该知道,教员去了北大,成为了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教员一共有过2次北漂经历,虽然加起来只有1年,但对他的影响巨大。
1920年2月在北京的教员,给友人的信里这样说:“即我,历来狠懵懂,狠不成才,也狠少研究。这一次出游,观察多方面情形,会晤得一些人,思索得一些事..."
致陶毅的信
这一点很重要,教员说自己原本很懵懂,但经过这次走访、见闻,开始思索一些事。如果说湖南一师是思想的扎根,那么在北京的经历就是思想的发芽。
一些事就是这样慢慢发酵、沉淀。
就在写上面这封信的同年夏天,教员彻底地成为了一位坚定的马克si主义者,这和他在北京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北京遇见了李大钊,把他带入了马克思的殿堂;在北京结识了陈独秀,被他的共产主义情怀深深感染;在北京师从了邵飘萍,学会了一生受用的武器:办新闻报刊。可能邵飘萍先生大家不太熟悉,其实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极大,不亚于鲁迅先生,《阿Q正传》、《莽原》都是在京报上发表的,而邵先生就是京报的创办人!邵也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主讲导师。经李大钊先生介绍,教员就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习。
教员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听课记录教员是这样回忆邵先生的:“在新闻学会里,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我永远是邵飘萍的学生。”教员经常和他探讨政z文化问题,两个人亦师亦友,邵还在经济上给予过教员帮助。冯玉祥是这样评价邵先生的:“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啊!”是不是和教员评价《新华日报》有些相似?都把新闻媒体比作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邵飘萍就是新闻界的大佬,顶级中的顶级。
但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他?因为他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太大了,在党内一直都是秘密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在1926年就被张作霖杀害了。说回教员,《湘江评论》我们应该不陌生,这个报刊让教员声名鹊起,让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学历史教员逐渐走上政zhi舞台。这份报刊也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任弼shi、肖劲光走上了革ming道路,就和它有直接关系。《湘江评论》是什么时候创办的?是教员1919年离开北京后4个月,回到老家湖南创办的。试想一位从未学过新闻的、初出茅庐的青年,如何凭一己之力创办出《湘江评论》?朋友们,教员不是神,他一路的成长都有迹可循。正是北漂期间,受陈独秀、李大钊《每周评论》的熏陶,以及在邵飘萍主讲的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让教员掌握了办报这项技术和艺术,然后迅速创办了《湘江评论》。
从此,教员的职业选择也从当一名教员变成了: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只是没想到后来上了井冈山,成为了领袖。教员一手握住笔杆子,一手拿起枪杆子,这一文一武就成为了他的一对王炸。
“中华烟”上的书法是谁写的?
中华烟上的“中华”两字是谁题写的?在中国,如果有哪个品牌称得上“神话品牌”的话,那当然是“中华香烟”;在中国,如果有哪个品牌被人拥有就代表着什么身份的话,那当然是“中华香烟”;在中国,如果有哪个品牌能够一改“软包廉硬包贵”的行业规则的话,那当然也是“中华香烟”。
1950年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接受了“中华牌”卷烟的研制。样烟做成后,由当时的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专程送往北京,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评吸。因为当时的公司名称是中华烟草公司,故这个品牌也顺乎其名,特谓之“中华”。
同时,在那个辞旧迎新、民族意识格外高涨的年代,“中华”这个中国人自己研制生产出来的第一个高档卷烟品牌的市场定位,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抓住了当时消费者的心理的“中华”烟,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外烟。
中华牌香烟从1951年创立之始,就注定不不平凡,以其独特的品味和魅力,赢得了品牌第一的美誉“国烟”。但是,有谁仔细注意过上面的“中华”二字,以及上面的图标呢?很多人以为中华烟上面的“中华”两字是毛主席题写的,其实不是。笔者大量找寻相关资料和“中华”商标的历史,顺便研究下写这“中华”两字书法的人,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这位真算得上是大佬。
这个“中华”两字和上面的天安门城楼都是同一个人所写、所画、所设计的,当时研发香烟相关人员在解放日报上征稿,轰动一时,有识之士的书画家响应的人很多,其中华东美协秘书长陈烟桥的设计脱颖而出,字好、设计的绘画商标也好,快速中标,众望所归。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可以看出“中华”二字写得相当不错,力道遒劲,笔力雄健,挺拔俊俏颇有中华风度。从中能够窥见陈烟桥先生功力非一般人可比,不以书法为名,却是以书法赶超了一大批人。
陈烟桥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比较陌生,他的书法大家可能少有耳闻,但是他的绘画版画木刻可以说是中国的先驱。研究现代史的都知道,鲁迅是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而陈烟桥正是鲁迅最得意的弟子,他的成就影响深远,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补充一下关于"中华"烟标的几次重大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华"烟标上的印金商标改为烫金商标,这一烟标的变化无疑利用了图案的烫金效果,令整个烟标焕然一新,使"中华"的品牌形象骤然提升。
第二,就是在1994年时,烫金印刷改为较为先进的凹版印刷,而烟标的材质也由白卡纸改为裱铝纸。原来的烫金印刷工艺复杂,均为手工操作,印刷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显然不符合产量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改为凹版印刷之后,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印刷质量也不断提高,因此,在当时来讲,这一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
以上两次烟标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了烟草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烟厂于1998年在原有花式烟品种单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多种花样品种,包括一些"中华"大礼盒、各种抽屉式包装等近10个品种,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推动了"中华"牌卷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焦点 荐)
1949年,北平解放之后,新华书店北平第一门市部成立。在中央宣传部负责人陆定一的促成下,毛主席在次为新华书店题字。
1949年10月,新华书店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店招与店徽的设计方案。除了“新华书店”四个字之外,毛主席还为这次会议题词“认证做好出版工作”。
毛主席都给哪些人的题过词? 毛主席所题报头!“人民日报”最与众不同!“长江日报”最有气势!
我们留意到,伟人不仅题过很多高校校名,而且还题过很多报纸名称,在诸多的伟人题写的报名中,您最喜欢哪些?笔者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些报名各有特色,并且格调不同,而笔者还是最推崇“人民日报”、“长江日报”,这两幅题名,更加有特点,个性鲜明,不知道,对于这样的观点你认可吗?分享你的认识和看法,一同交流,一同探讨!其实,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最为熟悉的也是“人民日报”报头,这四个字的书写,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整体字形上看,这四个字中,其中有三个字的字形结构是非常简单的,越是这种简单的字形特点,就越考验功夫,而在这幅题名中,将结构的独到性,表现的十分完美,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在“人民日报”四个字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四个字,其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都写的相对比较大,而中间两个字,相对比较小,这种两边高,中间低的状态,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凹”字形,十分新颖,从整体上看。而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值得推崇的,其中“人”字的书写,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起笔上呈现一个切面,并且,切面也是非常大的,并且还是一个竖撇的形式,收笔上,有一种很轻松之感,而捺笔,虽然也是采用了这种起笔后重按,然后钩出的特点,但是,这个捺笔,却表现出一种波折起伏之感,同时,撇捺之笔,呈现出一种阶梯状态,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依然能够给人一种很大气的感觉。
“民”字最有突破性,在我们的认识中,伟人笔下的“民”字通常情况下是里面的钩笔写得比较小巧,而外部的钩笔写得比较大,而这里的书写,正好相反,是不是也颠覆了我们的认识呢?“日”字的书写,惯用点笔替代诸多笔画,诸如这里的第一个竖笔,就采用了这种点的形式,并且这里的一个横笔,也是采用了点的形式,但是,在书写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这里的“报”字也多采用方笔,在笔法上,有着更加直接的不同点,不是吗? 而“长江日报”四个字,最大的气势表现在“长江”两个字上,第一个“长”字,在造型上,给人一种比较宽博的感觉,众所周知,在一般书法家的笔下,这个字一般会写得十分高大,而这里却不是这样,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处理方式,更是我们在书法创作中所缺少的内容。
在这个字中,诸多的横笔,都采用了这种点笔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处理,彰显出一种生动活脱的迹象,更加富有生命力。“江”字的整体书写,也突出了最为别致的造型特点,三点水笔笔连带,并且,十分饱满,这是非常少见的一种形式,而这个字左右两个部分,呈现出一种阶梯状向上的状态,给人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人一见倾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书写,这两个字,更加有气势,不知道,你有啥看法呢?
尤其是对比其他伟人所题写的报刊名字,你会发现,“人民日报”、“长江日报”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基于此,笔者认为,这两幅题字最为经典,也最有特点,对于这样的认识,不知道,你有啥感想呢?
原来《人民日报》是他起的名!
思维影响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1946年,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办一张机关报,请教员题写报头。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他欣然答应,不过他对拟定的报名《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不太满意。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有没有人用过?”于是,从那天起,这个名字沿用至今。教员一口气写了五幅“人民日报”,写完还对身边的警卫员们说:“哪张写得好,帮我挑一挑。”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民日报”报头就是教员当年的手笔,是他老人家写的第三版,从1949年10月1日那天起沿用至今。小时候从没想过这个字是谁写的,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新华日报、红旗报刊,北京晚报、四川日报等十几家报刊媒体都是教员当年的题字。
教员向来重视宣传,抗日期间,曾称赞:《新华日报》是继红四jun和八路jun又一方面军。把一家报刊媒体提高到这种高度,可见教员相当重视新闻舆论的力量。
为什么教员如此重视新闻宣传?而且非常擅长这件事?这要从他的北漂经历说起。为什么要分享教员的故事?因为一个人思想形成和TA的经历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学习已经成型的思想,不去看他的成长经历,很难深刻地理解。好比让我们一口气吃满汉全席,这会消化不良。跟随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能明白是教员是如何从没有任何资源、背景成长起来的,我认为这和学习他的思想同样重要。
教员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也面临和我们一样的择业问题,加上当时军阀张敬尧对湖南采取的高压政策,湖南几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不要说找工作了。教员当时的情绪非常低落,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对国家、对人生、对教育作何主张,均感茫然未定。”
《毛zd早期文稿》 教员也经历过和我们一样的迷茫呀。
不过,这一切都在教员去北京后改变了。发生了什么事呢?看过《觉醒年代》的伙伴应该知道,教员去了北大,成为了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教员一共有过2次北漂经历,虽然加起来只有1年,但对他的影响巨大。
1920年2月在北京的教员,给友人的信里这样说:“即我,历来狠懵懂,狠不成才,也狠少研究。这一次出游,观察多方面情形,会晤得一些人,思索得一些事..."
致陶毅的信
这一点很重要,教员说自己原本很懵懂,但经过这次走访、见闻,开始思索一些事。如果说湖南一师是思想的扎根,那么在北京的经历就是思想的发芽。
一些事就是这样慢慢发酵、沉淀。
就在写上面这封信的同年夏天,教员彻底地成为了一位坚定的马克si主义者,这和他在北京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北京遇见了李大钊,把他带入了马克思的殿堂;在北京结识了陈独秀,被他的共产主义情怀深深感染;在北京师从了邵飘萍,学会了一生受用的武器:办新闻报刊。可能邵飘萍先生大家不太熟悉,其实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极大,不亚于鲁迅先生,《阿Q正传》、《莽原》都是在京报上发表的,而邵先生就是京报的创办人!邵也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主讲导师。经李大钊先生介绍,教员就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习。
教员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听课记录教员是这样回忆邵先生的:“在新闻学会里,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我永远是邵飘萍的学生。”教员经常和他探讨政z文化问题,两个人亦师亦友,邵还在经济上给予过教员帮助。冯玉祥是这样评价邵先生的:“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啊!”是不是和教员评价《新华日报》有些相似?都把新闻媒体比作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邵飘萍就是新闻界的大佬,顶级中的顶级。
但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他?因为他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太大了,在党内一直都是秘密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在1926年就被张作霖杀害了。说回教员,《湘江评论》我们应该不陌生,这个报刊让教员声名鹊起,让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学历史教员逐渐走上政zhi舞台。这份报刊也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任弼shi、肖劲光走上了革ming道路,就和它有直接关系。《湘江评论》是什么时候创办的?是教员1919年离开北京后4个月,回到老家湖南创办的。试想一位从未学过新闻的、初出茅庐的青年,如何凭一己之力创办出《湘江评论》?朋友们,教员不是神,他一路的成长都有迹可循。正是北漂期间,受陈独秀、李大钊《每周评论》的熏陶,以及在邵飘萍主讲的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让教员掌握了办报这项技术和艺术,然后迅速创办了《湘江评论》。
从此,教员的职业选择也从当一名教员变成了: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只是没想到后来上了井冈山,成为了领袖。教员一手握住笔杆子,一手拿起枪杆子,这一文一武就成为了他的一对王炸。
“中华烟”上的书法是谁写的?
中华烟上的“中华”两字是谁题写的?在中国,如果有哪个品牌称得上“神话品牌”的话,那当然是“中华香烟”;在中国,如果有哪个品牌被人拥有就代表着什么身份的话,那当然是“中华香烟”;在中国,如果有哪个品牌能够一改“软包廉硬包贵”的行业规则的话,那当然也是“中华香烟”。
1950年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接受了“中华牌”卷烟的研制。样烟做成后,由当时的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专程送往北京,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评吸。因为当时的公司名称是中华烟草公司,故这个品牌也顺乎其名,特谓之“中华”。
同时,在那个辞旧迎新、民族意识格外高涨的年代,“中华”这个中国人自己研制生产出来的第一个高档卷烟品牌的市场定位,很容易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抓住了当时消费者的心理的“中华”烟,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外烟。
中华牌香烟从1951年创立之始,就注定不不平凡,以其独特的品味和魅力,赢得了品牌第一的美誉“国烟”。但是,有谁仔细注意过上面的“中华”二字,以及上面的图标呢?很多人以为中华烟上面的“中华”两字是毛主席题写的,其实不是。笔者大量找寻相关资料和“中华”商标的历史,顺便研究下写这“中华”两字书法的人,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这位真算得上是大佬。
这个“中华”两字和上面的天安门城楼都是同一个人所写、所画、所设计的,当时研发香烟相关人员在解放日报上征稿,轰动一时,有识之士的书画家响应的人很多,其中华东美协秘书长陈烟桥的设计脱颖而出,字好、设计的绘画商标也好,快速中标,众望所归。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可以看出“中华”二字写得相当不错,力道遒劲,笔力雄健,挺拔俊俏颇有中华风度。从中能够窥见陈烟桥先生功力非一般人可比,不以书法为名,却是以书法赶超了一大批人。
陈烟桥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比较陌生,他的书法大家可能少有耳闻,但是他的绘画版画木刻可以说是中国的先驱。研究现代史的都知道,鲁迅是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而陈烟桥正是鲁迅最得意的弟子,他的成就影响深远,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补充一下关于"中华"烟标的几次重大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华"烟标上的印金商标改为烫金商标,这一烟标的变化无疑利用了图案的烫金效果,令整个烟标焕然一新,使"中华"的品牌形象骤然提升。
第二,就是在1994年时,烫金印刷改为较为先进的凹版印刷,而烟标的材质也由白卡纸改为裱铝纸。原来的烫金印刷工艺复杂,均为手工操作,印刷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显然不符合产量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改为凹版印刷之后,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印刷质量也不断提高,因此,在当时来讲,这一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
以上两次烟标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了烟草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烟厂于1998年在原有花式烟品种单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多种花样品种,包括一些"中华"大礼盒、各种抽屉式包装等近10个品种,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推动了"中华"牌卷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焦点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为发
2024-11-10 13:18:25
“新华书店”大家都很熟悉,招牌上的字也是一看就知道是毛主席题字的。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的题字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也是毛主席题的,不过风格还是有点不大一样。
2024-11-10 13:06:54
某公,花甲已过,去年退休。退前晋为高工,却属空戴帽。何谓空戴帽?上司说了,乃一种荣誉,是国家对老同志的厚待。就像汝之头,本戴着护耳,再戴个帽子,这帽子不就空戴了嘛?公连连称是,拜
2024-11-10 12:58:53
高陵盛事启华章,
一品广场喜气扬。
辣子节开人似海,
红油香里韵悠长。 今日(11月9日),位于高陵鹿苑大道与昭慧大道什字东南角的一品居餐饮广场人头攒动、音乐阵阵、热闹非凡
2024-11-10 12:55:46
岁月峥嵘的日子
我的一支触笔
墨水滴滴
如同涌泉的溪水
滋润我那幽蓝的梦
在群山拥簇的苍松下
紫藤花开了
花开了
花开得又是那么的悠雅素洁
更有芳沁
引来窗外的四野
鸟儿
2024-11-10 12:52:16
醉墨斋靳宝简介
靳宝,醉墨斋斋主,陕西省西安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承家学,备受家训,酷爱中国书画艺术,早年就读西安美院国画系进修。拜帖颜,柳,欧,赵等诸家碑帖,为揣碑,博
2024-11-10 12:50:44
2024年11月9日,第25个记者节的第二天,西北城际头条芝水总编邀约大家在曲江池一饭店聚餐,偶遇老友、曾任《陕西工人报》副总编的郝振宇老兄。郝总在《陕西工人报》时,给我发
2024-11-10 12:48:34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