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斌:加强文化自信,做柞水地方文化的守护者推动者
今天,我怀着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情怀和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就“加强文化自信与政协委员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贡献”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履职实践作汇报交流发言。
一、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做地方文脉的守护者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自觉传承。柞水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渔鼓山歌回荡于秦岭深处,十三花宴席承载着乡愁记忆,洋芋糍粑的醇香浸润着人间烟火。作为深耕柞水文化旅游事业的工作者,我深知这些文化遗产是柞水的灵魂所在。多年来,推动“柞水十三花宴席”“柞水洋芋糍粑”等申报省市级非遗,并注重培养后继人才。
我始终坚信:凤凰古镇的雕梁画栋,柞水渔鼓的悠扬传唱,柞水十三花等传统特色美食的精妙技艺,都是中华文明基因库中不可或缺的密码。十多年来,我参与了柞水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编纂等工作,参与柞水非遗的申报等肇始工作,撰写了《柞水渔鼓》申报文本,一边申报,一边深入钻研学习,指导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企业等成功申报了柞水渔鼓、柞水十三花宴席、柞水洋芋糍粑、古镇三点水宴席、凤凰古镇陕南拳艺、秦楚古道古酿坊古法酿酒技艺等6项省级非遗或非遗工坊,指导博盛荣酒坊古法酿酒技艺、秦楚古道板栗酿酒技艺、凤凰古镇铜器技艺、陕南花馍技艺等12项技艺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助推“柞水十三花”“柞水手工皮纸技艺”“柞水博盛荣酒坊”等非遗技艺多次登上央视平台,特别是在凤凰古镇的文化传承保护中,通过“三点水宴席”“博盛荣酒坊”“古镇十三花”“一柯腐乳”等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明清建筑群的文化记忆与人间烟火气息交相辉映。这些躬耕与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守护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做文化活化的践行者
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于活化与创新。近年来,我县提出建设“康养之都”目标,如何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成为我的履职重点。以柞水木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突破口,创新研发“柞水十三花木耳宴”“八大件木耳宴”,将传统宴席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合;联合中医药专家推出“药膳十三花”,赋予饮食文化康养内涵。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登上央视《消费主张》《远方的家》等栏目,更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带动木耳产业链增值超千万元。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面对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命题,紧扣“康养之都”建设目标,创造性提出“以食为媒、以文促旅”的发展路径。将柞水木耳这一地理标志产品与传统宴席创新融合,研发出了柞水十三花木耳宴、柞水八大件木耳宴、柞水药膳十三花等系列文化IP,多次推向重要展示活动和比赛活动现场。其中,指导申遗的博盛荣酒坊古法技艺酿造的“牛背梁”品牌酒,年产值突破300多万元,“柞水十三花”宴席的品牌效应达到200多万元,“柞水八大件木耳宴”带动木耳产业从田地向餐桌不断转化,由我以及厨师团队编创的“木耳刺身”“三耳汤”等木耳系列菜肴,消费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显而易见的社会效益,我们以“非遗+”模式,将传统技艺融入乡村旅游,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也让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增收致富。
这种“非遗+产业”的模式证明:文化创新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也不是供在殿堂的古典书籍,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三、以委员担当为己任,做文化传播的推动者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要守正,更需传播。作为政协委员,我始终将文化传播视为履职的重要维度,始终将“讲好柞水故事”视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农业部门和文旅部门举办的“柞水木耳文化节”“木耳宴品鉴会”,并全网推介宣传,吸引省内外游客体验打卡柞水木耳美食。通过文化传播,柞水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被更多人看见。
通过《柞水饮食文化》《柞水政协文史丛书》等20余万字的研究著述,比较系统地构建了柞水地方饮食文化的理论体系;十多年如一日,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云游柞水”系列宣传推介,策划“柞水地方文化”“美食探秘”等系列短视频;讲好柞水故事,传承好柞水文化,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达100多万次;在柞水县文体局工作期间,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覆盖全县中小学校,培育青少年传承人100多名。在兼任政协文史资料编辑时,坚持“抢救性记录与创新性转化”相结合,发掘整理了柞水很多濒临失传的文史资料,努力使沉睡的典籍转化为文旅发展的鲜活素材。
政协委员是桥梁,更是责任。我始终将文化议题作为履职重心,履职多年来,提交了多篇关于文旅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等提案和工作建议。同时,我为乡村产业合作社、文旅企业和景区景点等提供文化和旅游产业指导,让政策落地生根、让文化惠及企业和百姓。
很多时候都有朋友问我,这么多年你坚持传播柞水特色文化和优秀地方文化,动力是什么?我说,情怀使然,初心不变。多年来,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镜头将柞水一年四季的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柞水人,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柞水、走进柞水、爱上柞水。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文化传承发展既需要守正的定力,更需要创新的智慧。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非遗传承人+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二是打造“数字文化馆”,运用AR技术再现传统文化技艺场景;三是设立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支持文化IP的产业化开发。
各位委员,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躬身实践的使命。从渔鼓声声到木耳飘香,从深山小城到央视舞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将继续以政协委员的使命感和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性,做好柞水文化的“守护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深切体会到:政协委员既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未来,我将继续以文化为笔、以实干为墨,为柞水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多的“诗与远方”!(李山林 荐)
一、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做地方文脉的守护者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自觉传承。柞水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渔鼓山歌回荡于秦岭深处,十三花宴席承载着乡愁记忆,洋芋糍粑的醇香浸润着人间烟火。作为深耕柞水文化旅游事业的工作者,我深知这些文化遗产是柞水的灵魂所在。多年来,推动“柞水十三花宴席”“柞水洋芋糍粑”等申报省市级非遗,并注重培养后继人才。
我始终坚信:凤凰古镇的雕梁画栋,柞水渔鼓的悠扬传唱,柞水十三花等传统特色美食的精妙技艺,都是中华文明基因库中不可或缺的密码。十多年来,我参与了柞水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编纂等工作,参与柞水非遗的申报等肇始工作,撰写了《柞水渔鼓》申报文本,一边申报,一边深入钻研学习,指导非遗传承人以及相关企业等成功申报了柞水渔鼓、柞水十三花宴席、柞水洋芋糍粑、古镇三点水宴席、凤凰古镇陕南拳艺、秦楚古道古酿坊古法酿酒技艺等6项省级非遗或非遗工坊,指导博盛荣酒坊古法酿酒技艺、秦楚古道板栗酿酒技艺、凤凰古镇铜器技艺、陕南花馍技艺等12项技艺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助推“柞水十三花”“柞水手工皮纸技艺”“柞水博盛荣酒坊”等非遗技艺多次登上央视平台,特别是在凤凰古镇的文化传承保护中,通过“三点水宴席”“博盛荣酒坊”“古镇十三花”“一柯腐乳”等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让明清建筑群的文化记忆与人间烟火气息交相辉映。这些躬耕与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守护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做文化活化的践行者
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于活化与创新。近年来,我县提出建设“康养之都”目标,如何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结合,成为我的履职重点。以柞水木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突破口,创新研发“柞水十三花木耳宴”“八大件木耳宴”,将传统宴席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合;联合中医药专家推出“药膳十三花”,赋予饮食文化康养内涵。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登上央视《消费主张》《远方的家》等栏目,更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带动木耳产业链增值超千万元。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面对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命题,紧扣“康养之都”建设目标,创造性提出“以食为媒、以文促旅”的发展路径。将柞水木耳这一地理标志产品与传统宴席创新融合,研发出了柞水十三花木耳宴、柞水八大件木耳宴、柞水药膳十三花等系列文化IP,多次推向重要展示活动和比赛活动现场。其中,指导申遗的博盛荣酒坊古法技艺酿造的“牛背梁”品牌酒,年产值突破300多万元,“柞水十三花”宴席的品牌效应达到200多万元,“柞水八大件木耳宴”带动木耳产业从田地向餐桌不断转化,由我以及厨师团队编创的“木耳刺身”“三耳汤”等木耳系列菜肴,消费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显而易见的社会效益,我们以“非遗+”模式,将传统技艺融入乡村旅游,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也让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增收致富。
这种“非遗+产业”的模式证明:文化创新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也不是供在殿堂的古典书籍,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三、以委员担当为己任,做文化传播的推动者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要守正,更需传播。作为政协委员,我始终将文化传播视为履职的重要维度,始终将“讲好柞水故事”视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农业部门和文旅部门举办的“柞水木耳文化节”“木耳宴品鉴会”,并全网推介宣传,吸引省内外游客体验打卡柞水木耳美食。通过文化传播,柞水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被更多人看见。
通过《柞水饮食文化》《柞水政协文史丛书》等20余万字的研究著述,比较系统地构建了柞水地方饮食文化的理论体系;十多年如一日,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云游柞水”系列宣传推介,策划“柞水地方文化”“美食探秘”等系列短视频;讲好柞水故事,传承好柞水文化,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达100多万次;在柞水县文体局工作期间,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覆盖全县中小学校,培育青少年传承人100多名。在兼任政协文史资料编辑时,坚持“抢救性记录与创新性转化”相结合,发掘整理了柞水很多濒临失传的文史资料,努力使沉睡的典籍转化为文旅发展的鲜活素材。
政协委员是桥梁,更是责任。我始终将文化议题作为履职重心,履职多年来,提交了多篇关于文旅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等提案和工作建议。同时,我为乡村产业合作社、文旅企业和景区景点等提供文化和旅游产业指导,让政策落地生根、让文化惠及企业和百姓。
很多时候都有朋友问我,这么多年你坚持传播柞水特色文化和优秀地方文化,动力是什么?我说,情怀使然,初心不变。多年来,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镜头将柞水一年四季的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柞水人,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柞水、走进柞水、爱上柞水。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文化传承发展既需要守正的定力,更需要创新的智慧。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非遗传承人+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二是打造“数字文化馆”,运用AR技术再现传统文化技艺场景;三是设立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支持文化IP的产业化开发。
各位委员,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躬身实践的使命。从渔鼓声声到木耳飘香,从深山小城到央视舞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将继续以政协委员的使命感和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性,做好柞水文化的“守护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深切体会到:政协委员既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未来,我将继续以文化为笔、以实干为墨,为柞水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多的“诗与远方”!(李山林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近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5月15日,宁陕县住建局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包联村渔湾村,开展“抗旱保苗”专项活动,全力守护群众的&
2025-05-16 14:25:24
今天,我怀着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情怀和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就“加强文化自信与政协委员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贡献”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履职实践作汇报交流发言。
2025-05-16 14:12:10
为有效应对当前旱情,广阳镇迅速行动、扎实部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攻坚保卫战,筑牢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生命线”。 科学部署提效率。广阳镇
2025-05-16 14:11:11
在陕南秦巴水乡鬼谷故里丝路之源的石泉山城,熟悉王中文的人,无不感叹,牛人啊!犟牛。好好的幸福晚年日子不过,偏要扎进大山,与泥巴纠缠,瞎折腾,自找苦吃。
走近王中文的产业
2025-05-16 13:46:42
初夏的太阳,烤着大地,天气炎热。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高望寺村村部院子热闹非凡,扶风作家、文化名人、读书精英走进这里,开展文化“六下乡”活动。 今天参加活动
2025-05-14 11:27:01
5月13日上午11时,受降雨影响G211线K803+650米(黄花岭路段)公路上行侧一棵大树倒伏路面,致使半幅车道受阻,对过往车辆的通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柞水公
2025-05-13 21:34:31
春末夏初,洛南大地一派“火热”景象。各大项目建设现场,吊车巨臂挥舞,运输车往来穿梭,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建设者们开足马力,以奋斗不息的姿态,掀起“大干快
2025-05-13 17:56:17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