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穿越时光之河,让诗歌成为生活的见证——成文贤先生诗集《夕阳的金杯》读后感

  《夕阳的金杯》是成文贤先生的第四本诗集。
  读罢整部诗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诗人的写作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理性,沉淀着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命运的思考,对语言的锤炼,使作品有了很明显辨识度和艺术风格。
  诗歌的写作,从来都是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诗歌的形式和意向,来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以文字逼近生活的真相。
  成文贤先生热爱诗歌,诗歌堪称他生命的一部分。在写作世界,他以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的媾和,对芸芸众生的怜悯,始终保持着一个写作者的善良和操守。它既是生活的参与者,又是生活的叛逆者。所谓参与,就在于他身处现实的生活中,无论美丑和善恶,他都不能摆脱作为见证者的身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和世俗截然分离;所谓叛逆者,就在于他能够自觉地站在生活之外,对平庸和堕落时刻保持着警惕,坚持着诗人对世俗的批判和拮抗,保持着诗人精神的纯粹,不染尘埃。参与和叛逆的对立,时时刺激着诗人的知觉,使诗人理想化的意念成为诗歌意境的骨骼和支撑,呈现出积极向上情绪价值,使人深受激励和鼓舞。
  在《夕阳的金杯》中,诗人把自己置于生活的最低处,以底层的视角抵近生活的本质,无论是花草树木、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不成为他写作的素材和切入点,始终保持着自己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感受力是一个诗人的天赋,感受力越强,感染力越强。一位诗人站在什么地方看,往哪个角度看,这基本上决定了他能看到什么,能看到多少。更为重要是,作者始终带着带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来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从而使他的诗歌写作,充满爱意、正义和丰满的理想。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心有时可以更加丰盈我们的视角,让我们的视角成为空间的赋形者。”在这一点上,《夕阳的金杯》总是以多样的视角,给读者构造了一个多维度的空间和理想化的世界,使人从熟悉的生活中看到陌生,看到希望,看到深藏于生活镜像之后的理性。
  可以说,成文贤先生的诗歌写作是坚持传统的,他在诗歌的写作中,追求和探索诗歌的形式美感——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结构美,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上下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恣意的铺垫与诗眼的凸显,都显示出诗人写作的成熟与老道。在《芒种》诗人写到“金色的袈裟上/盛开着/一团团紫色的苜蓿花/每串苜蓿花上都吊着一只蚂蚱//风一吹/蚂蚱就开始诵经/袈裟就会飘向村庄/裹住坟茔//这时/麦芒的针尖/杏子的红脸蛋/都会闪动佛光/这时/杜鹃鸟绕着村庄在喊“算黄,算割……/一朵云会从山巅探出头//在这些诗句里,作者用袈裟、诵经、坟茔、佛光等等词汇,把一个即将收获的夏天勾勒出一种客观自然之相的佛性意境,庄严、肃穆、静谧、广阔,使读者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到了某种神秘的存在,增加了诗作的陌生感和阅读深境。
  在《山中行》一诗中,诗人写道:每座山都是智者/总要给出两条路/一条送小溪回大海/一条迎修行人进寺庙/其实两条路皆为归途//诗人将大山比喻为智者,将生活之路、生存之路、世间的种种路归纳成两条路,用“回”和“进”这两个诗眼,很生动地呈现了自己对大山的拟人化隐喻。这是智性的归类,又是理性的指点。殊途同归,是人类命运和个体命运终极结局。在《夕阳的金杯》里,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看似作者在种种意境铺陈之后的刻意为之,实则是作者在历经岁月、历经苦难之后的人生顿悟。
  在《夕阳的金杯》里,我可以深刻理解作者视角向下的写作心态,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普罗大众的处境里,同最卑微、最弱小、最易被忽视的群体站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怜悯和同情,温暖和热爱。一个成功人士,没有居高临下,没有指点江山,没有颐指气使,更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这便是难得的温文尔雅,难得的胸襟坦荡。在《农民工》里,他写道:曾经拿农具、瓦刀的粗糙的手/拿着几张轻巧的扑克牌/竟如此沉重/曾经勤劳吃饭的他们/另辟蹊径/在一场数字游戏中/寻找出路/转盘路人力市场空了/河堤上有专人服务的赌场/人头攒动/远远望去/总能忆起曾经夏收时节/龙口夺食的盛大场面//在这首诗里,诗人写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易和挣钱的艰难,但作者只字不提劳务市场人们的等待和绝望,而是写他们无人雇佣、务工可做的情况下,在河堤上打扑克赌博的场景。衬托出诗人对劳动者命运的担忧,虽然是几张轻巧的纸牌,却显得十分沉重。寥寥几句,打牌者肩上责任之重、希望之重跃然纸上。随后,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劳务市场的“空了”的诗眼。最后又转折到夏收的场面,与打牌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出诗人对农民工失业、失地的深情怜悯。
  在《过年》《乡愁》《在故乡,我对春天不再留恋》《风》《我的村庄》《原谅》《清明节》《心病》《那夜》等诗篇里,诗人完全沉浸在对故乡、对亲人的缅怀之中,悠悠乡愁,悠悠赤子之心,使人读着倍感亲切,倍感真诚。故乡,就成了游子的根,只要根还在,善良就在,温暖就在,所有的努力就有价值和意义。
  在《纸尿裤》《一位老者走了》《拥抱》《父亲》等诗篇里,作者以庸常的生命情状做铺垫,引发对生死之大事的思考,深切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对人生的爱恋,字里行间充满了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人性温暖。
  读《夕阳的金杯》,我很深切的感受到了诗人的忧郁气质。诗人的这种忧郁气质是处在热闹中的孤独,是处在成功中的迷茫,是真爱而求之不得的惆怅,是历尽苦难而不屈不挠的执着。这一切,都使诗人不断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进而自觉抵抗来自现实的平庸和消极,构筑自己人生抵御外来伤害和冲击的堡垒。尼采说过:“凡是灵魂高贵的人,多少都有点犹豫气质。”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忧郁更能使其抛却尘世的干扰,在自我的世界里构筑自己的理想之境,从而为读者奉献一个超越现实困厄的希望的“桃花源”。之于诗人,在看透了世界真相之后选择了善良,在看透了众生的可怜之后选择了悲悯。——一个看透了世界底层逻辑的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个忧郁的人。这种忧郁来自对大众的同情,来自对世界的怨艾而无能为力的清醒。
  在《夕阳的金杯》里,诗人坚持写作的文化传承与意向创新,使自己的写作更趋近于当下诗歌写作的潮流和形式,使诗歌更具时代的特征。大量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诸多的修辞手法的借鉴,以及动词活用,段落转折和意向转换,都显示了作者的良好的写作实力和优秀的文字功底。任何一种艺术式样变化,必须是其边界的拓展,这个边界包括观察的视角、素材的抓取、语言的尝试、手法的创新。在《夕阳的金杯》,作者多方面的创新尝试,正在使诗人不断的超越自己已有的写作,展现出不落巢窠,不宥桎梏的努力。
  最后,提几点建议:
  第一,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于诗而言,多用动词则活,多用形容词则死。形容词用得太多,则限定了词语的歧义性,窄化了内容的包容性。
  第二,尽量避免突兀的哲理点题,要使隐喻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思考,尤其是多种维度的思考。诗歌的哲理有时候应该包容在字里行间。直白通透的哲理呈现,有时候会减弱诗歌的表现张力。
  以上,是我读完《夕阳的金杯》的读后感。难免词不达意,挂一漏万。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及文友批评指正。
  2025年5月6日
  【郁枫简介】
  郁枫,本名范宗科。男,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着有诗集《生命的颜色》《在阳光的侧立面》《秋天最末的忧郁》,随笔《走进诗经》,散文集《烟火依然》,长篇小说《热土》《尘嚣》。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在《延河》《雪莲》《回族文学》《诗选刊》《中国艺术报》《陕西工人报》《西安晚报》《华商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秦岭文学》《中国作家网》《光明网》等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70余万字。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继《笃爱心声》之后,成文贤成总的又一本诗集《夕阳金杯》问世了,对于这位让人敬慕的文学圈兄长,除了从心里表达深深的祝福与祝愿之外,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浅谈一点心中的感受

2025-05-07 16:55:50

  《夕阳的金杯》是成文贤先生的第四本诗集。   读罢整部诗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诗人的写作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理性,沉淀着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命运的思考,

2025-05-07 16:55:27

  延州二道街,是一片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土地。在这里,红色文化的气息与非遗传承的使命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木兰鼓、木兰扇、木兰腰鼓、木兰、镲,这些独特的元素,如同一

2025-05-07 15:44:36

  石台清茶静,绿意映心间。   白花垂枝头,水面浮微澜。   煮茶香渐起,幽境自安然。   一壶天地小,品茗岁月宽。   煮水听茶语,石上一壶闲。   细叶随波舞,清香满室环

2025-05-07 15:44:12

5月2日,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宜居养生专业委员会、广府文化产业协会、广州黄埔区老年人协会指导,广东富泰科技有限公司、富力南昆山温泉养生谷和《文艺青春》组委会联合主办

2025-05-06 23:15:22

  2025年5月2日,印尼《讯报》将目光投向共工新闻社印尼分社,引发当地华文媒体圈关注。  共工新闻社印尼分社作为共工新闻社海外宣传重要阵地,由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2025-05-06 22:54:27

  登太白山感怀   拔剑劈云登九重,   遥瞻八际荡心胸。   摘星下酒吞江海,   终识人间有卧龙。  【注:   (1)九重:古代传说天有九重,后泛指极高的天空。   (2)八际

2025-05-06 22:51:14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国家食品经营许可证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国家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