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故乡美食——旬邑粘糕

  旬邑粘糕,又称旬邑粘面(方言读【ran】面),是由糜子面经多种工序加工后的一种地方美食。2020年,旬邑粘糕列入咸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糜子[méi zi],原名稷(ji)、黍(shu),在我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糜子在旧时为旬邑人的主要食粮之一。
  据史书记载,距今大约7000年前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一带居住的华夏人群先祖首先开启人工种植糜子。这也是农业第一次在中国北方出现。靠着种植糜子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为北方最早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群。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糜子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东到今天的山东一带,西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此时的古豳旬邑一带也开始糜子的种植。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诗经·王风·黍离》中,就有“彼黍(糜子)离离,彼稷(糜子)之苗”的唱词。
  糜子,属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全株由根、茎、叶、花序、颖果(种子)等几部分构成。每年的小暑前播种,中秋节前后收获。籽实叫糜子,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糜子米,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糜子米再磨成面,俗称糜子面。糜子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旬邑民间分别称其“硬糜子”和“软糜子”或“粘糜子”,硬糜子为非糯质,不粘,一般供食用。软糜子为糯质,性粘,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过去旬邑民间多用于酿酒。
  旬邑盛产糜子,旬邑妇女用糜子面制作做的驴打滚、炸糕、枣糕、浸糕、粘糕、糕斜子、粽子、煎饼、窝窝,杠子、甜干粮等各种吃食,风味独特、形色俱佳、营养合理、食用方便。特别是用软糜子面制作的粘面,吃起来粘甜缠口,满口生香,百吃不厌,是旬邑历史悠久的一道风味食品。旬邑粘面的制作,首先是选籽粒饱满的软糜子上石碾碾取籽壳,成软黄米,然后上磨子磨成软糜子面,以备食用。
  制作粘面时,家庭主妇先从面缸里舀出制作黏面要用面粉的十分之六,倒进盆中,加煎水搅成絮状,趁热放在笼屉,用手压光面皮,盖上锅盖,用慢火蒸发30分钟左右,名曰“蒸熟面”。熟面蒸好后,倒上案板,在其上覆盖少量麦面,把剩下十分之四的糜子面粉覆盖在麦面之上,覆盖时面粉一定要覆盖均匀,名曰“捂甜面”。捂时不能让熟面裸露在外边,免得其中的糖分随热气蒸发而流失。待到“熟面”稍微冷却(揉起来不烫手)后,把放在案板上的面粉和“熟面”搅合揉匀成面团,这叫“掺生面”。面团揉匀后即可搓成条状,条状的长短可根据锅的直径大小来定。为了做到色味形俱佳,主妇们会用手在面条上捏一道梁,然后把搓好的面条上蒸笼入锅,在锅温80°左右再发酵8——10小时左右,使其完全变甜。这叫“发甜面”或“发粘面”。发酵成功后,再给锅下添柴加温,用猛火蒸两个小时左右(蒸的时间越长粘面色泽越好),出锅后放进瓷盆,苫上湿毛巾,待表面渗出一层汁液,切成薄片即食。味道甜绵黏牙,有的人吃时,用油一炸,金黄透亮,吃起来黏软缠口,绵甜清香。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旬邑主妇们把发好的粘面切成薄饼,经油锅烘焙后,以代替灶糖,用于祭献灶神。
  从民俗层面来看,在旬邑粘面是一种人神共享的民间美食。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着《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迎馔”是旬邑埋葬老人的前夜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所谓“迎馔”,“馔”即“饭”。即给死者迎送“献饭”,所以有的地

2024-10-22 21:04:33

  旬邑粘糕,又称旬邑粘面(方言读【ran】面),是由糜子面经多种工序加工后的一种地方美食。2020年,旬邑粘糕列入咸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糜子[méi zi],原名稷(ji)、

2024-10-22 21:01:49

   西安钟楼 陶浒绘 文杰兄的《记忆老西安》,一大摞厚厚的、整整齐齐的摆在书桌上,我老伴无意间发现了,“写了这么厚?”她惊讶地咂舌,又道:“全是记忆老

2024-10-22 10:05:39

  大人们说了:城北有条狼路,也像狼一样,垂着扫帚尾巴,尥着棉杆细腿,从西天地里一直通到各家的炕角角。谁家碎娃不听话,捣蛋,哭,狼就把他吃了。大人们还说,狼吃娃有三技:一是哭,像被狼

2024-10-22 09:53:14

那是一场难以避免的战争 新生的共和国无畏地出征 第一场持续到第五场战役 精神意志将强大敌人战胜 铁原阻击战决定生死存亡 六十三军付出了巨大牺牲 为了保家卫国越过鸭绿

2024-10-22 09:49:37

  久闻西安广仁寺盛名。迎着初秋的温润漫步玉祥门,层林尽染红枫昂扬,还有迎风如金的银杏叶唯美了眼眸。空气中流淌着迟来的桂花香。玉祥门前,一排排的栾树像挂着张灯结彩的小

2024-10-22 09:48:02

  10月15日至19日,重庆市涪陵区乌木文化研究会在风景如画的涪州书院成功举办了为期五天的雕刻培训活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  此次活动特邀重庆市民间雕刻

2024-10-21 22:20:38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