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省部要闻

甘肃日报与西部11省区市党报联动报道——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甘肃 奋楫扬帆启新程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强省会“四强”行动为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11月,甘肃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甘肃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行政村动力电全覆盖,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99%。2023年,甘肃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高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
  甘肃省抢抓“双碳”机遇,推动风、光、储一体发展,形成了“发输储用造”协同推进的新能源发展格局。
  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甘肃省率先出台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批复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已完成,正在申请设立之中,若尔盖公园创建任务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全面实施,“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实施。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2%,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9%。
  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甘肃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纵深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营商环境、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改革,下功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加速迸发。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一大批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中医药和设施农业等领域项目落地甘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统筹抓好开放平台、国际班列、对外贸易、人文交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64.4%提升到2023年的74.6%。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增速居全国第6位。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长11.6%,工业固投增长22.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深入实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和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白银集团20万吨高导新材料生产线一期建成投产,金昌镍铜钴新材料、白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被认定为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呈现新气象。临夏州、甘南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民生保障持续强化,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
  当前,全省上下紧扣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奋力开创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崭新局面。
  四川 勇担使命阔步行
  8月30日,新建四川成都至青海西宁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通运营,从成都东站到黄龙九寨站最快1小时39分可达,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沟正式接入我国动车铁路网。
  “蜀道难”变“蜀道畅”,是四川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使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5年来,“双圈”经济总量从2019年的6.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2万亿元,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6.5%的经济体量。
  成都高新区。四川日报供图
  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努力为全国稳增长作出贡献。去年,四川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四川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去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3%,铁路、公路建设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在川高校137所、科研机构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5个。四川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打造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
  四川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去年粮食产量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四川是全国水电第一大省,西电东送,全国每100度水电有30度产自四川;天然气(页岩气)资源量、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西气东输,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有24立方米产自四川。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四川虽是典型的内陆省份,但正按照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战略定位要求,大踏步地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四川已建成进出川的大通道48条、机场17座。50多个国家级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和121个省级开发区,引领全省对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000亿元,去年平均每天落户2.5家外资企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重庆 打造发展增长极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重庆,正全力以赴抢抓历史机遇,加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级台阶,占西部地区11.2%;2024年上半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增速达到6.1%、居全国第二。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重庆加速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心和底气。
  汽车是重庆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121.4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9.1万辆,增速位列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第一。
  重庆果园港智慧化集装箱码头。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汽车产业强势崛起,只是重庆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
  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笔电制造基地,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链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形成以重庆为核心、成渝联动、辐射西部的体系。重庆正依托科技创新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当前,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当前,重庆设立河长1.83万名,河湖治理保护经验数量居全国第一;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意向融资超过4500亿元;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
  在夯实巴渝大地绿色本底的同时,重庆还不断创新突破,携手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助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为全国探索完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制度提供了示范。
  站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的地图以重庆为坐标点,绘就了联通世界的“大动脉”:向西,中欧班列(成渝)直抵欧洲;向北,“渝满俄”铁路纵贯南北;向东,长江黄金水道联通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重庆从内陆腹地阔步走向开放前沿。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形成沿线“13+2”省区市共建新格局,通道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有效推动了沿线地区开放开发,提高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重庆,大有希望的热土,砥砺奋进正当时;西部,大有作为的天地,奋楫扬帆再出发。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唐琴)
  贵州 绿色转型提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赋予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战略使命。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这是重大责任,也是重大机遇。
  贵州坚持把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坚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绿色转型发展成效突出。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动植物种类全国第三。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电动贵州”建设,提高发展的“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世界自然遗产地——黔南州荔波小七孔。贵州日报供图
  把握开放发展大势,贵州发挥区域联通优势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向西,贵州通过中老铁路到老挝万象,可以通达东盟国家;向北,通过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可以直达中亚、北亚、欧洲;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黔粤通道,可以便捷出海。集中打造贵阳国际陆港,将沿海港口功能搬到内陆来,实现“出口直放、进口直通”,整体通关效率大大提高。贵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近两年贵州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4%;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3.8%,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贵州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即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8%,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新材料、智能算力、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建设数据存储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算力产业、人工智能,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落地,贵州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大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提质升级,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开始形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倩)
  云南 彩云之南图景新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云南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民族团结建设和谐边疆,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在云南大保护、大开放、大跨越的发展进程中,处处蕴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展示着西部大开发的丰硕成果,一幅充满活力、绿色宜居、开放包容的新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
  走进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座标准化的现代厂房拔地而起,新能源电池、硅光伏两大产业已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昆明宝丰湿地公园。云南日报记者 陈飞
  推动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支撑。云南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效承接了一大批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服装纺织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云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成为云南工业“新三样”;茶叶、花卉、咖啡等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茶叶、花卉、蔬菜等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千日,累计发送旅客超过3800万人次,货物运输总量突破4300万吨……这条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黄金线路,为区域经济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
  多年来,云南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汉、白、彝、藏、纳西、傣、傈僳7个民族170多户人家和谐共居;在位于中越边境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村民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个个边民富、边境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逐步展现。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云南积极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逐步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七成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实施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行动计划,每年高质量办成一批为民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的起点,云南将立足自身实情和优势,一以贯之抓好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行动,在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中展现云南担当、贡献云南力量。
  (云南日报记者 段晓瑞)
  陕西 勇立潮头绘画卷
  陕西以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扬优补短、追赶超越,不断把西部大开发工作引向深入,以一域服务发展全局。
  近十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2023年达到3.38万亿元,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1.21万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门槛;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年总产量和平均亩产均创历史新高;能源生产稳居全国前三。
  产业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向优,已培育形成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居全国前列,太阳能光伏、超导、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城乡区域在协同融合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陕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位居西部前列,达到65.16%;西安成为全国最具人口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元、接近翻了一番,西部百强县达到8个;“千村示范、万村提升”乡村振兴工程全面推进。
  工人在陕汽汽车总装配厂重卡(新能源车)生产线上作业。 陕西日报记者 袁景智
  对外开放水平在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中实现跨越提升。成功举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等重大外事活动,率先实现中亚五国通航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领跑全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近十年,陕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2%、高于全国9.2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在保护和治理中实现持续好转。陕西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林地、草地、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1.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关中地区空气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全省绿电装机规模十年间增长了8.5倍。
  人民生活水平在共同富裕建设中实现稳步提升。陕西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学科数量居全国前列;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县县通了高速;建成开放西安国家版本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圆满举办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等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陕西日报记者 杨晓梅)
  西藏 雪域高原焕新颜
  西藏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全国一道步入了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新时代。
  今天的西藏,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西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产业、高新数字、边贸物流、通用航空等“九大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19年到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百亿级增长,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5年增速全国第一。2024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4%、8.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西藏拉日高速公路。 西藏日报供图
  西藏是全国唯一由国家全额投资支持公路建设的省份。在国家持续投入下,西藏高等级公路已达1196公里,农村公路发展能力同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33万公里,666个乡镇、4596个行政村通了硬化路。
  西藏着力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经过多年努力,西藏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
  西藏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15年公费教育政策体系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每年为群众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实现愿治尽治、应治尽治,儿童先心病、农牧民群众白内障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供暖全覆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西藏优化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加强与有关省市及中央企业的务实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举办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和第三、第四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让西藏更快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西藏。
  (西藏日报记者 刘倩茹 卢文静)
  青海 抢抓机遇再突破
  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近年来,青海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青海新篇章。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和大江大河发源地,始终站位全国大局,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为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牵引和关键抓手,高质量完成三江源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积极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统筹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连续11年完成国家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青海日报记者 王伟才
  青海以产业“四地”为统领,以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为重点,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落实省部共建产业“四地”行动方案,制定钾肥扩能发展规划、锂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扩大钾肥生产能力,积极推动锂盐扩规提质。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建成全国首条绿电外送通道,全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三项指标全国领先,全球排名前十的新能源企业5家落户西宁南川光伏一条街。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农牧、体育、文化、旅游、商业等“五业”融合,高水平打造青海湖示范区,着力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构建生态旅游“一芯一环多带”新格局。拓展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累计向省外输出各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300多亿元。推动绿电向绿算转化,率先发布绿色算力5项地方标准,加快推进绿色算力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六个一批”工程,加快建设西宁—海东绿色算电协同发展集聚区,全力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算电协同试点。
  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高效运营,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从无到有稳步推进,对外贸易“朋友圈”拓展到18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行国际货运班列329列。对外通道建设不断完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毗邻地区协作,青甘两省签订“1+1+3+10”合作协议,高水平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强青甘川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签订黄河流域(青甘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青川藏跨流域河湖长制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
  (青海日报记者 郭靓)
  宁夏 步履坚定闯新路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如何赶乘西部大开发的春风,立足优势书写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宁夏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大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全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1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315亿元,年均增长6.8%;特色农业提档升级,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提速晋位,实施实体经济、新型工业和制造业强区联动计划,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加快建设。算力资源环境指数、互联网光纤接入端口占比均居全国第一,5G用户渗透率全国第二,“双中心”地位明显提升,第一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
  近日,从高空俯视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试点,率先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宁夏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与上下游省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在全国第一个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第一个制定节水评价技术导则、第一个实现跨省域水权交易,实现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管控。
  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全面启动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加快推进“一河三山”工程,黄河干流宁夏段保持Ⅱ类进出。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中国特色十大典型案例和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构建碳达峰“1+N+X”政策体系,提前两年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十四五”目标。
  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银西高铁、银兰高铁建成通车,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91公里,基本建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35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乡乡通干线路、村村通硬化路。实施了中南部城乡饮水、银川都市圈供水、黄河宁夏段防洪等一批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全区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累计减贫80.3万人,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深化东西部协作,进入新阶段以来,建设闽宁产业园12个,打造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19个,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教育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
  (宁夏日报记者 赵磊)
  内蒙古 乘势而上开新局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覆盖的重要区域。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充分发挥“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绘制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辉煌画卷。
  内蒙古对重点沙漠实施锁边治理,让草原休养生息,让兴安林海“挂斧停锯”,为额尔古纳湿地勘界定标,让草原壮丽富饶风光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
  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内蒙古日报供图
  “要用足用好国务院支持意见及各部委配套措施、部区合作协议,用足用好我区享有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国家战略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对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政策,用足用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新一波利好政策,努力把每一项支持政策都变成实打实、可感可及的举措,把每一个支持事项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决不能让党中央的支持落空、让宝贵机遇从我们手中滑走。”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内蒙古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利好政策,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金秋时节,走进鄂尔多斯市晶澳光伏全产业链低碳示范基地项目工地,这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厂房、办公楼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280亿元的项目计划到2025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
  从“一煤独大”到煤、电、油、气、风、光、氢、储并举转变,内蒙古着力构筑多能互补、多业并进、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能源产业格局。2023年,内蒙古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9.45亿吨保供煤任务,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实现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等“10个全国第一”,保障了29个省份能源需求,内蒙古将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
  内蒙古是中欧班列中通道和东通道的重要节点。在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前置作业环节用时从过去的4小时缩短到5至10分钟,在满洲里口岸,这一环节由原来的近6小时缩短至5分钟……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965.3亿元,全区口岸货运量超过1亿吨、刷新全国陆路沿边口岸纪录,到发中欧班列达到429列。内蒙古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永桃)
  新疆 向西开放活力足
  疾驰的中欧班列、日益繁忙的口岸、通达全球的跨境电商……今日新疆,亚欧黄金通道生机涌动,向西开放桥头堡活力澎湃。
  2019年,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
  5年来,新疆锚定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禀赋条件和发展潜力,扎实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多新疆贡献。
  金秋时节,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往来不绝。
  这是新疆奋力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不断深化互联互通、织密经贸网络,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阿拉山口站编组场内待发的中欧班列及其他出入境货物列车。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玉龙
  近年来,新疆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高层互访和务实合作,深化与援疆省市、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全面启动建设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两年,新疆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7%、45.9%,经新疆出境的中欧(中亚)班列占全国六成以上,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新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越开放,就越主动,越自信。
  加快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持续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球首个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开建……当前,新疆正加快油气、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九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深化“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打造国家地缘安全的战略屏障……新疆坚决扛牢“国之重任”,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展示使命担当。
  更为可喜的是,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光伏材料与电池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户新疆,新质生产力在新疆大地乘风起势。
  坚持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新疆持续强化生态资源保护,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双缩减”,结束了作为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实现“双下降”。
  持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南疆实现15年免费教育;托起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对就业困难人员一个不落、全面帮扶,一人一策、精准施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不仅关注发展的总量和速度,新疆更注重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日子越过越好,铸就更坚实、更持久的发展根基与底座。
  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的使命责任非同寻常,带来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新疆将抓住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作为,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增添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广西 跑出发展“加速度”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沿海沿江沿边的省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广西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通过“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与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深度融合,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广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3115.57亿元,同比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外贸进出口总额3452.78亿元,同比增长12.0%。
  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广西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此基础上,广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作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广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位,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9%,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高达98.2%以上。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广西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为广西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广西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动车”“县县通高速”的宏伟目标,并与全国21个省(区、市)直通“当日达”。沿线省(区、市)经广西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北部湾港的综合吞吐能力和集装箱航线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发展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机械、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千亿级工业产业蓬勃发展,粮油、糖业、渔业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同时,广西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
  开放型经济格局的构建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广西坚持扩大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为重要抓手,一批重要事项和项目落地落实。
  此外,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领域,广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显着成效更是为广西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望未来,广西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西日报记者 岑琴 实习生 王艺萍)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 西安、渭南、宝鸡、铜川、汉中、延安、咸阳7个城市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城市  ■ 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数量居全国前列,占全国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总量的7

2024-10-14 08:46:22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大保护

2024-10-13 20:30:33

  10月11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梁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在南梁举行,回顾陕甘边区革

2024-10-11 22:32:00

  10月8日,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西安与紫光股份董事长、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一行座谈。   赵一德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于英涛一行来陕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陕

2024-10-09 12:00:54

  夏秋之交,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站物流园,一列列飞驰的钢铁巨龙,满载货物,汇聚于此,蔚为壮观。  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鸣响,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小麦的列车

2024-10-08 15:51:22

  近期,西北建设杂志社工作站如春日里的繁花,在西北五省的广袤大地上纷纷绽放。各地工作站相继揭牌,标志着杂志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月7日,甘肃工作站在兰州正式

2024-10-08 15:33:40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企业,西北建设杂志社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紧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从本期开始进行全新改版。  全新改版亮点  全彩

2024-10-08 15:26:5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