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银匠铺

  建国前后,旬邑域内每个乡村集镇上都有一两家加工金银首饰的银匠铺,铺面不大、但里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进门给人就有一种温馨舒服的感觉。屋内生炉子,炉火正旺,炉边一张低矮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形状的锤、台、锉刀等作业工具,一个上了年纪的老银匠,用夹子夹起要加工的银块,先是在小铁砧上敲打,再在火上烧,不是用炉火烧,而是点一盏灯,用一吹筒把火苗吹得飞起来,成了光亮四射的炽白,夹着银块在炽白上烧烤,只一会儿,银块便软了,老人手一拉便成了长长的银丝。他把银丝盘成像蝴蝶一样的花,再敲打挫磨,一个很漂亮的银装饰就出来了。然后把刚做成的银饰粘贴在银镯上或嵌在首饰的宝石周围,这样一个漂亮的银质首饰就做成了。
  银匠在乡村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有人家女儿出嫁,孩子满月、生日,少不了打几件银饰品,所以集镇上银匠铺的生意是最红火的。
  银匠做工工序复杂,也因银器饰品金贵,要求匠人手艺精湛,对熔炼、捶打、煅烧、淬火、造型、抛光、雕刻、镶嵌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如有人要为新生儿定制一把长命锁,说好价钱后,银匠要将刻刀、雕刀、锉刀、锤子、凿子等工具在工作台上依次摆开。打好石膏模,在模具上雕刻花纹,再行铸造。然后点燃气火枪,蓝蓝的火焰瞬间就把银锭烧的通红通红,融化后倒在事先挖着浅浅凹槽的红砖上,待银溶液在模型定型冷却后,成型了一个银锁坯。对银锁坯打碴、细磨、雕刻、镶嵌、贴花,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高超的技艺。整个作业过程匠人要不时地调换尖、圆、平、月牙、花瓣形等雕花錾子,手持的小锤和錾子在银锁上跳动,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悦耳动听,一会儿一件精美的银锁就制成了。
  银匠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金银错工艺,工匠制作出了银碗、银蝶、银印等银器。到唐代,银器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公艺日臻完善,铸、煅、刻镂,编织、堆垒、镶嵌技法上乘;盘、杯、盆、壶等银器品种繁多,体型丰盈,气势博大,纹饰富丽。“槕女银饰钩,新嫁下翠楼。霜丝青桂楫,棹枻紫霞珠”(唐·徐坚)“攀墙庐舍皆银饰,沟渎潢污尽玉填。却认青山埋不得,嶆峨气势直凌天”。(宋·陈淳)这些千古绝句描述了唐宋时期银饰品的物质文化时尚。更有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了数千年的银饰风俗文化。
  建国后,国家对金银实行限制化管理,不允许个人从事金银加工,乡村集镇上的银匠铺随之消失。但仍有个别老银匠沿街挑担,走街串乡为妇女和儿童修理和制作银饰品,但从业者已寥寥无几。
  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南方人,他们走村串户或在集镇设点,以银币、铜币、合金铝等为材料,做一些戒指、耳环之类,顾主多是城镇男女青年或者新婚夫妇。制作工艺、花色品种与传统工艺已无法相比。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著《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青山那个绿水哎 云间悠扬歌声传 层林尽染 水秀山明 五谷丰登中华锦绣 蝶舞蜂忙 溪流飞花 生态文明绿色先行 金山银山天地间 瀑布飞悬 鱼戏清泉十里紅妆 牛羊满山坡 飞鸟云

2024-08-14 22:39:29

  建国前后,旬邑域内每个乡村集镇上都有一两家加工金银首饰的银匠铺,铺面不大、但里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进门给人就有一种温馨舒服的感觉。屋内生炉子,炉火正旺,炉边一张低矮的

2024-08-14 22:36:31

秋如同一首浪漫的歌, 歌中有你、也有我。 韵酿五彩旋律的曲谱, 一袭素雅高贵的姿态, 让人心旷神怡。 秋是一首诗, 秋韵秋律, 荡漾心房。 有色彩斑斓的恬静优美, 盛放着生动艳丽的

2024-08-14 22:30:05

青青山间弄地田, 汗流浃背劳作间。 栉风沐雨不清闲, 两头星星望月还。 流年陈事声声叹, 半生皆苦辛辣酸。 冬日终闲彻夜眠, 可怜囊中羞涩钱。

2024-08-14 22:29:39

  刚刚看了奥运会中国女乒获得团体金牌,想起2021年湖南的高考卷,作文题的材料是根据毛主席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的一段关于“体育之效”的经典论述

2024-08-14 12:03:04

  我知道文杰撰写《记忆老西安》劳苦功高,成就非常大。我在微信上能看一点儿,但是微信上不适合看长的东西,所以扫一眼就放过去了。今天来见到闻频老兄,可以这样说,我是被闻频看

2024-08-14 12:01:44

  我的家乡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的一个自然村,名为西柳池村。对于村名的来历,我没有过多的了解过,只是从村名的字面意思来琢磨,想必它从前应该是个有水池有柳树的村子

2024-08-14 12:01:23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