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志社公告 投稿来信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发起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岁月华章:李玉良的奋斗人生

在商山洛水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诗,更是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赞歌。他是从金陵寺山区走出的寒门学子,到手握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行业精英;从濒临困境的机械厂“掌舵人”,到力挽狂澜的炼锌厂“救世主”;从园林建设的匠心耕耘者,到笔耕不辍的文学追梦人……每一个身份的转变,都镌刻着他迎难而上的勇气;每一段经历的背后,都涌动着他永不言弃的执着。


 

 

他以“千里马”战略激活镇安机械厂,让“省优”桂冠花落深山;他用“霹雳手段”整顿商洛炼锌厂,将混乱企业扭亏为盈;他扎根龟山公园建设一线,为城市绘就诗意画卷。退休后,他依然步履不停,将半生感悟与旅途见闻凝结成《岁月留痕》,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走进李玉良的奋斗人生,见证一个普通人如何用坚持与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李玉良。

破局领航:镇安机械厂的崛起之路

李玉良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奋斗。他出身平凡,却怀揣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早年间,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探索前行,用坚持与热爱、汗水和执着,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人生!


 

1951年,李玉良出生于金陵寺山区。贫困的家境并未阻挡他求学的脚步,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考入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镇安机械厂工作,他深耕专业领域,在业务上不断钻研,在技术上持续精进,最终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为以后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担任该厂技术员、技术科科长和副厂长。

1986年,当他接过厂长重担时,企业正深陷困境之中。他上任后,创立了"以人为本.以质立厂"的管理理论,大胆起用人材,提拔一批年富力强的人走上管理和技术岗位,并关心他们的生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加强内部管理,推动企业改革,使企业产生了活力;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进技术进步,引进国际光进设备,大稿技术革新,使产量不断增长。经过三年多努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一种产品获部优称号,两种产品获省优称号,企业获国家农业部质量管理奖、地区级优秀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称号,他本人也被授于商洛地区优秀企业家和省优秀厂长的称号。

临危受命:商洛炼锌厂的革新之战

1991年4月,李玉良被调动到商洛冶炼厂。作为商洛地区规模最大的企业、省“八五”计划重点项目,那时正处于试产阶段,却处处陷入困局,成为无人敢接手的“烫手山芋”。面对上级领导的重托,李玉良临危受命,凭借多年积累的管理智慧与雷厉风行的作风,果断实施“霹雳手段”。经过彻夜谋划,他迅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打出四记“重拳”:其一,凝聚核心力量,要求领导班子统一思想,锚定“提高产量、减少损失、尽快达产达效”的目标,杜绝任何阻碍发展的言行;其二,成立“学吉化领导小组”,亲自挂帅,借鉴吉林化工集团先进管理经验,严抓纪律与环境卫生。


 

那段日子里,除必要会议外,他24小时驻守厂区,带领小组成员轮班值夜,专门整治工人脱岗、设备空转等乱象;设立设备保障组,组织职工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把脉问诊”,全力攻克设备运转中的难题。随着各小组高效运转,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地生根,厂区治安得以稳定,技术专家对设备进行系统性检修,彻底解决跑冒滴漏问题。短短数月,商洛冶炼厂焕然一新,产量与效益节节攀升。

妙手回春:商洛机械厂的涅槃重生

在众多深陷泥潭的企业中,商洛造纸机械厂却犹如暗夜中的灯塔,实现产值逆势上扬,创下建厂以来最高纪录。而缔造这一奇迹的,正是被称为“企业救星”的李玉良。


 


 

1993年,初到商洛地区机械厂的李玉良,他自掏腰包为职工发放工资,稳住人心。紧接着,一套“组合拳”迅速出击:建立严格管理制度与考核体系,组织全员理论学习;组建专业销售团队,全力拓展市场。凭借精准的营销策略,仅用半年时间,积压产品便销售一空。 李玉良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带领团队投入新产品研发,造纸机械新配件、矿山机械等创新成果相继问世,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赞誉。“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他的管理信条,他以身作则,从严治厂,狠抓产品质量,严控生产成本。秉持“开发一个产品,树立一种信誉,开辟一片市场”的理念,他成功推出鄂式破碎机、螺旋推进器、卷纸机等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吸引订单纷至沓来。经过两年的奋力拼搏,商洛地区机械厂成功扭亏为盈,从濒临倒闭的边缘重回行业前列,李玉良也凭借卓越的经营能力,赢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与嘉奖,书写了一段“起死回生”的商业传奇。

匠心筑城:园林处的诗意耕耘

2003年,城市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李玉良调任商洛龟山公园管理处处长,肩负起为城市绘就诗意画卷、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使命。怀揣着对城市未来的美好憧憬,他开启了这段充满艺术与匠心的全新征程。

在规划设计阶段,李玉良化身“城市美学规划师”。他亲自带队奔赴各地,考察经典园林景观,深入挖掘商洛独特的山水神韵,试图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他立志把龟山公园打造成“两城夹一山”格局中最璀璨的城中盆景。无数个日夜,他与设计师们激烈探讨、反复推敲,从公园的整体布局到一座假山的形态、一处亭台的位置,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张图纸的修改,都是他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施工建设过程中,他扎根工地一线,既是管理者,更是实干家。土地征迁矛盾、资金短缺困境……重重难题接踵而至,但他从未退缩。烈日炎炎,他与工人一同挥汗如雨,栽种花草树木;寒风凛冽,他裹紧棉衣,仔细检查每一株新苗的生长情况。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龟山公园终于惊艳亮相。如今,这里繁花似锦、绿意盎然,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漫步的情侣,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诉说着李玉良为城市注入的浪漫与温情。

暮年新篇:笔耕不辍的文学人生

文学,是李玉良刻入灵魂的热爱。早在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后,他便毅然报考中国语言函授大学,系统钻研文学写作。4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诗词、散文,珍藏的30多本学习笔记,是他对文学热爱的见证。他创作的诗词、散文多次获奖,《丹江春柳》等作品在网络平台崭露头角,《人间真情》更是登上高校期刊,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退休后的李玉良,将生活重心转向旅游与文学创作,曾经的梦想终于迎来绽放时刻。他经常组织同学、朋友到全国各地旅游,旅途中他用相机记录祖国山河的壮美,用文字书写各地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处,他都提前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游览时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夜晚回到住处,便迫不及待地伏案写作,将所见所感倾注于笔端。


 


 

此后,他精心整理旧作,并不断创作新内容。在书籍出版前夕,陈彦主席为其题写书名,董发亮主席、王林斌部长及曹钦白主编分别撰写序言,众多友人的支持为这本凝聚心血的著作增添了温暖的注脚。《岁月留痕》一书的出版,不仅是李玉良对自己40年工作岁月磨砺和沉浮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他一生价值奉献的完美归纳。

2025年,凝聚着他半生心血的《岁月留痕》出版问世。书中既有他对往昔奋斗岁月的深情回顾,也有对山川美景的生动描绘,更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上,他将书籍捐赠给市区档案馆、图书馆,让自己的文字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看着承载着自己心血的书籍被收藏,李玉良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正如他所说:“我希望通过文字,把工作中的经验分享给后人,把旅途中的美好传递给读者。”从企业管理的风云人物,到笔耕不辍的作家,李玉良用不同的角色,书写着精彩的人生,诠释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


 

“《岁月留痕》一书不仅是李玉良先生个人工作经历、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更是商洛历史发展变迁的鲜活记录。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商洛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事业和文学的执着追求。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淡淡的叙述,日常的倾诉,用词精炼接地气,实实在在,朴实自然,清新明快又亲切感人,有种情到真处文自馨,文有境界品自高的感觉。如果人生可以回望,我就喜欢玉良先生文章里满满的正能量。衷心祝愿李玉良先生春夏秋冬四季放歌,精品接续,以灿烂晚霞的姿态,予生命以勇敢绽放。”新书发布座谈会上,董发亮在小结中如此评价道。

从企业管理者到文人,李玉良用不同角色诠释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故事如同一座灯塔,折射出中国奋斗者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的身影,让奋斗精神如同商山洛水般,奔腾不息。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
在商山洛水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诗,更是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赞歌。他是从金陵寺山区走出的寒门学子,到手握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行业精英;从濒临困境的机

2025-07-05 23:03:05

6月29日,沿黄观光路佳县段附近的蜜蜂养殖基地。佳县丰禾公司生产的“勺蜜”。6月,黄河两岸风景秀丽,河畔的佳县多种植枣树,每年都会吸引大量蜂农前来“放蜂&rdqu

2025-07-05 23:01:13

朱文杰先生本无心写历史,却给历史加了一个注解。这是我读先生《记忆老西安》系列之书的第一印象。早在2019年收到朱文杰先生赠我他的第一套《记忆老西安》时,我翻看目录,捧书的

2025-07-05 22:59:11

经典歌曲灵魂荡, 悦耳动听意味长。 琴瑟和鸣风徐徐, 笙弦共奏水汤汤。 低音深沉惊鸿影, 高调激越震雁行。 沉醉其中心自远, 仙乐袅袅韵流芳。

2025-07-05 22:57:05

  西北建设杂志社 《红楼梦》的主题歌《枉凝眉》的演唱者——陈力,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音乐世家。父母均为当地知名的音乐教师,他们全力支持陈力在音乐上的

2025-07-05 22:55:31

祖籍商州金陵寺, 寒门勤奋成骄子。 镇安机械露锋芒, 商洛炼锌功绩著。 龟山公园绘美景, 岁月长歌展情志。 敏行讷言真君子, 良玉质朴口碑出。

2025-07-05 22:55:31

  一   爱吃槲叶粽子,由来已久,最远应该追溯到我懂得人世间事体开始。那时候一年只有三个节日能吃上好吃的,一次是春节,能吃上白馍和肉,一次是端午节,能吃上放糖的槲叶粽子,再

2025-07-05 22:45:45

新闻动态

公益明星

榜样人物

草根故事

热门标签

关于我们

西北建设网是《西北建设》杂志社的新闻门户网站;《西北建设网》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主办、西北建设杂志社编印出版、陕西省三秦市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版权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西北建设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交流与合作

合作:029-33567925

热线:029-33567925

-:-

  • 官方微信

. . . .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33567925 举报信箱:xbjs#vip.qq.com 西北建设杂志社客服:029-33567925

关于杂志 关于网站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广告合作 章程 标签云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许可证编号:HK18005866号 @版权所有 西北建设杂志社 HK 61040202000415